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阿多諾的格言,我們可以說,策蘭把原先的命題「奧許維茲之後沒有詩」,轉化為問題:「奧許維茲之後,詩該如何?」而他自身已經給出了解答。重點並不是要否定文學藝術,而是要質疑文學藝術的功能。藝術的功能不該是「風格化的美學原則」(esthetic principle of stylization),不該是把受苦轉化為形象,這對受害者是不正義的;當大屠殺變成部份的文化遺產時,文化很容易就會繼續催生出殺戮。不論是直接把摧毀世界當作是藝術作品的創造(奧許維茲本身),或是讓藝術作品再現出摧毀世界的景觀(奧許維茲之後),都是要被拒絕的。 簡言之,藝術必然要袪美學化(de-aestheticize),詩不是抒情詩,不是以美學風格來再現死亡與痛苦的景象。詩是證詞,要去再現那不可再現的。』
『策蘭後期……拋棄了自己早期的作品〈死亡賦格〉(Death Fugue),拒絕再出版發行它……它將殺戮場景轉變成音樂劇這樣的高雅文化表演,使得暴力不僅只是殘酷而已,還變成邪淫的享樂。
策蘭後期……不僅不再呈現如〈死亡賦格〉的景觀與意象,還離開了優美旋律的音樂性,所寫的是斷簡、斷片般的語言。他將沉默引入整首詩當中讓旋律破碎,也將沉默引入到每一個字詞和音節中讓語詞破碎。詩裡面沒有統一、整體、連續的意義,沒有可掌握的知識,甚至也沒有任何可自我掌握的意識。沉默敲擊著詩人和聽者,讓虛無的迴響發生。』
再現 證詞 死亡
簡言之,藝術必然要袪美學化(de-aestheticize),詩不是抒情詩,不是以美學風格來再現死亡與痛苦的景象。詩是證詞,要去再現那不可再現的。』
「如果此世是一間奧許維茲集中營,
那我必須成為奧許維茲之主,或
奧許維茲之後的怨毒詩人,再不濟
也讓我成為死難者的紀念碑上
一個有載的名字:我不要
默默無名,死後毫無痕跡!」
vs
「不論是直接把摧毀世界當作是藝術作品的創造(奧許維茲本身),或是讓藝術作品再現出摧毀世界的景觀(奧許維茲之後),都是要被拒絕的。」
vs
唸了一回,有舊約聖經裡〈雅歌〉的影子。
不只是詩中的書拉密引自雅歌而已,而是詩的呼喊語氣就像雅歌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