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虛⚔
@xingsilent
說
Thu, Apr 30, 2020 11:51 AM
9
3
[逆風]
司法院全球資訊網-查詢服務-司法新聞查詢-各法院新聞-臺灣嘉義地方法院108年度重訴字第6號被告鄭再由涉...
我完全可以理解法官的判決
吳虛⚔
@xingsilent
說
Thu, Apr 30, 2020 11:51 AM
這個人唯一有錯的地方就是他沒有按時服藥,導致病情惡化到最後肇生悲劇
吳虛⚔
@xingsilent
說
Thu, Apr 30, 2020 11:53 AM
法官手上所有的資料都指出他行兇當時都是發病狀態,就算法官心裡真的想判他有罪,基於職責他也沒辦法拒絕承認這些資料證據
吳虛⚔
@xingsilent
說
Thu, Apr 30, 2020 11:53 AM
真的要講,反而是舉證方沒辦法提出他是在未發病狀態殺人的證據吧
吳虛⚔
@xingsilent
說
Thu, Apr 30, 2020 11:54 AM
若真的要檢討,不如思考要怎麼去修正既有法律當中的條款,否則依照法官職責與法條來講,法官也別無選擇,只能判無罪
吳虛⚔
@xingsilent
說
Thu, Apr 30, 2020 11:55 AM
不然依照大家的邏輯,精神病患者在確診的當下就已經失去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的資格了
吳虛⚔
@xingsilent
說
Thu, Apr 30, 2020 11:56 AM
依照對全人類有益處的角度來看,對,這些可能造成社會危害的因子都該全部消滅、根除,只讓健康的人留在社會當中
吳虛⚔
@xingsilent
說
Thu, Apr 30, 2020 11:57 AM
Thu, Apr 30, 2020 11:57 AM
但這是現代民主社會的共識嗎?不,主流知識分子多半不會把內心的想法講出來,只會站在道德的高點建立關懷病人的世界觀與氛圍
東燃
@bm200300127
Thu, Apr 30, 2020 11:57 AM
我可以理解無罪判決,但認為未服藥有可議之處這樣
吳虛⚔
@xingsilent
說
Thu, Apr 30, 2020 11:58 AM
東燃
: 你是說,「未服藥導致殺人必須要負責」這樣嗎
東燃
@bm200300127
Thu, Apr 30, 2020 12:00 PM
引號內那樣講我覺得有點極端,我沒有說全部罪責,但如果有服藥那代表他已經盡人事了,這個意思
吳虛⚔
@xingsilent
說
Thu, Apr 30, 2020 12:00 PM
續前言,這就是民主社會、現代社會的人們本來就必須負起的風險,我們互相協助,但就必須互相擔負他人可能造成的危害與損失。
吳虛⚔
@xingsilent
說
Thu, Apr 30, 2020 12:01 PM
東燃
: 犯案當下他已經停藥兩年了,醫院也聯繫不上
吳虛⚔
@xingsilent
說
Thu, Apr 30, 2020 12:02 PM
所以如果要站在繼續守護精神病患者的角度上,該完善的是預防與保護機制
吳虛⚔
@xingsilent
說
Thu, Apr 30, 2020 12:04 PM
另外就是想對「殺完人再稱自己有病就能免責」這種想法做出挑戰
吳虛⚔
@xingsilent
說
Thu, Apr 30, 2020 12:05 PM
雖然不能說真的沒有這種人,但我覺得大家都只是看到結果,大多數的人多半就是因為身心狀態健康,並長期活在人類社會當中,所以不太容易犯下殺人的罪
吳虛⚔
@xingsilent
說
Thu, Apr 30, 2020 12:06 PM
所以最後結果論,會犯下殺人行為的,除了泯滅人性者、深仇大恨或極端憤怒失去理智、剩下的就是這些因為精神疾病而無法辨識自身行為的人
吳虛⚔
@xingsilent
說
Thu, Apr 30, 2020 12:08 PM
台灣對於死刑的判決,多半只會落在第一款「泯滅人性」這塊,但要達成這塊的難度非常高。
