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K
@SSWilsonKao
Mon, Apr 13, 2020 3:55 PM
8
是可以理解想把身邊環境清理得舒服一點。特別人總是有很脆弱想要少點干擾的時刻。不過總覺得強力封鎖甚至共享黑單這種作法對於把世界往自己更想要的方向推一點沒啥幫助。當然若意本不在此是沒差,不過如果以為自己打造出的 echo chamber 就是世界,或者把這個 chamber 擴張覆蓋範圍就是打造世界,那可能就是很嚴重的認識失誤,甚至傲慢吧。
WK
@SSWilsonKao
Mon, Apr 13, 2020 3:56 PM
Mon, Apr 13, 2020 3:57 PM
題外話:前陣有發現最近被吵起來那位的噗浪帳號把我封鎖了。雖說我其實並不清楚緣由,但好像也沒有那麼重要。看不順眼未必需要理由,只是莫名發現這事多少會覺得有點 creepy。
狼狗傑
@JimHawkins
Mon, Apr 13, 2020 3:59 PM
那位好像不喜歡看到BL言論,我身邊不少腐女與同志噗友被那位黑單。但為此搞一個tag酸那位確實有點過分啦(仇女言論又趁這風向燒一下就是了)。
逆狼
@sakarou
Mon, Apr 13, 2020 3:59 PM
我看這件事情的感想有點像是是水至清則無魚的一種表現
WK
@SSWilsonKao
Mon, Apr 13, 2020 4:03 PM
我最近比較喜歡說:如果人只能跟自己所有議題意見相同的人來往或交往,那最終只能去找鏡子。但幸或不幸呢,除了鏡子中的自己以外,人還有跟其他人共享這個世界,so get used to it.
etyiting
@versemonger
Mon, Apr 13, 2020 4:05 PM
WK
: 很同意你,這幾年才慢慢真的體會到共同生活之不可避免。
gnezdniwde
@gnezdniwde
Mon, Apr 13, 2020 4:06 PM
這是我長久以來覺得噗浪社群蠻特別的,或許還是最重要的缺陷
WK
@SSWilsonKao
Mon, Apr 13, 2020 4:11 PM
gnezdniwde
: 我有類似的觀察。但我一直不確定這到底只是使用者社群初始的組成就有偏異,還是說噗浪的什麼介面設計促成了這事。
旅星
@travelstar
Mon, Apr 13, 2020 4:18 PM
不過噗浪的介面設計很重視社群給的回饋,所以可能也很難切開來看
WK
@SSWilsonKao
Mon, Apr 13, 2020 4:23 PM
旅星
: 確實如此。澄清一下,我想講的比較是如何在使用介面跟訊息顯示方式就體現這件事(例如說要封鎖很便捷之類的),跟使用者組成未必互斥。蠻有趣的是,像臉書是用演算法的排序(跟互動高的臉友維持關係)達成 echo chamber 的效果,還不像是噗浪就純粹是以有追蹤者的時序分,但給我這樣的感受就跟噗浪差很多。
狼狗傑
@JimHawkins
Mon, Apr 13, 2020 4:25 PM
我用的三款小眾軟體──Bear、嘸蝦米、Plurk - 牧紫日矜 - Medium
這位是提出一個說法,跟臉書、IG與推特比好像真有那麼一回事:如果沒有意外或消音,「絕對看得見每則好友貼文,沒有演算法則」。
演算法推薦形成的同溫層,與自己追蹤好友形成的同溫層,好像又不太一樣。
WK
@SSWilsonKao
Mon, Apr 13, 2020 4:25 PM
Mon, Apr 13, 2020 4:28 PM
然後也一樣有趣的是,雖然我有意識到噗浪使用者許多人封鎖很爽快俐落,但或許是我在噗浪上相遇的使用者跟臉書上差很多、我反正都不太主動封鎖人的份上,反而噗浪純粹以時序把訊息丟在河道上這種作法,讓我比較容易碰到跟自己意見跟經驗差距很大的人,我臉書上河道的訊息立場一致性還高一些。
gnezdniwde
@gnezdniwde
Mon, Apr 13, 2020 4:26 PM
於是一個很方便的推論就是在臉書和推特因為大矩陣幫你做好了人生防火牆,要不然大家的排斥力也會像噗浪眾的一樣強
WK
@SSWilsonKao
Mon, Apr 13, 2020 4:27 PM
狼狗傑
: 你的結論很接近我好奇的,雖然我一開始只想到介面。就一些是平台的技術性質使然,一些是用戶本身,當然在追蹤這件事情上也不好區分。真的是個頗為迷人的 STS 案例,如果能談得清楚的話。
狼狗傑
@JimHawkins
Mon, Apr 13, 2020 4:30 PM
應該是可以談得清楚,從特定SNS功能談其傳播效果的論文其實不少
以後我也想寫關於噗浪的STS,不過我還是先確保自己平安畢業再說
gnezdniwde
@gnezdniwde
Mon, Apr 13, 2020 4:34 PM
再亂丟一點個人觀察好了。前幾天在批兔看到一篇8A版的悼文。在我的個人經驗中,噗浪提供了那個氣氛的延續。
