✖御嵐💡
[分享] 業力生死學(一):佛教修行觀:業力與業障
[分享] 業力生死學(二) :印度靈魂觀與佛教轉生觀
[分享] 業力生死學(三) :魔障與真言之力
[分享] 業力生死學(四) : 壽盡、橫死與抓交替
意外發現到酷東西

原始佛教認為這三者對人的直接影響苦果的強弱是:
1 業力 (原生條件和行為學) 2 煩惱 (情緒思維) 3 無明(偏差的誤解)

而根本上要解決的順序是:
1 無明 (偏差的誤解) 2 煩惱 (情緒思維) 3 業力 (原生條件和行為學)

慣性思維和習性的根本問題是大於業力的。
✖御嵐💡
推 cbugs: 「心理疾病的根本是無明煩惱…」。
→ cbugs: PL大可以給此狀況的版友一點建議嗎?謝謝

佛陀並沒有否定世間法帶給我們的啟發作用

大量閱讀西方哲學、心理學學科和相關文章培養認知行為學上的換位思考

例如心理學可找阿德勒、榮格的學說,當然對心理學有興趣研讀各種學派更好。

亞洲人很顧忌看心理醫生,這在西方反而和找健身教練一樣正常。

都等到主觀認知產生嚴重偏差後才去看醫生,輕視情感挫折帶給我們的創商。
✖御嵐💡
哲學的部分可以從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脈絡化,針對生命和死亡,可以看康德、 叔本華和尼采。

尤其是後兩者,當你覺得很痛苦時讀一讀,會發現他們的人生觀感比你更痛苦。

阿德勒和尼采的作品在日本就很受歡迎

蘇格拉底說: 哲學就是預習死亡。
尼采所言: 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活,他就可以忍受生活加諸自己的一切苦難。

佛學和哲學都是面對生死的學科,我們都太習慣逃避面對死亡這一件事情終將到來的事實。
✖御嵐💡
✖御嵐💡
------
心理學:
真正自信並自我實踐的人,都忙著審視自身沒有時間去忌妒他人,因此忌妒心的本質是過度忽略培養自處的耐心。真正的內心強大者,會將其他一切強者視同自己的兄弟,沒有忌妒的情緒,欣賞他、欽佩他、向他學習;同時將一切弱者視為孩子,同情他、關懷他、為他們服務。

內心弱者的判斷力多數來自幼稚的情緒,人生處在低位,看甚麼問題都會放大,因真正的理智是以時間打磨出的堅定磐石。現實人生位置的躍高,提高自尊水準,改變人生的站姿,方能改變心態的格局提升。
✖御嵐💡
缺乏耐心在阿德勒學派中的心理狀態,是無法相信自己終能克服困難的自卑感: 沒有克服困境的優雅耐性。情緒起伏大以及脾氣暴躁皆來自人生努力的過程中缺乏自我相處的耐心。 簡而言之,忌妒和缺乏耐心,是潛意識對自身無法自我實現的失望感作祟
✖御嵐💡
------
佛教與大乘菩提的禪定基礎觀點:
其實,修行的本質是培養面對煩惱的耐心和覺察力量,而不是急著解決它。

佛教懺悔的本質,是意識到自我的錯誤和不足學會放下的本質是新取,有捨才有取。以發心造善取代其他惡業的存在原位,以發願取代煩惱減少其擾亂作用,達到三輪體空的利他行為主義。人之所以有懺悔的力量來自於擁有改變現有自身的覺悟能力
✖御嵐💡
西方心理學和佛教理論,都不認為轉移焦點的情緒宣洩可以真正讓你解決問題,這反而是一種逃避和選擇性遺忘,審視情緒本身的產生原因才是修補內心的自我進展

因此,西方認知心理學的方式是從換位思考下手改變心理邏輯結構,進而由改變後的新認知開展出新的正面情緒。

在印度沙門主義中,透過覺察力量的自我審視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需要身外索求填補幻境,進而培養內心的穩定度,這就是禪定的基礎。
✖御嵐💡
------
※人們總繞著「如何變得更好、更強」或「如何克服『自我的憎恨』」之類的問題打轉。 — 詠給.明就仁波切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人最大的內耗其實源自於內在的恐懼,因害怕被鄙視、被嫌棄和被拋棄,把自己認為自身的不好給掩藏起來,由此又引發另一種恐懼: 害怕自己的隱藏被發現,讓別人看到最醜陋的自己,生活不斷的追求他人的看法,以及無法面對內心深處的自我否定感,生活沒有生機失去力量,起因於自心的過度內耗而枯萎, 大乘菩提心的禪定觀除了奪回內心的自主權,最重要的是進而自利利他,對他人能產生真實利益。
✖御嵐💡
------
用愛、溫柔和耐心去理解他人 ,如同對待自己。

為他人帶來喜悅,他自身必須是喜樂的。

活在他人的眼光中,他人就是地獄。

所謂他者,就是另一個平常人,另一個平常心,另一個我; 所謂世界,就是無數個平常人,無數個平常心,無數個我。

※ 世界上的人都要幸福,您自己也要幸福,你我都是世界上的人,愛你過去所仇視的、傷害你的人,愛你記憶中那個不被待見、不堪的過去;你可以幫助那些過去傷害你的人,正如同你幫助過去受傷的自己,因我們是世界的一部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