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lerlin
[時事]先講簡單的東西
看到有噗友認為故宮的「數位典藏」可以達成「所有展品」的「虛擬展示」,但實際上要促成觀光客在場參與(到館參觀)需要的是實體展示」,而展出「所有展品」的展示方式,是早在20世紀中就被淘汰、證明不可行的概念。
所以政治人物的草率發言,會惹惱經費拮据、人數稀少的博物館學研究者,徒增麻煩,但有些教授等級的不會發言反駁的原因,正是因為要靠曝光來爭取觀光客的注意,即「博物館觀光化」的老問題。

(下收)

稍微博物館學 博物館古典四大功能:典藏、研究、展示、教育
kellerlin
因為不是博物館學專門出身,僅是修讀過原住民族與物質文化為中心的博物館學,如果有誤,還請各方指正
kellerlin
數位典藏本身,其實能作為學術研究的地方不多,因為除非是數位記錄的時候有什麼再發現(比方照X光、超音波、化學或DNA分析等找出以前看不到的內部或生物證據)、或是有什麼新的典藏技巧可以減少耗損、增加記錄的細節,否則,親自看到實體的資訊還是遠遠勝過數位的
kellerlin
典藏的物件有很多細節,是只有看到的當下才會理解,最簡單的就是「重量」,感謝人類卓越的認知能力,夠有經驗的研究者可以用看的來注意到重量的差異(我學長可以直接分辨兩個不同的貝衣的重量、或衣服不同位置的重量差異,還會解釋給我們小菜菜們聽),而這是數位典藏在網站上顯示所謂「總重N公斤/公克」所不能得知的訊息
kellerlin
除此之外還有「質感」、「材質/材料」、「香味/氣味」、「使用痕跡」等等等,尤其是「使用痕跡」,這是人類學在研究上最重要的解釋證據沒有之一,當學長拿出一個菸薰的竹編容器,大家就立刻感受到上面的痕跡,雖然氣味非常非常淡,但你知道這個容器的使用方式跟過程,肯定跟菸有關,而這是數位典藏辦不到的
小昭
我學姊之前也是被KMT的立委(屏東)弄過類似事件搞得一肚子火
要她們寫報告說明為啥這些典藏使用率這麼低?
別家的文物(臺灣圖書館)展示率100%,為什麼你們(自然科學的博物館)都少於1%?
小昭
她是在屏東海生館的標本室工作
kellerlin
小昭 : ㄍㄢ ~苛薄館的標本跟文物也爆炸多好嗎,146萬件欸,故宮兩倍欸但是經費跟用地卻沒有兩倍
藏品分類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蒐藏數量
kellerlin
小昭 :自然科學研究在台灣真的很辛苦很不受重視
小昭
前幾天苗栗那裡有38台用來監測石虎的機器被偷了
這根本是故意的
kellerlin
小昭 : 這噗不會講到石虎偷攝影機事件,如果想要討論的話可能要請您領回自家河道喔乾蝦配合
kellerlin
所以對學術研究而言,數位典藏的重點與目的,就是增加典藏(保存)物件的方法」,用專業的術語來說,就是多一種以數位方式對物件進行「詮釋」並以虛擬方式達成不在場的「再現」
聽不懂沒關係,我也不太會解釋
kellerlin
(飯先)
無名氏
不好意思,請教噗首說「故宮的『數位典藏』可以達成『所有展品』的『虛擬展示』」,方便提供出處嗎?
無名氏
kellerlin : 我是當成如果有明星拍的電影跟幕後花絮,上傳到雲端空間,大家可以任意上網查看這些影音紀錄,就可以揣想該明星拍攝時的心境與實際的演出呈現--另外這類型影音記錄收錄的場景視覺資訊也都保存了重要的資料,可以讓數十年或數百年後觀看的人去想像與研究。
換句話說,每當我們重新點閱瀏覽這些電影紀錄ㄝ就等於「再現」當時拍攝的現場,我們可以不用製造一台時光機飛到那個現場去研究,只要撥放影片紀錄就OK啦~
afsj
數位典藏說到底只是實物的輔助,除非不幸像巴西整個博物館燒掉了。
那些在吵的,近十年有沒有進過故宮或任一間博物館都是個問題呢
雨雪貓
無名氏 : 可是我覺得文物跟電影不一樣。現代電影可以把拍攝場景、花絮、本片全部數位化、雲端化沒問題,但是文物涉及的範圍非常廣
例如說日本的金唐革紙,這種壁紙我看過照片,知道入船山紀念館有,看起來很漂亮,但是我相信這跟實地到訪的感覺會不一樣。而如果這種技術沒有失傳,甚至製造廠/作坊也是這些文化產品的一環。就算說工廠/作坊環境也可以攝影數位化,甚至可以拍攝製作的影片,也還是跟實際有落差,很多技術的東西不是看過影片就能完全學會、掌握的
雨雪貓
而且除非能夠做到擬真度夠高的VR建模,連觸感、氣味都很真實,否則那就只是照片/影片而已
N/圖克斯洛
afsj : 像聖母院一樣燒掉,就要跟ubi一樣協助重建了
無名氏
雨雪貓 : 是的,只是舉例說明噗主提出的數位典藏的重點與目的而已,感謝><
山義sanyi
工作正好是考古繪圖與修復 說真的照片真的解析度再高都無法取代實品 很多重要的細節和紋路裝飾除非打角度光和現場放大肉眼觀察 純粹用照片是看不到的
匿名巴格
一般民眾即使去到現場 也只能隔著玻璃保護去觀看文物 氣味或是觸感也是接觸不到呢?

真的去現場看 我覺得不只是文物本身 整個博物館本身的氛圍 甚至展場裡其他參展的人 都是整體感受的一部分 那個才是數位典藏無法呈現的部分

普通民眾的看法路過XD
山義sanyi
數位典藏 說真的這幾年就大數據很流行 但是真的要做到全部相片化以及資訊登錄數據後台做統整 也要花超級多的時間和心力 而且要持續好幾年的更新和維護那也要有人願意去一直好幾個十年去執行這件事 就我所知很多台灣這樣的數位典藏計畫 至少都有努力想要做但後續很多斷補助就無法持續 或是因為各種原因就斷了.....
山義sanyi
數位典藏要做其實永遠做不完 10幾年前技術拍的文物照片的畫質 跟現在技術拍的照片畫質比完全不行全部要重拍 過幾年後如果VR典藏成為普遍那全部要再重新做一遍
雨雪貓
以上面說的氣味跟觸感接觸不到來說,回歸到視覺方面的探討
螢幕作為發光體顯示照片/影片跟文物作為反光體,在視覺上的感受不會完全相同,況且經過攝影、上傳,整個處理過程的解析度變化會差很多
而如果要像實際展覽那樣可以繞著看,那就一定要把文物錄影才能呈現所有視角了
這些我認為也算是數位典藏無法/難以呈現的

