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服飾誌
@taiwancostume0707
Mon, Jan 6, 2020 11:30 AM
257
69
|日治中期──摩登女孩|
台灣服飾誌
@taiwancostume0707
Mon, Jan 6, 2020 11:31 AM
日治潮潮妹,「烏貓」
台灣服飾誌
@taiwancostume0707
Mon, Jan 6, 2020 11:32 AM
現代女孩們的時裝被大概分為幾種風格,日系、韓風、復古……甚至「陷阱」等等。而某些打扮特別前衛或跟隨流行的人,偶爾會被戲稱為「潮潮」。
那你知道,台灣的日本時代也有屬於他們的潮潮嗎?
1920年代,多數臺灣女性的衣著仍以臺灣服為主,洋裝真正在台灣普及,要到1930年代左右。然而在1920年代中期,除了大襟衫和西式裙的混搭,也有一些去過上海或是日本的女性,開始穿起全套的洋裝。
台灣服飾誌
@taiwancostume0707
Mon, Jan 6, 2020 11:33 AM
在1917-925年間,黃旺成先生在臺中蔡蓮舫家擔任他兒子的家教,那時,他的日記中就提到蔡蓮舫的妾「廖貴」對流行時尚十分敏銳,很早就穿上洋裝。他就曾在1924/04/14的日記寫道:「夜四奶以洋裝往樂舞台觀劇,當場又要現出一怪現象焉!」。
(晚上廖貴要去看戲,一定又會出現怪象的!)
之所以這麼說,便是因為當年二月廖貴去上海遊歷完後,回台灣換上最新流行的上海裝去媽祖廟拜拜,就曾引起了眾人圍觀。黃旺成認為當天的劇場一定又會引發大家的注意,於是決定:「吾不與焉。」
(怕爆,我不去ㄌ
)
台灣服飾誌
@taiwancostume0707
Mon, Jan 6, 2020 11:33 AM
到了1930年代時,雖然年輕世代已經有許多人穿起洋裝,但對於老一輩而言,成群的洋裝女孩嘻笑玩鬧還是一個有礙觀瞻的畫面。
在1932年的《三六九小報》中,就出現了一篇〈烏貓烏狗大會〉的文章,用嘲諷的語氣說著這些三五成群的「摩登女孩」,追求時髦與流行,穿著高跟鞋與柔紗洋裝,「四處交際」、「花枝招展」、「亂搞男女關係」。
直到1930年代中期,西服洋裝愈發普遍,不只少女,一些教職員也穿起洋裝甚至長衫(旗袍),穿著的女性不再限於出身上層家庭者,一般中層家庭中的女性也紛紛開始穿起洋裝,洋裝才不再與「烏貓」畫上等號。
台灣服飾誌
@taiwancostume0707
Mon, Jan 6, 2020 11:34 AM
Mon, Jan 6, 2020 11:37 AM
洋裝
台灣服飾誌
@taiwancostume0707
Mon, Jan 6, 2020 11:35 AM
1920年代左右,歐美地區經歷一次世界大戰,一些女裝開始融入一些中性的設計,而在幾件日用洋裝的藏物之中,則可以看見像是「平翻領」、「筆直圓管狀剪裁」等特色。然而與歐美地區略微不同的是,亞洲的洋裝常會加上墊肩的設計、並常繫上有大金屬扣環的皮帶於腰間,在剪裁上也更為修身一些。
台灣服飾誌
@taiwancostume0707
Mon, Jan 6, 2020 11:35 AM
Mon, Jan 6, 2020 11:45 AM
﹂
短髮+洋帽
日治中後期開始流行俏麗的短髮,因此短髮也是摩登女孩的特徵之一,並且還會微微燙捲再戴上洋帽,讓清爽的脖頸更能象徵自由時髦。
﹂
平翻領(flat collar)
平翻領是一戰後流行的女裝領扣樣式之一,通常是領口直接翻褶,不具有領座,但我們參考的這件洋裝仍有一些領座的設計,整體看起來更為立體。
台灣服飾誌
@taiwancostume0707
Mon, Jan 6, 2020 11:37 AM
Mon, Jan 6, 2020 11:45 AM
﹂
墊肩