吳虛⚔
@xingsilent
說
Thu, Apr 30, 2020 12:08 PM
甚至可以說鄭捷的案子一定程度之下有藉著社會共識來進行加速處置
吳虛⚔
@xingsilent
說
Thu, Apr 30, 2020 12:13 PM
好啦,補充幾點
吳虛⚔
@xingsilent
說
Thu, Apr 30, 2020 12:14 PM
如果我的家人或我自身因為遇到病患發病而死亡,我覺得那就是命,我不會出來幫家人哭夭,而且我早就覺得死刑只是在填補受害者家屬的內心,但對我來說一點用處都沒有
吳虛⚔
@xingsilent
說
Thu, Apr 30, 2020 12:15 PM
死刑唯一的用處就是把大家覺得不好的人從社會根除,效果很好
吳虛⚔
@xingsilent
說
Thu, Apr 30, 2020 12:15 PM
啊,但我不是說受害者家屬有情緒是不對的,單純只是我個人比較沒有什麼人性罷了(O
勞工驅動
@louis210000
Fri, May 1, 2020 6:00 AM
之前有遇過吃完飯回家後發現同時間同一條街有持刀傷人的案件,那時候有被嚇到,想說是不是要避免去同一地點。可能不少人會像那時的我一樣有生命被剝奪的恐懼吧?在看到新聞後對公權利無法做出反應(在新聞標題或內容給不滿者的印象)而感到憤怒。
我自己不太清楚對於這個判決是否不合理,但對於部分不滿的聲音我是這樣理解的。
吳虛⚔
@xingsilent
說
Fri, May 1, 2020 11:49 AM
因為我們是法治國家,所以依法行事,但實際上台灣人想要的是直接民主、人民作主,簡單來說就是簡單多數決的暴力以及符合全民期待。台灣新聞媒體過度飽和,各家競爭之下為了搶目光都會下聳動標題(或是記者本身法學常識不足),實際上我看到這個事件第一時間也覺得不太對勁,但實際去看了新聞稿就能理解這麼做是有道理的。
吳虛⚔
@xingsilent
說
Fri, May 1, 2020 11:49 AM
然而在這個情形之下,大家就會希望法條能夠因地制宜、隨情況做變化
吳虛⚔
@xingsilent
說
Fri, May 1, 2020 11:49 AM
但這樣就是法治崩壞的開始
吳虛⚔
@xingsilent
說
Fri, May 1, 2020 11:53 AM
台灣本土的輿論一定情況之下是在有心人士的操控之中的,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造成人民跟政府的對立,並且毀壞台灣的民主法治精神以達到某些目的,所以我傾向大家能夠真正理解事件的結構再自行判斷,而不是在被情緒影響判斷的情況下追隨新聞的口吻跟步調落入對方預設好的情境。
吳虛⚔
@xingsilent
說
Fri, May 1, 2020 11:58 AM
現在的民主體制雖然無法完全滿足人民的期待(直接反映多數民意),但那樣也是為了穩定社會而進行拉扯的過程與機制,是試圖最大化、最優化結果、最大幅度減少損失的體制。雖然沒有效率、無法完全符合期待,卻相對穩定。
吳虛⚔
@xingsilent
說
Fri, May 1, 2020 12:00 PM
Fri, May 1, 2020 12:04 PM
依照台灣目前的遊戲規則來看,若真的想改變類似事件的結果,那麼就必須先找出符合自己理念的代議士,並且最大化他的參政可能性(或者支持現有的代議士或政治團體),接著直接在體制內進行遊戲規則的修正。
吳虛⚔
@xingsilent
說
Fri, May 1, 2020 12:02 PM
再補充一點,因為沒想到會有人轉這篇文,所以前面打的東西滿零散又跳躍的,如果有想要討論的橋段都可以提出來喔,打擾各位的版面了。
載入新的回覆
司法院全球資訊網-查詢服務-司法新聞查詢-各法院新聞-臺灣嘉義地方法院108年度重訴字第6號被告鄭再由涉...
我完全可以理解法官的判決
我自己不太清楚對於這個判決是否不合理,但對於部分不滿的聲音我是這樣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