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Wed, Jun 17, 2020 6:54 PM
Thu, Apr 15, 2021 1:33 PM
有的沒的
Re: [閒聊] 如果亞瑟王回英國了
翼龍大耶
Satoman (沙陀曼)
Re: [閒聊] 如果亞瑟王回英國了
Jun 16 01:37:26 2020
掰噗~
@baipu
正在
Wed, Jun 17, 2020 6:54 PM
(筆記筆記)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Wed, Jun 17, 2020 6:54 PM
[引]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Wed, Jun 17, 2020 6:57 PM
Wed, Jun 17, 2020 7:01 PM
: 她會哭死。
如果她是那隻呆毛王的話應該是不會啦。
其實傻芭還挺喜歡現在英國的模樣,特別是炸魚和薯條的部分。
英國廣播公司BBC曾經辦過一個名為
最偉大的英國人的民意調查。(這裡的英國人不是指英格蘭人English,而是整體的不列顛人Briton)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Wed, Jun 17, 2020 6:57 PM
在這個調查中亞瑟王名列51名,在100人中排行在中間的位置。
以表面上來看,這排行似乎是有點掉漆。不僅離榜首的邱吉爾、榜眼的布魯內爾、探花的黛安娜王妃有段距離。
而排行第四的達爾文、第五的莎士比亞、第六的牛頓、第七的伊莉莎白一世、第十四的阿佛烈大帝、第二十一的圖林、第二十五的霍金、第三十五的布狄卡等偉人,他們的排名也是遙遙領先亞瑟王。
但是,亞瑟王卻是這100人中唯一無法確認真實存在的人物。
在其他確實存在於世的99人中,這名身處於傳說與歷史之間的王者格外引人注目。
事實上,現今的英國(不列顛、聯合王國)的成型也和亞瑟王有所關聯,這也是亞瑟王在現今的英國、歐洲,甚至是全世界人們心中占有一塊地位的原因。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Wed, Jun 17, 2020 6:58 PM
亞瑟王的存在與否仍未有定論,但是人們大多同意,如果這名人物真的存在,那他應該生活於西元五世紀至六世紀的不列顛。
而那時的不列顛,正是戰爭、侵略、文明倒退的黑暗亂世。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Wed, Jun 17, 2020 6:58 PM
Wed, Jun 17, 2020 7:02 PM
時間到回西元一世紀43年,總數在兩萬人以上的羅馬軍團在歐洲海岸集結。
他們受到皇帝
克勞狄烏斯
的號召,準備航渡海峽,前往對岸的神祕島嶼:
不列顛
。
不列顛的征服一直是羅馬的宏望之一。
但在儒略王朝的先祖
凱撒
兩次測試性的登陸侵略後,羅馬對於不列顛的野心便因共和國到帝國中間轉型造成的混亂而停滯了下來。
羅馬帝國之祖屋大維,或稱偉大的
奧古斯都
任內曾三次策畫對不列顛的侵攻,但都因經濟、政治問題被擱置了。
知名的暴君
卡利古拉
也曾派軍準備渡海,但是到了緊要關頭,這名謠傳陷入瘋狂的暴君卻下令他的士兵們在海邊撿起了貝殼,讓摸不著頭緒的士兵們無功而返。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Wed, Jun 17, 2020 6:58 PM
Wed, Jun 17, 2020 7:02 PM
而到了
克勞狄烏斯
時期,羅馬這次對不列顛的征服已做好了十足的準備。
羅馬軍團在不列顛的海岸登陸,並兵分三路進發。
不列顛島上的居民凱爾特人對侵略者發起了抵抗,
但以部落王國型態散居於不列顛各處的凱爾特人難以面對軍容完整的羅馬軍團。
透過征服與受降,羅馬軍團一步接一步的擴展帝國於不列顛的疆域。
克勞狄烏斯駕崩後,繼位的
尼祿
也授權了軍團在不列顛當地進一步的侵略。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Wed, Jun 17, 2020 6:59 PM
Wed, Jun 17, 2020 7:03 PM
而在此時,一道插曲中斷了羅馬在不列顛的擴張。
在不列顛東部海岸,有個名為
愛西尼
的部落王國。
在凱撒的
《高盧戰記》
中既有關於此部族的記述,可見得愛西尼本身的古老與規模。
愛西尼在克勞狄烏斯的軍團入侵時選擇了屈降,成為羅馬屬邦並維持了自身的獨立地位。
但是在愛西尼之王
普拉蘇塔古斯
年老時,雙方的關係逐漸發生變化。
羅馬不再願意維持愛西尼的獨立,並開始徵收土地、發放高利貸。
他們希望從當地的凱爾特人榨取更多的資源與勞力,對愛西尼的剝削日漸苛刻。
普拉蘇塔古斯膝下無子,但是他與妻子
布狄卡
有兩名女兒可作為王國的繼承人。
在國王遺囑中,他囑咐將愛西尼交付給自己的女兒與羅馬皇帝一同擁有。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Wed, Jun 17, 2020 6:59 PM
Wed, Jun 17, 2020 7:03 PM
但在普拉蘇塔古斯駕崩後,羅馬官員無視了他的遺囑。
羅馬終止了愛西尼的獨立,並沒收了大量王族與其他凱爾特人的財產。
作為王后的
布狄卡
挺身向羅馬官員抗議,但是她不僅無法討回公道,反而遭受嚴厲的鞭刑作為警告。
布狄卡的遭受到的屈辱並非只發生在她本身。
她與先王的兩名女兒,也就是王國的正統繼承人更是遭到羅馬人慘無人道的強姦。
至此,布狄卡與凱爾特人的怒火已難以被平復。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Wed, Jun 17, 2020 6:59 PM
Thu, Jun 18, 2020 4:22 AM
愛西尼與其他懷抱怨憤的凱爾特人開始群聚,布狄卡對子民們發表了演說,並向和她的名字同樣代表「勝利」的女神
安德拉斯特
請求神諭。
布狄卡釋放了象徵女神的野兔,眾人也目睹野兔往吉兆的方向跑去。在此時,女王與凱爾特人決意向羅馬發起復仇與自由之戰。
當時的不列顛羅馬
總督蘇埃托尼烏斯
正率兵侵襲凱爾特德魯伊的聖地:
莫娜島
(現今的安格爾西島)
。
因此羅馬軍團沒有足夠人手和資源即時鎮壓布狄卡的起義。
布狄卡親駕戰車,宛若安德拉斯特降臨似的帶領凱爾特人殺向羅馬人的都市,在當地駐守的小型部隊迅速的被聲勢浩大的凱爾特人海摧毀。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Wed, Jun 17, 2020 7:00 PM
凱爾特人殺入城市,沒有戰俘、奴隸概念的他們憤恨的將羅馬人不分男女老少一律虐殺、屠戮殆盡。
很快的,包括倫敦在內的三座羅馬人殖民地化成了廢墟與血海。更多的凱爾特人也加入了布狄卡的起義,形成了看似勢不可擋的復仇大軍。
不僅總督蘇埃托尼烏斯知道事態重大,連忙集結各地兵力全力鎮壓起義。布狄卡也驚動了遠在羅馬的皇帝尼祿,讓他一度產生了放棄整個不列顛的念頭。
最終,羅馬的鎮壓軍與凱爾特的起義軍在倫敦近郊正式對壘。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Wed, Jun 17, 2020 7:04 PM
凱爾特人的人數是羅馬軍團的十倍之多,但沙場老將蘇埃托尼烏斯卻已看穿了其弱點。
布狄卡的起義是在憤怒中倉促成軍。
雖然凱爾特人士氣高昂,但武器裝備卻相當簡陋。
在起義軍中,甚至還有攜家帶眷一同行動,算不上戰力的老弱婦孺。
雙方交戰結果正如蘇埃托尼烏斯所料。
訓練精實、裝備精良的羅馬軍團摧枯拉朽般的摧毀了人數是十倍多的凱爾特人。
羅馬士兵拋擲的重型標槍穿透了凱爾特人的盾牌,並形成倒鉤迫使他們放棄防衛,隨後的標槍再次投擲與衝鋒便讓凱爾特人潰不成軍。
羅馬人展開了對於復仇的再復仇,將凱爾特人的家眷婦孺也一同殺戮殆盡。
凱爾特人的潰敗已成定局,未能達成自身名字意義「勝利」的布狄卡一說服毒自盡,又一說她逃生後病死。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Wed, Jun 17, 2020 7:05 PM
蘇埃托尼烏斯
隨後對周遭的凱爾特部族展開懲罰性的鎮壓,但更加沉重的壓迫反倒讓凱爾特人大大小小的衝突與反抗不斷爆發。
對此感到不悅的皇帝尼祿於是接受了地方官的建議,將強勢鎮壓派的蘇埃托尼烏斯罷黜,改由懷柔派的佩特羅尼烏斯接任總督。
凱爾特人的不服與怨怒這才逐漸平息,羅馬在不列顛的根基也逐漸穩定了下來。軍團也才得以繼續往西和往北擴張邊界。
20年又過去了,羅馬人來到了現今英格蘭的北界附近。要繼續向北進發,那便是前往當時的
喀里多尼亞
,也就是現今的
蘇格蘭
。
羅馬人在此遭遇了頑強的對手:紅髮、紋身的
皮克特人
。
皮克特人由於歷史資料的不足,對現今的人們來說仍是一支神秘的民族。
從現今殘存的史料、遺跡來判斷,我們只能猜測他們也是凱爾特人中的一個分支。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Wed, Jun 17, 2020 7:05 PM
羅馬人與皮克特人之間發生了大大小小的戰爭與衝突,但羅馬始終沒有將皮克特人徹底擊敗,反倒是皮克特人不時的南下騷擾掠奪讓羅馬官員頗為頭痛。
加上對於喀里多尼亞經濟價值不確定的懷疑下,羅馬在不列顛的擴張開始逐漸停滯了下來。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Wed, Jun 17, 2020 7:06 PM
Thu, Jun 18, 2020 4:21 AM
西元117年,羅馬五賢帝之三的
哈德良
繼位。他終止了帝國大多的擴張軍事行動,改以守成、減少內部紛亂為最大目標。
哈德良在位期間幾乎走遍了帝國各個行省,親身研究與思考當地所需與情勢。
對於行省不列顛尼亞,他做出的決策便是建造一座長城,作為帝國與蠻族之間的分界線。
作為不列顛尼亞的最北界的象徵,抵禦皮克特人的防壁的
哈德良長城
就此築起。
(下一任賢帝安敦寧修築了更北方的安敦寧長城,但幾年後便被放棄撤回哈德良長城)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Wed, Jun 17, 2020 7:07 PM