另外,數位化也沒有想像中的堅固,斷電、伺服器故障、硬碟檔案毀損、地震與海嘯導致整個機房受到毀滅性的打擊、系統更新與相容性問題,這些全都可能造成文化斷層
看看瀏覽器2020不支援flash吧,flash小遊戲是我的童年回憶,十年後的小學生還會有這些回憶嗎?再看看手機硬體與遊戲的變化,我常常感慨數位時代的文化毀滅比想像中的還要快
kellerlin
(回來)
kellerlin
(之後再個別回覆,先講論述)
波爾狄雅
韓國瑜會說這些都是技術問題,可以克服的,辦不到只是藉口←
~關心~
數位化的好處是要備份再怎麼樣都比實體資料備份要簡單得多,機房不只一間也不會那麼容易同時都出事(真到那個規模的災難實品多半也完蛋了)
相容性的問題有心要保存都是能夠解決的,像是我以前最喜歡玩的flash小遊戲作者有在持續轉換成html5,或者是瀏覽器不能開多得是其他的軟體能夠開
只是這種保存的目的就是備份,盡可能留存資料,或是甚至紀錄實品不可避免的變化嘛
真正核心問題是這是一件很可以做的事,不過跟提升觀光客入館的議題根本是兩回事了,也許只有在提升宣傳方面能擦到邊而已
kellerlin
數位典藏是增加典藏(保存)物件的「方法」,有好處也有極限跟壞處
最大的好處是避免(再/重複)動到脆弱的典藏物件、將類比轉數位以配合現代硬體撥放、有利研究教育傳播溝通、娛樂化等
極限是:不管虛擬實境、VR、AR、4D都沒有辦法取代實體物件帶給人的震撼(本真性的問題等一下講)、記錄器材的精密程度與軟硬體經費決定數位典藏的品質、數位資料庫的人機介面與戶動研究與非常非常悲劇等等
缺點是:數位資料的數據(data)與實體硬碟的保存有時候是很脆弱而不穩定的(濕氣、電力、天災、資訊安全性等等)、方案期程與政治因素可以輕易的干涉資料庫的運作與銷毀、數位資料無人管理導致記錄過時沒有更新或無預警關站或連結失效等等等
kellerlin
這種政治或行政層面上的問題,有很多時候往往比數位典藏的技術與軟硬體還要難搞,也就是,台灣不缺這個技術、不缺執行的人,但是上頭的想法跟管理階層的人不認為須要這麼多成本、也不認為數位資料庫是要長久營運的問題,這也讓非典藏單位的研究人員、該典藏單位第一線的展示人員或教育推廣人員非常頭疼
kellerlin
做過資訊志工,有幫忙推廣過文物館、博物館的數位互動教學或是典藏資料庫,試用過各大博物館的典藏資料庫,就會發現要是沒有志工或專家先示範跟帶領如何蒐尋關鍵字、或是解釋資料庫的資料有什麼意義跟價值,一般民眾看得懂才有鬼
山義sanyi
現在也有再幫忙弄資料庫 大分類項目都是一堆英文或是地質層位編號 覺得這類的專業資料對學者研究幫助比較大 他們可能想借實品必須排隊或暫時拿不到藏品那這些資料對他們就很有用處 但對於推廣給一般民眾使用或是博物館觀光行銷效果有限....
無名氏
開頭先說,實物有實物的好,我也很愛實物,也明白數據資料庫的極限,但這些事情對於大眾來說重要嗎?
延續噗首說的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功能,數位典藏其實是把博物館的實體功能延續到數位虛擬場域而已,如果要比較優劣,對於希望細緻考據的文物愛好者、研究者,當然希望能夠接觸實物,但對於一般大眾,恐怕……有點難,所以才需要導入科技甚至是娛樂要素加值應用,又或者是做行銷策展提升實體展示的價值。
kellerlin
這就是數位典藏虛擬展示最BG的地方
推廣的人(上頭)認為只要將展品上線、虛擬展示就能造福全世界
結果現場志工發現人們連要找什麼都不知道、也不會用、跳出資料也看不懂,然後罷用...

結果因為使用率太低,為了吸引人想辦法增加娛樂效果如虛擬實境、VR、AR、4D來吸引人氣,小朋友是玩得很開心啦......

但是,數位典藏的資料庫使用上還是不親民啊啊啊
無名氏
說到數位典藏的用途,像故宮這種展覽品多到爆出來的博物館,事實上就我認識的工作者表示,排除比較熱門會盡量展出的展品,所有展品展完一輪要花超過十年,這種情況下一般民眾要觀賞會有困難,因此數位典藏的意義會相對凸顯出來,以及故宮的觀展體驗有時候會因為觀展人潮過多而降低,如果是要做前期研究或鑑賞,數位典藏會是個好選擇(當然要把使用方法的門檻跨過去,或者就做些影片宣導就好
無名氏
而對研究者來說,有沒有什麼藏品總是需要數據資料庫檢索,不用數位典藏建檔的話研究成本會一口氣變高,以及,如果每次都要實地訪查,要是資料或文物保存位置在海外,那研究的成本也會提升。
無名氏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有時候要調用美國或荷蘭繪製的台灣地圖,這類純粹的資料而排除掉藝術部分的價值時,數位典藏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kellerlin
排除資料庫介面很不親民、數位記錄文物受限於軟硬體技術跟經費、第一線展示與教育人員的崩潰與不足之外,最北七的哲學論戰就是藝術「本真性(authenticity)」的欲求:人們對於看到「真品/本尊」的原始衝動
kellerlin
完全,沒辦法,阻止,一般民眾,想看,真品,的,衝動
完全,沒辦法!
kellerlin
「虛擬展示」,會,撩起,一般民眾,去看,真品,的,衝動
你,只要,告訴他,真品,在哪裡,就好了
九脩💧なんとかなれッ--
想當初CCC也不是要推廣臺灣漫畫
而是推中研院的數位典藏資料庫⋯⋯
kellerlin
做研究或做藝術的窮酸仔(如我)可能看看網路資料就算了,但是有錢有閒的人,會滿足只看網路資料嗎?當然是訂機票訂高鐵殺到當地去看啊...
「是真品/本尊ㄟ、是真品/本尊ㄟ」
很多藝術展單位用的就是這一招,然後,就是,第一線的展示與教育人員面對炒作而衝過來的民眾
無名氏
我也無法拒絕真品的誘惑力XD
