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a
土魠魚羹原來是葡萄牙料理?中研院研究員告訴你土魠魚和虱目魚的身世之謎 | 故事 StoryStudio

REF
鄭維中跑去翻閱那個時代荷蘭航海家、水手、船醫留下的文獻紀錄,發現在海上生活的荷蘭人,其實不只使用荷蘭語,還會大量使用西班牙語或葡萄牙語。

因為大航海時代最早是由西班牙人跟葡萄牙人擔任「先發」,荷蘭人算是後進之輩,所以許多海上用語早已由西、葡語奠定,成為「多國水手混雜的語彙」。
Deva
鄭維中認為,荷治時期在臺灣生活的荷蘭水手與基層官員很可能習慣用葡語或西語來跟當地唐人交流,因為當地唐人移民很早開始就與澳門、馬尼拉一帶的唐人打交道,他們都精通西、葡語。
Deva
如果你記得土魠魚羹的做法──將魚肉裹粉酥炸後,加入濃稠的羹湯食用,你可能也會訝異於這個經典臺灣小吃的吃法,其實非常地「歐式」
Deva
鄭維中指出,日文中指的「南蠻料理」(南蠻是日本人對歐洲人歧視性的稱呼,就像我們說紅毛人一樣),通常是將食材裹粉或麵糊漿後油炸、再沾取酸甜的醬料食用。「天婦羅」就是很典型的南蠻料理。
Deva
這是葡萄牙水手傳給日本人的吃法,因為他們在船上保存魚肉的方式(也是地中海盛行的),通常就是把魚表面煎熟、用油醋和香料醃漬起來,如果煎炸的比較熟一點,加上有時候則會把炸魚肉加點蒜泥泡進濃湯一起吃──聽起來是不是很像你我熟悉的土魠魚羹呢?
Deva
鄭維中推測,荷治時期的唐人移民受到荷蘭殖民者影響,也開始跟著這群「阿啄仔」用「歐洲人的方式」吃魚,並慢慢成為土魠魚的主要消費族群;嗜吃這個魚種的偏好一直保留下來,成為臺灣當地居民的本地特色,以致於即使後來臺灣進入清領時期,土魠還是叫做土魠,並沒有跟著華南地區的習慣改稱為馬加魚。
Deva
-----
為何追溯土魠魚和虱目魚身世,需要大量從「語言」跟「圖像」旁敲側擊來推論?鄭維中說,研究臺灣史的困難之一,是明鄭時期的台灣史料,幾乎都被清朝統治者銷毀而一片空白,反倒是荷治時期的資料被荷蘭人撤退後搬回家,而得以保存下來。
Deva
鄭維中解釋,歐洲殖民者和中國作為天朝的「天下大一統」思維不同,他們即使趕走了前統治者佔領一地,仍會沿用前人所留下來的制度跟資料。

但中國的大一統思維,卻會將前人留下的一切覆蓋過去,特別是牽涉到前朝和當朝誰才具有「政權正統性」時,當朝就會對前朝的一些事物特別「政治敏感」,很多前朝的事情都不能明提,而漸漸被遺忘,一塊臺灣史的拼圖就因此消失了

-- 國民黨也是,228真相也是。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