Thu, Jun 18, 2020 3:52 AM
至此,作為羅馬行省的不列顛情勢逐漸穩定,羅馬人和凱爾特人的相處也日漸平穩。
雙方產生了文化交融,形成了不列顛特殊的海島凱爾特人文化。
羅馬人帶來了先進精良的鐵器、用以記述的拉丁文、論罪責罰的律法等事物,
其中也包含了在帝國聲勢逐漸竄升的宗教:基督教。
刻苦的信徒揹著十字架與經典,遠渡重洋來到了新天地進行傳教。
除了不列顛、喀里多尼亞之外,在西方的海伯尼亞(愛爾蘭)也開始有人信仰這新興的一神宗教。
為了讓當地凱爾特居民方便理解教義,
教士傳教時有時會將當地神話傳統與聖經內容融合,讓信眾更能接受與體會。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凱爾特基督教的獨有特徵也隨之而生。例如被認為是和太陽圓形符號和十字架結合而成的環形十字架,或稱
凱爾特十字架
。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3:52 AM
相信FGO的玩家對這種形狀一點也不陌生w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3:53 AM
Thu, Jun 18, 2020 3:53 AM
歷史演進至西元三世紀,羅馬帝國龐大的版圖開始成為治理國政的累贅。
外敵、內亂、經濟崩壞、通貨膨脹接連到來。
在混亂的半世紀中,羅馬出現了近40名的軍人出身的皇帝相互奪權,正式登基的皇帝平均在位時間也僅在兩年左右,讓偉大的羅馬陷入崩解的危機之中。
雖然
戴克里先
、
君士坦丁大帝
等名君先後穩住了帝國的亂象,但一分為二的羅馬帝國已無法回到往年的榮光。
西元四世紀末,不列顛所屬的西羅馬帝國飽受哥德人等日耳曼蠻族的騷擾。
眼見帝國衰敗,身在不列顛的羅馬將領
馬格西穆
斯發起叛亂自封為帝,他率領不列顛當地的軍團遠征歐陸,挑戰西羅馬皇帝的寶座。
最終馬格西穆斯兵敗身亡,但不列顛統帥的叛亂野導致了當地的權力真空。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3:54 AM
Thu, Jun 18, 2020 4:21 AM
在這兩次叛亂中,不列顛的軍團幾乎是傾巢而出,當地的居民頓時陷入無人保護的窘境。
在不列顛兵力缺乏的狀況下,北方的皮克特人,以及從西方渡海而來的
斯科特人
(蘇格蘭人)
開始對不列顛發起掠奪。
少數羅馬軍人、不列顛貴族嘗試抵抗凱爾特蠻族的入侵,並向西羅馬帝國求援。
但正在應付日耳曼蠻族的西羅馬帝國早已自顧不暇,之後更是在
匈人王阿提拉
西征、以及隨後的蠻族入侵下步向滅亡。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3:58 AM
此時,不列顛成為黑暗時代中的一座無援孤島。
在半傳說的紀載中,名為
伏提庚
的不列顛王者為了抵抗皮克特人的入侵,他轉而雇用歐陸的日耳曼蠻族為傭兵,希望以蠻制蠻對付皮克特人。
但是,央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等歐陸蠻族來到不列顛後竟然鳩佔鵲巢,反倒開始侵襲雇主不列顛人的領土。
在諸多蠻族的夾擊下,不列顛人損失慘重。
有些不列顛人往島嶼西方撤退,在現今的
威爾斯、康沃爾
等地固守。
有些則是渡海逃往歐陸並建立了新的家園,即是現今法國的
布列塔尼半島
。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3:59 AM
我們從現今現況來判斷,不列顛人對於蠻族的抵抗近乎失敗。大不列顛島多數區域變成了
英格蘭,也就是「央格魯人的土地」
。
而蠻族入侵帶來的戰火也破壞了過往不列顛人與羅馬人共築而成的文明。
關於此時代的文字紀錄相當稀少,不列顛終究還是被混沌不堪的黑暗之潮所淹沒。
但是,在無比絕望的黑暗時代中,還是有人曾舉起希望的火炬,嘗試照亮周遭渾沌的黑夜。
而寄宿於火炬希望之光中的,就是名為
「亞瑟」
之人的傳說事蹟。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4:18 AM
Thu, Jun 18, 2020 4:30 AM
六世紀的不列顛基督教修士吉爾達斯
,他在黑暗時代以
拉丁文寫下了《不列顛的毀滅》
一書。
此書並非史書,而是吉爾達斯自身對於不列顛於黑暗時代的道德淪喪、信仰沉淪而撰寫的講道書。但是對於史學家來講,吉爾達斯的著作可說是當時少數的第一手記錄。
吉爾達斯在《不列顛的毀滅》中寫下了不列顛人微弱的一道光芒:
巴頓山之戰
這場地點不明、詳細不明、參戰者不明的戰役便是所有亞瑟王傳說的起點。
由於《不列顛的毀滅》並非史書,吉爾達斯並沒有紀錄戰爭的經過,甚至連雙方的領導人、巴頓山的確切地點都沒有紀錄。
我們只能從
成書年代來猜測此戰役的發生時間是在五世紀末至六世紀初左右。
吉爾達斯對於此戰最重要的記載則是不列顛人戰勝了入侵的央格魯薩克遜人,並喝止了蠻族的進犯。
隨後,不列顛維持了一定時間和平與穩定。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4:20 AM
Thu, Jun 18, 2020 4:20 AM
巴頓山之戰究竟帶來了多久的和平無人能知。
但是在往後的戰亂時代,由吟遊詩人撰寫的詩歌中出現了一個名字:
「Arthur 亞瑟」
這首詩歌名為
《高多汀》
,由
吟遊詩人阿內林以威爾斯語
寫成。其內容乃是為與詩名相同的王國高多汀的戰死勇士所撰寫的輓歌。
詩中記述了三百多名不列顛勇士從各處集結,前往突襲央格魯人的堡壘,最終在對方壓倒性的人數優勢下無一生還。
而在詩中在讚揚其中一名勇士Gwawrddur時如此寫道:
他在城賽壁壘上讓黑鴉飽食了一頓
儘管他並非亞瑟
但戰鬥的強雄之中
在最前線的Gwawrddur就宛若欄柵一般
一般認為《高多汀》最早有可能撰寫於西元七世紀初,如果這段詩文不是後人所添加,那它便是關於「亞瑟」這個名字所留下最初的紀錄。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4:29 AM
而亞瑟較為清晰的紀錄來自於
威爾斯僧侶內尼厄斯撰寫的史書《不列顛人的歷史》
。
此書撰寫於
九世紀
,因此已不能當確切的史實來參考。
但是,書中紀載了關於巴頓山之戰的進一步資料,並首次提到了亞瑟的參與。
在《不列顛人的歷史》的記錄中,不列顛人聚集了所能徵召的最大兵力對抗薩克遜人,並選拔亞瑟作為統帥。
亞瑟肩負著聖母塑像,在十二次的戰役中一一擊敗進犯的薩克遜人。
在最終的巴頓山之戰中,亞瑟更是獨自殲滅了敵方940人,在上帝的眷顧下迎接勝利。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4:32 AM
在此書中,也記述了一個對未來傳說和現實都影響深遠的故事:
紅龍與白龍的爭鬥
為不列顛帶來災禍的王者
伏提庚
嘗試建造一座新的堡壘抵禦外敵。但是無論他怎麼築城,結果都是坍塌陷落的下場。
伏提庚找來智者詢問原因,而對方告知他需要獻祭一名「沒有父親的男孩」的鮮血才能解開此詛咒。
伏提庚找到了一個符合條件,名為
安布羅休斯
的男孩。但是在準備殺害他獻祭前,男孩卻出言嘲諷了提出建議的智者,並提出真正的原因。
原來在城塞的地基下,有著兩條蛇正在相互爭鬥。一條為紅,一條為白。
紅蛇起先被白蛇壓制,但是隨即紅蛇奮起,將白蛇驅趕而出。
安布羅休斯向伏提更解釋了這個異象的寓意。
他說這代表了不列顛的紅龍雖然一時被擊敗,但最終仍會將將代表薩克遜人的白龍驅趕而出,獲得最終的勝利。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4:34 AM
Thu, Jun 18, 2020 4:36 AM
安布羅休斯
這名字也曾在更古老的《不列顛的毀滅》中出現,更是吉爾達斯在書中所唯一有所記述的全名。
在《不列顛的毀滅》的紀載中,安布羅休斯.奧理安是巴頓山戰役前不列顛人的反抗領導者。
以書中描述來看,若安布羅休斯真有其人,那他應該是一名羅馬貴族或後裔。
(至於伏提庚,他就是黑傻寶具中台詞「卑王鐵槌」中的卑王,FATE中乃是象徵不列顛神秘本身的巨龍,在被阿爾托莉雅擊敗後不列顛便逐漸邁向衰亡。
所謂的卑王鐵槌應該並非卑王的鐵槌,而是予以卑王裁罰之意。)
附帶一提,亞瑟的忠犬卡瓦斯第一次被提及也是在《不列顛人的歷史》之中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4:37 AM
Thu, Jun 18, 2020 4:37 AM
而在
西元十世紀成書,作者不詳的《坎布里亞編年史》
(或稱威爾斯編年史)
中,也曾提及這個名為亞瑟的戰士。
不一樣的是,《坎布里亞編年史》中還寫到了亞瑟的結局:
劍欄之戰
。
以及另外兩個後人熟悉的名字:在劍欄之戰與亞瑟一同戰死的Medraut(莫德雷德) 、以及瘋狂的吟遊詩人Myrddin(梅林)。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4:38 AM
Thu, Jun 18, 2020 4:38 AM
但無論是《坎布里亞編年史》,或是內尼厄斯的《不列顛人的歷史》中,
亞瑟仍然不是王,而是類似將軍的戰爭領袖
。
我們所熟知的亞瑟「王」的出現,則是還要等待百年的時間。
在西元十一世紀左右,威爾斯當地的民間故事開始出現了亞瑟「王」的蹤跡。
在其中最出名故事是
《基爾夫與歐玟》
(Culhwch and Olwen,又譯:豬圈王子)
。
(Culhwch即威爾斯文豬圈之意,因為主角是在豬圈出生而被取此名)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4:39 AM
故事主軸是名為基爾夫的年輕王子,為了迎娶巨人公主歐玟的冒險故事。
為了達成目的,基爾夫前往表兄亞瑟王的宮殿尋求幫助。
而亞瑟王見到年輕有為的表弟,也欣然派遣了六名戰士幫助他。
在這六名戰士中,其中三人的名字在後世流傳深遠。
Cai
,一名可以在水底活動自如,九天九夜不闔眼,且能以雙手治癒他人的戰士。
Bedwyr
,最為英俊的戰士,雖是獨臂但卻可以一當九。
Gwalchmai
,使命必達的勇士,既是最好的跑者,也是最佳的騎手。
這三名戰士在往後的創作中,將會成為著名的圓桌騎士:
凱、貝迪維爾、高文