不過這似乎還是不能解釋為什麼還是有多數民眾並不頻繁前往博物館,包含我個人其實去的頻率也不算高(嘿我是窮酸仔XD
我們都知道那裡有真品,但那些真實文物與我們的生活和價值觀又有何關聯?這是策展要解決的問題。
如果展覽是做給有錢有閒的人,那就只是一種看展覽滿足虛榮心的儀式?順便也問候一聲,第一線人員真的辛苦了
無名氏
我個人覺得這樣討論下來,數位典藏對於文化加值或傳播會有幫助──因為它可以節省掉實際去博物館所要花的路程,而且有部分博物館是開放館藏做CC應用以及教學研究使用,理想上,這些釋出的文化資產被應用後達到傳播目的,並吸引人流進到博物館是一種策略
無名氏
說回到博物館的功能,典藏、研究、展示、教育──事實上博物館之所以能發揮相應功能是因為會保留元件典藏,而為了讓典藏文物的價值發揮才衍生後面的功能與目的。但近年來展示跟教育的價值會因為科技和傳播門檻變低而下降。
無名氏
舉例來說,或許讓台灣吧之類的Youtuber來說故事,做歷史文物推廣的效益可能都比博物館高,結果博物館的實體觀光化可能會衰退──始終,必需回到實體展示的價值要如何提升的這個問題,或者博物館實體展覽能吸引到的人群就是文物愛好者跟研究者?
無名氏
以及如果虛擬內容應用,未來可以成為商品銷售,那觀光人流是否還重要?這是相關領域,甚至是各種實體展覽場域最近會比較重要討論的議題之一
kellerlin
然後,要是觀賞體驗太差、或是炒作不起來,很快跟風的風潮一過去,展場就會悲戚到門可羅雀比如說史前館
所以如果虛擬展示是要讓人進館看文物,還必須維持在「入館剛剛好,大家都可以看到,展示跟教育人員充足,民眾水準也很高」的情況......就不意外很多展示活動(館方負責展品研究或保存)會外包專門辦活動的創意公司了.....
kellerlin
這種狀況常發生在藝術類的文物或展示品上,自然標本類的、考古文物類、或是日常器物類、書信雜誌類的,就沒有這麼好運了
不管有沒有數位典藏,都被一般民眾當成垃圾
kellerlin
這個層面就不是數位典藏的問題,是教育的問題
丟錢給博物館做數位文化與虛擬展示,並不能解決物質文化在台灣不受重視的問題
kellerlin
展出「所有展品」的展示方式,也許是個開頭,但是缺乏對物質文化的認識與知識,就算展出的東西是國寶,不管是不是虛擬的,都,很難改變一般民眾對於「符合藝術審美」與「真品/本尊」>>>「物質文化的價值與研究價值」、「虛擬展示」
kellerlin
對本真性的追求,並不是什麼理性研究或是打敗科技力的展現,而是一種很主觀的、很社會價值觀的取向,也就是,所有展示人員、展場人員、教育人員會不斷的被一般民眾用「這是真的假的」話語攻擊,即便你重複了一千零一次「這是真品/這不是仿品」,仍然會被質疑「看起來像假的」,而一旦他們看到專家或書本等「專業」認證展出的是「真品」他們又會趨之若鶩的環繞真品,把展場擠得水洩不通、甚至越線或危及展品安全
kellerlin
上述的狀況就是故宮人潮最多的時候的日常,這些人有因為故宮的「虛擬展示」而放棄或打消參觀念頭嗎?
顯然沒有啊......他們就是專程來看實體真品文物的啊
kellerlin
所以為什麼大家直覺就是「實體展示」也是這個原因,除非原本的東西就是數位創作、或是只剩下數位版本,否則千里迢迢來看典藏狀況良好的真品展出,然後到現場博物館卻說你看「虛擬展示」就好不要看真品無所謂,反正虛擬實境、VR、AR、4D比較棒,看我還不發飆
大O -外強中乾-
我支持數位典藏,但是很難因為有數位典藏就跑去真的博物館,私認為沒有特別對藝術文物有興趣的人反而會因為在電腦上就看的到而不去看實體了。現在大部份人去博物館出來也只會說“看過”“看到”了什麼,再仔細問他在文物上“看見”了什麼也答不出來。
過期鰹罐
如果真的是對展出內容其實沒什麼興趣的人,「去過現場」的體驗會不會其實對他們很重要呢?
比方說可以對朋友說「我這趟去了台灣,去了故宮看到翠玉白菜」(是一個體驗)
但不太可能對朋友「我昨天開了電腦看了翠玉白菜的虛擬展品喔」(???)
我自己是身為觀光客的時候也常會想去總覺得人生要到此一遊的地方……不過如果說到這種的動機好像就已經跟數位典藏沒什麼關係了(;・∀・)
kellerlin
如果數位典藏目的是「以數位方式對物件進行『詮釋』並以虛擬方式達成不在場的『再現』」,它也許可以滿足「物質資訊的轉化(詮釋)」,但很難滿足民眾對於「本真性」的追求(真品在場的存在),而「資料庫介面很不親民、數位記錄文物受限於軟硬體技術跟經費、第一線展示與教育人員的崩潰與不足」更讓數位典藏在資料庫建置、設計、增加與管理資料、營運、對外的教育宣導與應用,還有很多問題待解決、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kellerlin
總歸老師一句資訊管理最大的問題是人禍
幻宮之咒☆零翔
數位典藏的缺點是只能認識單一展件,會缺少歷史的脈絡化,這只能靠展示論述才能完成。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簡單說,大量小貓照片雖然一時解鬱,但只會讓人更想吸貓。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把臉埋在貓肚上是完全不同的事情(不是這樣
kellerlin
然後最被臭罵的,就是「如何展示」的問題,不管是虛擬或是實體,不管是常設展還是活動展,請記住,物件/文物每一次的展出(包含攝影記錄)都是在掉HP,好的展出環境跟保存技術只是讓-1變成-0.1,但不可能鎖血,所以只要看到觀眾有太過激烈的舉動或閃光燈,展示跟典藏跟展場人員內心會直接變成這樣
不過現實中會被拉住啦
珞雨谷女巫
路過亂入一下,我覺得,實物展出的危險在於現代的正常人很難理解比較脆弱的那些有多脆弱。那個說要全面實物展出的北七也是

