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思想」(doublethink)是喬治·奧威爾在《1984》一書裏首創的說法,現已成為英語中的一個標準詞彙,美國《藍登英語大辭典》對 doublethink 的定義是「同時接受兩個相互矛盾的想法或信念」。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牛津英語指南》(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English Language)在「兩個都接受」之外,還加上了一條,「以為兩個都正確」,並指出,「這種弔詭在小說中最精煉的表達就是《1984》裏的「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愚昧即力量」。奧威爾所關注的是極權主義制度下的雙重思想,是權力話語洗腦的結果,洗腦越徹底,雙重思想者就越是會對自己頭腦裏的矛盾和不一致無所察覺、麻木不仁。
根據1949年《日內瓦公約》(Geneva Conventions),即使是在戰時,也應以人道原則對待敵軍戰俘,不得施予虐待或酷刑,並必須由獨立公正的法庭進行審判。其後聯合國通過的《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也明定縱使社會緊急狀態威脅到國家存亡時,禁止酷刑、思想與良心自由的保障,都屬於國家不得予以減縮的權利。
這篇從創傷心理學來談返校,全文推薦!有劇透
幾年前,當陳欽生開始講述白色恐怖的經驗,他壓抑了30年的記憶全都回來了。回家後,他每隔幾晚就會做夢驚醒,每次都說夢到刑求。
前輩作家楊逵的孫女、東華大學教授楊翠談起母親董芳蘭,總說她有一雙敏銳的眼睛,能看到一般人看不見的。最早發現,是當母親一個人在廚房洗碗時,她會看到窗戶外有人試圖想闖進家裡,然後她會用力揮著手,喊著:「走開!走開!」
我自己有經驗,那種與過往經驗相似的惡夢是連觸覺、嗅覺等等感官都真實到嚇死你。你就這樣一遍遍被自己的夢殺死。
思音認為她有時會結巴,半天說不出一句話,和童年的這段經歷有關。訪談現場,許多受訪的受難者二代常會不由自主的落淚,或提起他們經常性的失眠、頭痛、胃痛,甚至憂鬱症。
凱博文將這種疼痛狀態,稱之為「身體化」,當個體的痛苦無處排解,就會通過生理疾病的方式展現。
後來德國的心理學家與精神科醫師,前仆後繼地投入研究、治癒。「德國人發現自己的老年社會,很高比例受到情緒困擾,成為一個焦慮的老年社會,可能很容易被極右派聲音的煽動,這其實就會影響民主政治的安定。」花亦芬希望臺灣能學點什麼,因為「沒有什麼時間會療癒一切的社會。」
想想當時的人是怎麼慢慢把自己搞到無感麻木……
---
我也覺得校園恐怖根本台式恐怖一大素材,想想日殖、國民黨殖、戒嚴長度全世界第二長的台灣,根本一堆東西可演。
----
老實說我當初也有點抖……後來自己腦補魏仲庭應該不會更擴大範圍了吧QQ
---
台灣文學研究者都這樣說了……刷噗刷推還是看到許多人分享自己在片場耳聞一堆看不懂的評語
這句對白簡直是一座歷史里程碑告密者有沒有錯當然不能說是沒有錯但是什麼使告密者成為告密者的是整個國家建構的體制;??若沒有白色恐怖的特務治國,告密又能有什麼了不得的殺傷力?
----
看清楚後才能談原諒,這點得真好!
---
淚王子就是那個眷村軍官欲奪人妻子而舉發對方的真實案例改編。
----
也就是說在台灣電影史脈絡中,直白反而是特殊的。
----
大學活動都有的值星根本白恐教官遺毒
日常生活中的恐怖,台式恐怖的發展!個人很樂見其成,雖然我很怕恐怖作品……但要作道地台式恐怖就意味著非常理解整個文化背景。對比以前戒嚴時代研讀台灣史就死刑,現在已經走了很大一步了。
-----
扭曲的例子可以參考軍中樂園
外省婦女怎麼可能淪落到那裡(當時爬文有有研究者提到這點),史實應該多原住民和本省,甚至雛妓。
因為有這個例子,所以我當時不太看好電影改編……怕被扭曲。
----
我也覺得比起台灣以前白恐電影,返校直接讓我想起羊男的迷宮XD
---
這種協助者角度的台灣白恐電影,說不定返校是第一部?