。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4:40 AM
在《基爾夫與歐玟》中,也出現了亞瑟王的劍Caledfwlch、長槍Rhongomyniad、盾Wynebgwrthucher、匕首Carnwennan等武裝。
王后Gwenhwyfar
也在同一段的對話中出現,她就是我們所熟知的
桂妮薇兒
。
卡美洛則是尚未出現,取而代之的則是亞瑟王的大廳Ehangwen。(泳裝兔子王的寶具)
而另一篇威爾斯民間故事
《安溫的戰利品》
,則是敘述了亞瑟王帶領部下前往仙境安溫尋找
魔法大釜
的故事。
現代許多人認為,這故事就是往後聖杯追尋傳奇的起源。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23 AM
關於亞瑟王傳說,最重要的著作則是出現於
十二世紀初
,同樣出身於
威爾斯的基督教僧侶蒙茅斯的傑弗里
撰寫了一部前所未有的
不列顛偽史
。
他取材了《不列顛的毀滅》、《不列顛人的歷史》、《坎布里亞編年史》等先人的著作,再加上威爾斯民間故事和自己的創作,最終的成果便是著名的
《不列顛諸王史》
。
《不列顛諸王史》將不列顛的建立推古自特洛伊後裔布魯圖斯,並且拼湊出了許多無法實證的幻想王者,還詳述了他們的生平經歷。
「亞瑟王」便是這些不列顛諸王其中之一,而《不列顛諸王史》中的內容也是現今亞瑟王傳說的根基。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23 AM
Thu, Jun 18, 2020 8:24 AM
傑弗里在書中建構了亞瑟王的一生,從家世、出生、征途到安息為止。其
父王烏瑟、魔女摩根、安息之所阿瓦隆
等要素均是出自於此。
而紅龍與白龍故事的主角,也被傑弗里從安布羅休斯改寫為魔法師梅林,並增添其乃夢魔之子的設定。
關於梅林,傑弗里另外還撰寫了兩本關於他的書籍:專門蒐集梅林預言的書籍
《梅林預言》
、以及蒐集生平事蹟的
《維塔.梅林》
。
儘管在些書籍中的梅林形象並非一致,但基本上也建構出了這名魔法師高深莫測、料事如神、瘋癲與智慧並存的形象。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25 AM
傑弗里的亞瑟王與先前記述的最大不同之處,
則是
亞瑟王從反抗者的身分,一轉成為了征服者
。
在傑弗里的筆下,亞瑟王戰績不僅只於不列顛。
而是踏上了遠征羅馬,並與虛構的羅馬皇帝盧修斯展開對決並戰勝。
一般認為,傑弗里的用意是為不列顛創造一名
類似亞歷山大、凱撒的征服之王
。
雖然一路從不列顛打到羅馬看似過於誇張,但是先前其實就有羅馬偽帝
馬格西穆斯
幾乎達成了此成就,而著名的
君士坦丁大帝
其實也是在不列顛起家的。
傑弗里或許就是基於現實的馬格西穆斯,再創作出亞瑟王的遠征。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26 AM
Thu, Jun 18, 2020 8:26 AM
但是,以上的著作與傳說仍幾乎僅限於威爾斯,也就是不列顛人的理解範圍內。
征服者央格魯薩克遜人的諸王對亞瑟王可說是未曾關心。在
阿弗烈大帝
編撰的
《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
中,也從未出現相關紀載。
那亞瑟王傳說又是怎麼從威爾斯的地方傳說紀錄昇華為全英國盡知,甚至是全世界知名的騎士傳奇的呢?
這就是下一代征服者們的故事了。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27 AM
讓我們轉換場景,來到《不列顛諸王史》成書數十年後的
法國城市普瓦捷
。
在一座華貴的宮廷中,年輕勇武的騎士、浪漫浮誇的吟遊詩人們忙進忙出,盡心盡力的為這座宮廷地位崇高的女主人服務。
而在宮廷中心,女主人和她同樣身分高貴的兒女們正一同欣賞吟遊詩人的演出。
吟遊詩人吟誦的是關於遙遠、古老、崇高的王者和他勇敢的騎士們的浪漫傳奇,這不僅是女主人最喜愛的題材,她的兒女們更是聽到雙眼發亮,興奮不已。
女主人撫摸一旁正陶醉於王者與騎士們俠義精神的兒子,並如此輕喚著:「理查……。」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29 AM
Thu, Jun 18, 2020 8:30 AM
女主人名為埃莉諾,又稱
阿基坦的埃莉諾
。
她是英王
亨利二世的王后
,歐洲當世最有權勢的女人,
金雀花王朝之母
。
西元十一世紀,英國發生了著名的
諾曼征服
。央格魯薩克遜人的韋塞克斯王朝滅亡,
諾曼第公爵征服者威廉
登基為不列顛的新統治者。
在隨後的王位紛爭中。同時擁有英格蘭、諾曼第、安茹等地繼承權的亨利二世取得王位。再加上其妻埃莉諾的嫁妝阿基坦,亨利二世因而擁有了橫跨不列顛至歐陸的遼闊領土。
這對王室夫妻在當時的歐洲權傾一時,所領疆域之遼闊甚至可被稱作
安茹帝國
。
阿基坦的埃莉諾因父親早逝,十五歲時便成為了阿基坦的女公爵。在同年她也嫁給了當時的法王
路易七世
,登上了歐洲女性地位的最高峰。
(正確來講,是成為太子妃沒幾天就因先王駕崩升格為王后)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29 AM
只不過這一段婚姻讓她頗不滿意。
埃莉諾是在南歐豔陽下成長的熱情美少女,在她的血管中脈動的則是來自於詩人祖父威廉九世遺傳的浪漫因子。
相較之下,以一名基督教苦行騎士為人生志向的路易七世可說是無趣至極。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31 AM
路易七世參加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時,埃莉諾也帶著滿車的傢俱服飾一同參與。但她卻拖慢了行軍的速度,導致東征行伍被土耳其人襲擊。
在抵達安條克後,她又疑似和伯父亂倫偷情,給路易七世帶了一個大大的綠帽子。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有頭無尾的結束,已經貌合神離的法王夫婦灰頭土臉的返國。
之後他們雖然在教皇調解下生下一女,但埃莉諾又看上小她十歲的小鮮肉諾曼第公爵亨利,也就是往後的亨利二世。
埃莉諾與亨利通姦的結果,就是讓從頭綠到尾的路易七世決定不再和她有所牽扯,而這決定這正中了埃莉諾的下懷。
與法王離婚不久後,她隨即與亨利再婚,並在不久後成為英國王后,再一次登上歐洲女性權位的頂峰。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32 AM
亨利二世和埃莉諾兩人都是浪漫熱情的個性。一拍即合、打得火熱的他們成婚後接連生下八名子女,可說是一對天造地和的神(ㄐㄧㄢ)仙(ㄈㄨ)眷(ㄧㄣˊ)侶(ㄈㄨˋ)。
而亨利二世和埃莉諾之間還有另一個聯繫,那就是:
《不列顛諸王史》
。
再講明確一點的話,是它的
法語翻譯版《布魯特傳奇》
。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33 AM
《不列顛諸王史》
原文是艱澀的
拉丁文
,別說是一般民眾,連受過教育的王公貴族都難以閱讀。
因此,諾曼第詩人
魏斯
在亨利二世的贊助下,接手了這本異族傳說歷史的翻譯工作。
魏斯是一名擁有考證心的詩人。為了翻譯此作品,他親身前往了威爾斯當地考察民俗,甚至嘗試尋找作者傑弗里本人。
雖然這次考察之旅收穫甚小讓他頗為失望,但是他還是開始了翻譯工作。
魏斯的翻譯並非正統的翻譯,而是翻譯後的二次創作。
他改寫了傑弗里原先剛硬的文風,將之轉化為更容易閱讀與聆聽的諾曼法語詩句。魏斯也依據自己的知識與時勢需求刪減或加筆故事的內容。
在他的改編下,書中人物變得較為生動活潑,為了迎合雇主與聽眾的喜好,他也將故事內容增添了不少浪漫、俠義的橋段。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34 AM
Thu, Jun 18, 2020 8:34 AM
而由他個人撰寫的加筆中,有兩項重要且影響深遠的創作。
第一項是亞瑟王的圓桌會議。騎士們不分地位高下,與王者在圓桌一同暢談天下大計。
第二項,則是人們仍相信在亞瑟僅是在阿瓦隆沉眠,並會在不列顛陷入危機時再次回歸。
雖然原作僅提到亞瑟王在阿瓦隆沉眠療傷,但這可能並非魏斯的個人創作,而是當時威爾斯民眾的普遍期許。
另外,亞瑟王的寶劍也是在此時由
威爾斯文的Caledfwlch,改稱為我們所熟悉的Excalibur
。
完成這項工作後,魏斯將此作品獻給了正剛好成為英國王后的埃莉諾。
從埃莉諾往後藝術贊助行動看來,她對魏斯的作品可說是相當滿意。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34 AM
Thu, Jun 18, 2020 8:35 AM
除了魏斯之外,還有另外一名詩人
托馬
也以古老的威爾士傳奇為藍本,替亨利二世和埃莉諾
創作了和亞瑟王相關,描述某名騎士生平經歷的詩作
。
托馬的原作已佚失,但是由於故事內容悲愁動人,關於這名騎士的故事仍是被各國、各種語言的作者以翻譯、再創作的方式流傳至今。
現今,我們稱這個故事為
《崔斯坦與伊索德》
。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36 AM
亨利二世與埃莉諾對於這些創作的態度從表面上看起來頗為矛盾。
他們是
不列顛的新統治者,理論上不應該支持一個原住民的古老國王歸來
。
亨利二世之後更是大費周張的派人前去尋找亞瑟王的陵墓。
他的心腹教士杰拉爾德宣稱根據國王的提示,他們找到了亞瑟王和王后桂妮薇兒的遺骸,除此之外還有寶劍Excalibur一同陪葬。
他們所尋覓的成果,其實便是
現今格拉斯頓伯里修道院的亞瑟王之墓
。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37 AM
亨利二世尋找亞瑟王之墓的理由不難理解。他登基後威爾斯當地仍是躁動不安,時常有衝突與反抗的發生。
找到亞瑟王的墳墓,宣告他們希冀的永恆之王已死是一個絕佳的
政治宣傳
。
但是,亨利二世不僅沒阻止詩人們讚嘆亞瑟王的豐功偉業,甚至還加以贊助,連亞瑟王終將歸來的神話也是在他登基後廣為流傳於英國各地。
很明顯的,亨利二世與往後的金雀花諸王希望人民牢記亞瑟王的事蹟與歸來。
為什麼呢?
