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吵
@lowkey_ruru
Thu, Jan 9, 2020 4:43 AM
132
20
我一直都不認為一定要努力說服父母才是善盡對這個社會的責任或不愧對台灣人身份。
親子關係太複雜,除了政治以外經常還有太多長年積累又懸而未決的情緒夾雜在裡頭,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條件建立與父母間良好的對話渠道。
所以近期當看到輿論喊著不努力說服長輩的人也該負責時,總是會感到有些為難。
不要吵
@lowkey_ruru
Thu, Jan 9, 2020 4:43 AM
Thu, Jan 9, 2020 5:22 AM
其實我跟母親是屬於感情偏好的類型,但我跟母親的拉鋸戰依然很長,雙方政治立場自2014年太陽花學運攤牌後持續至今,這一路走來我沒有成功說服他過,母親仍然反學運、這次依然要把票投給韓國瑜。
過去的我性情也比較激烈,遇上此類事件時習慣用尖銳的言詞應對,不只一次對媽媽使用「被洗腦」、「都在亂看」、「你們不懂」等字眼,導致對話的大門完全被關閉,即使後來努力以理說之,在父母心中我的行為已經跟他們心中「為反而反」、「抵抗」、「衝動」、「瞧不起長輩」、「不可一世」的年輕人形象完全重疊。
不要吵
@lowkey_ruru
Thu, Jan 9, 2020 4:43 AM
經過這麼多年,我真的不認為用這樣的方式與父母溝通是有效的,甚至徹底葬送了不同世代間對話的可能。國民兩黨時常彼此控訴的「撕裂族群」,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做,當我們習慣把別人分成「我們」與「他們」,對不同族群的同理心就會逐漸消失,在面對仇恨的方面,《逆轉恨意》幫了我很多。
@lowkey_ruru - #閱讀 然而,儘管康恩確實在書中提出了若干逆轉恨意的方法,讀者卻可完全放心...
不要吵
@lowkey_ruru
Thu, Jan 9, 2020 4:44 AM
Thu, Jan 9, 2020 4:46 AM
近期看的紀錄片《RBG:不恐龍大法官》也讓我想到類似的事情,特別喜歡後半段的部分,敘述RBG身為一個偏自由派的大法官,他的立場是如何於美國自由派與保守派之間流轉,尤其佩服RBG與保守派大法官Scalia可以在水火不容的政治立場外建立難得的友情。
片中甚至有其他受訪者笑說:「真佩服RBG可以這麼做,要我跟那些右翼份子來往,我絕對做不到。」
和與自己意識型態不同的人和平共處很難,若不是因為紀錄片,或許我在聽到左右翼人士和平共處的案例時也會嘲笑說:那大概是因為他們彼此都不屬於離經叛道之輩吧(諸如挺同的異性戀者不易受反同者攻擊等)。
但如果RBG能做到,又為什麼我們不能嘗試努力呢?這同時又令人想起了《逆轉恨意》中的核心主旨——「恨的反面不是愛,是連結」。政治之外,親人仍是親人、朋友仍是朋友,有多少人能做到這點?
