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心理][父母和子女關係][用心做父母][和自己面對面][接受真實的自己]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教養子女的主要功能是幫助兒童長大為成年人,而不是將自己認為的成功或失敗投射在子女身上。

我們愈是期望或要求控制結果,生命就愈失控!保留空間給不可避免的失敗,不再視之為不幸的事實,可幫助孩子成長為堅毅的成年人。

夠好的父母會培養孩子,能夠對自我情緒有良好調節,並富有創造力,這樣的孩子在世界上較有安全感。

我們顯露真實面目給孩子,幫助他們培養自我。當孩子瞭解父母親密的心,就可以自由作自己。

取自《用心做父母》
Mr.Zombie
啊...啊...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在成為父母的成長當中,發現自己的脆弱性和不完美性,因而創造了一個安全的空間。對於你的孩子和你自己,你將擁有更多的希望、更多的理解。

除非你瞭解自己的心、自己的故事,瞭解你的情感、需求、欲望、渴望和希望,各種情緒和精神生活的基礎,瞭解孩子的心,否則你無法養育孩子。

如果孩子沒有得到你的心,就只能根據你的規則而非關係來成長。無論背景、個人經歷、年齡,甚至孩子的年齡,你都可以將這種以心為中心的方法應用到生活中。即使孩子已經長大也不算太晚,你仍可獲得父母的成長,或更貼近孩子的心。

取自《用心做父母》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各位朋友發現我為什麼摘這些文了嗎?

這些是我長期以來的說法,只是這本書的作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描寫出了另一番美麗的風景。

「父母願意為兒女犧牲,看起來很有愛心,不過卻也可能是一種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的教養方式。」

請各位朋友細讀上面這一句,您有沒有發現,跟我們傳統文化的教誨不太一樣?這種說法如果放在我們的文化裡,才會被罵自我中心吧?!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可是,各位朋友看看他們的邏輯,本來照顧人的,就要先把自己照顧好,這很實際,也重要啊!我們傳統上,常要把「人」綁在「角色」上,一個人沒了自我,只剩角色,各位可以實際觀察活成這樣的人,是什麼樣的光景?

「可悲的是,太多的父母不會為自己的幸福負責,最後無法盡己所能,只能忙著安排生活事項,苟延殘喘,遑論孩子成長茁壯。」

「照顧自己如此具有力量、神聖又有必要,但若不實踐,亦同樣會造成危險。作為父母,我們大部分的混亂來自內在。」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照顧自己,是利人利己的事,我們傳統有一些不同的說法,旁人也會有不諒解,我們理解就好,然後回頭繼續對自己好。然後才會發現,對自己好,也會對人好,不太可能因為對自己好,就想傷害人。

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內在平靜喜樂,要傷害人幹嘛?徒增自己的心理負擔,不是嗎?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當我們忙碌、行程爆滿、精力消耗殆盡時,會專注於生活狀況而不是生活的本質。忙碌使我們生活中的情緒和靈性與活動發生衝突,忙碌到了極點,我們會與自己的真實模樣以及被創造的模樣失去連結。

如果缺乏自我照顧的能力,待人接物會以一種較為自我中心、容易煩躁、短視的方式(這個原則也適用於婚姻和工作)。

藉由瞭解並保持自己的極限,我們可以為所愛的人提供更多,因為我們不能提供自己沒有的東西。

當我們有能力可以提供給他人時,我們最關心的人便可以獲得情緒和靈性養分。孩子的養分來自父母。為了孩子,我們必須好好照顧自己。

取自《用心做父母》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以長遠的眼光看待教養,可讓我們放緩腳步,開始注意並喜歡小事。生命變得具有更多意義,或者更準確地說,我們能與生活的深層意義互相協調。」

我很喜歡這段話,這不一定只能用在教養。這本書的態度,真的是回到一個人的高度,重新去完整自己,再談其他,像是教養。

所以我常提醒,我們做的種種改變,首先自己要能獲益。自己能獲益,才走得長遠,不管有沒有孩子,我們都能這樣對待自己。

活在當下,活得專注深刻。有時候忙碌讓我們心盲,視野過於片段,容易為莫名小事付出過多力氣,導致真正重要的事,我們沒有能力好好在意。

靈性的部分,我以更高的意識狀態來看待。各位朋友可以先這麼想,就是我們過生活,只是因為習慣?還是因為喜歡?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教養是一連串的告別。

如果我們是夠好的父母,那麼孩子將能做好準備,以從未愛過我們的方式去愛別人(孩子自己的配偶和孩子)。孩子會比較想要和別人在一起,不太想和我們在一起。

孩子需要父母不因為過去而譴責自己,今天才能享受當下與我們在一起的時光。當我們批判自己、蔑視自己時,是無法與孩子建立關係的。

取自《用心做父母》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各位如果有注意到,書名「用心做父母」裡面的「心」這個字,在涵義上有些深度。您可能會發現,這個「心」所指涉的範圍與狀態,我們似乎不太熟悉。

「悔改其實不是遠離某些事物,而是再度轉身面對某些事物。教養一次又一次召喚我們面對真實自我和上帝,因而可以接受我們與生俱來所要接受的安慰、承諾、勇氣和平安。」

我自己習慣談歸零,然後從「空」、「無」,慢慢到「有」的圓滿。以孩子為鏡,讓我們記得往內看,慢慢看到我們的抓取與執著,然後慢慢放手,回到愛、回到心,回到什麼都沒有的盈滿。

那是究極的輕鬆,又是滿滿的充實。

「如果我們是成長的,會成為懂得與孩子保持對話的父母,因為我們知道孩子可以教我們很多。」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各位會發現,這幾篇摘文也會出現幾次「夠好」這個詞,因為我們知道完美是種假象。當我們內在不自滿,即便在年幼的孩子面前,我們便有學習的空間,這是跟過去傳統父母相當不同的部分。