墊肩是襯在服裝肩部的襯墊物,是日治時期洋裝常見的特色,服裝加入墊肩可以提高與延長肩部線條,使穿著者看起來更挺拔與精神,也正好呼應了當時女性開始接受現代教育,從過往社會的妻子角色轉而追求某種自主的「
摩登都會女子
」形象。
﹂
晚宴包(clutch bag)
Clutch Bag 原先流行在19世紀當時的貴族們之間,是種適合宴會場合,作為配件裝飾的輕巧、精緻的手工包,但由於戰爭與各式女性提包的發明,曾經沉寂一陣子。直到二戰過後時裝流行才又回到大眾眼簾。
台灣服飾誌
@taiwancostume0707
Mon, Jan 6, 2020 11:40 AM
Mon, Jan 6, 2020 11:46 AM
﹂
柔紗布料+高跟鞋
1931年有一則剖析臺灣摩登女孩(modern girl)的文章,描述當時在街頭上,時常可以見到三五成群的短髮女孩們手牽著手,穿著能讓足部線條更為豐美的白色高跟鞋,配上輕薄、透明到可以見到肌膚的柔紗洋裝,無拘無束又活潑潑地往來著。
雖然現在看起來是誇獎,但其實在當時是有些貶意的。除了新式教育帶來的價值觀差異以外,還有以往中式裙要在裙內加上套褲,然而西式洋裝並沒有這個習慣,因此除了「烏貓」此類稱呼以外,還有更難聽的「露出狂」等等。
台灣服飾誌
@taiwancostume0707
Mon, Jan 6, 2020 11:41 AM
政治與自我糾纏的時代
台灣服飾誌
@taiwancostume0707
Mon, Jan 6, 2020 11:41 AM
時代在走,價值在變,現在的我們看到這些紀錄或許會覺得有些不可思議,畢竟一百年前的洋裝怎麼看都仍算的上是規矩典雅,甚至不如現在清涼,怎麼會被講得這麼難聽了呢?一如「烏貓」這個詞,歷經幾十年的兜兜轉轉,才逐漸不再有強烈的貶抑。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開打,日本政府在許多物資與言論上,都給了更大的壓力,女性的衣著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管制,而逐漸流行的洋裝,便開始成為一個自我意識的出發口,代表著開化進步的思想,也給了一個可以邁向時髦自主生活的想像。
台灣服飾誌
@taiwancostume0707
Mon, Jan 6, 2020 11:42 AM
Mon, Jan 6, 2020 11:42 AM
在政治混亂期間,人們沒有能力改良他們的生活情形。他們只能夠創造貼身的環境──那就是衣服。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裡。
——張愛玲〈更衣記〉
台灣服飾誌
@taiwancostume0707
Mon, Jan 6, 2020 11:43 AM
Mon, Jan 6, 2020 11:43 AM
對於許多人而言,女性的衣著代表著這個人的品性,即使到今日也沒有改變。但也許,對於穿著美麗服裝的她們而言,服裝不是被誰觀看的工具,只是表達自我的方式之一。
願每人都能保有自己熱愛的生活,穿著自己喜歡的服裝。
台灣服飾誌
@taiwancostume0707
Mon, Jan 6, 2020 11:43 AM
委託繪師:崔小熊
參考資料:吳云代〈殖民地台灣的服裝編制--日治時期身體展演下服飾的意涵〉、洪郁如〈旗袍•洋裝•モンぺ(燈籠褲):戰爭時期台灣女性的服裝〉、吳奇浩〈洋服、和服、臺灣服-日治時期台灣多元的服裝文化〉、姚村雄〈日治時期美術設計中之「台灣女性圖像」研究〉、葉立誠《臺灣服裝史》
台灣服飾誌
@taiwancostume0707
Mon, Jan 6, 2020 11:44 AM
今天我們的介紹就到這邊啦,
如果喜歡,記得幫我們按讚、分享,讓更多人看到台灣這繽紛的一面吧
!
也可以按讚追蹤我們的
FB
和
IG
喔!!