我有幫客人維修手縫古著,每次最喜歡展示給他們看的就是扯斷40年上下的絲線的樣子。如果客人在現場我還叫他自己扯看看(?)每個人的感想都是怎麼這麼脆弱(大驚)

只要不是塑膠產物、不是金石,過幾十年都這麼脆弱喔(笑
哎里。FF16冰火MHN中毒
不要以為塑膠產物也很堅固啊...一堆收早期家電的博物館可非常頭痛喔
過個幾十年,塑膠的老化跟脆化也是不可逆的,對了,還有黃化...
kellerlin
也因為物件/文物每一次的展出(包含攝影記錄)都是在掉HP,所以從庫房(博物館的倉庫,通常是恆溫恆濕的,通常啦)拿出來,就要開始注意氣溫跟水氣造成物件的任何影響,也要小心移動的檯子(有滾輪或是人工移動)的任何振動的影響,然後進入修復室或紀錄室等地方,還要把文物從盒子箱子拿出來,小心移除所有保護架、保護紙、隔間填充物或支撐物,從頭到尾、從裡到外檢查有沒有新的傷痕或裂痕、汙漬或繡蝕、發霉或腐爛、蟲咬或蟲卵有的沒的,很多時候要用顯微鏡一個區塊一個區塊逐一檢查,每個都要拍照做記錄跟登錄,檢查記錄完後確認可以撐得過展出,才有辦法照原樣打包好往展場送過去......
珞雨谷女巫
哎里。FF16冰火MHN中毒 : 總是比絲綢或棉布好一些嘛……不去動他崩掉機率低一點,我修過一件破掉是掛著被衣服本身的重量拖破的
kellerlin
分享參訪修復室的時候,基本上跟無菌實驗室超像(是正壓負壓我忘了...),所有人包頭髮、戴口罩、帶手套、身上罩防靜電的衣服,然後動作緩慢像在手術...當時小菜菜如我真的腦袋只有「好帥」這個字了
珞雨谷女巫
Conserving Vulture Peak | Episode 1: Introduction
啊說到這個我很推小偷大英博物館這系列,這個我也很愛拿給客人看wwww
kellerlin
然後展場是變數跟風險最大的地方,研究人員在進入庫房研究物件的時候,至少要遵循所有的規矩,頭套、口罩、鞋套、以及手套有的沒的,但是在一般展場這就不太可能了,所以很多沒有玻璃的常設展、或是戶外展出的物件,一開始就選擇「幾乎不會壞或壞了可以修好」、「耐得住摔捏揉打戳跟其他酷刑」、「耐溫差」、「不怕水或濕度」、「不怕口水跟鼻涕」、「不怕閃光或光線直射」、「不怕觸摸後皮膚帶來的油脂酸化或腐敗」
因此展場只剩下皮革、鐵、石頭與岩石、化石,與部分瓷器可以給人亂摸都沒問題就是這樣,然後再被人覺得博物館設計很無聊乏味,嘿呀
kellerlin
只要當過展場人員一次,應該可以理解參觀群眾有多麼恐怖,跟本破壞神
珞雨谷女巫
想想前幾年戳壞油畫的那孩子
kellerlin
聽過的經歷是在沒有拉線跟玻璃罩的情況下,蓄意把展品smash一地再跟你說那是自己掉下來的,被監視器抓包之後再對展場人員咆哮為什麼不拉線跟裝玻璃罩!!!
還好這個展品本身是拼起來的,藝術家再拼回去就是了,但展場人員不顧藝術家反對直接拉了三條紅龍圍起來,喵的,每天都來smash一下不掃到起笑才怪
Mika
路過說一下看法,數位收藏要看展品種類,像畫作之類的平面作品還蠻適合效果也不錯,不過有些畫作尺寸很大,不是一個螢幕可以展現的,那種看現場很過癮。前面說的背景教育、說明什麼的其實數位版的也有像是Arts & Culture 系列分類與藏品完整度都很不錯,說明與展示品質都很到位。
kellerlin
可以復原的就會這樣,那不能復原的呢?
我也完全可以體會遇過太多破壞神,而完全支持「看虛擬的就好了」的主張,讓物件/文物可以躲過這些摧殘,但是實務上,真的沒辦法滿足那些想要看真品/本尊的本真廚民眾,所以就變成一種拉鋸戰:展出真品傷文物、不展真品傷民心,展與不展間,館方千萬難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可是最近展出高階複製品的民間展覽變多了。高階複製品不能也是一條折衷的方法嗎?(尤其在脆弱待修的展品類別)
afsj
一定會有人說我幹嘛花錢看假貨
kellerlin
而且館方其實比誰都清楚,當標明真品跟複製品/仿品放在一起或是同一個展間,人們駐足在真品的時間就是比仿品/複製品還要來得長,除非真品不在現場、佚失,或是仿品/複製品本身的社會評價與歷史比原本的真品豐富,否則的話就算只剩下碎片或是殘骸,人們還是會被吸引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我覺得是只剩黑壓壓的殘骸時,旁邊有複製品交相對證很有魔力。而複製品就能讓民眾更親近。當然複製/修復到什麼程度好完全就是另外一個問題區域了
kellerlin
真品/本尊是有魔力的
就算文化社會學探討到後現代無處不在的再現之解構,與數位影音科技影響人們認為這世界的虛擬亦真實,確仍然沒辦法推翻古典美學中「存在本身的美(實物的美)」,古典就像是不斷復魅的存在
當然仿的/複製的很爛、隨便做、亂猜想、做的太超過的也有啦...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也因展品特性而定吧,這次東京正倉院展,民眾可以透過VR看到倉內結構,也是另外一個展開的可能性,(但我覺得那是這次亂發言的這批人不會想到的事情
kellerlin
建築物是另外一個戰場了...這種我沒涉獵
kellerlin
但各國還留著城牆遺址,也似乎可以感受到真品/本尊存在的偉大:就算建築物本體不在了,也還是能產生效果
廣泛來說,圖畫跟歌謠、書信或口傳歷史,也是另一種跨媒介的保存方式,在還沒發展數位虛擬影像之前,這種「再現」仍好好的運作中......
九脩💧なんとかなれッ--
複製品跟複製畫的問題讓我想到幾年前的這篇文章
複製畫展傷害藝術教育(廖新田)|蘋果新聞網|蘋果日報
kellerlin
再說回來,物件/文物展出,也要有很多防護措施、恆溫恆濕、光線控管、支撐固定、防震防撞防掉落防碎裂,以及要不要保護罩、保護罩要哪種等級、要定時檢查狀況等等。撐完展期回來之後,又要做一次全身大體檢驗傷,不斷拍照紀錄跟保護修復以及清潔乾淨,照原樣收回盒子箱子,以免帶著傷跟髒汙回到庫房繼續發病(?)
kellerlin
這些過程非常耗費時間,根據物件/展品的種類、大小、材質、特質、精細程度或損壞的狀況,往往會大幅拉長出展或入庫的時間,而修復或保養的難度與技術愈高,就與愈吃人力跟金錢偏偏很多文物修復的專業器材跟耗材台灣都沒有,所以很多材料只能DIY不然會斷炊
鄉民
噗主是站在專業的文物工作者的立場來看,但我覺得文物最大化的就是數位化,之前讀到各大博物館數位化後,實際進入參觀的民眾增加了,因為像是之前有人說看到照片越來越想實際體驗一下
kellerlin
所以典藏保存跟展示人員會對政治人物的草率發言發飆,真的不是沒有原因的,一個物件/文物從展出到入庫都要層層檢查,常常因為時間不夠、流程出包、展場出意外等原因想互相掐死對方了,然後一個外行人在那邊「展出『所有展品』」 ,所有人當然是就直接
kellerlin
(飯先,留言分享請隨意)
珞雨谷女巫
我是覺得民眾能記得的有限啦,有一定數量的文物自助餐可以輪著吃就好了
小書
我才不相信贊成的人有在看館藏文物,只想著好多人來就可以發大財
睡魔邱比特❖千葉
雖然平面的東西可能是相較之下最適合數位展出的,但我要說像油畫一類的畫作可不是看照片或虛擬實境就足夠的,除非能做到重現顏料的肌理和光線帶來的效果等等……好啦一般人可能不會在意這麼多
kellerlin
(回來,有一些新的留言我敘述完之後再回覆 )
kellerlin
典藏研究展示教育雖說是博物館的古典四大功能,在這個上面還有一個更大的東西,叫做博物館經營/博物館營運,沒有這個東西,博物館是無法發揮四大功能的YO~
Mili
kellerlin : 沒有綽啦
幻宮之咒☆零翔
kellerlin : 台灣沒人重視營運吧!學歐美的博物館董事會營運方式,根本沒有人願意贊助投資博物館啊!能經營下去的都是公家單位然後為選票蓋更多蚊子館而非集中人物力專注幾家大型博物館
kellerlin
如何營運博物館一直都是個難題,原本的博物館是為個人、為國家領導者服務,就像最早的羅浮宮或北京故宮那樣,皇帝跟國王不需要為藏品煩惱,反正官員有顧好就好。