這表面看起來複雜矛盾的政治問題,用「浪漫」來看便可輕易的被解答。
或許,他們希望自己就是當代回歸的亞瑟王。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37 AM
Thu, Jun 18, 2020 8:38 AM
亨利二世與埃莉諾的遺傳與影響,讓他們的許多的後裔繼承了對亞瑟王的喜好、崇拜與模仿。
在埃莉諾人老珠黃後,亨利二世開始向外尋花問柳。他不僅情婦眾多,也生下數名私生子。
輪到自己綠光照頂的埃莉諾甚是不快,她開始與亨利二世分居。
埃莉諾著孩子們與由她提拔的年輕騎士
威廉.馬歇爾
,來到了自己的封地普瓦捷。並在當地建立起專屬於自己理想的宮廷生活。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42 AM
埃莉諾是熱切的藝術家與騎士的贊助者,在她的宮廷經常有年輕的騎士與詩人出入,讓她的宮廷成為當時
歐洲浪漫文化的中心
。
謠傳中埃莉諾更是建立了愛情法庭,以自己情場老手的身分調解或排除年輕貴族的們愛情難題。
埃莉諾的孩子們在母親的影響下繼承了對騎士俠義精神與浪漫創作的喜愛,也同時繼承了她對亨利二世的不滿。
她率先成年的兩名兒子
亨利
與
理查
是騎槍比武的好手,也都是不符父王管教的叛亂者。
亨利在成年後被封為共治王,因此又稱
「幼王」亨利
。
他的武藝師傅乃是母后所提拔的騎士威廉.馬歇爾,這對師徒檔在當時歐洲各地的比武大會上連戰連勝,未嘗敗績。
之後,亨利更是對父王亨利二世舉起反旗,嘗試奪取國王的寶座。但卻因病早逝,僅在28歲就結束他勇武的一生。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42 AM
Thu, Jun 18, 2020 8:48 AM
亨利二世
幼王亨利
理查一世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43 AM
理查則是同樣以武藝和騎士俠義精神聞名於當時的歐洲,而他也曾有樣學樣的對父王亨利二世發起叛亂。
在一次會戰中,理查發現敵手就是兄長的導師,在決鬥中戰無不勝的威廉.馬歇爾。
年輕氣盛,渴望一戰的王子隨即拍馬衝鋒,嘗試破解對方的無敗傳說。
但是老練的騎士隨手便將王子刺下了馬,給了他人生第一次落馬的恥辱。
顧及情面與地位的馬歇爾饒過理查一命,只將他的馬匹刺死作為對傲氣王子的教訓。
隨後,因為家庭失和憂憤不已的亨利二世死去。
理查繼位為王,以勇武和好戰聞名的他便是我們熟悉的
獅心王理查一世
。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44 AM
Thu, Jun 18, 2020 8:45 AM
理查一世雖然在英格蘭出生,但他幾乎不會講半句英語。因為他的成長與學習經歷幾乎都是法國渡過,特別是在在母親的普瓦捷宮廷。
在耳濡目染之下,理查自然對亞瑟王傳說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是帶有狂熱。最著名的例子則是他替姪子,同時也是英國的儲君
阿爾蒂爾
向提親時的事蹟。
作為聘禮,理查一世直接解下了腰間的配劍,並告知未來親家
西西里王坦克雷迪
:
「這就是昔日亞瑟王的寶劍,Excalibur。」
而他的姪子阿爾蒂爾,這譯名其實是法語發音。
若是用英語發音,那就會眾人相當熟悉,這文章也已重複過無數次的名字。
沒錯,「亞瑟」。
理查一世顯然是對名為亞瑟的姪子,同時也是英國的未來君王寄予重望。
若非是
理查唐突戰死,王位被其王弟「無地王」約翰
奪權,那阿爾蒂爾將會成為名副其實統治英國的「亞瑟王」。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46 AM
Thu, Jun 18, 2020 8:47 AM
約翰英格蘭國王無地王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49 AM
Thu, Jun 18, 2020 8:51 AM
在理查一世的家族中,還有一名對亞瑟王傳說貢獻許多的人物。
那是與他相當親近的同母異父姐姐,埃莉諾與法王路易七世生下的公主:
香檳伯爵夫人瑪麗
。
瑪麗遺傳了母親與先祖對於藝術的愛好,並且同樣贊助了眾多的詩人與作家。受贊助者中,最著名的詩人是
克雷蒂安.德.特魯瓦
。
克雷蒂安對亞瑟王傳奇的擴充有著絕大的貢獻,
他一共撰寫了
五部與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相關的詩作
。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
《囚車騎士蘭斯洛特》
。
亞瑟王的第一騎士,湖之騎士蘭斯洛特即是在他的筆下所誕生。不同於以往,我們難以在古不列顛、威爾斯的記述找到這名角色的原型。
有可能克雷蒂安是自行創造了這名騎士,又或者他可能
參考了愛爾蘭傳說中經歷類似的英雄迪爾穆德
。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50 AM
Thu, Jun 18, 2020 8:51 AM
迪爾穆德·奧·德利暗Diarmuid Ua Duibhne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51 AM
總而言之,亞瑟王傳說的轉折點:「蘭斯洛特與王后桂妮薇兒的不倫」,這段故事確實是出自於克雷蒂安之手。
克雷蒂安另外一個重要的創作則是
《帕西瓦爾與聖杯》,這個故事將凱爾特魔法大釜的傳說融入了基督教的聖杯之中
。
雖然克雷蒂安本人富樫了,他並沒有將聖杯騎士帕西瓦爾的故事寫完。
但是往後的諸多作者們接力完成了亞瑟王的聖杯傳說,也就是聖杯渡海前往不列顛、其餘兩名聖杯騎士加拉哈德與鮑斯等內容。
關於亞瑟王傳說的舞台、成員、物件等創作至此基本上到齊了,其他細節則是往後仍有諸多的創作會對故事作出更精彩的潤色。
(例如將亞瑟的寶劍一分為二,分別產生了石中劍與湖中劍的傳說)
但是還缺少一個完整的故事將當它們完整統合。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8:55 AM
Thu, Jun 18, 2020 8:56 AM
金雀花王朝往後的國王仍舊繼承了先祖對於亞瑟王的崇拜
(或者說是利用)
。
「長腿王」愛德華一世
對英格蘭人來講是個勇猛的名君,但是對威爾斯人、蘇格蘭人來講,他則是一名殘暴無情的入侵者。
他在任內
大力鎮壓威爾斯
的反抗,並在殘殺、俘虜威爾斯的有力貴族後,
間接終止了威爾斯親王的統治
。
從此之後,威爾斯親王成為了英國王儲的
象徵性封號
,威爾斯的獨立已名存實亡。
但愛德華一世卻也經常親涉亞瑟王的相關事物,
他壓制威爾斯後宣稱自己取得了亞瑟王的王冠、又親訪上述亞瑟王的陵墓憑弔。
他也模仿了亞瑟王的圓桌會議,舉辦了包括比武、酒宴內在的圓桌慶典。
現今溫徹斯特留有一枚巨大且刻有騎士名號的圓桌,相傳就是愛德華一世所留下。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9:04 AM
Thu, Jun 18, 2020 9:04 AM
其孫愛德華三世同樣繼承了對圓桌慶典的喜愛,
在一次慶典上,愛德華三世更是宣布成立了他自己的騎士團
嘉德騎士團
。
這騎士團的存在延續至今,是
英國王室所授予的最高級別勳章
。
這一切的一切,金雀花王朝的諸王們似乎都在告知全不列顛的居民亞瑟王已歸來。
而王不是別人,正是坐在王位上的我。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9:06 AM
在金雀花王朝的末期,由金雀花分支而出的
兩大家族蘭開斯特、約克
爭奪王位相鬥不休,長達30年的戰爭就此爆發。
由於蘭開斯特家族的標誌是紅玫瑰,而約克則是白玫瑰,這場戰爭因此在後世被
莎士比亞冠上玫瑰戰爭之名
,並被沿用至今。
在經過一段讓無數英國學子頭痛抱怨的繼承權混亂鬥爭後,雙方終於在
博斯沃思原野
爆發最終戰役。
約克家的代表是理查三世,他也是金雀花王朝的正統後裔。
理查三世的軍隊擁有兩倍數量上的優勢,他對勝利可說是抱有絕對的自信。
但是開戰後不久,理查三世的部將卻大量倒戈背叛,導致局勢轉為蘭開斯特家族的絕大優勢,而理查三世的部隊則是開始潰散。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9:07 AM
為了挽回大局,理查三世親自領軍發起了一次勇敢卻無謀的衝鋒,嘗試直接將蘭開斯特家的統帥擊殺。
但是在大軍重重包圍下,理查三世最終仍是力盡戰死。傳說中,金雀花王朝的末代國王死前對敵方怒吼著:
「叛國!叛國!叛國!」
亞瑟王傳說最有力的推手金雀花王朝,最終的結局也和亞瑟王傳說相同——因背叛而滅亡。
而最諷刺的事情仍不只如此。
理查三世怒吼的對象,蘭開斯特的統帥,往後登基的新王乃是
亨利.都鐸
。而都鐸家族,正是來自於最早孕育出亞瑟王傳說的土地:
威爾斯
。
紅戰勝了白
,梅林古老的預言也以另類的形式實現了。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9:08 AM
在玫瑰戰爭打得火熱的同時,也有一部關於亞瑟王巨著正在被撰寫著。
其名為
《亞瑟之死》
,作者則是一名身處牢獄之中的
威爾斯騎士托馬斯.馬洛禮爵士
。
馬洛禮爵士參考了先前眾多有關於亞瑟王的創作,並將它們連貫統合為一。
從亞瑟的誕生與遠征、諸多騎士的冒險與愛恨情仇、聖杯的追尋、蘭斯洛特的不倫……直到最終,亞瑟王在劍欄之戰遭到莫德雷德重創,並前往阿瓦隆長眠等待回歸。
馬洛禮爵士的《亞瑟之死》,基本上就是我們現今所認知的「亞瑟王傳奇」。
《亞瑟之死》出版的1475年,也正是亨利.都鐸勝利登基的那年。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9:09 AM
亨利登基後為亨利七世,他迎娶了
約克的伊莉莎白
表示兩大家族此後將不再鬥爭。紅白兩朵玫瑰重和為紅白兩色的
都鐸玫瑰
,玫瑰也成為了英格蘭的國花。
亨利七世延續了傳統,將兩人所生的長子封為威爾斯親王。
聰明的你能看到這邊,應該也不難猜測這名王儲的名字了吧?
