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rlys”~腐草為螢
「讀者不難感受到,在這個議題上,不論是精神疾患或其照顧者,單單是為了維持自己的處境不要塌陷,每個人都得卯足全力。 相殘或許無心,但往往註定。
“Eirlys”~腐草為螢
「精神藥物的功能,只是在建立『可欲的』生活的生理基礎,但終究無法回答: 什麼是有意義的生活? 這其實有點像哲學問題⋯⋯但一個精神病人比一般人更需要瞭解生活的意義是什麼,否則繼續在那個混沌的世界慢慢消逝無蹤就好,幹嘛康復?」

所以每一個(被迫)跟精神疾病共處的人都是哲學家啊......
“Eirlys”~腐草為螢
透過張子午的報導,我首度明白到,這份「不知所云」可能是真的,但我們不可忽略這「不知所云」背後的乏力與哀傷。 國家把一群工作者推上第一線,試圖防堵個體的自死與墜落,然而,後勤的資源與訓練、充裕的時間、合理的案件量與薪酬等等,全部付之闕如。

因為張子午是記者,所以他想透過書傳達的,不只希望精神疾病能被社會理解,可能也想促使國家的決策者去真正思考:「人,該怎麼對待另一個跟自己不同的人。」
“Eirlys”~腐草為螢
而在最後一章,張子午筆力未弛,緊扣回命題:如何評價, 哪一種「人」不適宜與我們共存? 主要定錨於 龍發堂花蓮玉里社區家園 。多方意見交織,讀者可以清晰地辨識出 不同位置所衍生出的不同立場 ,龍發堂與玉里社區家園兩者之間也產生了值得深思的對照。

如果這樣溫柔的人可以更多的話,那我們的社會應該會是一個很溫暖的 避風港
“Eirlys”~腐草為螢
《成為一個新人》中,每一篇文章都彷彿對讀者調頻,不一定會完全接受,不過,若耳聞微弱且斷續的聲響,或有挪移偏見的奇效。你也會發現整本書一以貫之的精神: 「身而為人的尊嚴」

微弱的回響 來比喻這一本書,我覺得曉樂溫柔下筆的同時,也隱隱指出,其實社會對精神疾病患者 很殘酷 呢。
“Eirlys”~腐草為螢
她說過:「那些可以輕易說出『該去看精神科了』的人,真真無知到殘暴,無心到無情。我幾乎無法羨慕他們的健康了。」

最後用這個引自林奕含的話語作結,才是這篇文章最後埋的 地雷 呢。
“Eirlys”~腐草為螢
光讀完曉樂寫的推坑文,就覺得情緒太飽滿,也許我要緩緩,我怕我看了書後,會大哭。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