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Ask
@DarkAsk
Tue, Oct 1, 2019 2:57 AM
32
25
[雜談]如何與假新聞共處?現代公民必備的資訊抗體。
黃哲斌專文:如何與假新聞共處?現代公民必備的資訊抗體-風傳媒
對於網路匿名捏造散布的訊息,已非傳統意義的「假新聞」,為避免混淆,國外政治傳播學者傾向稱之為「假資訊」。
以往,新聞機構仍扮演「代理、查核」的背書角色,假新聞的動機大多為贏取名聲、收視率或職位升遷。如今,由於出版與傳播門檻降低,網路假資訊的誘因多元且複雜,包括程式化廣告收益、政治動機、洩憤或惡作劇。
此一過程,也可稱為「資訊共伴效應」,其中有惡意造謠,也有無心推手,兩者相遇結合,才會釀成巨大災害,因此,阻斷這些假資訊的循環生成鏈,才能有效減輕它們的社會衝擊。
DarkAsk
@DarkAsk
Tue, Oct 1, 2019 2:57 AM
Tue, Oct 1, 2019 2:58 AM
「媒體操縱者」設定的議題框架一旦成形,他們會竄改劫奪維基百科詞條、企圖操弄YouTube及臉書的熱門話題、創造Google自動搜尋的有利結果,當網友看到主流媒體的報導,好奇上網搜尋特定字眼時,往往會看見他們產出的假資訊。
他們利用憲法的言論自由保障,要求新聞媒體給予發聲機會,並警告臉書、蘋果、YouTube等科技平台不得打壓他們的聲音。當他們因不斷傳播假資訊或仇恨言論,終於被刪文或停權,則把自己包裝為「數位烈士」(digital martyr),大聲疾呼自己為了言論自由而犧牲,一方面擴大爭取支持,另方面將新聞媒體鞏固為自由派同路人。
媒體操縱者的目標並非促進理性辯論、尋求社會共識,相反地,他們的目標是社會兩極激化,藉由誇大、混亂的假資訊操作,訴諸「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藉此收割極端一方的認同支持。
載入新的回覆
對於網路匿名捏造散布的訊息,已非傳統意義的「假新聞」,為避免混淆,國外政治傳播學者傾向稱之為「假資訊」。
以往,新聞機構仍扮演「代理、查核」的背書角色,假新聞的動機大多為贏取名聲、收視率或職位升遷。如今,由於出版與傳播門檻降低,網路假資訊的誘因多元且複雜,包括程式化廣告收益、政治動機、洩憤或惡作劇。
此一過程,也可稱為「資訊共伴效應」,其中有惡意造謠,也有無心推手,兩者相遇結合,才會釀成巨大災害,因此,阻斷這些假資訊的循環生成鏈,才能有效減輕它們的社會衝擊。
他們利用憲法的言論自由保障,要求新聞媒體給予發聲機會,並警告臉書、蘋果、YouTube等科技平台不得打壓他們的聲音。當他們因不斷傳播假資訊或仇恨言論,終於被刪文或停權,則把自己包裝為「數位烈士」(digital martyr),大聲疾呼自己為了言論自由而犧牲,一方面擴大爭取支持,另方面將新聞媒體鞏固為自由派同路人。
媒體操縱者的目標並非促進理性辯論、尋求社會共識,相反地,他們的目標是社會兩極激化,藉由誇大、混亂的假資訊操作,訴諸「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藉此收割極端一方的認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