沒錯,又是「亞瑟」。
可惜的是,這名亞瑟因病在15歲時就早亡,仍是無緣成為「亞瑟王」。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9:09 AM
往後,亞瑟王開始逐漸淡出英國人的視線之中。
亨利七世的繼承人
亨利八世
忙著結婚、離婚、生小孩、殺老婆,而且他對於自己家族的根基威爾斯似乎沒什麼同情心。
在亨利八世任內,他通過
法案正式終結了威爾斯的獨立,將之併入英格蘭之中
。他還要求威爾斯
以英文為官方語言
,導致當地的凱爾特不列顛文化加速消亡。
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宗教戰爭、啟蒙運動等歷史大事件,也讓世人不再關注這名半傳說性質的王者。
《不列顛諸王史》等古籍被視為應被摒棄的稗官野史,被收藏進無人關心的圖書館角落堆積灰塵,等待新一批的亞瑟王追隨者的誕生。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9:13 AM
亞瑟王重新獲得世人的關注則是在四百年後的
維多利亞時代,工業革命讓中產階級興起,識字率也逐漸增加
。
人們渴求更多的故事來閱讀,英國桂冠詩人
丁尼生
在此時創作的
《國王敘事詩》
正好將這名被遺忘已久的王者重新迎回。
搭配畫家
古斯塔夫.多雷
生動精緻的插畫,亞瑟王和他的騎士們再次讓英國民眾雋永不已。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9:15 AM
Thu, Jun 18, 2020 9:18 AM
時間來到近代,除了
華格納
取材自亞瑟王傳奇的
《崔斯坦與伊索德》、《帕西法爾》等歌劇
之外,最具代表性的亞瑟王作品莫過於
特倫斯.韓伯瑞.懷特的小說系列作《永恆之王》
。
《永恆之王》並非單純的亞瑟王故事再創作,
而是懷特將自身對於
社會的理想透過亞瑟王故事投射給觀眾
。
由於執筆時正是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從書中也看可出他對於暴力與戰爭的感嘆,懷特更是透過梅林之口告誡讀者:
「戰爭唯一的理由,就是阻止發動戰爭之人」
。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9:15 AM
Thu, Jun 18, 2020 9:18 AM
《永恆之王》之後的改編版權也出售給眾多電影公司。其中一部改編作就是迪士尼出品的著名動畫,如果是被開始被叫叔叔阿姨年紀的鄉民,那應該有看過的《石中劍》。
雖然迪士尼的改編已和《永恆之王》原作差異頗大,但是卻也在全世界的兒童、少年少女們心中刻下不滅的形象:
石中的寶劍,以及嘗試將之拔起的男孩
。
(至於這個男孩的形象什麼時候變成女孩的,我就不好說惹www)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9:17 AM
Thu, Jun 18, 2020 9:18 AM
: 現代英國人基本上都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當年她打的蠻族)和諾曼人的後裔。當年的不列顛人(事實上是羅馬化的凱爾特人)要嘛死得乾乾淨淨(英格蘭),要嘛是淪為了蠻族的附庸,就連語言也都已經保不太住了(威爾斯語在威爾斯現在只有不到兩成的人可以運用自如)。亞瑟王固然可以歸來,但她的故國早已不再了。
原PO這講法是過於悲觀了。
其實不是不到兩成,而是成功維持在兩成,甚至回升至25%左右了。
威爾斯語的確一度面臨消亡的危機,但是已在當地政府的努力下改善許多。
在新政策的規定下,威爾斯語現在是學校的必修課程,也是政府的
官方語言之一
。
以路標為例,現今不少的威爾斯路標都是威爾斯語和英語雙標。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9:19 AM
Thu, Jun 18, 2020 9:39 AM
此路標最上頭的正是威爾斯國旗上的紅龍,也正是不列顛的象徵。
威爾斯的語言復興其實在二世事件簿中也有提到,因為女主角格蕾其實就是威爾斯人。
以現在的威爾斯來講,像格蕾這種年紀的少女多少都有在學校學習過威爾斯語。但是格蕾因為住得太偏僻反而沒機會接受正規教育,所以平常主要語言還是英文w
至於亞瑟王來到現代英國會有什麼反應我不敢斷定,但是現代的人們,早已在心中有著自己的亞瑟王。
就如同過往,古不列顛的修士、吟遊詩人心中寄託復興與再起的勇士之王亞瑟,以及中世紀君王、貴族心中寄託理想騎士形象的騎士之王亞瑟。
而現今銘刻於人類記憶中的則是:宛若黑暗中的火炬般忽明忽滅,但仍是令人無比嚮往的永恆之王。
--
(と・てノ) 翼龍欸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9:37 AM
[結束]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9:37 AM
Thu, Jun 18, 2020 9:38 AM
推文補充:
推 Ctea: 「威爾斯」其實是以盎格魯薩克森人為中心的說法,意思是「異族之地」,Wales與胡桃的Walnuts都是Wal-字根,意思是異邦、異族、異地,換句話說就是「非我族類」威爾斯語的威爾斯則是稱為Cymru(哥姆里)
不列顛島跟愛爾蘭的關係喔,原本應該說都是海島克爾特人之地之後隨著歷史演變,不列顛不論是英格蘭或蘇格蘭都想要佔領愛爾蘭蘇格蘭甚至打著「同為克爾特人兄弟之邦,一起來打英格蘭」的名號去攻佔愛爾蘭,結果反被愛爾蘭人打跑(好像有聯合英格蘭)幾個世紀之後,英格蘭跑去佔領愛爾蘭最後把愛爾蘭給併吞。愛爾蘭多次起義都不成,直到上個世紀初才算成功,但因為公投結果東北六郡沒有過,結果被卡在英格蘭 更正:卡在聯合王國(UKGB)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9:38 AM
北愛爾蘭的親英派基本上就跟某些人很像,他們認為愛爾蘭的歷史開始於奧蘭治來到愛爾蘭打了場勝仗並開始殖民,就好像國內常聽到某些人認為台灣的歷史從明鄭開始一樣愛爾蘭那個與其說宗教戰爭,其實還是種族之間的戰爭,只是剛好共和派(本土派)多是天主教,親英則多是清教徒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9:38 AM
在現在這個戰爭已經結束的年代,親英派還覺得母語教育不重要Caledonia與Hibernia的拉丁發音較像是嘉樂敦尼亞與希伯尼亞至於亞瑟王,他的人物範本來源(哏源)很多
其中一個是羅馬指揮官Lucius Artorius Castus
Artorius跟亞瑟Arthur都是字根art-,源自於原始印歐文的「熊」(一說希臘月神Artemis也是這個字根,且在部分地區的習俗中,會有少女披著熊皮的宗教活動)
不列顛政府說好聽是聯合王國政府,但說穿了其實就是英格蘭政府。(或說英格蘭政府作為主體)而且英格蘭可以對其他三個構成國(蘇 北愛 威)投票,但其他構成國卻無權對英格蘭議題投票(國會投票)
梅林法師的原型是「野人梅林」,在威爾斯與蘇格蘭都有相關傳說,也被描述為瘋子或瘋癲的人、預言家
事務所角落雜物放置中
@Rwen_43
Thu, Jun 18, 2020 9:38 AM
[結束]
載入新的回覆
Re: [閒聊] 如果亞瑟王回英國了 翼龍大耶
Satoman (沙陀曼)
Re: [閒聊] 如果亞瑟王回英國了
Jun 16 01:37:26 2020
如果她是那隻呆毛王的話應該是不會啦。
其實傻芭還挺喜歡現在英國的模樣,特別是炸魚和薯條的部分。
英國廣播公司BBC曾經辦過一個名為最偉大的英國人的民意調查。(這裡的英國人不是指英格蘭人English,而是整體的不列顛人Briton)
以表面上來看,這排行似乎是有點掉漆。不僅離榜首的邱吉爾、榜眼的布魯內爾、探花的黛安娜王妃有段距離。
而排行第四的達爾文、第五的莎士比亞、第六的牛頓、第七的伊莉莎白一世、第十四的阿佛烈大帝、第二十一的圖林、第二十五的霍金、第三十五的布狄卡等偉人,他們的排名也是遙遙領先亞瑟王。
但是,亞瑟王卻是這100人中唯一無法確認真實存在的人物。
在其他確實存在於世的99人中,這名身處於傳說與歷史之間的王者格外引人注目。
事實上,現今的英國(不列顛、聯合王國)的成型也和亞瑟王有所關聯,這也是亞瑟王在現今的英國、歐洲,甚至是全世界人們心中占有一塊地位的原因。
而那時的不列顛,正是戰爭、侵略、文明倒退的黑暗亂世。
他們受到皇帝克勞狄烏斯的號召,準備航渡海峽,前往對岸的神祕島嶼:不列顛。
不列顛的征服一直是羅馬的宏望之一。
