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zie
閱讀中 邊看邊摘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Ch. 8-10
這噗跟我大部份的閱讀噗一樣,並不是以方便他人理解的方式來做筆記。
所以摘句並不是重點整理,而是我喜歡或有感觸的段落。摘句之間的脈絡(假如有脈絡的話)也只對我一人有意義。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 貝塞爾‧范德寇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suzie
8. 困於關係之中:虐待和忽視的代價
Trapped in Relationships: The Cost of Abuse and Neglect
suzie
▲ 瑪莉琳
▲ 記憶

我問起她的過去,瑪莉琳說她猜想自己「必定有過」快樂的童年,但十二歲以前的事她幾乎不記得。(……)
一如往常,我請瑪莉琳畫一張家庭成員圖,當我看到她畫的這幅圖時(左頁圖),我決定放慢治療的腳步。很明顯,瑪莉琳藏著一些可怕的記憶,但她不允許自己認出畫中揭露的內容。她畫了一個發狂又害怕的小孩,孩子被關在某個籠子裡,不但有三個噩夢般的人(其中一個沒有眼睛)威脅著她,還有一個勃起的巨大陽具伸入她所在的空間,而她卻說自己「必定曾經有過」快樂的童年。
https://images.plurk.com/7ginevEDrrnS3NapJLvjIM.jpg


即使她畫中的小女孩被性猥褻,她(或至少她的認知和語言自我)卻對自己究竟發生過什麼事毫無概念。她的免疫系統、肌肉以及恐懼系統都有跡可循,但是她有意識的心智中卻沒有能傳達這個經驗的故事。
suzie
▲ 亂倫 v.s. 自體免疫疾病

亂倫倖存者身上那些隨時準備發動攻擊的原始淋巴細胞比例高於正常人,使免疫系統對威脅過度敏感,很容易在不必要時進行防衛,即使這表示要攻擊自己的細胞。從更深的層次來看,我們的研究顯示,亂倫受害者的身體在分辨危險與安全上有困難,這表示過去的創傷印痕不僅包含對外界訊息的知覺扭曲,身體也不知道如何覺得安全。過去不只烙印在他們的心靈以及他們對無害事件的錯誤詮釋上(例如瑪莉琳因為麥可在她睡著時無意間碰到她而攻擊他),更烙印在他們存在的核心──身體的安全上。
suzie
● 被撕毀的世界地圖

在我們小時候,我們是以自己的世界中心為起點,從自我中心的高點來詮釋每件發生的事。如果父母或祖父母不斷對我們說「你是全世界最可愛、最討人喜歡的孩子」,我們不會懷疑他們的判斷,會認為我一定就是最可愛的。在我們內心深處,無論我們又更加認識自己的什麼部分,我們依然懷有那樣的感覺:我是可愛的人。於是,假如之後我們遇到某個對我們很不好的人,我們會很生氣,會覺得這樣不對,這不是我熟悉的情境,這跟家的感覺不一樣。但如果我們童年受到虐待或忽視,或是成長的家庭用厭惡的態度看待性,我們的內在地圖就會包含一種不同的訊息,我們對自我的感覺會帶有輕蔑和羞辱,我們很有可能會這樣想:「他/她看穿我了。」就算受到虐待也無法抗議。
suzie
像瑪莉琳這樣的人經常會發現自己的假設與朋友不同,幸運的話,他們的朋友或同事會用言語而非行動告訴他們──這種對人不信任又厭惡自己的特質會讓他們很難與人共事。但這並不常發生,瑪莉琳的經驗是典型的例子。她攻擊麥可之後,麥可絲毫沒有興趣處理問題,她同時失去了友誼和最佳球伴,這時像瑪莉琳這樣聰明、勇敢,面對多次挫敗還能保有好奇和決心的人,就會開始尋求協助。
suzie
羅蘭.薩密特在經典研究《兒童性虐待適應症候群》中寫道:「兒童性虐待的發生、恫嚇、污名化、孤立、無助與自責,都仗恃著一項駭人事實。孩子若試圖揭發祕密,都會受到成年人以沈默和不信任形成的共謀抵制。『別擔心這種事,那不可能發生在我們家。』『你怎麼想得出這麼可怕的事?』『以後不准再講任何一句這樣的話!』一般孩子在這種情況下絕對不會再問,也不會再提起受到侵犯的事。」
suzie
就目前印象所及,我第一次看到類似的對話,是在深雪的小說《深夜與早晨的周記》。(但這能稱得上是「對話」嗎?)
suzie
▲ 解離
https://images.plurk.com/58TQvZm7qdYonocDrDV7uh.jpg
suzie
為了知道我們是誰,為了擁有身分,我們必須知道(或至少感覺自己知道)現在和過去分別有哪些東西是「真的」。我們必須觀察放眼所及的一切,然後貼上正確的標籤,我們也必須有能力信任自己的記憶,並且將這些記憶跟想像劃分開來。失去分辨這些事情的能力,就是精神分析師威廉.尼德蘭所謂「靈魂謀殺」的徵兆。為了生存下去,我們往往會抹去意識、強化否認,但這樣做的代價就是你會搞不清楚自己是誰、感覺到什麼、可以信任什麼,以及可以信任誰。
suzie
實在是很喜歡上面這段話,覺得作者說得真好,我沒有什麼可以補充的了。(喂
suzie
———
suzie
9. 與愛何干?
What's Love Got to Do With It?
suzie
▲ 診斷

