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 )╯調
@whiteness
想
Fri, Jun 28, 2019 2:56 PM
19
若要給大學時候,或是剛畢業當新鮮人的自己一句話,我會說。
"學會切換上下班的模式很重要。"
也順道聊一下這則關於工作後創作的
討論噗
阿╰( ◜❤◝ )╯調
@whiteness
Fri, Jun 28, 2019 2:59 PM
討論噗裡的問題,我也曾經糾結過。
但問題的癥結,比起『時間不夠』,倒不如更像是『角色轉換』的議題。
試想,一個打從出生,做了學生10幾年的新鮮人,生活重心一下子從學業、戀愛、同儕,轉換到工作時,那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既不甘願但仍為五斗米折腰的感覺......實在是太銷魂了
阿╰( ◜❤◝ )╯調
@whiteness
Fri, Jun 28, 2019 3:03 PM
Fri, Jun 28, 2019 4:40 PM
若是一般上班族,作息就被綁死在那裡,能不能午休、要不要加班還不知道,即使有足夠的休息時間,腦子仍舊為了明天的事情打轉,擔心這、擔心那,連下班滑手機也都不能好好滑,週末繼續緊繃。
──真不想工作啊。
其實某方面來說,是還沒有接受自己要開始掙錢養活自己、是一個
社會人
的事實。
──好想逃避啊。
學生時代還有退路,但工作沒有,牽涉的對象是具體的『他人』,所以更加恐怖。
阿╰( ◜❤◝ )╯調
@whiteness
Fri, Jun 28, 2019 3:07 PM
Fri, Jun 28, 2019 3:54 PM
今天前後輩聚餐時,就有跟一個和我一樣是剛入職、但過去沒有其他工作經驗的研究所畢業新鮮人同事提到。
"難的不是把事情做好,因為事情永遠沒有做完、做到最好的那天;難的是我們自己一直把它放在心上,導致下班也沒辦法好好休息,進而造成心理上的問題。"
說來諷刺,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長期失眠』,並不是在競爭激烈的學生時期,也不是在我第一份工作時,而是我
第一次離職後
。
阿╰( ◜❤◝ )╯調
@whiteness
Fri, Jun 28, 2019 3:12 PM
Fri, Jun 28, 2019 4:41 PM
那時,我第一次停下腳步思考:
未來想要做什麼?這是我想做的嗎?隔行如隔山,我現在浪費時間在這裡瞎忙到底在幹麼?
這是個很嚴峻的問題,剛畢業的人會碰到、工作一陣子的人會想到,或是不知不覺忙到了30幾歲的人更會恐懼地嚇到。
"我一輩子就這樣了嗎?"
即使我自認從不打混,每年都戰戰兢兢做好每一件事情,能考證照的我絕對會去考、能去進修的就算我下班再累照讀不誤,希望自己走在一個時間使用高效組的路上......
──但我到底要走去哪裡。
阿╰( ◜❤◝ )╯調
@whiteness
Fri, Jun 28, 2019 3:16 PM
光是這麼個哲學問題,就足以讓人天天失眠,撐著眼皮,硬打起精神問自己。
"好,所以妳需要什麼?"
"成就感?歸屬感?錢?退休金?有工作前景?有晉升管道?"
可又諷刺的是,年紀越長,反倒活得更後退。
十年以前,或許我能為了一個學生代表機會爭得你死我活;
但現在的我,只想單單純純領一份薪水,不想特別被長官注意到,安逸平靜地過生活。
阿╰( ◜❤◝ )╯調
@whiteness
Fri, Jun 28, 2019 3:25 PM
Fri, Jun 28, 2019 4:43 PM
然而,求安逸,除了風險愛好者外,誰不想求安逸?