----
我真的覺得一開頭這邊很棒!
-----
天啊!看到這段可以理解……不過我想是大家太想對韓粉爸媽說: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太想看他們改變,承認過往的錯誤認知。既而把這種期待投射到方身上。
---
可以理解……不過台灣第一部這種手法的片,我給很寬XD
我想方的角色設定也是想表達,即使你是政治冷感、甚至家庭背景沒問題的人,只要身在錯誤體制,從安全地方掉落到懸崖,只不過是一瞬間的事。
----
我自己是想:身在體制,即使高喊政治歸政治,你還是會被牽連其中。
甚至,放遠來看,生在台灣的我們,註定無法逃避政治議題。即使是歲月靜好類的人……
記得有篇中研院研究:台灣只要一遇危機狀態,選舉結果就會立刻回歸統獨議題基本盤。
好尖銳
----
這感想也真敢寫,我邊讀邊覺得被自己埋葬的小小疑點都被揪出來。因為我真的很想看到歲月靜好發大財韓粉醒悟
------
可是返校這樣已經有觀眾看不懂了啊
----
大概可以理解,除了自由這價值之外,應該也要認可故事中其他價值,進而表現多元價值只能在民主自由的社會中實現。
真正的歲月靜好只有在真正的民主自由國家中才能實現,不然只是假裝自己沒事罷了。其實安全的生活,誰不想擁有呢?
但是時局又會逼人站出來,像是反送中,抗議者人身安全vs.香港眾人未來。能有選擇哪個是優先價值的餘裕……台灣目前在這裡吧。
有沒看過的書!
---
的確很可惜……
---
台灣轉型正義新聞下方留言區既視感
--
yes有聽過同輩說過當時政治情勢危急、他們是共匪的理由
這跟日本人說二戰是因為國際都在欺負日本的理由蠻類似的。(畫 aph日台配對而來噗浪的日本人之發言
----
其實也可以看作上面自由價值與其他價值的解決方案?各種價值能存在的先行條件是自由。
---
這的確是返校的一次突破
-----
誰啊?
---
被時代與體制扭曲
--
惡魔人!!
天啊有點想二刷
這噗感想可以跟上面那篇尖銳影評呼應。
反送中的眼睛(太巧
不免讓我想到白教官和張老師兩人背後的文化象徵。白:黨國文化支持/貫徹者、張:台灣人曾去日本留學,或許在日本接觸到西方自由思想。
殷:看姓氏是外省人/有推測是指涉殷海光
想起中國國民黨軍剛來台時,覺得滿街都講日語&民眾將日本軍服留下來穿這些跟日本相似的地方很可怕。縱使有白團協助蔣,國民黨對任何日本的東西應該都懷有戒心。
1950年代距1945 年也只不過5年,更不用說228才剛發生。
又想起,雨夜花曾被改成日本情歌……
不同思想的代表在學校這傳道授業的場域角力,結果教官與背後的國民黨黨國體制贏了。
她是模範生、乖乖牌,卻也在校長相冊上塗鴉,短短一眼就辨識得出學弟抄寫的文章可能有問題,懂得禁書的話題。別忘了她可是徵文比賽第一名。她懂得該寫什麼、不該寫什麼。
劇中沒明文提到她的思想偏向哪裡。但我想她是懂得,但她可能不敢說、不會說、不懂可以說,畢竟原生家庭老爸就是黨國份子。
水仙神話,水仙愛上自己的倒影,最終投水而死。(張老師根本就學生未來想成為的樣子)
山路勝彥指出,「親子」譬喻是日本的殖民主義孕育出的巧妙「裝置」。
知識青年與警察老師,張老師和白教官
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中)
《莎勇之鐘》在殖民地政府的「操作」之下,原住民少女──莎勇如何以多元的文學形式(小說、教科書、電影、劇本)成為由上而下教育大眾的「工具」
在中這本
黨國教育體制下,日殖時代出身的菁英竟是學生們崇憬對象……真的頗丟臉。
帥氣外省老師只剩殷老師(女)。其他白教官、高伯伯和老爸……
從男主角由老師換成了警察,可知編劇很有概念,也怕被觀眾誤會成逆倫的師生戀。
台語片老導演何居明事後回憶,當時他擔任台中州映像放送會雇員,經常背著沉重的放映機攀爬山路,巡迴各部落放映《莎韻之鐘》,原住民感動萬分,爭相到派出所登記從軍
成為老師
日殖教育
是說黨國教育也有這類研究嗎?
