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翔
台灣的兩個平行世界:富裕與付不起
得到新的經濟學知識!
清。翔
從消費者物價指數也可看出類似走勢。價格上升最快的都是服務,包括教育、醫療等。(台灣的教育與醫療由政府統一補貼,因此「單價」變化較不明顯。但後面會討論走勢應該差不多。)而「商品」的價格增加緩慢,甚至維持平穩。
清。翔
第一,許多服務「變貴」是自然現象,不一定是出了什麼問題。

其次,人們將會花更多預算在服務上。許多人對「食衣住行」的預算分配有既定的印象,未來會逐漸改變。
買歌(串流)變便宜,演唱會票價變貴。洗髮精便宜,去髮廊洗髮變貴。
清。翔
商品產業的生產力持續提高,主要是因為科技。包括引入新的知識、自動化、標準化、規模經濟等。換言之,價值更大,但用的人更少。因此有更多人會被「擠」至服務業,如咖啡店、foodpanda 或是 Uber。於是經濟漸漸分成兩種:「產值大但人少的商品產業」,與「產值較小而人非常多的服務產業」。

而人就是選票。從政治的角度,代表政府需要花更多資源照顧服務產業,因為服務業有選票。相對的,商品業缺乏選票,但會透過錢來影響政治。

同時,由於政府的主要活動也多半是人力密集形式,如提供醫療、教育、行政、產業管理、國防、科技研究等,因此政府的支出也會持續增長。「大政府」不可免 — 不是因為政府管很多,而是因為政府都是用人在管。
清。翔
第四,當人分配越多預算在服務上,商品創新所帶來的效益就越來越低。假設我花 70% 的所得在服務,30% 在商品,那麼即便出現一個改良 10% 的新搜尋引擎「新 Google」,對我的效益還不如幼稚園價格降低 10%。
清。翔
第五,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那些既不在商品產業,也無法提供獨特服務的人,會感到格外痛苦。
清。翔
現在世界可以分成四種人:最大的得利者自然是掌握商品產業的人,也就是擁有機器、工廠或軟體的人(或許可以稱之為「資本家」)。其次的得利者是商品產業的從業人員,直接從生產力提升獲得更高的報酬。第三順位則是服務業的專業服務者,享受水漲船高的薪水。

最弱勢的是既無法參與商品產業,也無法提供獨特服務的人。他可能不是知識工作者,無法提高產業的生產力;也可能是被自動化所取代的勞工,只能提供一般的、缺乏差異化服務。他兩頭落空。
清。翔
然而,即便是最弱勢的人,其整體生活仍然比以前更豐盛。

一個兩頭落空的人,仍然享受到更便宜的商品,基本薪資也會提高。只是他會覺得更多高級服務越來越不可攀。他會有嚴重的相對剝奪感。
清。翔
未來科技的主要課題是如何在服務產業創新,如教育、醫療、政府機構等。誰能降低人力成本,減少從事服務業的人的時間,誰就會非常有價值。
清。翔
===
金玉滿堂
那些既不在商品產業,也無法提供獨特服務的人,會感到格外痛苦→感覺就是在說便利商店店員跟外送員...
清。翔
金玉滿堂 : 只賣單純的勞力的人應該都是。
不過便利商店店員要會的東西,是不是其實也有點多?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