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hahaha
每天說一件開心的事

共時的星叢展看到閉館。
取包包時稍微跟導演對談了一下。
 
下午碰巧遇到光合教育基金會與導演黃亞歷的講座。正好再次聽一次導演本人的觀點。
 
(以下略為破了一些佈展的哏,還沒看過展之後想去看的人建議略過)
leahahaha
應該還要找時間再去一次。

101間似乎最好看。201間因為時間不夠走馬看花、展品多元性似乎比較不足,以及我對台灣史知道的程度若有似無沒有太多好聯想的點,導致觀看經驗依館間順序從接收大量資訊的喜悅到啊這些好像最後就只能是面對統治者的挫敗。
leahahaha
另外就是有點擔心團隊有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源可以繼續其他案子。
leahahaha
https://images.plurk.com/7z2k9MwdkJMxglkp9Cnj38.jpg
leahahaha
=====
感謝館方願意讓觀賞作品的距離。這次讓我比較容易更細膩看到油畫的各種細節,像是油墨堆疊的厚度、畫家的筆刷方向。
 
燈光確實偏暗,尤其下午聽完導演講座後出去覓食,再回來館內的過程,眼睛需要一點時間適應。不過習慣後,也就順暢繼續看下去。
leahahaha
選件很豐富,需要這週再去一趟。
 
講到數量很多,就會自然提到選件是原件還是複製品的提問。我不太知道為什麼需要特別提起這個問題,我自己看電影的時候,只是在想哇!不知道裡面出現的這些書,是不是當時的書本,如果不是的話,那道具人員真的非常用心,看起來跟實際當時成品應改沒有差多少。
 
我自己不認為有真假之分,而是原件與複製品的區別。不太清楚為什麼需要特別在意這個問題,我自己並不會因為在展場看到複製品,就導致觀展體驗不佳。
 
我在意的比較是複製品的尺寸多半不大、解析度也不是每件都很好,另外輸出的方式似乎讓很多細節消失,覺得可惜。
leahahaha
空間上,一樓101展覽室的兩側空間,直接貫穿到201展覽室,站在201室的時候可以看到101的部分內容,給我一種由空間轉為時間上的連貫感。
 
因為201室的內容主要是電影後半收尾詩人受政治壓迫的相關報導。而101內容涉及電影前半段。
leahahaha
上午拚命拿館方整理好的作品資訊紙本,直接對照眼前的作品,才能繼續看下去。
好險今天剛好遇到導演解說。
經過下午導演的再次提示(8/4聽演講時的記憶去哪了?),才又驚覺我早上居然又作弊先看作品解說才去看作品本身。下午拚命忍住一直查資料的衝動,先去看作品,真的受不了才去看答案紙。
 
這樣的過程,讓我體會到脫離了知識體系,我可能真的看不到什麼東西。
leahahaha
補充一下,我不會去想《日曜日式散步者》裡有複製品,而是去想負責張羅物品的道具人員很厲害,就算不是真跡,能做到這麼精細的程度很不容易。
leahahaha
我只是懷著貪心能看多少就是多少的心情,一一接受出現的資訊。可能這段時間下來,對導演推廣作品的信任逐漸增加,是主要的原因。
 
另外導演提到風車詩社成員的作品,不一定全部都是超現實主義作品。一語驚醒欸。不然帶著這樣的期待去看詩集,會有期待落差的微妙感受。
leahahaha
最後在看空拍紐倫堡影片與希特勒揮手萬人空巷這段影片的過程,內心突然覺得就算後人多麼努力嘗試回到過去、理解過去,會不會根本還是要體認到這些努力無法得到完全百分之百的收穫,可能還是會有斷裂無法理解的地方?
影片中沒有臉這點,如果是基於這個理由,那對我來說很有說服力。
 
至於如果是基於品味上的原因,選擇把重心放在臉部以外的其他地方上,我是覺得略可惜,畢竟臉孔特寫威力無以倫比。
leahahaha
=====
https://event.culture.tw/NTMOFA/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actId=90084
 
雖說跟另外一場衝堂,還是先報名導覽了。
leahahaha
https://images.plurk.com/5FaWCi3OMG3UPBycMFD3UL.jpg https://images.plurk.com/7ewFfHaQgjekF6YHPi7gj6.jpg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