白恐倖存爺爺談返校!
「 人時常是肉體長大了,精神卻沒有,因為你內心的孩子在受到傷害的時候就永遠停在那個當下了,你沒有處理好它,你就無法繼續前進。痛苦就卡在你的世界裡,讓你無法長大。」 宋尚緯
重新看這句,有些新感觸。台灣在許多藝文作品中都是少年少女的形象。
明明從最早考古遺跡可追溯至少6000年。/每次承平時代的積累都會被下一個政權抹殺……毀了又長,長了又被毀。
弱勢的選項很少。
這正是為何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帶著長輩好好地看一次《返校》,因為威權政府剝奪了他們的思想及自由,令他們無法接受其政府以外的思考模式,更殘忍的,是因此也剝奪了他們體會他人感受的能力。
而這幾乎是民主社會最重要的能力。
-----
那些長輩都是黨國教育下的模範生,方學姊醒悟了,而他們還沒。
「懲治叛亂條例」(1949/5/24通過)
「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1950/5/23通過),
再加上強制設置兩人以上保證人互相監視連坐出事可處死的法律
「戡亂時期檢肅匪諜舉辦聯保辦法」(1953/8/18通過)
這些條款的實施,每當有人被覬覦財產陷害,背後往往就是至少兩個保證人跟著遭殃。整個臺灣成為了猜忌、懷疑、陷害與謀財害命之島,不知多少人因此入獄甚至被處決。
----
這種“鼓勵” 互相猜忌的社會體制,成功分化群眾,使之無法順利團結。
「蔣介石自從1950年代開始,就已經不太管事了 從國民黨統治臺灣的早期,蔣經國其實就是實際統治者。在他統治的近三十多年間,也正好是臺灣政治最恐佈的時期。根據官方宣布的數字,從 1949 到 1987 年間,臺灣總共有29404名政治犯。而根據他的左右手、軍中政戰系統的長年負責人王昇的估計,這近三萬名政治犯中約有百分之十五(四千多人)遭到槍斃。」
這就是許多依然活在過去的人心目中「清廉愛民」、「史上最受歡迎的總統」蔣經國,帶來的「社會一片祥和」時代。
小蔣的背景:俄共
學以致用
中國現況
今天早上到現在,都經歷了7次安檢了,拉個箱子妨礙誰了,老子不過回家,順帶給親戚朋友帶點土特產,一次次開包檢查煩不煩,真他娘的想給這幫狗東西砸過去。本來我不想關心政治,只要有口飯吃都忍了,你們愛怎麼慶禍怎麼慶禍,可是政治天天關心我。
澳洲小伙十五分钟定位新疆视频 他是怎么做到的?
只不過舉個標語
“這些白痴。他們無法理解,即使經過了多年的逼迫,包括被禁水三天或遭受了兩個小時的電針刺傷,導致我嘔吐血,我也不會投降。”
真是不知道該怎麼說……想轉給為中國對新疆政策辯護的前日友看……
原文:《徐賁:文革後四十年間的「獨裁者學習曲線」》
©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法治恐嚇手段的奧妙,在於它的模糊曖昧:不向當事人明說他犯了什麼法、違了什麼規,不讓當事人充分明瞭法規的界限到底在哪裏,這樣才能更加令他們害怕。這是用自我審查來進行專制統治的靈活方法。
------
想到白恐受害者很多根本不知道自己作錯了什麼事➡終生活在恐懼之中。
---------
我覺得可以和視覺參照著看:黨徽國徽不分、出現次數多/卻消失在言談間,這不就是那個不能說出名字的人:佛地魔嗎?
----
老實說我也對這點失望
---
而且真的奏效,看看那麼多人回報聽到其他觀眾以為是日殖時代。
---
yes
但,在黨國未消的中華民國,我是不樂觀的。
大家對返校的一致好評,沒有批判,讓我更加悲觀。
報導者各國轉向正義文章!!