然而現代博物館是為民眾服務的公家機關,有法規跟稅收、民眾觀感與政治上的考量,自然也要生出一些東西,免得被上頭說該死的拖油瓶典藏組吐血
kellerlin
畢竟台灣每一個公立博物館,幾乎是十大建設的一環,也就是上頭說要有博物館(跟文化中心),於是就有了博物館,沒有的話自己蓋自己生出來
kellerlin
所以很多文化社會學講到公立博物館,就說是政府政策、執政黨治理下的產物,自然也體現了該政府/國家的文化政策的想像與目標:只有硬體卻沒想過永續的軟體,一直蓋但是沒想過要怎麼營運的基本問題
kellerlin
對國家而言,博物館是個花費非常兇的文化奢侈品(庫房就是24小時全年無休的在燒錢),很多時候是為了面子(國外有我們也要有)才生出來的東西,因此跟國外公益法人化的博物館、或是本身為私人資慘(?)的博物館目的與心態很不同,它其實是...很誇富宴心理的東西,只是被研究人員跟教育人員花費40年左右的光陰做為藝術文化教育的中介造福社會大眾,所以感覺起來不那麼尷尬而已
kellerlin
如果去翻上頭對要蓋博物館、博物館要怎麼營運的歷史文件跟會議紀錄,真的會被它們的大中華民族情懷、高科技幻想、跟炫富抑貧弄到很尷尬,到最後只剩下籌備期的召集人(通常是第一任館長)還比較務實懂得要凹接下來50年的經費這樣
kellerlin
由於公立的博物館是吃稅收的,隨著民生經濟起落與政府分配重心的差異,對博物館的分配也漸漸緊縮,從早期的豪氣干雲亂灑經費亂花錢,到晚期的孤雛淚式乞討拜託再給一點,然後還要製造KPI跟被迫暗示要自己賺錢賣周邊,就是,晚景淒涼的港覺...
kellerlin
因此當「觀光化」變成營運收入的重點之一(觀光收入),漸漸倒因為果的變成了博物館營運的核心取向,這才是「博物館觀光化」的問題
kellerlin
從觀光產業的角度來說,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個景點、一個熱點、一個生財重點,博物館的營運若以觀光為主要收入,則四大功能勢必要配合觀光化、娛樂化,也就是,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必須以讓人們來觀光消費為目標,才有辦法持續觀光收入、讓博物館繼續營運下去
kellerlin
乍聽之下很美好,實際運作起來就會變成「沒有觀光/娛樂價值」的物件/文物,可能會被忽略、延後或不予補助,大部分的自然科學標本、原住民文物、史前常民文化等生活物件、考古化石與骨骸、破碎的文物殘骸等等等,都可能「被一般民眾當成垃圾」而且「不管有沒有數位典藏」
kellerlin
不是明星文物,就會被冷凍
故宮這個比較不擔心錢的博物館,已經示範給大家看過了,對吧
kellerlin
反過來說有些博物館的類型,不適合觀光化
所以要地方文物館或圖書館觀光化,幾本上也是強人所難,甚至會要人命的事情
kellerlin
然而博物館真的太燒錢、太燒錢,如果沒有政府的補助或金援或[消音]管道,很快就葛屁(閉館)了也許應該要先問當初是怎麼開館的,如果觀光是最簡單(?)、最無痛(並沒有)、成本較低(嗯哼)的方法,那全力「靠曝光來爭取觀光客的注意」也就是不得已的手段
幻宮之咒☆零翔
噗主博物館系?講的太好了!
kellerlin
雖然知道有的老師希望博物館經濟獨立,只是,老師,某些博物館大頭已經為了錢跟觀光在那邊發神經,讓所有人員壓力很大很尷尬沒辦法好好做事,看一下好嗎?
kellerlin
從博物館經營/營運的角度來看,要趁機利用政治人物的草率發言,逼政治人物承諾生出更多經費、同時利用其支持者的盲從,替博物館帶來一波可能的潛在觀光消費,所以很可能不會出來講話
不過若老師是該政治人物的粉絲,就算我沒說
kellerlin
所以,總結來說,以觀光化為導向提出「展出『所有展品』」的想法,跟之後的「數位典藏」可以達成「所有展品」的「虛擬展示」,在概念層次上有不小差異(也就是硬ㄠ)。
因為若無「實體展示」做為根基,要用「虛擬展示」帶動觀光,是延續不了多久的
而全部的物件不管是用「虛擬展示」或是「實體展示」也因為物理條件(典藏件數太多看不完)跟民眾不重視物質文化(偏心只想看符合自己審美觀的東西),而不一定有辦法達成應有的觀光效益
kellerlin
如果要硬做也不是不行,就是浪費納稅人的錢來達成一種有全部展出的幻覺效果,反正虛擬影像我偷懶不放全部的展品然後爽領經費一般民眾也不會知道,有誰真的認真一個一個數出來質疑我,我就跟你說這一切都是幻覺,質疑我的肯定不想發大財
kellerlin
博物館也是劣幣逐良幣,懂嗎
kellerlin
這下知道博物館研究的老古董(?)不喜歡觀光化的原因了吧?觀光是個雙面刃啊,錢財跟初衷,不是那麼好平衡的東西哦尤其當上頭跟本不是商業跟經濟學出身的,往觀光化發展的想法只會更嚴重喔
kellerlin
如果覺得博物館觀光消費的銅臭味愈來愈重,請支持政府補貼更多錢或捐錢給博物館,感恩啊感恩
kellerlin
(腦汁用完了,展示、教育要怎麼策劃跟互動的部分就沒講了,如果有專家還請補充... )
(想休息了,明天有空再回覆大家,歹勢啦 )
kellerlin
小昭 : 我想博物館的特色跟種類也會影響典藏的使用率,之前導覽員私下抱怨民眾參觀海生館的重點是這隻魚能不能吃,雖然是玩笑,但我能感受到他的心死
有可🐇要活下去啊
其實故宮導覽員也會開玩笑說要把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拿去煮酸菜白肉鍋XD
kellerlin
無名氏 : 您的想法跟回應包含了很多層面跟面相
我試著分述看看
1.電影記錄的再現現場
把文物用「電影/影片/照片/錄影錄音/類比或數位data的實體」的方式記錄,也是一種再現的方法沒錯,只是,這麼做,同樣也得典藏膠捲/磁片/光碟/錄影錄音的類比或數位data搭載的「實體」,雖然在對外運用上可以有效傳播,但對館方而言,其實就是……增加要典藏的項目,要典藏「記錄典藏的東西」當然也可以推給電影或影音類的博物館啦
kellerlin
無名氏 :
2.數位典藏來自於民進黨「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本意是希望能夠幫助研究、展示、教育的推廣,然後讓典藏的物件能夠加值(講到加值我就肚爛),所以一開始可以說其實是沒在管一般民眾的想法,拿到錢先趕快外包創建數位資料庫並清點自己的文物拍照輸入資料跟上線才能交差
我曾經問過執行方案的學長有關資訊偏見或典藏資料的政治爭議問題,然後他很尷尬的笑著說「你回頭去看方案的說明……」,我想他很委婉的說明了數位典藏的執行並不是什麼推廣的萬靈丹,而僅僅是另一種典藏「方式」而已……
kellerlin
無名氏 :
3.科技娛樂的導入與做行銷策展提升實體的價值
來看個熱騰騰的回應
為什麼故宮的典藏不能一次展出?資深媒體人點出關鍵原因奉勸天下名嘴:不懂的事少開口-風傳媒
娛樂化的極致是消費導向的,其再製/二創的仿品不再與實物有關
這就是古典對後現代的弔詭與消費社會的悲劇觀點:人們在乎虛擬的聲光效果,更勝於真品/本尊本身※補充:可見尚.布西亞的超真實(l'hyperréel)的論述
用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就是,自拍寫真集修的比本人漂亮所以爆賣,結果見面會看到本尊嫌人家長得醜,只能安慰自己至少寫真集有助於娛樂推廣跟增進修照片的技術
娛樂化可以賺到錢、可以幫助推廣,但能不能回饋實體價值的提升,我持保留的態度……
kellerlin
不止聽過一次觀光客嫌蒙娜麗莎本畫比電視拍得醜的心得了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舉手)諸如本人每天對著大英博物館臉書,幾乎每天一張高解析照片、簡介+特展情報。是否相當等於網路預展+博物館宣傳+國際宣傳?(我們先略過全藏品要花20年以上才能輪過一輪這件事)

