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il
【專欄途中】
如果作者希望故事給人「情理之中」的感覺,那麼,就算是很簡單的伏筆,只要是有助於讀者想通故事的邏輯,也應該以盡可能自然的方式安排在故事中。「伏筆」看似複雜,但如果結合「劇情目標」去考慮,就可以當成觸發某種事件的「條件」,也就是「若 P 則 Q」當中的 P。比如說,讀者看到劇情中出現了一把槍,那麼他們多少會在心中有種「這把槍可能會派上用場」的印象,那麼接下來,如果確實有角色用了這把槍做了某件事,讀者就會感到自己的猜想獲得了證實,並因為「果然我想得沒錯」而感到滿足(應該吧)。更為高明的作者,會在劇情中安排某些人事物,並用讀者完全預料不到的方法發揮它的作用,儘管出人意料,仔細一想卻是合理的,因此讀者反而會得到某種「還能這樣玩啊」的驚喜感,這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故事這麼受歡迎的原因。
Cecil
所以,如果某段劇情有它的目標,那這段劇情就是為了達成這個目標而存在,因此劇情要放入什麼也就變得很好理解了:為達成劇情目標而設定的主要條件、圍繞主要條件而使其顯得自然的補充敘述、放置主要條件與補充敘述的背景,以及與這些要素互動的人物本身。
Cecil
以〈獻給被留下的歌〉當例子的話:
Cecil
劇情目標:
阿留與小紀第一次見面
Cecil
主要條件:
(滿足劇情目標的方法)
阿留被派往小紀那裡,告知小紀即將離開的事
Cecil
補充敘述:
阿留的上司負責安排他要去見哪些人,加上當天只剩阿留有空,所以就派他過去
Cecil
呣,要把寫作的流程用更精確的方式寫下來真是不容易,其實寫久了的話,這整個流程都會變成背景運算,不太會出來佔記憶體。
Cecil
明天再繼續好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