因為我們願意認識真實的自己,我們會知道,父母也會犯錯,而不是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一句話來逃避恐懼。我們願意謙卑,於是釋放,不用死端著一個架子,因此跟孩子可以有更自在的連結。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父母經常試圖讓孩子彌補其他關係中所缺乏的東西,往往是想要從孩子身上得到原本希望從自己父母身上得到的肯定和關注。

依賴別人,代表需要別人能認同我們的幸福快樂(只有你覺得我好,我才算真好)。我們愈是愛一個人,愈想從對方那裡得到愛,就愈可能依賴對方。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如果我們在一個共同依賴的家庭中長大,並且未曾充分解決問題,便很可能會以相同的方式撫養孩子。或許我們在長大過程中形成了取悅父母的個性。當我們長大以後有自己的孩子,我們會認為,對孩子負責表示預料他們的需求,修復他們的感受,讀他們的心思,為孩子做這些事等於愛,但實際上卻等於控制,是在讓孩子遠離感覺、需求、表達,甚至預防孩子為學習必須犯的錯。

取自《用心做父母》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這一篇摘文,如果您看了沒感覺,請把它放過,別罣礙。

這一篇摘文相當有深度,覺察程度不同的人,能有各自不同的收穫。也不是看不「懂」的人,就一定是覺察不夠,可以先想成是「時候未到」就好。

我常常從親子關係,回到父母的內在。有些文字並非指控,主要是描述。

向孩子討愛的父母不少,我常常提到。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可能被迫成為愛的提供者,這我也說過多次。

不是不可以因為被孩子愛而歡喜,那最好帶著足夠的自覺,以及健康的界線。那自覺,牽涉到我們對於過去的整理,我們能不能看到我們自己的需要與失落?我們能不能看到內在小孩,那模模糊糊的聲音,一直告訴我們什麼?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善用幫助,照顧自己

【文/ 史蒂芬.詹姆士, 奇普.杜德】

我(史蒂芬)經過數年的婚姻和育兒時間,才開始瞭解到,照顧自己對於擔任丈夫、父親、朋友和我所希望成為的人,是多麼基本和重要。多年來,無論在正式或非正式情況下,我都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根本沒花時間重新充電、恢復活力和康復。當時我的想法是,如果「只注意我自己」,家裡就會發生不好的事情。我非常依賴妻子。

我堅信使家人滿意是我的任務,和家人愈親近,對他們的感受和需求必須愈負責任。簡言之,如果家人不好,我也不好。我與海瑟的關係便是如此,她與孩子的關係亦如此。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當時我生活在幻想中,以為自己是利他的,但其實真相是我完全以自我為中心。我無法給予別人真實的我。我對自己的照顧根植於自我保護,這是從小便精心打造出的情緒生存策略。當時我無法清楚說明,但由於經歷過創傷,以及抵抗上帝創造我的誓言,我相信:「如果我能讓別人好,那麼我就能保持自我控制,他們會需要我,我永遠不會孤單,最重要的是,我不會受傷。」我以為我比上帝更清楚。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對於認識自己的需求,合理照顧自己,負責照顧別人這三者,我都缺乏情緒成熟和靈性智慧。我不可能冒險每週一天晚上與一些親近的男性朋友出去,或每週去做幾次運動,每年和好友們一起週末旅行兩三次。以愛之名,我卻是自私的。我有毒的核心思想、基於羞愧的信念,使別人無法真正瞭解並愛我。在我生命的那個時刻,我相信個人價值來自於能夠為別人做的事或所能取得的成就。我並不相信上帝因我而喜悅歡欣。我並不明白,一直以為上帝希望我做好人,好好做事,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無法認清上帝並不總是對我失望。這種生活方式導致對海瑟、孩子、我自己和上帝,私下都產生不少埋怨。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像許多人一樣,我生活在一座瀰漫焦慮、沮喪、羞愧、自我倚賴的情緒百慕達三角洲島嶼上。在我心裡,問題像海面下飢腸轆轆的鯊魚一樣盤旋:接下來該怎麼辦?結果會怎樣?要是有人看見真正的我怎麼辦?因為我倚賴別人,生活一片混亂。我要海瑟和孩子好,才會覺得自己好。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依賴別人,代表需要別人能認同我們的幸福快樂(只有你覺得我好,我才算真好)。我們愈是愛一個人,愈想從對方那裡得到愛,就愈可能依賴對方。很多成年人與自己、別人和神的關係都是類似模式,但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關注,往往在父母和孩子(以及丈夫和妻子)之間最為嚴重。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中,這種依賴的能量流動會透過以下三種方式。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如果我們在一個共同依賴的家庭中長大,並且未曾充分解決問題,便很可能會以相同的方式撫養孩子。或許我們在長大過程中形成了取悅父母的個性。當我們長大以後有自己的孩子,我們會認為,對孩子負責表示預料他們的需求,修復他們的感受,讀他們的心思,為孩子做這些事等於愛,但實際上卻等於控制,是在讓孩子遠離感覺、需求、表達,甚至預防孩子為學習必須犯的錯。我們努力掌握情況,以免遇到麻煩會有不好的感覺。

假如我們來自這樣的背景,那麼幾乎無可避免的是,我們很難照顧好自己,由於我們認為孩子會發生一些令他們感到悲傷、受傷或恐懼的事,這表示我們必須要解決這些問題,否則就是失敗的父母。如果我們讓孩子失敗,表示我們恐怕不再能擁有愛,若我們為了別人的快樂去塑造自己的個性,會擔心別人不快樂而導致愛的終結,就會因此活在恐懼中。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剩下點過去看ㄅ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