民眾就有機會先認知藏品的樣貌、展出目的與意圖再看展,是否應屬於教育/傳播先行工作而非到展區內後再開始,那會是注定的混亂。(雖然知道就像永遠不會有人聽導聆一樣)(導聆太淺有時也是我的困擾)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全球數千萬藏品中,受眾人矚目的、一般人腦裡有清單的不過萬,更別提清單的形成媒體佔了多大原因。
梵谷等名作來台時,真的在看紋理的並不多,周邊商品色差大到離譜,授權項目混雜也賣翻天。原作的魔力是「朝聖」而非「理解」這件事,會把所有人都卡在一個爭議不完的僵局裡。

但喜歡冷門藏品的人眼裡,同一個博物館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個次元,也許那才是它真正的樣子
kellerlin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 我順著回,等一下會講這個狀況
kellerlin
無名氏 :
4.故宮這種展品多到爆出來的博物館(下略)
這裡要跟大家講一下,故宮做為博物館,是特例中的特例
她隸屬於行政院二級機關、擁有自己的法規跟腹地跟文史研究團隊,她所擁有的資源與條件,大部分隸屬教育部文化部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在位階跟經費是完全比不上的
故宮也是台灣少數需要擔心人太多的博物館,其參觀人數在2017年可排名前十,也被公認是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
她,當,然,希,望,人,不,要,太,多,啊
但其他博物館呢……拜託你分一點人給我們,我們快餓死了啊啊啊
kellerlin
無名氏 : 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差異也跟城鄉差距有很大關係,台北的文藝教育資源多到大概其他縣市總和都比不上的程度,一方面用多語音數位典藏吸引觀光客消費,一方面卻又建議一般民眾看看就好不要來擠本館,這麼做是為了彌補城鄉差距讓無法有足夠消費能力的人看虛擬展出,還是只讓那些有消費能力的人才能輕鬆逛展看實物呢,都幾?
kellerlin
無名氏 :
5.對研究者來說,數位典藏比較像數位咖哆囉哭(カタログ/型錄),但是有關大小、材質、色差、樣態、保存現況等狀況,還是要親自寫信打電話調貨才會知道,打個比方,線上買衣服都會有不符預期的狀況,會有資訊落差的風險,尤其是那個該死的色偏,這就是型錄本身的限制。
此外,物件/文物資料庫的建構跟編碼建檔是一件好事沒錯,但不保證裡面資料跟記錄品質,在不同時間記錄下來的品質很難一致,數位資料跟商品一樣,時間一久,新的東西技術進來之後,要怎麼把舊的東西跟新的東西重新整理,需要技術人力與時間…不過上頭可不認為這個重要,基本上不會有經費的哦
kellerlin
無名氏 :
6.地圖測繪與文物保存是另一個專門領域,我所知,土地測量與經緯數據化的發展脈絡跟手繪地圖的脈絡不太相同,也就是手繪只是方便人類看懂,實際上數據(數據編碼)可以獨立於手繪,而美國或荷蘭繪製的台灣地圖本身,就是一種歷史跟文化的詮釋在裡面,不然的話,我打電話跟美國或荷蘭土地或航測單位要測量/遙測數據就好了
不管是實體典藏或是數位典藏,都是在保存一種物件/文物內含與附加的歷史文化脈絡,只是數位可以應用比較多的電子媒介罷了
kellerlin
無名氏 :
7.真實文物與我們生活和價值觀又有何關聯?
因為我們不把常民物質文化當成自身歷史記憶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不會對文物產生多少感情,更不會去理解它,自然就覺得沒有關聯了
在物質文化研究中,物件/文物很多時候可以保存的比人還久,也凝聚了不同的人、不同的歷史時期的記憶,被數千數百年的人們作為歷史的一部分而記憶下來,而不斷的召喚我們的情感與記憶
這些具有記憶價值(紀念)的物件,從結婚鑽戒到希望鑽石、從自己小時候的塗鴉到蒙娜麗莎、從校規到歷史合約文件,每一個都跟整個人類的歷史記憶息息相關,而博物館只能摘取吉光片羽搜藏展示而已
原本博物館教育就是要告訴人們自己人類歷史記憶的精華,但是……(累
kellerlin
無名氏 :
8.博物館實體化吸引到的人(中略)
如果是虛擬內容應用,那觀光(後略)
你後面的問題我統整成一個大問題:博物館以何為生?
目前我們探討的都還是實體博物館,光數位化、數位典藏就有很多極限了,而數位化做為一種典藏方法,本身也很燒錢,賣數位展品的複製品或數位商品的客群與獲利在哪裡?我要怎麼兼顧公共、版權開放或公益化的問題?別忘了,公立博物館拿的是納稅人的錢,他在營利程度上有相當的限制哦?賣複製畫維生的博物館跟畫廊有什麼不同呢?
而純數位資訊博物館也不是沒有,只要博物館、擁有者的資料與作品/物件授權數位化管理、有限度的營利與數位展示,也不是不行哦,若在家就可以購買數位版來收藏,那博物館為什麼不收一收關一關改建成機房放主機就好呢…
kellerlin
無名氏 : 所以博物館實體展出的重要性
就如同還珠式鍋巴格格薯所說
「真的去現場看 我覺得不只是文物本身 整個博物館本身的氛圍 甚至展場裡其他參展的人 都是整體感受的一部分 那個才是數位典藏無法呈現的部分」
就是博物館的參觀經驗、感受,也包含在觀看實體文物裡面
然後這個也是展覽活動、博物館展示、文化社會學很在意的東西,那種「氛圍」是複製不來的,這也是在場的價值之一
kellerlin
無名氏的終於回完了……再來回大家的
kellerlin
afsj : 巴西博物館火災也是經費不足沒有錢弄消防……
而且google幫忙弄應該也沒有收錢吧……
全世界文化人痛心的巴西博物館大火後,Google這次用虛擬技術「幾乎」是重建了巴西國家博物館。Googl...
kellerlin
雨雪貓 : 謝謝您的分享
不過工藝傳承的話,需要的是「日常展演(每天都有事情作/有工可以做/完成一輪教學過程)」跟「實做(有製作產品/完成示範/完成表演)」,但要怎麼以文字記錄、用影音或是數位記錄分析師傅的技巧跟SOP,就要有請專家了
kellerlin
山義sanyi : 雨雪貓 : 謝謝兩位回覆的經驗分享與補充,讓大家可以看到第一線的狀況,典藏人員辛苦了
kellerlin
匿名巴格 : 做文化研究的其實很需要一般民眾的回應與感受,請務必多分享
然後玻璃是為了控制溫度濕度,也避免參觀者是破壞神,如果大家都有保護文物的心跟願意捐錢,也許以後限制跟隔閡可以不那麼嚴重哦
kellerlin
波爾狄雅 : 可以發動幻覺
kellerlin
九脩💧なんとかなれッ-- : 結果後來往台漫的方向跑去了,我心微妙
kellerlin
大O -外強中乾- : 這個問題應該是
本來就對文物沒興趣的人,不管數位實體都不會去
對數位文物有興趣,對實體不一定有興趣的人,不一定會去
對數位文物有興趣後對實體也產生興趣,有可能會去
對文物有興趣,不管實體或數位都會去
大概會有這幾種吧?目前做數位的就是想把第一第二個變成後面兩個這樣
kellerlin
過期鰹罐 : 對啊,真實體驗是觀光旅遊的核心靈魂之一,人在現場/看到真品會有一種被電到/醍醐灌頂/聖光降臨的感覺,如果不強調這個體驗,那真的就不用出去玩了……雖然人生幾大必遊是觀光炒作,但有時候也提供很多不錯的選擇呢…
kellerlin
幻宮之咒☆零翔 : 缺乏脈絡這個其實也是實物典藏的大雷
我絕對沒有在婊奇什麼美的東西來歷到底有沒有好好寫讓參觀群眾的我很崩潰
kellerlin
珞雨谷女巫 : 哎里。FF16冰火MHN中毒 : 脆弱跟黃化真的……
講到織品就想到明定陵考古災難
kellerlin
珞雨谷女巫 : 小偷大英博物館還在蓋新館,羨慕哦
kellerlin
珞雨谷女巫 : 祝屁孩跟支持屁孩的上廁所沒有衛生紙
kellerlin
九脩💧なんとかなれッ-- :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 afsj :
仿品/複製品在博物館典藏有時候要看目的

比方為了瞭解一些出土的物件是怎麼製作或使用,會照原料試著製作看看,這個製作的過程跟成品就很有意義,甚至可以當作教學展出。

另一種狀況是為了保護或嘗試模擬完整的樣態所作出的複製品,可能就會用同樣原料跟工法以求完整的再現,然後順便典藏備份(x

最後是代替很脆弱的原物件做常態展示,這時可能就會選擇比較耐用的現代材料來仿製或複製,甚至不怕觸摸潮濕或閃光燈等等。

至於翻模影印手工複製畫來做商業販賣也是有的,看製作預算與客群決定精細度跟價錢等等,但也有以贗品跟假貨來賺錢的爭議事件等等

複製品其實可以獨立出一整個文化論述,跟博物館有關的是這幾種
kellerlin
鄉民 : 看看故宮
kellerlin
珞雨谷女巫 : 小書 : 不要小看民眾吃文物自助餐的智商跟記憶力,他們花起錢來是沒有理智的,要趁機會一起發(騙)大(錢)財啊
乾爹乾媽快來博物館亂買東西啊,歡迎光臨喔喔喔
kellerlin
niddhog: 原稿真的有說不出的魔力
典藏組需要岸邊露伴
kellerlin
Mili : 在台灣講博物館經營……
kellerlin
幻宮之咒☆零翔 : 我不是博物館學專門,只是從文化社會學的角度對台灣博物館研究有一點心得的旁修生,然後就立刻體驗到歐美文化政策與經營的模式完全不能用在台灣,差太多了
kellerlin
有可🐇要活下去啊 : 導覽這樣講是沒問題的,不要真的把這些東西裝在一起就好
有可🐇要活下去啊
XDDDDD
CY:至君好可愛BOT
kellerlin : 我想到了法蘭克福學派裡Benjamin講的Aura...藝術一旦被複製(不論形式)就失去了靈光
kellerlin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 日更是一件苦差事,雖然可以達成「網路預展+博物館宣傳+國際宣傳」沒錯,但審美疲勞跟事情一多起來,觸及率跟曝光率也會慢慢下降,不是不給人看,是沒錢、效果又不好、然後效果不好又沒辦法請錢,惡性循環……所以才會靠活動跟政治人物炒人氣啊

