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 )╯調
工作 上班摸一條大魚
畢業後的幾年,我都在思考關於『學歷到底重不重要』的問題……
關鍵字:學校頭銜、公司文化、溝通能力、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
阿╰( ◜❤◝ )╯調
總是有很多孩子會問:“讀這個要做什麼”、“我以後又不會用到”。
但另一方面,長輩又諄諄教誨說有學歷晉升比較快,現在不讀以後會後悔。
──這兩個很矛盾

就個人經驗而言,撇除特殊長才,如音樂、繪畫等等,若單純以普通『升學』制度來說,我們自身碰到第一個抉擇就是高中二年級的『分組』
第一、第二、第三類組約略區分成文、理、醫科,物理與化學成了文組學生除非超有愛與勇氣否則永遠跨不過去的坎
也因此造就了第三、第二類組能相對輕易跨組考一類組的系所,而第一類組相對難考其他類組的科目。
阿╰( ◜❤◝ )╯調
而大學,經常被誤以為是銜接社會的職業訓練所,實際上只是個研究機構,若沒有打算在同一科系深造、讀研究所、做教職員的話,升學大學其實沒有任何先行課程……
大學讀了四年,甚至連一般公司裡分成幾個科、幾個股,什麼頭銜什麼職位,行車及電話禮儀都一竅不通
遑論在一頭霧水的情況下,直接選擇自己要就任哪一個領域
而又在大夥兒悶頭讀了長達6+3+3+4=十六年的書後,被長輩念叨:“連獨立思考的能力都沒有”、 “怎麼連這點常識都不會”。
阿╰( ◜❤◝ )╯調
進一步導致隔代衝突,站在長輩的角度想,擁有大學高等學歷的孩子們該比自己當年白手起家要富有知識;
站在新人的角度想,學生多年被禁止社團、課餘活動、戀愛經驗,只要好好讀書後,突然間要『什麼都會』,也確實太強人所難了

實務上,無論學歷有多高、學校頭銜有多好聽,進入社會後就是一片空白、從頭學起
從具體的團隊組成、軟硬體系統、社交禮數到抽象的抗壓受挫能力,真正含括我們從大學課程學習到的知識成分,比例非常、非常地少。
阿╰( ◜❤◝ )╯調
至少在我所接觸到的文科領域裡面,除了語言能力(第二外語)、會計金融基礎知識需要有概念外,其餘的學術雜談在職業上完全成了只能吹噓“我有讀過這個理論唷”的背景板
理組的同學也反映,即使某項技術有學過,也得就產業運作實務做調整,在不同的領域裡,基本要求碩士以上的學歷,才進得了產業門檻。
──即使理組學士與碩士的差異,可能只在於一份論文及一紙文憑,在公司做一樣的事情,但薪水就生生地差距5k~12k
阿╰( ◜❤◝ )╯調
但諷刺的是,企業在徵才時,普遍仍會就畢業系所來篩選人才
文組來說,大抵不會分得太細,如:經濟系、保險系、財務金融系、傳播系學的內容完全不一樣,企業主管並不會細究這個系所是否完全符合領域職稱,大多以『社會對此系所的第一印象』來判別;
理組而言,差距就比較大了,正如醫學院分科定終身,在土木、建築、資訊系所裡面,可能又細分成不同產品的研究員、工程師。
畢業的第一份職位可能相對影響整個職涯發展
阿╰( ◜❤◝ )╯調
另一方面,『公司文化』也可能影響到錄取與否
一直有耳聞某些特定產業,傾向於錄取特定學校的後輩,甚至會要求OO高中(高職)─OO(科技)大學─OO研究所畢業的『純血派』,也對這些新人有較多期待
一般對明星學校的期待,不脫離反應快、懂變通、語言能力強、敢於表現自己上台發表的特質。
阿╰( ◜❤◝ )╯調
所以,入職後的重點,反而並不在於學校學習到的知識,而是學校的『頭銜』,讓面試官在一分鐘的簡歷閱讀中分門別類
(即使這聽起來『很不公平』,可就公司角度,卻是個極有效率的篩選方式,畢竟不是每個公司都有資源做詳盡的人事考核,僅能就畢業系所來區別他們需要哪些特質的人才。)
(也聽說過有公司強烈拒絕升學學校求職者,怕畢業生高傲、拿翹,教育訓練後卻離職,替人作嫁衣裳。)
阿╰( ◜❤◝ )╯調
然而,最高學歷的影響,將隨著進入社會的時間漸漸削弱,最終被工作資歷所取代。
個人的『魅力』與『溝通能力』,則晉升為最重要的部分