這些診斷沒有一個是完全錯誤,但也沒有一個能針對「病患是誰、受了什麼苦」展開有意義的描述。
https://images.plurk.com/4b1jrTbLDgTGw6D2XBaieF.jpg
suzie
作者在前面也提過同樣的概念

第二章 心智與腦的知識革命
● 藥理學的大勝
→ (摘錄)在針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用藥進行許多研究之後,我發現精神科藥物有嚴重的負面影響:人們轉移了對疾病的注意力,不去處理簽在、根本的問題。

第七章 相互理解:依附與同調
→ (摘錄)令我吃驚的是,這個單位的團隊討論極少提到孩子可怕的真實生活經驗,以及創傷如何影響他們的感覺、思考和自我調控的能力。他們的病歷上寫滿了診斷標籤:憤怒和叛逆的孩子是「行為規範障礙症」或「對立反抗症」,有些人是「雙相情緒障礙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則幾乎是每個門診兒童的「共病」。這樣繁亂的診斷是否掩蓋了潛在的創傷?
suzie
睡覺時間到了w
suzie
● 如何取得創傷史?
https://images.plurk.com/2wKXARKSig8cK8P0nOp1VB.jpg

[3] 這份創傷前置事件問卷可在創傷中心網站上取得。網址:
The Trauma Center at JRI
suzie
▲ 邊緣型人格障礙

唯有理解創傷和虐待的語言,才能真正理解邊緣型人格障礙。



這個研究後來發表在《美國精神醫學期刊》,我們指出劍橋醫院診斷為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當中,八十一%曾遭受嚴重的童年虐待和(或)忽視,且大部分發生在七歲以前。這個發現極為重要,表示虐待造成的影響至少有部分取決於事件開始的年齡。馬丁.泰契爾後來在麥克萊恩醫院進行的研究顯示,不同的虐待形式會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不同的腦區造成不同的影響。
suzie
● 自我傷害

從那時起,我就不斷在心裡問為什麼,為什麼有些人心情不好時會打三盤網球,或喝一杯不摻水的馬丁尼酒,有人卻用刀片劃自己的手?我們的研究顯示,童年的性虐待或身體虐待是反覆出現自殺企圖或自殘行為的強力預測因子。我懷疑這些人在年紀非常小的時候就已經有自殺念頭,也懷疑他們是否藉著尋死或傷害自己來獲得解脫與慰藉。傷害自己一開始會不會是孤注一擲的嘗試,只為了得到一些控制感?
suzie
持續有自毀傾向的病患提到,他們不記得小時候有誰讓他們感到安全,也提到曾被拋棄、換過一個又一個住所,而且通常必須自立更生。
我的結論是,如果你記得在很久以前曾有某人讓你覺得安全,到了成年時,這些早年情感的痕跡會在同調關係(無論是日常生活的人際關係或是良好的治療關係)中重新活化。但如果你缺乏被愛與安全的深刻記憶,那麼你大腦中回應人性良善的接受器可能就不會發展。若是這樣,人們該如何學習讓自己平靜下來,感覺自己深深紮在身體裡?
suzie
「同調關係」在第七章〈相互理解:依附與同調〉有花篇幅說明。(我好喜歡第七章~)
suzie
—————
借這噗宣傳一下

↓↓ 想麻煩大家按這噗的轉噗 ↓↓
@shadowytrue - #創傷知情 #療癒 #促轉會 #政治暴力 #轉型正義 #轉噗感謝 「所有戰...
↑ 噗主說,如果明天(12/13)早上八點前轉噗數超過1450的話,就會開兩天共四場專題演講的文字紀錄。
我很想看呀~~~~~
—————
suzie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雖然還沒整理到第十章,但我看到這一段時,忍不住查了一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現在出到第幾版了。嗯,還是第五版。
https://images.plurk.com/2ywX39ikzDFnVa6IDUNdEx.jpg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