要民眾有先備知識跟教育的話,當然是最好的,但這就需要學校教育跟成人教育、傳媒教育幫忙,但大家也有各自的難處,就……(ry
如果來不及教育,就要依賴展場的教育單位人員的解說導覽帶活動、或是提供語音導覽、線上導覽服務,只是關於導覽技術與專業,國外海放我們好幾層次,目前台灣各博物館、美術館導覽機的錢跟內容都讓我感到……
kellerlin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 媒體真的是「可以載舟,可以覆舟」就是要透過大力放送沿路貼布告才能知道什麼東西開展了,但是大力放送很須要銀彈,口袋不夠深的館員都快跟房仲工讀搶路邊舉牌的位置只求大家來……

然後之前大拜拜藝術展炒作到最後也爆炸,就是,一個後現代的符號象徵的大問題:抽象意義凌駕本質,也就是活動賣的不是看梵谷「原作」,而是看梵谷原作的「名氣」,所以觀眾有無理解跟本無所謂,只要滿足對名氣藝術品的「朝聖體驗」而已

而喜歡冷門藏品的人,可能更會完全支持不要開放,只要自己知道他的好就好以免給那些笨蛋搞破壞,然後永生永世保存下去…我雖然也贊成啦,但是典藏真的很燒錢是要講幾遍,要討錢或斗內還是要妥協的……
kellerlin
CY:至君好可愛BOT : 對!真品跟複製的解釋就是他講的
然而我不Q班雅明的原因,是我們老師上課講了一句對我來說很驚聳的話:「數位創作可有真品跟複製可言?」
「這樣你們能體會我們所有人都活在解構的後現代世界裡了吧」
我:
kellerlin
總算回完了,謝謝大家~
如果有錯,歡迎糾正我,乾蝦
kellerlin
Mika : 感謝Google乾爹乾媽無痛數位典藏
kellerlin
ID顏色太像所以漏掉了抱歉
CY:至君好可愛BOT
kellerlin : 提到解構只會想到研究所時讀得痛苦的要死的德希達orz

不過以前不是很理解靈光的意涵,等到自己真的坐頭排近距離看過雲門的現場表演後,就理解了。空氣中的震動、無法被收音的細微腳步聲等等,都是整個表演的一環,錄影後就喪失了這些。
kellerlin
CY:至君好可愛BOT : 沒關係我也不太懂解構跟德希達,但我喜歡他「互相理解是奢求」的論點

不過靈光真的是很重要的概念,很佩服大師把它具現化成理論文字,不然自己口沫橫飛都還講不好……
CY:至君好可愛BOT
kellerlin : 感謝法蘭克福學派,雖然他們都是一群有錢人
鄉民
kellerlin :
Museums move to a seven-day schedule as they compete...
Museums embrace virtual reality - Marketplace “The experience is so clearly partial,” said museum futurist Elizabeth Merritt from the 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 “It’s a hint, it’s a glimpse. It’s like seeing a little bit of stocking, which only makes you want to see more.”
雨雪貓
看到有人提了班雅明的靈光我一定要來順便提一下阿多諾
之前在課堂上討論完班雅明之後下一個讀的就是阿多諾的〈文化工業:作為群眾欺騙的啟蒙〉(用的文本是商周出版的《啟蒙的辯證》ISBN 978-986-6571-756)
由於原文篇幅很長而且有點複雜我在這邊直接講概要
阿多諾認為文化性的東西被工業化式的大量生產的時候,同時也會試圖控制大家的想法。可是隨著大家變得聰明也會更難控制。但是當我們識破了的同時,我們仍在這個系統之中。工業化大量生產會針對消費者對市場的態度變化與意見做出調整,而且人群也會有從眾效應。
也就是說,要嘛生產者創造流行,要嘛消費者的主流意見成為流行
如果大家覺得大量生產的複製品也值得弄一份放在桌上,那博物館珍藏品的周邊肯定大賣
如果大家只想要看真品,那也只有那麼一份真品在那邊
雨雪貓
而介於大量生產跟唯一真品之間的,就是有「少量、限量、手作、精品」這些名號的複製品/周邊商品
而對於這些東西,布西亞認為都是「符號」
真品之所以價值非常高是因為那個真品的符號,而限量品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是我們的文化價值觀,讓這些符號變得非常有價值
此外,這年頭的限量品其實也還是文化工業大量生產的一環,即使限量大概也能生產個幾千份,這仍是傳統手作很難做到的
可是只要能勾起大家的興趣,限量品就是最容易被搶購一空的東西,也是文物要發(騙)大(錢)財的絕佳選擇,特別是有名的翠玉白菜跟肉形石
我覺得出周邊比花時間想辦法弄虛擬典藏展還划算
雨雪貓
另外…工藝傳承我覺得在「日常展演」、「實做」之前…更需要的是產業與工房先保護好
我家附近曾有荒廢非常久的造紙作坊,後來就消失了
之前在書局看到鋼筆廠IWI的筆記本上面說跟日本那邊的和紙作坊合作一本賣400…我覺得理論上來說文創賺錢效率很可怕
CY:至君好可愛BOT
真不想看到文化工業這四個字XDD" 碩二的痛苦導讀歷歷在目rrrr (已經畢業了八年回想還是會做惡夢的等級w)
如果說到符號,我認為還要談到符徵和符旨,我們消費的其實都是符旨的部份,符徵就只是存在在那裡;符旨越明確,越能讓人聯想到"買了之後有好處"的商品,就越能ㄈㄉㄘ
清門
講個政治比較不正確的,韓跟他的粉絲才不在意博物館到底是什麼作用,其中一邊無知,另一邊就可以講出這些假大空的話,就算不知道文物的保存程序,只想到觀光的人都可以想到全部拿出來放以後誰要來看這種想法,這種幹話會吸引到的受眾本來就不是真正會討論的
小雞*Maomi Ja
(看到轉噗亂入)
謝謝噗主寫了一長串我無奈到沒動力詳細打完的字
補充一點我自己的看法
他們提出的概念根本不能稱為展覽,只能算查詢檢索系統
@dream3219 - #該所以某黨惹了文保人士之後,接下來又要來戰數位典藏和展示人士?數位典藏的部分...
珞雨谷女巫
雨雪貓 : 但說實在的身為第一線的手作業者,我覺得保護產業與作坊是一個都知道要作然而很虛無的事情。

首先是教育的問題,光是一樣東西好不好看,很可能就先刷掉一半的人。因為很多人相對來說美感無所謂,能用、價格合理就好。甚至我時常接觸到客人的說法是:太漂亮了不適合我、太漂亮了我只會拿來送人,似乎覺得自己不值得用漂亮的東西那樣。也有另外一種人他其實沒有好不好看的概念,不管怎樣,貴、設計師、有名的品牌,就是漂亮。