存參
©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
這點返校也是,學校作為一組殖民的機構,日殖、國民黨殖無縫接軌。
社會心理學認為,相互衝突的認知會成為一種原初趨動力,強迫心靈去尋求或發明新的思想或信念,或是去修改已在心裏存在的想法,好讓不能彌合的認知衝突程度減至最低。
©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
照樣造句:國民黨也不是沒缺點,但是00,所以我還是會投給它。
----
唱夜襲
照樣造句:戒嚴那時候的確很慘,但他們是共產黨。
------
比如說學姊選擇愛情,之後催眠自己只不過選擇了自己覺得更重要的愛情。
文革的「決策後效應」,使得當年的「選擇者」直到今天仍然覺得自己特別熱愛毛的路線(社會主義),特別厭惡反毛的路線(資本主義),他們因此也成為對文革時代的所謂「公正」「平等」「人心純潔」特別懷有幻覺和臆想的懷念者。
---
韓粉
----
想到一堆民眾明明沒得到好處,卻還投藍吧
---
學姊已被成功教化,徵文比賽常勝軍。
--
反美是工作,移民美國是生活。
1.改變行為
2.改變想法,與行為一致
3.減少自主選擇的感覺。(別人都這麼做,我有什麼辦法?
4.改變此事的重要性(講歪理:發大財!政治不重要,經濟才重要
5.過度補償(誇張的愛國演出,韓粉:氣氣氣氣之類的
文中舉的是移民官員的例子,我改以台灣的例子。
雖然以前就看過認知失調這講法,但一條條因應策略對照下來……還真符合。
--
韓粉被視為只是遵循民主法制,一種正常的政治表態。
文革專題,很多文章!存參
自從這部作品要被改編,基本上我是非常期待,但有有點擔心的,畢竟監製是有名的黨國背景藝人,基本上我是不大信任的,尤其是上映前的發言。
---
我也是挫著等的人+1
違反自由意志的,不會有好結果。
-----
其實我也想過這個可能……不過覺得好黑暗喔……雖然很真實。
-----
爬了這麼多心得文,大概可分為兩類反應:我們這些關心歷史的人自然可以解讀出黨國一體的問題,但很多對政治冷感或自以為中立的人,根本不會去看這部,或是看了也誤解、逃避國民黨犯錯且無贖罪這件事。
因為對他來說,電影的表現的確稍嫌平淡⋯⋯只能說,這也算經驗值差距。不過依然很高興有人願意拍這段歷史的故事,但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這類創作,尤其真正以臺灣人角度出發的(我上面提過,這部基本上還是眷村環境當背景。)
悲哀的是,那句「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對某些人來說,是「什麼都不知道。」
更可憐的是,不願意知道,只因打定主意要當奴才。
這正是黨國教育最邪惡的地方。
國民黨不死,台灣不會好。
專業配樂者寫的返校配樂分析
致敬梗
在遊戲中,做出這選擇的角色是玩家。妳必須面對自己的影子,回答各種問題,只要答錯 一題,沒有任何轉圜,直接進入BAD END。於是妳能知道,藉著妳的選擇,方芮欣已經改變
但在電影中如何處理呢? 我們只看到方芮欣找回記憶,被嚇,辯解、自殺、對老師(愛人)認錯、「老師告訴她該怎麼做」。 這種改變方式其實是很突如其來的,前一秒還被各種怨靈逼迫哭喊著「我只是想拆散他們」 後一秒,讓張老師告訴妳:妳應該做什麼 ,然後像被告密前私會的標準模範生一樣,乖乖聽老師的話。
可以回應上面台灣總在政治隱喻中作為學生&愛情作為最後依歸的政治考量。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發現,閱讀一段對虛構城市不同的犯罪描述,可以讓受試者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組受試者接收到把犯罪比喻為「感染」城市的「病毒」的描述;另一組受試者則接收到將犯罪比喻為「野獸獵食」的描述。除此之外,其餘段落皆相同。
----
想到沈伯陽提到資訊戰中的標題操作。
連結到上面日殖政府刻意宣揚的師生隱喻。
白人為什麼不該演奏藍調音樂、中性詞彙的使用是在逃避什麼?
