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ruma
@mttemple34 - 0005 《鯨鯢》 作者:kuruma(PTT ID:lovechai) B...

文友珊實為《鯨鯢》寫下了感人的心得。
感謝珊實用這麼詳實而美麗的文字,逐篇給予了感想。這麼認真的心得,讓我覺得被埋在底下的裡設定都被認真地挖出來問了,也應認真以對。
(話有點太多了下收超長)
kuruma
1. 鯨鯢的命名。
  去年11月以後就一直想寫相關的故事,但只有輪廓沒有骨血。有一天坐在咖啡店讀著資料的書,休息時手機滑到常見的台獨旗上的大翅鯨,突然好奇「海翁」的形象是什麼時候成為了我們討論臺灣民族時的一個icon,於是在搜尋中讀到了〈生在臺灣的我們,聽過幾個臺灣與鯨魚的故事?〉這篇文章。
  它讓我重新認識了這個島國已經被淡忘的一頁歷史,「海上鯨鯢」這四個字讓我想起臺灣在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精彩的亮相,這些海上流氓、暴徒的形象,正是我要著手的角色被安上的標籤,它也是古今中外,所有意圖推翻威權、極權統治的反抗者們的標籤。
  於是鯨鯢就誕生了。
  至於「海祈」這個名字我在大B分享過,純粹取在我腦海出現的音,後來在翻鯨豚圖鑑的時候發現「海崎」正是臺語對大翅的俗稱。世間巧合總把一切串在一起。
kuruma
2. 回風魚的原型。
  是虱目魚。虱目魚是臺灣漁業的代表之一,正好當時正在寫短篇的〈流〉,聽「拍謝少年」的時候就會想到虱目魚,就把銀色閃亮的外表形象拿來用了。
kuruma
3. 〈六十年前的明先生〉
  在文稿中就是用「郭義甫記者回憶錄」為題,當時請學姐介紹與國族、建國等相關的書籍當閱讀材料,她推薦給我《跳舞的熊》,這本書非常易讀,也影響我用第一人稱報導文學(甚至帶點翻譯腔)的表現方式來書寫這個世界觀的另一種角度。當然,過去民主化浪潮的臺灣各種和平抗爭事件、這數個月來香港的事件,都是這篇的養分。
kuruma
4. 明先生的設定。
  這四篇的擺放順序並沒有按照世界觀的線型排列,〈豔紅〉裡的「鯨鯢」還在發展,當時的明鯨也還年輕、尚未是這個組織的領頭者,的確是設定為儒雅的讀書人形象,所以以反叛組織來說,甚至太乾淨了些。但之後他會歷經失去好友(包含豔紅夫夫)、他自己的愛人,從一個有點怯懦、太理想話的書生,成為反抗組織的首領。在阿甫面前的明鯨顯露出異於螢光幕前的形象,其實是想表現「領導者」在群眾運動中存在的悖論。
kuruma
5. 鯨落。
  鯨落是一個專有名詞,特指在海中死去的鯨魚落入海的深處,成為餵養海洋其他生物的養分。我們現在所享有的一切,正是無數鯨落的遺愛。
kuruma
6. 焦慮。
其實心裡清楚,這些文章的真正作用可能並不比抱團取暖多多少。但還是要寫,否則無法平息自己的焦慮與無能為力。珊實心得中那種「焦慮」的感覺,讓我想起大學時的野莓運動。我在宿舍輾轉反側,後來我們學校有一群人(後來他們在太陽花中也扮演重要角色)隔晚在校內集結,開啟了靜坐活動。我還記得我又焦慮又害怕地和系上幾個同學前往,但是突然心生恐懼而猶豫,被我一個很敢衝的同學指責說:「會怕你就回去」。其實當下是很受傷的,同時也百萬倍地反指責自己:怎麼那麼孬,有什麼好怕的。
kuruma
這件事其實是我很多年的心結,雖然我並沒有參與幹部團,後來仍持續靜坐了好幾個禮拜,但想起時仍然總是在提醒自己一件事:我是一個平庸到接近無能的人。
  (其實當時的學生運動真的不似今天的氛圍,靜坐帳篷的馬路對面都有奇怪的人車駐守,耳語間都有些草木皆兵,後來我弟還經常說笑提起那段期間家裡接過無聲電話的事)
  我想說的是,對某些人來說,要站出來做一件平常不習慣的事情,真的不是很容易。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不關心、不想做些什麼。但是,整理好自己的心理狀態、過好自己的生活,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否則平衡抓不好,心很容易潰散。這件事到現在我也還在學就是了。
kuruma
今天高雄非常平和地結束了遊行,我擔心的衝突並沒有發生,這不正是民主難能可貴之處?也許島內紛爭仍多,但我想用正在讀的一本書中附錄的一段話作結。這是林肯首任就職演說詞:「我們不是敵人,而是朋友。我們一定不要成讎敵。我們友情的紐帶,或會因情緒激動而繃緊,但絕不可折斷。那種不可思議的回憶之弦,從每個戰場和愛國志士的墳墓,伸展到這片遼闊土地上每一顆充滿活力的心房和家庭,它一經我們本性中的善良天使再度(而且一定會)撥動,終將重新奏出響亮的聯邦之曲。」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