但在儒略王朝的先祖凱撒兩次測試性的登陸侵略後,羅馬對於不列顛的野心便因共和國到帝國中間轉型造成的混亂而停滯了下來。
羅馬帝國之祖屋大維,或稱偉大的奧古斯都任內曾三次策畫對不列顛的侵攻,但都因經濟、政治問題被擱置了。
知名的暴君卡利古拉也曾派軍準備渡海,但是到了緊要關頭,這名謠傳陷入瘋狂的暴君卻下令他的士兵們在海邊撿起了貝殼,讓摸不著頭緒的士兵們無功而返。
羅馬軍團在不列顛的海岸登陸,並兵分三路進發。
不列顛島上的居民凱爾特人對侵略者發起了抵抗,
但以部落王國型態散居於不列顛各處的凱爾特人難以面對軍容完整的羅馬軍團。
透過征服與受降,羅馬軍團一步接一步的擴展帝國於不列顛的疆域。
克勞狄烏斯駕崩後,繼位的尼祿也授權了軍團在不列顛當地進一步的侵略。
在不列顛東部海岸,有個名為愛西尼的部落王國。
在凱撒的《高盧戰記》中既有關於此部族的記述,可見得愛西尼本身的古老與規模。
愛西尼在克勞狄烏斯的軍團入侵時選擇了屈降,成為羅馬屬邦並維持了自身的獨立地位。
但是在愛西尼之王普拉蘇塔古斯年老時,雙方的關係逐漸發生變化。
羅馬不再願意維持愛西尼的獨立,並開始徵收土地、發放高利貸。
他們希望從當地的凱爾特人榨取更多的資源與勞力,對愛西尼的剝削日漸苛刻。
普拉蘇塔古斯膝下無子,但是他與妻子布狄卡有兩名女兒可作為王國的繼承人。
在國王遺囑中,他囑咐將愛西尼交付給自己的女兒與羅馬皇帝一同擁有。
羅馬終止了愛西尼的獨立,並沒收了大量王族與其他凱爾特人的財產。
作為王后的布狄卡挺身向羅馬官員抗議,但是她不僅無法討回公道,反而遭受嚴厲的鞭刑作為警告。
布狄卡的遭受到的屈辱並非只發生在她本身。
她與先王的兩名女兒,也就是王國的正統繼承人更是遭到羅馬人慘無人道的強姦。
至此,布狄卡與凱爾特人的怒火已難以被平復。
布狄卡釋放了象徵女神的野兔,眾人也目睹野兔往吉兆的方向跑去。在此時,女王與凱爾特人決意向羅馬發起復仇與自由之戰。
當時的不列顛羅馬總督蘇埃托尼烏斯正率兵侵襲凱爾特德魯伊的聖地:莫娜島(現今的安格爾西島)。
因此羅馬軍團沒有足夠人手和資源即時鎮壓布狄卡的起義。
布狄卡親駕戰車,宛若安德拉斯特降臨似的帶領凱爾特人殺向羅馬人的都市,在當地駐守的小型部隊迅速的被聲勢浩大的凱爾特人海摧毀。
很快的,包括倫敦在內的三座羅馬人殖民地化成了廢墟與血海。更多的凱爾特人也加入了布狄卡的起義,形成了看似勢不可擋的復仇大軍。
不僅總督蘇埃托尼烏斯知道事態重大,連忙集結各地兵力全力鎮壓起義。布狄卡也驚動了遠在羅馬的皇帝尼祿,讓他一度產生了放棄整個不列顛的念頭。
最終,羅馬的鎮壓軍與凱爾特的起義軍在倫敦近郊正式對壘。
布狄卡的起義是在憤怒中倉促成軍。
雖然凱爾特人士氣高昂,但武器裝備卻相當簡陋。
在起義軍中,甚至還有攜家帶眷一同行動,算不上戰力的老弱婦孺。
雙方交戰結果正如蘇埃托尼烏斯所料。
訓練精實、裝備精良的羅馬軍團摧枯拉朽般的摧毀了人數是十倍多的凱爾特人。
羅馬士兵拋擲的重型標槍穿透了凱爾特人的盾牌,並形成倒鉤迫使他們放棄防衛,隨後的標槍再次投擲與衝鋒便讓凱爾特人潰不成軍。
羅馬人展開了對於復仇的再復仇,將凱爾特人的家眷婦孺也一同殺戮殆盡。
凱爾特人的潰敗已成定局,未能達成自身名字意義「勝利」的布狄卡一說服毒自盡,又一說她逃生後病死。
對此感到不悅的皇帝尼祿於是接受了地方官的建議,將強勢鎮壓派的蘇埃托尼烏斯罷黜,改由懷柔派的佩特羅尼烏斯接任總督。
凱爾特人的不服與怨怒這才逐漸平息,羅馬在不列顛的根基也逐漸穩定了下來。軍團也才得以繼續往西和往北擴張邊界。
20年又過去了,羅馬人來到了現今英格蘭的北界附近。要繼續向北進發,那便是前往當時的喀里多尼亞,也就是現今的蘇格蘭。
羅馬人在此遭遇了頑強的對手:紅髮、紋身的皮克特人。
皮克特人由於歷史資料的不足,對現今的人們來說仍是一支神秘的民族。
從現今殘存的史料、遺跡來判斷,我們只能猜測他們也是凱爾特人中的一個分支。
加上對於喀里多尼亞經濟價值不確定的懷疑下,羅馬在不列顛的擴張開始逐漸停滯了下來。
哈德良在位期間幾乎走遍了帝國各個行省,親身研究與思考當地所需與情勢。
對於行省不列顛尼亞,他做出的決策便是建造一座長城,作為帝國與蠻族之間的分界線。
作為不列顛尼亞的最北界的象徵,抵禦皮克特人的防壁的哈德良長城就此築起。(下一任賢帝安敦寧修築了更北方的安敦寧長城,但幾年後便被放棄撤回哈德良長城)
雙方產生了文化交融,形成了不列顛特殊的海島凱爾特人文化。
羅馬人帶來了先進精良的鐵器、用以記述的拉丁文、論罪責罰的律法等事物,
其中也包含了在帝國聲勢逐漸竄升的宗教:基督教。
刻苦的信徒揹著十字架與經典,遠渡重洋來到了新天地進行傳教。
除了不列顛、喀里多尼亞之外,在西方的海伯尼亞(愛爾蘭)也開始有人信仰這新興的一神宗教。
為了讓當地凱爾特居民方便理解教義,
教士傳教時有時會將當地神話傳統與聖經內容融合,讓信眾更能接受與體會。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凱爾特基督教的獨有特徵也隨之而生。例如被認為是和太陽圓形符號和十字架結合而成的環形十字架,或稱凱爾特十字架。
相信FGO的玩家對這種形狀一點也不陌生w
外敵、內亂、經濟崩壞、通貨膨脹接連到來。
在混亂的半世紀中,羅馬出現了近40名的軍人出身的皇帝相互奪權,正式登基的皇帝平均在位時間也僅在兩年左右,讓偉大的羅馬陷入崩解的危機之中。
雖然戴克里先、君士坦丁大帝等名君先後穩住了帝國的亂象,但一分為二的羅馬帝國已無法回到往年的榮光。
西元四世紀末,不列顛所屬的西羅馬帝國飽受哥德人等日耳曼蠻族的騷擾。
眼見帝國衰敗,身在不列顛的羅馬將領馬格西穆斯發起叛亂自封為帝,他率領不列顛當地的軍團遠征歐陸,挑戰西羅馬皇帝的寶座。
最終馬格西穆斯兵敗身亡,但不列顛統帥的叛亂野導致了當地的權力真空。
在不列顛兵力缺乏的狀況下,北方的皮克特人,以及從西方渡海而來的斯科特人(蘇格蘭人)開始對不列顛發起掠奪。
少數羅馬軍人、不列顛貴族嘗試抵抗凱爾特蠻族的入侵,並向西羅馬帝國求援。
但正在應付日耳曼蠻族的西羅馬帝國早已自顧不暇,之後更是在匈人王阿提拉西征、以及隨後的蠻族入侵下步向滅亡。
在半傳說的紀載中,名為伏提庚的不列顛王者為了抵抗皮克特人的入侵,他轉而雇用歐陸的日耳曼蠻族為傭兵,希望以蠻制蠻對付皮克特人。
但是,央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等歐陸蠻族來到不列顛後竟然鳩佔鵲巢,反倒開始侵襲雇主不列顛人的領土。
在諸多蠻族的夾擊下,不列顛人損失慘重。
有些不列顛人往島嶼西方撤退,在現今的威爾斯、康沃爾等地固守。
有些則是渡海逃往歐陸並建立了新的家園,即是現今法國的布列塔尼半島。
而蠻族入侵帶來的戰火也破壞了過往不列顛人與羅馬人共築而成的文明。
關於此時代的文字紀錄相當稀少,不列顛終究還是被混沌不堪的黑暗之潮所淹沒。
但是,在無比絕望的黑暗時代中,還是有人曾舉起希望的火炬,嘗試照亮周遭渾沌的黑夜。
而寄宿於火炬希望之光中的,就是名為「亞瑟」之人的傳說事蹟。
此書並非史書,而是吉爾達斯自身對於不列顛於黑暗時代的道德淪喪、信仰沉淪而撰寫的講道書。但是對於史學家來講,吉爾達斯的著作可說是當時少數的第一手記錄。
吉爾達斯在《不列顛的毀滅》中寫下了不列顛人微弱的一道光芒:巴頓山之戰這場地點不明、詳細不明、參戰者不明的戰役便是所有亞瑟王傳說的起點。
由於《不列顛的毀滅》並非史書,吉爾達斯並沒有紀錄戰爭的經過,甚至連雙方的領導人、巴頓山的確切地點都沒有紀錄。
我們只能從成書年代來猜測此戰役的發生時間是在五世紀末至六世紀初左右。
吉爾達斯對於此戰最重要的記載則是不列顛人戰勝了入侵的央格魯薩克遜人,並喝止了蠻族的進犯。
隨後,不列顛維持了一定時間和平與穩定。
但是在往後的戰亂時代,由吟遊詩人撰寫的詩歌中出現了一個名字:「Arthur 亞瑟」
這首詩歌名為《高多汀》,由吟遊詩人阿內林以威爾斯語寫成。其內容乃是為與詩名相同的王國高多汀的戰死勇士所撰寫的輓歌。
詩中記述了三百多名不列顛勇士從各處集結,前往突襲央格魯人的堡壘,最終在對方壓倒性的人數優勢下無一生還。
而在詩中在讚揚其中一名勇士Gwawrddur時如此寫道:
他在城賽壁壘上讓黑鴉飽食了一頓
儘管他並非亞瑟
但戰鬥的強雄之中
在最前線的Gwawrddur就宛若欄柵一般
一般認為《高多汀》最早有可能撰寫於西元七世紀初,如果這段詩文不是後人所添加,那它便是關於「亞瑟」這個名字所留下最初的紀錄。
此書撰寫於九世紀,因此已不能當確切的史實來參考。
但是,書中紀載了關於巴頓山之戰的進一步資料,並首次提到了亞瑟的參與。
在《不列顛人的歷史》的記錄中,不列顛人聚集了所能徵召的最大兵力對抗薩克遜人,並選拔亞瑟作為統帥。
亞瑟肩負著聖母塑像,在十二次的戰役中一一擊敗進犯的薩克遜人。
在最終的巴頓山之戰中,亞瑟更是獨自殲滅了敵方940人,在上帝的眷顧下迎接勝利。
