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i
人生不是一座金字塔:需求層次理論騙了你 - HKnomics 鄉講經濟學 - Medium

馬斯洛的理論終究得不到心理學界認同,癥結在於缺乏嚴謹實證,理論都是建基於主觀的假設。到 1960 年代,步入晚年的馬斯洛甚至宣稱,自我實現能力有遺傳生物學基礎,部分人和群體天生無法自我實現。這種論斷違背平等理念,且依然交不出實證支持,很多心理學同行更對他避之則吉,使他在心理學界位置愈趨邊緣。因此如今修讀心理學的大學生,都不常接觸馬斯洛的理論。

但管理學情況可不一樣,馬斯洛的名聲至今還如日中天。
🧃CHAi
為了解釋有員工得到高薪後喪失工作動力,McGregor 於 1960 年的文章便寫道:「當一個人的低層次需求得到滿足後,這些需求便再無法帶來動力。從實際角度來說,它們已經不再存在。」

這種觀點其實違背馬斯洛的原意。馬斯洛認為,各個層次需求可以同時發揮作用,同時為人帶來動力;高低層次沒有先後之分,滿足低層次需求,並非追求高層次需求的先決條件。McGregor 曲解了馬斯洛的意思,卻為理論圖像化成金字塔鋪路。
🧃CHAi
研究團隊形容,修正後的馬斯洛理論,迎合了戰後美國的官僚管理主義潮流。金字塔實際上與企業層級結構相仿,它暗示位於金字塔的高層人員,才具備自我實現的能力,擁有較完整的人生;低薪員工為糊口疲於奔命,是不會顧慮到更高層次的尊重需求,好讓企業高層合理化較差的福利安排,亦不用顧慮底層員工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Bridgman 坦言:「我認為這帶來了實質傷害。」
🧃CHAi
現實中有不少人,都是不顧低薪條件而追求理想。巴黎里昂高等商業學院(EM Lyon Business School)後博士研究員 Pedro Monteiro 亦指出,在矽谷科技巨頭任職的僱員,不會因為享受高薪厚職,就追求「更高層次」人生價值。「假如這樣的理論說得過去,那邊所有人豈不是都成為聖人?」

再說,馬斯洛早在半個世紀前承認,人生需求層次並非普世標準,並不是所有文化都適用,亦未必適用於所有人。Bridgman 形容,馬斯洛的原初理論縱然有缺陷,但他也不是批評者口中那麼天真。「馬斯洛試圖說明,各人會以不同方式安排這些需求。經理應該理解每名員工需要,明白有甚麼激勵到他們,而不是簡單把金字塔套在組織架構來理解。」

退一萬步說,由 1960 年代至今,後來無數的實證研究都推翻馬斯洛的理論。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