返校中出現的禁書解說
改進事項
哇!這樣看下來,真的可能在隱喻國民黨政府拔除日本教育的影響(張老師)
原來台灣本土紅皮芒果1974年才出,如果50年代有的話就是高級進口水果➡方爸收賄或有一定地位。(其實只是疏忽吧XD
這作者舉了很多經典懸疑、恐怖與表演手法+鏡頭語言。是說拿經典來與返校相比,可以看出作者對台灣電影期望很大。
https://m.facebook.com/notes/silencemontage/%E9%97%9C%E6%96%BC%E8%BF%94%E6%A0%A1%E8%87%BA%E7%81%A3%E4%BA%BA%E7%9C%9F%E7%9A%84%E9%80%99%E6%A8%A3%E5%B0%B1%E6%BB%BF%E8%B6%B3%E4%BA%86%E5%97%8E/688371261669124/
「一國兩制」的制度設計也具有明顯的殖民性格。表面上,它看似某種區域性聯邦制,但本質上卻是一種現代化與官僚化的「間接統治」模式。所謂「間接統治」(indirect rule)是19、20世紀之交大英帝國在印度和非洲創造的殖民統治模式,主要特徵是透過在地菁英依據本地慣習進行治理,而殖民政府則隱身幕後進行操控,目的在減少統治成本。
這種「港人治港」只是菁英收編,不是真正的港人自治
---
內地延長主義……日殖
這和1920年代台灣總督府以「是經濟台灣,不是政治台灣」為理由壓制台灣民族運動的作法 (以及當代台灣民粹主義者的「政治零分、經濟一百分」)異曲同工,是殖民統治者慣用的控制手法。
一個美國人向俄國人解釋為什麼說美國是一個真正言論自由的國家
美國人說:“我可以走到白宮前,高喊讓雷根下地獄!”
俄國人很不以為然:“你這算什麼,我也可以走到紅場上高喊,讓雷根下地獄”!
----
我有翻牆罵蔡英文的自由by小粉紅
兔子甲:“?出了什麼事你怎麼這麼急慌慌的”
兔子乙:“你沒聽說嗎傳的很兇呢,所有的駱駝都要被閹割。”
兔子甲:“你又不是駱駝。”
兔子乙:“等人家把你抓住,閹了,你再去想法證明自己不是駱駝吧。”
---
對啊,為什麼有台灣出身的人覺得可以向中共證明自己不是台獨份子?
想想二戰日本不敢派台灣人去中國從軍、中國看到台灣人都覺得是日本的間諜。這兩國不是都說台灣人是自己國家的人嗎?
“親愛的同志們!讓我們看看自十月革命以來我們黨取得的輝煌成就。舉個身邊的例子吧,你看瑪麗亞,革命前她算個什麼?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只有一條裙子,連鞋都沒有。現在?她是全區最知名的模範擠奶工。
再看看安德烈夫,他曾是村里最窮的漢子,沒有馬,沒有牛,連把斧子都沒有。現在?他是拖拉機手!他有兩雙皮鞋。
再看看埃列謝夫,他過去是遠近聞名的混球,酒鬼,潑皮,沒人信他的話,他什麼都偷。現在?他是我們的黨委書記!“
不過大家真的都不敢提國民黨名字wwwwww
有提蔣介石等,但沒有直說這個極權國家是以前國民黨黨國不分,任意操縱國家機器而造成的。
這樣的填空題就會產生上面心得提到的結果:泛藍稱民進黨是綠色恐怖、韓國瑜稱國家機器動得很厲害(拜託,國安局之前可是拒絕解鎖林家血案和陳文成等案……黨國的鷹馬根本還在體系之中。)
防禦性民主被罵、轉型正義被譴責。
刑罰:死刑
轉型正義進展
某年國民黨在校園就安排了超過五千位像馬英九料北亞那樣的職業學生。
怕想起來就直說啊?
個人覺得是說過學姊聽的。
不會是給魏聽的,看看上面白恐受害者和家人的身心受到多大打擊。(從上樓就是邊點油管影評來看的感想……因為我很好奇大家怎麼看)
那孫中山也被中共掛起來拜、對面人大有馬英九親戚、蔣經國曾用特殊管道與對岸以前同學鄧小平溝通,這些人是不是那時候也要被判刑?