紅龍與白龍的爭鬥
為不列顛帶來災禍的王者伏提庚嘗試建造一座新的堡壘抵禦外敵。但是無論他怎麼築城,結果都是坍塌陷落的下場。
伏提庚找來智者詢問原因,而對方告知他需要獻祭一名「沒有父親的男孩」的鮮血才能解開此詛咒。
伏提庚找到了一個符合條件,名為安布羅休斯的男孩。但是在準備殺害他獻祭前,男孩卻出言嘲諷了提出建議的智者,並提出真正的原因。
原來在城塞的地基下,有著兩條蛇正在相互爭鬥。一條為紅,一條為白。
紅蛇起先被白蛇壓制,但是隨即紅蛇奮起,將白蛇驅趕而出。
安布羅休斯向伏提更解釋了這個異象的寓意。
他說這代表了不列顛的紅龍雖然一時被擊敗,但最終仍會將將代表薩克遜人的白龍驅趕而出,獲得最終的勝利。
在《不列顛的毀滅》的紀載中,安布羅休斯.奧理安是巴頓山戰役前不列顛人的反抗領導者。
以書中描述來看,若安布羅休斯真有其人,那他應該是一名羅馬貴族或後裔。
(至於伏提庚,他就是黑傻寶具中台詞「卑王鐵槌」中的卑王,FATE中乃是象徵不列顛神秘本身的巨龍,在被阿爾托莉雅擊敗後不列顛便逐漸邁向衰亡。
所謂的卑王鐵槌應該並非卑王的鐵槌,而是予以卑王裁罰之意。)
附帶一提,亞瑟的忠犬卡瓦斯第一次被提及也是在《不列顛人的歷史》之中
不一樣的是,《坎布里亞編年史》中還寫到了亞瑟的結局:劍欄之戰。
以及另外兩個後人熟悉的名字:在劍欄之戰與亞瑟一同戰死的Medraut(莫德雷德) 、以及瘋狂的吟遊詩人Myrddin(梅林)。
我們所熟知的亞瑟「王」的出現,則是還要等待百年的時間。
在西元十一世紀左右,威爾斯當地的民間故事開始出現了亞瑟「王」的蹤跡。
在其中最出名故事是《基爾夫與歐玟》(Culhwch and Olwen,又譯:豬圈王子)。
(Culhwch即威爾斯文豬圈之意,因為主角是在豬圈出生而被取此名)
為了達成目的,基爾夫前往表兄亞瑟王的宮殿尋求幫助。
而亞瑟王見到年輕有為的表弟,也欣然派遣了六名戰士幫助他。
在這六名戰士中,其中三人的名字在後世流傳深遠。
Cai,一名可以在水底活動自如,九天九夜不闔眼,且能以雙手治癒他人的戰士。
Bedwyr,最為英俊的戰士,雖是獨臂但卻可以一當九。
Gwalchmai,使命必達的勇士,既是最好的跑者,也是最佳的騎手。
這三名戰士在往後的創作中,將會成為著名的圓桌騎士:凱、貝迪維爾、高文。
王后Gwenhwyfar也在同一段的對話中出現,她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桂妮薇兒。
卡美洛則是尚未出現,取而代之的則是亞瑟王的大廳Ehangwen。(泳裝兔子王的寶具)
而另一篇威爾斯民間故事《安溫的戰利品》,則是敘述了亞瑟王帶領部下前往仙境安溫尋找魔法大釜的故事。
現代許多人認為,這故事就是往後聖杯追尋傳奇的起源。
他取材了《不列顛的毀滅》、《不列顛人的歷史》、《坎布里亞編年史》等先人的著作,再加上威爾斯民間故事和自己的創作,最終的成果便是著名的《不列顛諸王史》。
《不列顛諸王史》將不列顛的建立推古自特洛伊後裔布魯圖斯,並且拼湊出了許多無法實證的幻想王者,還詳述了他們的生平經歷。
「亞瑟王」便是這些不列顛諸王其中之一,而《不列顛諸王史》中的內容也是現今亞瑟王傳說的根基。
而紅龍與白龍故事的主角,也被傑弗里從安布羅休斯改寫為魔法師梅林,並增添其乃夢魔之子的設定。
關於梅林,傑弗里另外還撰寫了兩本關於他的書籍:專門蒐集梅林預言的書籍《梅林預言》、以及蒐集生平事蹟的《維塔.梅林》。
儘管在些書籍中的梅林形象並非一致,但基本上也建構出了這名魔法師高深莫測、料事如神、瘋癲與智慧並存的形象。
則是亞瑟王從反抗者的身分,一轉成為了征服者。
在傑弗里的筆下,亞瑟王戰績不僅只於不列顛。
而是踏上了遠征羅馬,並與虛構的羅馬皇帝盧修斯展開對決並戰勝。
一般認為,傑弗里的用意是為不列顛創造一名類似亞歷山大、凱撒的征服之王。
雖然一路從不列顛打到羅馬看似過於誇張,但是先前其實就有羅馬偽帝馬格西穆斯幾乎達成了此成就,而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其實也是在不列顛起家的。
傑弗里或許就是基於現實的馬格西穆斯,再創作出亞瑟王的遠征。
征服者央格魯薩克遜人的諸王對亞瑟王可說是未曾關心。在阿弗烈大帝編撰的《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也從未出現相關紀載。
那亞瑟王傳說又是怎麼從威爾斯的地方傳說紀錄昇華為全英國盡知,甚至是全世界知名的騎士傳奇的呢?
這就是下一代征服者們的故事了。
在一座華貴的宮廷中,年輕勇武的騎士、浪漫浮誇的吟遊詩人們忙進忙出,盡心盡力的為這座宮廷地位崇高的女主人服務。
而在宮廷中心,女主人和她同樣身分高貴的兒女們正一同欣賞吟遊詩人的演出。
吟遊詩人吟誦的是關於遙遠、古老、崇高的王者和他勇敢的騎士們的浪漫傳奇,這不僅是女主人最喜愛的題材,她的兒女們更是聽到雙眼發亮,興奮不已。
女主人撫摸一旁正陶醉於王者與騎士們俠義精神的兒子,並如此輕喚著:「理查……。」
她是英王亨利二世的王后,歐洲當世最有權勢的女人,金雀花王朝之母。
西元十一世紀,英國發生了著名的諾曼征服。央格魯薩克遜人的韋塞克斯王朝滅亡,諾曼第公爵征服者威廉登基為不列顛的新統治者。
在隨後的王位紛爭中。同時擁有英格蘭、諾曼第、安茹等地繼承權的亨利二世取得王位。再加上其妻埃莉諾的嫁妝阿基坦,亨利二世因而擁有了橫跨不列顛至歐陸的遼闊領土。
這對王室夫妻在當時的歐洲權傾一時,所領疆域之遼闊甚至可被稱作安茹帝國。
阿基坦的埃莉諾因父親早逝,十五歲時便成為了阿基坦的女公爵。在同年她也嫁給了當時的法王路易七世,登上了歐洲女性地位的最高峰。(正確來講,是成為太子妃沒幾天就因先王駕崩升格為王后)
埃莉諾是在南歐豔陽下成長的熱情美少女,在她的血管中脈動的則是來自於詩人祖父威廉九世遺傳的浪漫因子。
相較之下,以一名基督教苦行騎士為人生志向的路易七世可說是無趣至極。
在抵達安條克後,她又疑似和伯父亂倫偷情,給路易七世帶了一個大大的綠帽子。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有頭無尾的結束,已經貌合神離的法王夫婦灰頭土臉的返國。
之後他們雖然在教皇調解下生下一女,但埃莉諾又看上小她十歲的小鮮肉諾曼第公爵亨利,也就是往後的亨利二世。
埃莉諾與亨利通姦的結果,就是讓從頭綠到尾的路易七世決定不再和她有所牽扯,而這決定這正中了埃莉諾的下懷。
與法王離婚不久後,她隨即與亨利再婚,並在不久後成為英國王后,再一次登上歐洲女性權位的頂峰。
而亨利二世和埃莉諾之間還有另一個聯繫,那就是:《不列顛諸王史》。
再講明確一點的話,是它的法語翻譯版《布魯特傳奇》。
因此,諾曼第詩人魏斯在亨利二世的贊助下,接手了這本異族傳說歷史的翻譯工作。
魏斯是一名擁有考證心的詩人。為了翻譯此作品,他親身前往了威爾斯當地考察民俗,甚至嘗試尋找作者傑弗里本人。
雖然這次考察之旅收穫甚小讓他頗為失望,但是他還是開始了翻譯工作。
魏斯的翻譯並非正統的翻譯,而是翻譯後的二次創作。
他改寫了傑弗里原先剛硬的文風,將之轉化為更容易閱讀與聆聽的諾曼法語詩句。魏斯也依據自己的知識與時勢需求刪減或加筆故事的內容。
在他的改編下,書中人物變得較為生動活潑,為了迎合雇主與聽眾的喜好,他也將故事內容增添了不少浪漫、俠義的橋段。
第一項是亞瑟王的圓桌會議。騎士們不分地位高下,與王者在圓桌一同暢談天下大計。
第二項,則是人們仍相信在亞瑟僅是在阿瓦隆沉眠,並會在不列顛陷入危機時再次回歸。
雖然原作僅提到亞瑟王在阿瓦隆沉眠療傷,但這可能並非魏斯的個人創作,而是當時威爾斯民眾的普遍期許。
另外,亞瑟王的寶劍也是在此時由威爾斯文的Caledfwlch,改稱為我們所熟悉的Excalibur。
完成這項工作後,魏斯將此作品獻給了正剛好成為英國王后的埃莉諾。
從埃莉諾往後藝術贊助行動看來,她對魏斯的作品可說是相當滿意。
托馬的原作已佚失,但是由於故事內容悲愁動人,關於這名騎士的故事仍是被各國、各種語言的作者以翻譯、再創作的方式流傳至今。
現今,我們稱這個故事為《崔斯坦與伊索德》。
他們是不列顛的新統治者,理論上不應該支持一個原住民的古老國王歸來。
亨利二世之後更是大費周張的派人前去尋找亞瑟王的陵墓。
他的心腹教士杰拉爾德宣稱根據國王的提示,他們找到了亞瑟王和王后桂妮薇兒的遺骸,除此之外還有寶劍Excalibur一同陪葬。
他們所尋覓的成果,其實便是現今格拉斯頓伯里修道院的亞瑟王之墓。
找到亞瑟王的墳墓,宣告他們希冀的永恆之王已死是一個絕佳的政治宣傳。
但是,亨利二世不僅沒阻止詩人們讚嘆亞瑟王的豐功偉業,甚至還加以贊助,連亞瑟王終將歸來的神話也是在他登基後廣為流傳於英國各地。
很明顯的,亨利二世與往後的金雀花諸王希望人民牢記亞瑟王的事蹟與歸來。
為什麼呢?