台灣服飾誌
@taiwancostume0707
Mon, Jan 6, 2020 11:44 AM
若是願意給我們一點抖內,可以贊助我們在
「方格子」
的頁面喔!也支持這個台灣的內容平台!
柏🌟
@acutemouse
Mon, Jan 6, 2020 12:11 PM
Mon, Jan 6, 2020 12:11 PM
提供一下口述歷史
這邊聽說奶奶敘述曾祖母「出門不是整套的洋裝就是旗袍,提個小包包,總是很體面的樣子」(日本時代中後期住大稻埕)
應該那時已經是正面評價,都市中老年婦女穿也被認為是得體的。小包包也是標準配備的樣子
⎝Clover。小柯⎠
@Snow3625
說
Mon, Jan 6, 2020 12:31 PM
Lupins
@Lupins
說
Mon, Jan 6, 2020 4:39 PM
看到〈烏貓烏狗大會〉,這篇是洪鐵濤寫的XD 林志玲外曾祖父
嘩啦ᕕ(゚∀。)ᕗ加班魔尊
@drawingtiger
Mon, Jan 6, 2020 5:24 PM
我阿嬤的第五個妹妹就是年輕的時候被叫烏貓!!!
據說以前超正 整個村子的男性都超哈她
原來這個詞是這個意思喔!!!!!
𝓩𝓸𝓲𝓵𝓸𝓼
@zoeplace
Mon, Jan 6, 2020 8:45 PM
想請問小編,有沒有什麼服裝是可以代表台灣的國服呢(女性的)?
蹦繃
@PIAWL
Tue, Jan 7, 2020 1:53 AM
跟樓上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台灣從有文字(羅馬拼音或漢字)開始就經過了各種不同外來文化的影響,
混搭的風格
就是我們的代表唷!
不確定你問的是不是有「統一共識的國服」,就我的想法,台灣目前是沒有的,但這樣也很好,因為代表我們有更多的可能性
𝓩𝓸𝓲𝓵𝓸𝓼
@zoeplace
Tue, Jan 7, 2020 1:07 PM
回樓上大大:是的,就是想問問有沒有「統一共識的國服」,謝協您的答覆
台灣服飾誌
@taiwancostume0707
Tue, Jan 7, 2020 2:41 PM
Tue, Jan 7, 2020 2:42 PM
𝓩𝓸𝓲𝓵𝓸𝓼
: 由於台灣族群非常多樣,文化也很多元,因此目前台灣是沒有的統一共識的國服的,非常謝謝您的詢問!
但如果要我們選擇可以代表台灣的其中一種服飾(漢人部分),我們會傾向
「大襟衫」
,因為大襟衫存在於台灣歷史中非常長的時間,也是在日治中期,台人意識崛起時,仕人鄉紳們穿著來代表台灣的
「台灣衫」
。
下面這兩種女生服裝的搭配您可以參考看看!
@taiwancostume0707 - |日初期──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制服|
@taiwancostume0707 - |日治中期-台西混搭裙|
𝓩𝓸𝓲𝓵𝓸𝓼
@zoeplace
Tue, Jan 7, 2020 3:48 PM
謝謝小編
載入新的回覆
日治潮潮妹,「烏貓」
那你知道,台灣的日本時代也有屬於他們的潮潮嗎?
1920年代,多數臺灣女性的衣著仍以臺灣服為主,洋裝真正在台灣普及,要到1930年代左右。然而在1920年代中期,除了大襟衫和西式裙的混搭,也有一些去過上海或是日本的女性,開始穿起全套的洋裝。
(晚上廖貴要去看戲,一定又會出現怪象的!)