複習
比例原則
把政府組織性暴力和群眾衝突混在一起談。
衡量方芮欣責任的因素包括,方芮欣傷害別人,她對別人所受的傷害是否預先知情、同意。
---
照樣造句:人都已經死了、死者為大云云
她很美,表情無辜,惹人憐愛。
她不壞,她只是模仿母親,用檢舉替自己伸張正義。
她年紀還小,不知輕重,相信舉報只是開除殷老師一人,不知道會處決殷老師等師生。
方芮欣已有悔意,自責害死殷老師和學生八人,自殺謝罪。
受害者張老師高尚的原諒,說方芮欣只是被利用。
學校走廊魏仲廷、方芮欣轉角相撞,方檢查手腕傷勢,撿起翻開的作業簿,發現手抄書上內容。魏仲廷求情說「你不會告訴別人吧」,方芮欣即使不知道也意會到危險,轉身離去,回頭反問:「我有什麼可以說?我只看到音樂科作業簿。」令魏仲廷感激。她懂魏仲廷在怕什麼,不是不懂。
---
人家徵文比賽常勝軍呢XD
----
前面遺書有無的推論先不提好了(覺得還可另尋出路)
不過這段對我來說好具說服力。
受害者原諒傷害自己的人,那種善良會讓人感動。在現實中,但願那種善良,不致讓加害者覺得好笑,覺得多餘,不需要,請你收回去。
「該被告等加入偽同盟後,尚無積極顛覆政府之表現,然均應負參加叛亂之組織罪科刑。」
意思是,你沒做,但我還是要判你死刑。
這不是玩笑,當時審查禁書的標準就是這麼的莫名其妙。
-----
我記得賽珍珠的大地也是禁書,這樣我國小就要被抓去關了。
公視就拜託你了!
唯有從施虐者的角度出發,才會覺得受虐婦女坦白說出施虐者對她造成的傷害,是對他刻薄。暗示受虐婦女「施虐者有權獲得同情比她有權不受虐更重要」。我一再發現受虐婦女的朋友與身邊其他人經常覺得他們有責任確保受虐婦女明白施虐者內心其實是個好人。換句話說,其實是在告訴受虐婦女應該多多關注施虐者的需求,而不是她自己的需求。 (265)
-
我男朋友說,返校呈現的是『恐怖』裡面『紅色的恐怖』,也就是暴力、血腥的那一塊。但是白色恐怖最恐怖的,卻是『白色』,但返校並沒有把『白色』的部分詮釋出來。
我覺得有試圖表現,但沒有很壓迫。
------
我有聽過高中國文老師說有一天他們某科老師就突然消失。真的是用這個詞。
----
這手法看來還真是有用……聽到許多人談白色恐怖時還是這種論調。
但也因為這樣,白色恐怖的家屬的執念才會那樣的深。因為你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也找不到真相。人死了,怎麼死,在哪裡死,為什麼死,都不知道。
我只是覺得,如果今天把電影定調為『提醒世世代代不要忘記歷史』,我認為返校是成功的。但如果我們真心認同不要忘記歷史,那我們也必須提醒自己,要花更多的心力,去讀更多的資料,去真正瞭解白色恐怖那個年代,人民是如何在那種氛圍下,怎麼樣被恐懼控制,怎麼被馴化到真心相信政府這樣是為大家好。只有我們真的去瞭解那個時代,我們才有能力辨識與避免同樣的狀況在未來發生。
------
exuse me 🙄其實我覺得不是自己的事,明明該放在義務教育裡!看看德國怎麼處理納粹歷史!
國民黨利用義務教育洗腦,最近幾年也一直擋媒體識讀課程!
----
這就是問題
我倒想說以前一堆中國歷史地理到底是啥鬼?
----
應該說退守前才清了一波
228
----
貼100張到說不得已云云的人眼前
而「傅煒亮案」的破獲過程也在後來被情治單位寫為經典教材,要求特務人員「多利用感情矛盾、桃色糾紛來破獲非法行動」。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一九八四》第二章
「女兒對不起,爸爸會晚點回家,這裡有事必須完成,有個人我一定要載回來……」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有個人白白枉死,為什麼你會無動於衷?」
(《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