再來還有經濟上面的問題,精緻的手作物必然價格會飆高。但是在精打細算的台灣人來說,搭配上面教育的觀念,就會變成兩種情況:一樣的東西儘管我勉強出得起預算,但我買便宜的就好一樣要花大錢我為什麼不買更有名的國際牌子
珞雨谷女巫
因為大家都想活,所以現在幾乎所有的手作業者,不管他做什麼,基本上都會走向兩種方向,「無條件壓低價格」和「無條件裝逼可是價格、技術和品牌態度不成比例」

而且不代表手作業者本身就不受上面兩項影響……的確存在所謂手作設計師覺得素材都差不多,那我用便宜的就好。而且用便宜的最終結果,顯然不影響他生意。
珞雨谷女巫
真的很認真的講究素材、技術、甚至使用者體驗的作坊或者創作者,在日本也許靠死忠客戶就可以穩定活下去,在台灣可能需要養一整個團隊才能穩定收入。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我補充一下:最高等級的複製就是手藝與研究合作,復原製作方式。樓上說的這些手藝人也有可能屬於修復/接續維持與再傳述文物價值的人。但他們在台灣目前可能毫無機會加入這個體制,同時也很難活到成為國寶、專業意見被重視的那天。
珞雨谷女巫
再補充一下,因為活下去已經很困難了,所以傳承也很困難。雖然我沒有進入教學體系,但是有些課招生永遠招不滿也是蠻明顯的。活到變成國寶很難,有沒有人要學也是……
kellerlin
CY:至君好可愛BOT : 發懶課輔學派也常被說是有錢學者的異想世界
kellerlin
鄉民 : 感謝提供!!!
kellerlin
雨雪貓 : 因為先讀了阿多諾的文化工業,結果完全沒辦法對「文化創意產業」有正向評價,概念與立場完全崩壞,壞到我們老師每次上課都拿麥克風大聲說「請大家把文化工業的事情忘掉!!!」 怎麼可能啊……
不過很謝謝您能直接將阿多諾文化工業的概念,用博物館週邊的方式簡短說明,我自己是不知道要怎麼解釋才不會錯用概念只能不提……
CY:至君好可愛BOT
kellerlin : 其實文化工業還有後現代、後結構、解構理論的學者很多都是家裡有錢冬天穿貂皮大衣(某法國後結構女性主義學者)的不食人間煙火富N代www
kellerlin
kellerlin
CY:至君好可愛BOT : 講到符徵符旨,召喚符號學大師索緒爾跟羅蘭巴特急急如律令,總之我先逃
kellerlin
清門 : 政治支持者讓人煩躁沒錯,但是,這就是一般民眾的教育知識水準,先接受這個現實,才能擬定解決辦法呀……
雖然說全部展可以,但是準備起來要六年後、門票很貴很貴很貴、會吃掉納稅人的錢……能接受的話我們白紙黑字簽……人呢?啊不是要發大財嗎?
kellerlin
小雞*Maomi Ja :
謝謝謝謝,我野人獻曝沒辦法講得很精準正確,只能講大概念
而從展覽專業的角度解說更精確直接,感謝萬分
kellerlin
珞雨谷女巫 : 想到傳產藝術傳承在社區推廣要面對的阻力跟壓力跟陋規陋習文化……很多項目不是不做,是不讓年輕人做…………我選擇屎亡
梔春Bossy
一般的美術策展如果不是原畫說真的還真的沒興趣看。如果僅僅只是想了解作品的背景跟畫面意義看網路資料就好了,現場看真品無非就是要知道作品的質感跟筆觸到底有甚麼獨到的地方
CY:至君好可愛BOT
kellerlin : 正解😂
除了索緒爾跟巴特,也可以召喚一下前幾年過世的艾可😉
珞雨谷女巫
kellerlin : 呃呃因為我沒有進入教學跟推廣系統,所以不確定跟我理解的一不一樣。如果是說不教和學徒制的話,我覺得有時候也是老師們傷不起了

台灣現在要推廣任何手藝類的東西,體驗課程是最好賣的,初階課程也很好賣,中高階就不行了。大家都只是有點小錢想要學點東西,覺得自己好像會這項手藝而已。真要認真學、傳承、當師資,馬上跑光光。
雖然某種程度我覺得是某些老師開惡例搞壞這個系統的
清門
kellerlin : 先謝謝你回應
你講的我懂,我也是歷史人文出身,知道古籍文物保存的困難(以前借過多翻幾次可能就會解體的書)我想說的是,韓要的是媒體版面跟曝光率,只要版面沒了,他就換個話題繼續衝曝光率,只要有版面,要韓說小英其實是男的都有可能(?)
人民的教育跟知識水準要提昇,但不是因為韓那些打高砲搏曝光的幹話,韓只要發現他講話都沒人理,自然就會被打回他的同溫層。各方有志之士繼續努力,讓放羊的孩子回他的角落放羊。
kellerlin
梔春Bossy : 贊成。有在繪畫的人注意的重點跟細節也很不同啊……感謝大師讓我偷學
kellerlin
CY:至君好可愛BOT : 資質駑鈍艾可有聽沒有懂歹勢啦
kellerlin
珞雨谷女巫 : 我是希望能夠學國外教學模式SOP化,但是(ry
小確幸有小確幸的好,引發興趣但不當徒弟,當未來乾媽乾爹也很好呀(過度樂觀)
培養徒弟也是在培養下一代師傅,但是目前傳統藝術師傅在整個社會結構的位置很尷尬,所以(ry
然後名師高徒計劃(ry
kellerlin
清門 : 您這段話我完全認同
每天開拓戰場真的很…
珞雨谷女巫
kellerlin : 我想 CY:至君好可愛BOT : 要說的應該是Umberto Eco XDDD 然而我對學術部分沒有任何涉獵只喜歡看小說

老師傅還是相信師徒制,覺得這樣才可靠吧

現在常見的是課程制,可是因為有辦法辦課程的,都是需要錢的私人商家。所以最後就會變成賣課程外,還利用資訊落差賣工具賣耗材,然後貴死。最後高階課程變成貴死人但不一定算得上師資的東西,然後越來越沒人想要學。例如植物染某些老師的確是這樣
珞雨谷女巫
當乾爹乾媽也不好說,畢竟最終消費還是我上面講的狀況,大家都很現實。甚至上了體驗課程也有可能更現實一點

我真的遇過蠻多次覺得縫紉機他也會用,車個包包摸一下一定沒問題,憑什麼賣這麼貴的人。

前兩個禮拜的市集甚至有客人A對旁邊朋友說欸這個你以前不是做很多,你看看這個作怎樣,然後客人B就開始幫他朋友檢查我每一條縫線了 雖然最後沒有看出什麼了不起的東西,但也沒買。
kellerlin
珞雨谷女巫 : 是那個艾可沒錯,我留法老師偏愛羅蘭巴特而不是艾可,他的學術部分很重要但我涉獵較少,不敢保證理解正確,所以表示自己資質駑鈍而且只能講我有把握的……

課程、教學、師培、消費總覺得各面向的專業都不同,消費導向跟學習導向所希望得到的回饋也不同,真的很難搞,這邊我也不是專業,好希望能知道誰可以分享法國廚藝教育學院或義大利工藝學院的成功案例喔……

不過讓很現實的消費者掏錢這點,就要請教商科專家了,這我也無法-
珞雨谷女巫
kellerlin : 沒有啦我其實只是想表達說教學保存,也得有人學啊 這件事沒拉力也沒推力,甚至都要沒人教了
我很多關於染織的技術理解,不算老師教的,是古籍教的……
kellerlin
珞雨谷女巫 : 嗯嗯,看來只好專攻寫書讓後世通靈的這個方法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