這表面看起來複雜矛盾的政治問題,用「浪漫」來看便可輕易的被解答。
或許,他們希望自己就是當代回歸的亞瑟王。
在埃莉諾人老珠黃後,亨利二世開始向外尋花問柳。他不僅情婦眾多,也生下數名私生子。
輪到自己綠光照頂的埃莉諾甚是不快,她開始與亨利二世分居。
埃莉諾著孩子們與由她提拔的年輕騎士威廉.馬歇爾,來到了自己的封地普瓦捷。並在當地建立起專屬於自己理想的宮廷生活。
謠傳中埃莉諾更是建立了愛情法庭,以自己情場老手的身分調解或排除年輕貴族的們愛情難題。
埃莉諾的孩子們在母親的影響下繼承了對騎士俠義精神與浪漫創作的喜愛,也同時繼承了她對亨利二世的不滿。
她率先成年的兩名兒子亨利與理查是騎槍比武的好手,也都是不符父王管教的叛亂者。
亨利在成年後被封為共治王,因此又稱「幼王」亨利。
他的武藝師傅乃是母后所提拔的騎士威廉.馬歇爾,這對師徒檔在當時歐洲各地的比武大會上連戰連勝,未嘗敗績。
之後,亨利更是對父王亨利二世舉起反旗,嘗試奪取國王的寶座。但卻因病早逝,僅在28歲就結束他勇武的一生。
幼王亨利
理查一世
在一次會戰中,理查發現敵手就是兄長的導師,在決鬥中戰無不勝的威廉.馬歇爾。
年輕氣盛,渴望一戰的王子隨即拍馬衝鋒,嘗試破解對方的無敗傳說。
但是老練的騎士隨手便將王子刺下了馬,給了他人生第一次落馬的恥辱。
顧及情面與地位的馬歇爾饒過理查一命,只將他的馬匹刺死作為對傲氣王子的教訓。
隨後,因為家庭失和憂憤不已的亨利二世死去。
理查繼位為王,以勇武和好戰聞名的他便是我們熟悉的獅心王理查一世。
在耳濡目染之下,理查自然對亞瑟王傳說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是帶有狂熱。最著名的例子則是他替姪子,同時也是英國的儲君阿爾蒂爾向提親時的事蹟。
作為聘禮,理查一世直接解下了腰間的配劍,並告知未來親家西西里王坦克雷迪:
「這就是昔日亞瑟王的寶劍,Excalibur。」
而他的姪子阿爾蒂爾,這譯名其實是法語發音。
若是用英語發音,那就會眾人相當熟悉,這文章也已重複過無數次的名字。
沒錯,「亞瑟」。
理查一世顯然是對名為亞瑟的姪子,同時也是英國的未來君王寄予重望。
若非是理查唐突戰死,王位被其王弟「無地王」約翰奪權,那阿爾蒂爾將會成為名副其實統治英國的「亞瑟王」。
那是與他相當親近的同母異父姐姐,埃莉諾與法王路易七世生下的公主:香檳伯爵夫人瑪麗。
瑪麗遺傳了母親與先祖對於藝術的愛好,並且同樣贊助了眾多的詩人與作家。受贊助者中,最著名的詩人是克雷蒂安.德.特魯瓦。
克雷蒂安對亞瑟王傳奇的擴充有著絕大的貢獻,
他一共撰寫了五部與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相關的詩作。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囚車騎士蘭斯洛特》。
亞瑟王的第一騎士,湖之騎士蘭斯洛特即是在他的筆下所誕生。不同於以往,我們難以在古不列顛、威爾斯的記述找到這名角色的原型。
有可能克雷蒂安是自行創造了這名騎士,又或者他可能參考了愛爾蘭傳說中經歷類似的英雄迪爾穆德。
克雷蒂安另外一個重要的創作則是《帕西瓦爾與聖杯》,這個故事將凱爾特魔法大釜的傳說融入了基督教的聖杯之中。
雖然克雷蒂安本人富樫了,他並沒有將聖杯騎士帕西瓦爾的故事寫完。
但是往後的諸多作者們接力完成了亞瑟王的聖杯傳說,也就是聖杯渡海前往不列顛、其餘兩名聖杯騎士加拉哈德與鮑斯等內容。
關於亞瑟王傳說的舞台、成員、物件等創作至此基本上到齊了,其他細節則是往後仍有諸多的創作會對故事作出更精彩的潤色。(例如將亞瑟的寶劍一分為二,分別產生了石中劍與湖中劍的傳說)
但是還缺少一個完整的故事將當它們完整統合。
「長腿王」愛德華一世對英格蘭人來講是個勇猛的名君,但是對威爾斯人、蘇格蘭人來講,他則是一名殘暴無情的入侵者。
他在任內大力鎮壓威爾斯的反抗,並在殘殺、俘虜威爾斯的有力貴族後,間接終止了威爾斯親王的統治。
從此之後,威爾斯親王成為了英國王儲的象徵性封號,威爾斯的獨立已名存實亡。
但愛德華一世卻也經常親涉亞瑟王的相關事物,
他壓制威爾斯後宣稱自己取得了亞瑟王的王冠、又親訪上述亞瑟王的陵墓憑弔。
他也模仿了亞瑟王的圓桌會議,舉辦了包括比武、酒宴內在的圓桌慶典。
現今溫徹斯特留有一枚巨大且刻有騎士名號的圓桌,相傳就是愛德華一世所留下。
在一次慶典上,愛德華三世更是宣布成立了他自己的騎士團嘉德騎士團。
這騎士團的存在延續至今,是英國王室所授予的最高級別勳章。
這一切的一切,金雀花王朝的諸王們似乎都在告知全不列顛的居民亞瑟王已歸來。
而王不是別人,正是坐在王位上的我。
由於蘭開斯特家族的標誌是紅玫瑰,而約克則是白玫瑰,這場戰爭因此在後世被莎士比亞冠上玫瑰戰爭之名,並被沿用至今。
在經過一段讓無數英國學子頭痛抱怨的繼承權混亂鬥爭後,雙方終於在博斯沃思原野爆發最終戰役。
約克家的代表是理查三世,他也是金雀花王朝的正統後裔。理查三世的軍隊擁有兩倍數量上的優勢,他對勝利可說是抱有絕對的自信。
但是開戰後不久,理查三世的部將卻大量倒戈背叛,導致局勢轉為蘭開斯特家族的絕大優勢,而理查三世的部隊則是開始潰散。
但是在大軍重重包圍下,理查三世最終仍是力盡戰死。傳說中,金雀花王朝的末代國王死前對敵方怒吼著:
「叛國!叛國!叛國!」
亞瑟王傳說最有力的推手金雀花王朝,最終的結局也和亞瑟王傳說相同——因背叛而滅亡。
而最諷刺的事情仍不只如此。
理查三世怒吼的對象,蘭開斯特的統帥,往後登基的新王乃是亨利.都鐸。而都鐸家族,正是來自於最早孕育出亞瑟王傳說的土地:威爾斯。
紅戰勝了白,梅林古老的預言也以另類的形式實現了。
其名為《亞瑟之死》,作者則是一名身處牢獄之中的威爾斯騎士托馬斯.馬洛禮爵士。
馬洛禮爵士參考了先前眾多有關於亞瑟王的創作,並將它們連貫統合為一。
從亞瑟的誕生與遠征、諸多騎士的冒險與愛恨情仇、聖杯的追尋、蘭斯洛特的不倫……直到最終,亞瑟王在劍欄之戰遭到莫德雷德重創,並前往阿瓦隆長眠等待回歸。
馬洛禮爵士的《亞瑟之死》,基本上就是我們現今所認知的「亞瑟王傳奇」。
《亞瑟之死》出版的1475年,也正是亨利.都鐸勝利登基的那年。
亨利七世延續了傳統,將兩人所生的長子封為威爾斯親王。
聰明的你能看到這邊,應該也不難猜測這名王儲的名字了吧?
沒錯,又是「亞瑟」。
可惜的是,這名亞瑟因病在15歲時就早亡,仍是無緣成為「亞瑟王」。
亨利七世的繼承人亨利八世忙著結婚、離婚、生小孩、殺老婆,而且他對於自己家族的根基威爾斯似乎沒什麼同情心。
在亨利八世任內,他通過法案正式終結了威爾斯的獨立,將之併入英格蘭之中。他還要求威爾斯以英文為官方語言,導致當地的凱爾特不列顛文化加速消亡。
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宗教戰爭、啟蒙運動等歷史大事件,也讓世人不再關注這名半傳說性質的王者。
《不列顛諸王史》等古籍被視為應被摒棄的稗官野史,被收藏進無人關心的圖書館角落堆積灰塵,等待新一批的亞瑟王追隨者的誕生。
人們渴求更多的故事來閱讀,英國桂冠詩人丁尼生在此時創作的《國王敘事詩》正好將這名被遺忘已久的王者重新迎回。
搭配畫家古斯塔夫.多雷生動精緻的插畫,亞瑟王和他的騎士們再次讓英國民眾雋永不已。
《永恆之王》並非單純的亞瑟王故事再創作,
而是懷特將自身對於社會的理想透過亞瑟王故事投射給觀眾。
由於執筆時正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書中也看可出他對於暴力與戰爭的感嘆,懷特更是透過梅林之口告誡讀者:「戰爭唯一的理由,就是阻止發動戰爭之人」。
雖然迪士尼的改編已和《永恆之王》原作差異頗大,但是卻也在全世界的兒童、少年少女們心中刻下不滅的形象:石中的寶劍,以及嘗試將之拔起的男孩。
(至於這個男孩的形象什麼時候變成女孩的,我就不好說惹www)
原PO這講法是過於悲觀了。
其實不是不到兩成,而是成功維持在兩成,甚至回升至25%左右了。
威爾斯語的確一度面臨消亡的危機,但是已在當地政府的努力下改善許多。
在新政策的規定下,威爾斯語現在是學校的必修課程,也是政府的官方語言之一。
以路標為例,現今不少的威爾斯路標都是威爾斯語和英語雙標。
威爾斯的語言復興其實在二世事件簿中也有提到,因為女主角格蕾其實就是威爾斯人。
以現在的威爾斯來講,像格蕾這種年紀的少女多少都有在學校學習過威爾斯語。但是格蕾因為住得太偏僻反而沒機會接受正規教育,所以平常主要語言還是英文w
至於亞瑟王來到現代英國會有什麼反應我不敢斷定,但是現代的人們,早已在心中有著自己的亞瑟王。
就如同過往,古不列顛的修士、吟遊詩人心中寄託復興與再起的勇士之王亞瑟,以及中世紀君王、貴族心中寄託理想騎士形象的騎士之王亞瑟。
而現今銘刻於人類記憶中的則是:宛若黑暗中的火炬般忽明忽滅,但仍是令人無比嚮往的永恆之王。
--
(と・てノ) 翼龍欸
推 Ctea: 「威爾斯」其實是以盎格魯薩克森人為中心的說法,意思是「異族之地」,Wales與胡桃的Walnuts都是Wal-字根,意思是異邦、異族、異地,換句話說就是「非我族類」威爾斯語的威爾斯則是稱為Cymru(哥姆里)
不列顛島跟愛爾蘭的關係喔,原本應該說都是海島克爾特人之地之後隨著歷史演變,不列顛不論是英格蘭或蘇格蘭都想要佔領愛爾蘭蘇格蘭甚至打著「同為克爾特人兄弟之邦,一起來打英格蘭」的名號去攻佔愛爾蘭,結果反被愛爾蘭人打跑(好像有聯合英格蘭)幾個世紀之後,英格蘭跑去佔領愛爾蘭最後把愛爾蘭給併吞。愛爾蘭多次起義都不成,直到上個世紀初才算成功,但因為公投結果東北六郡沒有過,結果被卡在英格蘭 更正:卡在聯合王國(UKGB)
其中一個是羅馬指揮官Lucius Artorius Castus
Artorius跟亞瑟Arthur都是字根art-,源自於原始印歐文的「熊」(一說希臘月神Artemis也是這個字根,且在部分地區的習俗中,會有少女披著熊皮的宗教活動)
不列顛政府說好聽是聯合王國政府,但說穿了其實就是英格蘭政府。(或說英格蘭政府作為主體)而且英格蘭可以對其他三個構成國(蘇 北愛 威)投票,但其他構成國卻無權對英格蘭議題投票(國會投票)
梅林法師的原型是「野人梅林」,在威爾斯與蘇格蘭都有相關傳說,也被描述為瘋子或瘋癲的人、預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