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_Sister
塩田武士《虛假的共犯》閱畢,採連作短篇方式,分5篇帶出新聞媒體的弊端,結尾收束伏筆帶出幕後黑手,增加意外性也是想把格局展開吧,是完全的社會派沒什麼推理的趣味。主要探討假新聞的成因與影響,不難看出媒體在各種面向上都有困境與陋習,網路的普及讓傳統媒體式微、預算有限、人力不足⋯⋯加上人的便宜行事、不審慎,使假新聞越來越多,但為了收視率造假還算可愛,最可怕的是為了影響大眾造假(望)
不過在台灣假新聞橫行很多媒體根本已經沒有公信力了,讀完驚悚感居然還好
這根本地獄梗了吧
我覺得台灣比較強還有line假消息
再者因為篇幅有限,部分制度上的缺漏只是輕輕帶過,缺乏完整的論述,因為之前讀清水潔作品也有提及日本媒體的問題⋯⋯差異很明顯(ry,個人覺得普通~
Mr.Zombie
啊...啊...
假新聞清潔劑
假新聞清潔劑有收到獨步的贈書,進行試閱。如您所說,很社會派的味道,不是本格的作品呢~
Big_Sister
假新聞清潔劑 : 作者已經在有限的篇幅塞很多東西了,的確有點難加上推理過程,不過也是因為沒什麼「詭計」,只是業者比起職業道德選擇更輕鬆的方式或別有所圖,原本也不會預設造假⋯⋯不過這真的是犧牲社會信任
卯沐青
除了造假之外,像一些跨國大型網路企業、社交平台可以由客戶的瀏覽習慣計算出性格、對議題的傾向,接著搭配1980年代起全球興起的大型社會心理學研究成果,引導式投放各種廣告、報導,逐步將用戶引導成他們想要的思想,甚至可以細緻到要如何投放才能讓客戶出門投票、拒絕投票。
因為這項成功的思維引導法,讓各國選戰越來越高科技化,尤其有利於各國腦筋動得快的在野黨。
超搞笑的,原本這些科技是用在商業,結果卻是政治戰場讓它發揚光大,果然政治就是最大的一門商業。
Big_Sister
卯沐青 : 應該沒這麼好操作吧(抖)
卯沐青
Big_Sister : 可以的喔,而且越來越精準了。
例如每搜尋一次,只要寫幾行code就能存取使用者搜尋了什麼,而且很多網站都有提供「google、FB、twitter、新浪、QQ......等等登入」這些都能持續疊加數據,大量數據累加後再加上地域推算,還會搭配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統計就能模擬這個使用者的性格及習慣,後續就可以按模組分類成是哪類型受眾。
話說最近這幾年美國科技大頭大量聘用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等人才喔~~~
拍賣網站呀都能投放有效的消費廣告了、社交媒體也越來越容易推送合口味或沒那麼反感的推文、新聞、社團了~~~~~
卯沐青
去年吧,我一個朋友驚恐地跟我說為什麼她所有的社交平台都推給她相似的內容,她為此焦慮了好久,然後我就嘿嘿笑地跟她說了些。
大數據能製造出新時代反烏托邦真的不是開玩笑的噢~~~~
卯沐青
再話說,你注意到了嗎?
「搜尋了什麼、瀏覽了什麼」就代表不願意公諸於世的癖好、陰暗面、壓抑面都會被知道喔。
而且你也應該知道吧,這些不願公諸於世的一面更容易影響一個人的判斷,思維更容易被引導了。
卯沐青
不是常常看到科技讓資訊爆炸,但同溫層越來越厚?
有沒有聯想到什麼?
也許一開始是人們基於喜好被動形成同溫層,那有心是否能主動以科技誘導同溫層的形成呢?
卯沐青
不過我覺得啦,科技從來都是雙面刃,越方便、越能幫助人的科技本來也會越方面、越容易傷害人。
所有的科技都是如此呀,連醫療與環境科學都是呀,越清楚、越明白,那麼就越容易知道該怎麼摧毀。
卯沐青
*越危險、越容易傷害人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