之所以這麼說,便是因為當年二月廖貴去上海遊歷完後,回台灣換上最新流行的上海裝去媽祖廟拜拜,就曾引起了眾人圍觀。黃旺成認為當天的劇場一定又會引發大家的注意,於是決定:「吾不與焉。」
(怕爆,我不去ㄌ
在1932年的《三六九小報》中,就出現了一篇〈烏貓烏狗大會〉的文章,用嘲諷的語氣說著這些三五成群的「摩登女孩」,追求時髦與流行,穿著高跟鞋與柔紗洋裝,「四處交際」、「花枝招展」、「亂搞男女關係」。
直到1930年代中期,西服洋裝愈發普遍,不只少女,一些教職員也穿起洋裝甚至長衫(旗袍),穿著的女性不再限於出身上層家庭者,一般中層家庭中的女性也紛紛開始穿起洋裝,洋裝才不再與「烏貓」畫上等號。
短髮+洋帽
日治中後期開始流行俏麗的短髮,因此短髮也是摩登女孩的特徵之一,並且還會微微燙捲再戴上洋帽,讓清爽的脖頸更能象徵自由時髦。
﹂
平翻領(flat collar)
平翻領是一戰後流行的女裝領扣樣式之一,通常是領口直接翻褶,不具有領座,但我們參考的這件洋裝仍有一些領座的設計,整體看起來更為立體。
墊肩
墊肩是襯在服裝肩部的襯墊物,是日治時期洋裝常見的特色,服裝加入墊肩可以提高與延長肩部線條,使穿著者看起來更挺拔與精神,也正好呼應了當時女性開始接受現代教育,從過往社會的妻子角色轉而追求某種自主的「摩登都會女子」形象。
﹂
晚宴包(clutch bag)
Clutch Bag 原先流行在19世紀當時的貴族們之間,是種適合宴會場合,作為配件裝飾的輕巧、精緻的手工包,但由於戰爭與各式女性提包的發明,曾經沉寂一陣子。直到二戰過後時裝流行才又回到大眾眼簾。
柔紗布料+高跟鞋
1931年有一則剖析臺灣摩登女孩(modern girl)的文章,描述當時在街頭上,時常可以見到三五成群的短髮女孩們手牽著手,穿著能讓足部線條更為豐美的白色高跟鞋,配上輕薄、透明到可以見到肌膚的柔紗洋裝,無拘無束又活潑潑地往來著。
雖然現在看起來是誇獎,但其實在當時是有些貶意的。除了新式教育帶來的價值觀差異以外,還有以往中式裙要在裙內加上套褲,然而西式洋裝並沒有這個習慣,因此除了「烏貓」此類稱呼以外,還有更難聽的「露出狂」等等。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開打,日本政府在許多物資與言論上,都給了更大的壓力,女性的衣著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管制,而逐漸流行的洋裝,便開始成為一個自我意識的出發口,代表著開化進步的思想,也給了一個可以邁向時髦自主生活的想像。
在政治混亂期間,人們沒有能力改良他們的生活情形。他們只能夠創造貼身的環境──那就是衣服。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裡。
——張愛玲〈更衣記〉
願每人都能保有自己熱愛的生活,穿著自己喜歡的服裝。
參考資料:吳云代〈殖民地台灣的服裝編制--日治時期身體展演下服飾的意涵〉、洪郁如〈旗袍•洋裝•モンぺ(燈籠褲):戰爭時期台灣女性的服裝〉、吳奇浩〈洋服、和服、臺灣服-日治時期台灣多元的服裝文化〉、姚村雄〈日治時期美術設計中之「台灣女性圖像」研究〉、葉立誠《臺灣服裝史》
也可以按讚追蹤我們的 FB 和 IG 喔!!
這邊聽說奶奶敘述曾祖母「出門不是整套的洋裝就是旗袍,提個小包包,總是很體面的樣子」(日本時代中後期住大稻埕)
應該那時已經是正面評價,都市中老年婦女穿也被認為是得體的。小包包也是標準配備的樣子
據說以前超正 整個村子的男性都超哈她
原來這個詞是這個意思喔!!!!!
不確定你問的是不是有「統一共識的國服」,就我的想法,台灣目前是沒有的,但這樣也很好,因為代表我們有更多的可能性
但如果要我們選擇可以代表台灣的其中一種服飾(漢人部分),我們會傾向「大襟衫」,因為大襟衫存在於台灣歷史中非常長的時間,也是在日治中期,台人意識崛起時,仕人鄉紳們穿著來代表台灣的「台灣衫」。
下面這兩種女生服裝的搭配您可以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