從薪資結構來看,安逸與人力資本是天平的兩端,或許大學有所謂鬼混摸魚就能獲得高分數的『涼課』,可社會上並沒有什麼是真正的『爽缺』。
一份職缺,若它安逸而高薪,相對代表的是物以稀為貴,門檻高、
有門道
,或者它就是這個企業的濫觴,不付出享受資源的同時,未來極有可能被取代,抑或是眼看著公司頹勢。
其他的,可能是安逸卻低薪,興許薪資現在能夠接受,十年、二十年後和同儕對比,就開始自我懷疑,不進則退,被與時俱進的腳步吞滅;
又或是挑戰而高薪,這極大可能生活要以工作為中心,得犧牲掉某些生活品質,諸如健康、家庭、非利害關係的友誼。
阿╰( ◜❤◝ )╯調
@whiteness
Fri, Jun 28, 2019 3:30 PM
Fri, Jun 28, 2019 4:45 PM
這麼說來很神奇,光是脫離學生的舒適圈,接受"我開始工作了"的這項事實,或許就得花上好一段時間適應。
接著再適應企業文化的官腔,再適應對外接洽客戶的態度,再適應自己面對壓力時的EQ控管......每個人遇到的問題千奇百怪。
上述內容還不包括運氣不好,碰到一個鑽法令漏洞、主管價值觀奇葩的黑心公司,工作既挑戰又低薪又沒有生活品質,感覺前路漫漫,但完全忙到連喘口氣思考人生的力氣都沒有
阿╰( ◜❤◝ )╯調
@whiteness
Fri, Jun 28, 2019 3:36 PM
Fri, Jun 28, 2019 3:37 PM
於是,也只能從『接受』開始。
撇除家底富足、與黑心企業的前提,從『我需要餬口』的角度出發,接受『付出人力資本換取酬勞』這個事實。
一分錢一分貨,10萬日圓的可動關節人偶,和1千日圓就能買到的景品模型,明明是同個角色,但品質天差地別,針對客群也不盡相同。
那員工與公司的關係也與這個相似,我們能領到的薪水來自公司獲益,而我們的能力如何幫助公司獲益呢?這就取決於個人的人力資本。
阿╰( ◜❤◝ )╯調
@whiteness
Fri, Jun 28, 2019 3:40 PM
我們當然能夠花心思兼顧創作。
可是,這裡頭就包含一項風險,若我們把有限的『人力資本』投注在創作時,有沒有可能就相對少了投注在工作上的比例?
反之亦然,花了大把精力在工作上,拿資本去換取柴米油鹽醬醋茶了,那留給創作的,可能是次要的,或是拿健康睡眠時間犧牲換來的。
孰重孰輕,無對錯可言,只看每個人的生涯規劃
阿╰( ◜❤◝ )╯調
@whiteness
Fri, Jun 28, 2019 3:47 PM
因此,我糾結了好一段時間,得到的結論就是。
"醒醒吧,如果妳需要高薪,那妳就是得付出
這麼多
,若還想著要輕鬆、要下班後不累可以專注創作玩小企劃,我就得犧牲我對固定薪酬的需求。"
而且我已經夠幸運了,沒碰上什麼吞了工作心血還不給薪的劣質企業,至少都是努力能獲得回報、換成白花花雪花銀的領域
──雖然日子沒以前過得精彩多姿,但它們,都
變成錢的形狀了呢
阿╰( ◜❤◝ )╯調
@whiteness
Fri, Jun 28, 2019 3:51 PM
Fri, Jun 28, 2019 4:47 PM
在接受"我工作了"的這個事實後,我領悟到的就是首噗的那句話。
──學會切換上下班的模式很重要。
這個模式說的就是『mode』,像個開關一樣,打開就是上班,關掉就是下班,能夠自如切換兩者,對於身心靈健康有所幫助。
工作永遠沒有做完的那天,也永遠沒有做到100%完美的那天
籠統一點,可以說"得失心不要太重";白話一點,就是"大智若愚的擺爛沒什麼不好"。
阿╰( ◜❤◝ )╯調
@whiteness
Fri, Jun 28, 2019 3:57 PM
剛工作的時候,總擔心:"我做錯的話豈不是影響很多人?"弄得自己晚上睡不著覺。
後來才知道,公司有SOP,職務有層級,再怎麼錯也不是由小蝦米擋著。
退後一萬步來說,只要不是犯法,錯誤都是有辦法彌補的。
也或者,我們自以為的大事,在前人看來也都是人之常情的小事。
而真的做錯了,被客戶罵、被長官罵,也是我們得承受給人添麻煩的後果,心裡難受、面子掛不住,也得接受。
阿╰( ◜❤◝ )╯調
@whiteness
Fri, Jun 28, 2019 4:00 PM
最壞的情況都假想好了,那麼平時碰到的問題,就顯得和藹可親多了
常笑說,為什麼人年紀越大臉皮越厚,這都是
被嚇出來的
。
被嚇多了、罵多了,我們怕過了、哭過了,突然也覺得
沒什麼了
。
那既然工作最恐怖的都過去了,其他壓在心頭上無形的壓力,習慣與它共處後,就能夠在下班那刻,let it go──
阿╰( ◜❤◝ )╯調
@whiteness
Fri, Jun 28, 2019 4:07 PM
這種時候,也許就有在時間縫隙夾生存的心力,把創作撿回來了
甚至反過來把創作當作一種工作紓壓也說不定。
所以,面對"只要夠喜歡一定有辦法擠出時間去做"的觀點,我持中立意見?