WK
@SSWilsonKao
Mon, Apr 13, 2020 4:35 PM
gnezdniwde
: 我自己想了一下,如果借用你
狼狗傑
的提示,噗浪更有一點點像是互動性強化的 RSS feed for blogs(加噗友預設互相 follow 跟回應會更新通知),所以更多是自己有意識的 curation,包含對異己者欣賞/觀奇到哪種程度的品味。臉書跟推特的大矩陣再複雜一點,我還不知道怎麼說。
狼狗傑
@JimHawkins
Mon, Apr 13, 2020 4:37 PM
有點離題:臉書我本能厭惡,是因為它讓霸凌過我的國小同學找得到我(
噗浪認親就蠻難得的。
gnezdniwde
@gnezdniwde
Mon, Apr 13, 2020 4:38 PM
WK
: 完全就是(feed),可是又努力在前端設計削弱personal feed那樣的個人絕對控制感。好了我覺得我所說的快要超過我能掌握的了,該閉嘴思考惹
狼狗傑
: 你這個自己個資都沒在顧的 不要亂立flag XD
石川空室
@eprshihchuan
Mon, Apr 13, 2020 4:39 PM
我有感受到的是 PTT、臉書和噗浪上討論串的氛圍也有微妙、難以解釋但是明顯的不同(特別是同樣提供匿名的空間又易於推短文,噗浪和 PTT 就是硬生生地不同--即使去除低品質發言的部分不論)
gnezdniwde
@gnezdniwde
Mon, Apr 13, 2020 4:40 PM
集資開科Z部計畫了啦,大家說這樣比起集資買廣告是不是更有出息
狼狗傑
@JimHawkins
Mon, Apr 13, 2020 4:41 PM
臉書像是Suckerberg會亂塞東西給你,但噗浪是真的會給你一種小角落的感覺。
gnezdniwde
:
我哪天弄死了自己,請給我上香
科技部計劃我先出一千塊(
旅星
@travelstar
Mon, Apr 13, 2020 4:49 PM
感覺現在的黑名單文化或許真是因為噗浪「看得見所有內容」的呈現方式耶
最早黑名單只是「讓我跟對方看不到彼此的噗」的功能,後來就有人開始反應:我加人黑名單就是不想看到這個人的
所有發言
,為什麼我還得要看到他在別人那裡的回噗/別人轉他的噗/歷史搜尋得到他的噗……黑名單功能的缺口才逐一補齊
石川空室
@eprshihchuan
Mon, Apr 13, 2020 4:51 PM
狼狗傑
: 會有小角落的感覺,會不會也是很單純地跟使用者人數有關?剛查了一下粗略的數字,噗浪在台灣使用者 10 萬人,跟上千萬人的臉書使用者完全無法比……你說的臉書呈現的資訊格式/來源/媒介複雜確實沒錯(不過我 2006年剛開始使用臉書的感覺跟現在也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狼狗傑
@JimHawkins
Mon, Apr 13, 2020 4:54 PM
石川空室
:
Google 學術搜尋
(望噗浪相關論文
我還是先以作業為重好了(死
lcl
@lcl
Mon, Apr 13, 2020 5:19 PM
在真實生活、社群文化、演算法技術、公共性,推特也是個參照點。
臉書因為相當程度跟真實生活綁在一起,製造同溫層靠自己的點閱與演算法的選擇。噗浪的社群原本就窄,只要鎖起來就更私密。
推特相對來說匿名化、言論更公開,可以說更公開和多元的噗浪。以時間軸排序(也可選擇演算法),可以便利地到他人帳號留言,但在技術上容易封鎖人,中文推特圈社群文化上排斥其他帳號在自己的推上指教。
載入新的回覆
這位是提出一個說法,跟臉書、IG與推特比好像真有那麼一回事:如果沒有意外或消音,「絕對看得見每則好友貼文,沒有演算法則」。
演算法推薦形成的同溫層,與自己追蹤好友形成的同溫層,好像又不太一樣。
以後我也想寫關於噗浪的STS,不過我還是先確保自己平安畢業再說噗浪認親就蠻難得的。
狼狗傑 : 你這個自己個資都沒在顧的 不要亂立flag XD
集資開科Z部計畫了啦,大家說這樣比起集資買廣告是不是更有出息gnezdniwde :
我哪天弄死了自己,請給我上香科技部計劃我先出一千塊(
最早黑名單只是「讓我跟對方看不到彼此的噗」的功能,後來就有人開始反應:我加人黑名單就是不想看到這個人的所有發言,為什麼我還得要看到他在別人那裡的回噗/別人轉他的噗/歷史搜尋得到他的噗……黑名單功能的缺口才逐一補齊
(望噗浪相關論文
我還是先以作業為重好了(死
臉書因為相當程度跟真實生活綁在一起,製造同溫層靠自己的點閱與演算法的選擇。噗浪的社群原本就窄,只要鎖起來就更私密。
推特相對來說匿名化、言論更公開,可以說更公開和多元的噗浪。以時間軸排序(也可選擇演算法),可以便利地到他人帳號留言,但在技術上容易封鎖人,中文推特圈社群文化上排斥其他帳號在自己的推上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