不要吵
@lowkey_ruru
Thu, Jan 9, 2020 4:44 AM
Thu, Jan 9, 2020 5:25 AM
回到主旨上,每個人與父母之間感情經營的程度不同,不可能有一個與父母溝通的模板能供人如法炮製,有人以利切入,有人以情切入,每個人的父母都不一樣。
但若把長輩簡化為盲目的、不理智的、愚昧的平板模樣,這樣的思維其實與最令人不齒的操作手段並無不同。想和長輩溝通,最重要的還是真心去理解長輩的渴望、理解長輩的擔憂和疑惑。
如果彼此之間的關係沒有強韌到可以進行這樣的對話,那麼真的辛苦了,1/11好好投票就好,沒有誰必須要因此感到自責。
不要吵
@lowkey_ruru
Thu, Jan 9, 2020 4:55 AM
——
ωσғғʏ🥂
@woffymilk
Thu, Jan 9, 2020 5:35 AM
Thu, Jan 9, 2020 5:36 AM
很同意嚕喔這噗,我想順便推一下友的
這篇
,很認同結尾說「而對於這一類的人的子女來說,我想他們相應的句型,並不是『連家人都說服不了,你還想成什麼事?』而是『連家人都說服得了了,所有事都能成。』」
另外就算不談精神層次,其實就效益來說,用錯誤的尖銳方式花時間在努力扳正家長,老實說本來就不太可能會成功 (沒有人喜歡被罵,尤其長輩更無法忍受被後輩指證),就結果而言除了把對方推得更遠以及關係變更差以外,對於整體選舉情勢其實毫無幫助
不要吵
@lowkey_ruru
Thu, Jan 9, 2020 5:35 AM
Thu, Jan 9, 2020 6:03 AM
a_sheet_ghost
: 我比較擔憂的是被意識形態綁架本來就不是長輩的專利,就像不少人湧入訪問林靜儀的記者私人頁面狂罵,卻忘了同樣一個人訪張善政也是以同樣的標準在進行,也不能理解為什麼地獄梗被用在不理智長輩身上突然就變得好笑。
時時刻刻檢視自己是必要的,還是期許自己能尊重長輩重視的核心價值,不正面反對他們所捍衛之事,但至少試圖陪伴他們學會媒體識讀。
不要吵
@lowkey_ruru
Thu, Jan 9, 2020 5:41 AM
ωσғғʏ🥂
: 我想討論的正是他想說的,我非補充的真是太棒了!><對某些人來說家人真的只是物理親近而已,有些人甚至跟家人相處都如坐針氈,能義無反顧地指責他人「連家人都說服不了還XXXX」的這種言論總是讓人覺得同理心不足(?)
載入新的回覆
親子關係太複雜,除了政治以外經常還有太多長年積累又懸而未決的情緒夾雜在裡頭,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條件建立與父母間良好的對話渠道。
所以近期當看到輿論喊著不努力說服長輩的人也該負責時,總是會感到有些為難。
過去的我性情也比較激烈,遇上此類事件時習慣用尖銳的言詞應對,不只一次對媽媽使用「被洗腦」、「都在亂看」、「你們不懂」等字眼,導致對話的大門完全被關閉,即使後來努力以理說之,在父母心中我的行為已經跟他們心中「為反而反」、「抵抗」、「衝動」、「瞧不起長輩」、「不可一世」的年輕人形象完全重疊。
片中甚至有其他受訪者笑說:「真佩服RBG可以這麼做,要我跟那些右翼份子來往,我絕對做不到。」
和與自己意識型態不同的人和平共處很難,若不是因為紀錄片,或許我在聽到左右翼人士和平共處的案例時也會嘲笑說:那大概是因為他們彼此都不屬於離經叛道之輩吧(諸如挺同的異性戀者不易受反同者攻擊等)。
但如果RBG能做到,又為什麼我們不能嘗試努力呢?這同時又令人想起了《逆轉恨意》中的核心主旨——「恨的反面不是愛,是連結」。政治之外,親人仍是親人、朋友仍是朋友,有多少人能做到這點?
但若把長輩簡化為盲目的、不理智的、愚昧的平板模樣,這樣的思維其實與最令人不齒的操作手段並無不同。想和長輩溝通,最重要的還是真心去理解長輩的渴望、理解長輩的擔憂和疑惑。
如果彼此之間的關係沒有強韌到可以進行這樣的對話,那麼真的辛苦了,1/11好好投票就好,沒有誰必須要因此感到自責。
另外就算不談精神層次,其實就效益來說,用錯誤的尖銳方式花時間在努力扳正家長,老實說本來就不太可能會成功 (沒有人喜歡被罵,尤其長輩更無法忍受被後輩指證),就結果而言除了把對方推得更遠以及關係變更差以外,對於整體選舉情勢其實毫無幫助
時時刻刻檢視自己是必要的,還是期許自己能尊重長輩重視的核心價值,不正面反對他們所捍衛之事,但至少試圖陪伴他們學會媒體識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