所以到頭來,還是回來看自己這個『人』。
不是OO學校就一定適合XX行業,也不是△△系所出身的人,就要一條路走到黑
只要有機會進入到面談門檻,與面試官看對眼,從裏而外的氣質可能會蓋過所有學歷、科別的束縛
上面所分享的經驗,全部打掉重練。
阿╰( ◜❤◝ )╯調
那到底,有什麼準備是我們在學生時代就能提前做的呢?
回過頭看,我想,除了加強上述說的語言能力系所的基礎知識外,額外的企劃、統籌、反應、變通,可以藉由團體報告、文書處理、成果發表會籌備、幹部領導……慢慢培養
上面這些,濃縮起來其實就是練習『與人溝通』的能力
阿╰( ◜❤◝ )╯調
這種『溝通』,並不是說很特意地擴展人脈、勾心鬥角
而是清楚瞭解說話的『對象』、『目的』、『內容』,進一步將我們想傳達的資訊,轉成對方能理解的語彙,讓他確實收到!
──小至電話中的三言兩語,大至管理下屬的軟硬兼施。
無論是科技業、行政類、教職、美編……所有行業,或多或少皆需要和同事、客戶、業主說話
從這點看來,每一種行業都算是與人交流、表達自己的『業務』
阿╰( ◜❤◝ )╯調
當然,每個人的性格不盡相同,有些八面玲瓏、混在人堆裡得心應手;有些則是沉靜細心、卻對人際相處相當苦手
沒有要求非要在職場上積極爭取不可,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不喜歡的軟肋。
大家對工作價值的定義,也依溫飽、成就感、興趣、自我實現而有所不同
但至少,盡量順順地講完一通電話,好好地把自己份內的事務用言語交接給他人;
再循序漸進,通力合作一份簡報,上台說予同事和長官聽……
然後不自覺間,就成了一個學生時代從沒想過,可以與各種不同的人順利對談的──『社會化』的大人了
阿╰( ◜❤◝ )╯調
最後,回應長輩的教誨:不讀書真的就沒有出路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現在的工作百百款,自媒體、SOHO族……過去十年間想都沒想過的職業急速發展,學歷不一定是劃分一切的標準
可是也不能否認,若有意入職大公司、在體系內對職級有更高的追求,學歷會成為一塊與他人競爭的金字招牌,它是一個『要件』、一份終身也甩不掉的『標籤』。
而等到我們意識到有需求時再來進修,或許還來得及,但留職停薪的機會成本將比學生時代大得多,更要擔負起失去收入來源,或是半工半讀的操勞與風險
屆時,年紀大了,記憶力沒能像青春期那麼好,讀起來相當吃力,也不如年少時心無旁鶩來得專心致志;
但另一方面,也能說:沒有歷練,怎麼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想學什麼?
阿╰( ◜❤◝ )╯調
等到時候再來學,可以學得更認真、更有目標、更貼近工作,而不是學生時期毫無主見、一味地『盲讀』
事情一體兩面,沒有人保證,擁有什麼樣的學歷,仕途一定順遂;擁有什麼樣的特質,一定能獲得理想的工作。

最終,還是回歸到自己身上,要多拚命、多努力,全都由己
要走的路,選擇正確與否,人生是否『成功』,也由自身去定義。

對於害怕求職的在學生──也正是過去的自己──我想說:
1.試圖將過去的經歷與職涯做連結,思考我會什麼?去問相同領域的前輩他們需要什麼?
學生時辦個展覽、印個人誌的小打小鬧,真的有助於職場
阿╰( ◜❤◝ )╯調
2.從紙上談兵,一下子躍升為『我真的在做事』,且『我做的事將會影響他人』,勢必很有壓力
可是從小到大,我們已被這麼多不同職業的人們服務過,待我們成長的那一天,也是時候獨立真正做點實質的事了。
阿╰( ◜❤◝ )╯調
3.長輩口中的『社交常識』,乍聽下虛無飄渺,但實務上還是有它運行的常規在
大多是給了別人方便,也換得自己行得方便,並非小時候以為的矯揉造作、阿諛奉承,而是在客套與保守寒暄下各取所需。
而社交的分際在哪裡,得花長期的時間觀察、耳濡目染才能稍稍有那麼點『直覺』

4.工作與就學不同,是急不來的。
過去我很好奇,為何工作後的人生規劃都是五年、十年的長程起跳,而非像國中、高中那樣每隔三年就一個段落?
隨後才發覺,正因為工作無法用單一『實績』來判定,在某一職位上累積的人面、對系統的熟悉度,需要經年累月,見面三分情去相處得來的
阿╰( ◜❤◝ )╯調
更是承上所述,社交上的直覺、社會化程度高低,是浸淫在染缸中,一月又一月、一年復一年,無法由口頭傳達,僅能身體力行去培養的
所謂的『知識足夠但經驗不足』,太多小地方的留意點,沒有經驗是注意不完的。

5.是人一定會犯錯,畏懼會犯錯,但不怕犯了錯。
這是上周工作挫折的感悟,畏懼『會犯錯』的這件事而提醒自己注意,但『犯了錯』後不怕去檢討、學習、承擔,告訴自己下次不要再犯,也不用再過多糾結了
太過緊繃、惶恐不安,反而會因精神不好接連犯了更多錯誤!
阿╰( ◜❤◝ )╯調
然後,預祝我們一切順利
工作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會是人生的全部
被影劇歌頌的青春年華已然過去,未來,工作將占用我們比學生年代還要長三倍以上的時間
也許在我們的心目中,自己不再世界無敵、獨一無二,但做芸芸眾生內的泛泛之輩,好像也挺有意思的
萵苣🌈
感謝阿調提出的最後五點建議
阿╰( ◜❤◝ )╯調
萵苣🌈 : 哈哈哈沒有啦,上面這些是上班時非常克難用word打的,想到什麼就打什麼,修了很久,比平常的噗更像是完整的文章一點?
阿╰( ◜❤◝ )╯調
我現在才發現上面有一段漏貼了
大概是第12和第13則留言那邊,有稍微修改補上一下。
剛才重讀一遍才發覺怎麼前後連接詞怪怪的哈哈哈。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