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切換上下班模式,也不是每個人都把創作視為比餬口更高的人生追求。
嘿,真的,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未來幾十年都要早上8點上班晚上6點下班,光用想的腿就軟了。
阿╰( ◜❤◝ )╯調
@whiteness
Fri, Jun 28, 2019 4:11 PM
Fri, Jun 28, 2019 4:12 PM
最後,聊點更高的自我實踐吧
另一個同梯的同事跟我分享,他比我多了三年的工作經驗,做過許多份工作,覺得能在工作中找到『歸屬感』與『價值感』是一件比高薪更重要的事情。
我想,這講得通俗一點,或許就是創業者常說的。
"做你想做的事情,以此為業。"
但經常,要不是我們腦袋一片空白,沒有特別『想做』的事情,就是想做的事情賺不到錢,會餓肚子。
所以,光是認定一個專業領域、找到一家心儀的公司、符合自己的人生理想,
就非常困難了
。
阿╰( ◜❤◝ )╯調
@whiteness
Fri, Jun 28, 2019 4:18 PM
Fri, Jun 28, 2019 4:18 PM
但反過來說,一旦找到了目標,朝目標前進反而是痛苦卻快樂的事。
知道自己是整個體系哪顆小螺絲釘、公司願景是什麼、同仁間是互利還是競爭、是否學有所長、對社會有所貢獻......
這些聽起來冠冕堂皇,感覺會寫在公民課本上直接被無視的話,卻是支持著我們工作熱忱最大的根基。
怕是汲汲營營過了多年,回頭一想,才發現自己不認同自己的工作,或因為圖利扭曲了原本的面貌,變成個自己也不認識自己的人。
少一點,也沒這麼嚴重,可能只是在公司裡始終看不見未來、找不到歸屬感,工作一直停留在『賺錢』的層次,無法滿足心靈需求。
阿╰( ◜❤◝ )╯調
@whiteness
Fri, Jun 28, 2019 4:24 PM
這個層次,倒不是非要滿足不可。
有的話最好,沒有的話......就是有點可惜,人生苦短,大半時間不是在睡覺,就是在工作,睡覺不能抵抗,但連工作都無法左右的話,好像也沒什麼趣味了
或許哪天,就問自己:"過了大半輩子,我都做什麼去了?"
這種無奈的苦嘆,抑或是憤世嫉俗的扼腕,濃縮回溯在同事說的那句。
"我真的很期待在這邊工作,因為我知道這份工作的價值。"
他從根源,就斬斷未來絕望的可能性。
阿╰( ◜❤◝ )╯調
@whiteness
Fri, Jun 28, 2019 4:28 PM
而『價值』何在?
還是要問問自己,我追求什麼、我在乎什麼、我會暗地裡比較什麼?
有些人是幸福的戀情、美滿的家庭,有些人是輝煌的成就、有所貢獻的工作。
就算說"我沒什麼在意的"好了,那是否,有哪個瞬間,曾經覺得羨慕嫉妒恨,那個羨慕的『東西』,搞不好就是潛意識當中我們渴望的事物。
阿╰( ◜❤◝ )╯調
@whiteness
Fri, Jun 28, 2019 4:36 PM
Fri, Jun 28, 2019 4:36 PM
其實,愛我們的親友,也沒有人非要我們功成名就、闖出什麼名堂來不可。
只是希望我們健康、平安、順利,能養活自己
天不會因為我的工作能力差就塌下來,地也不會因為我找不到人生目標就坍方。
相信自己的資本有辦法換取酬勞,反正不管不顧到了30幾歲,無論有沒有工作經驗,大家也會視你為老鳥。
該過的磨合期會過的,該茫然的痛苦也會痛過的。
然後,有餘裕的話,在生活中找點樂子吧
如果事情不因樂觀悲觀而改變本質,那我哭著面對它,豈不是虧大了哈哈哈哈哈。
載入新的回覆
"學會切換上下班的模式很重要。"
也順道聊一下這則關於工作後創作的討論噗
但問題的癥結,比起『時間不夠』,倒不如更像是『角色轉換』的議題。
試想,一個打從出生,做了學生10幾年的新鮮人,生活重心一下子從學業、戀愛、同儕,轉換到工作時,那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既不甘願但仍為五斗米折腰的感覺......實在是太銷魂了
──真不想工作啊。
其實某方面來說,是還沒有接受自己要開始掙錢養活自己、是一個社會人的事實。
──好想逃避啊。
學生時代還有退路,但工作沒有,牽涉的對象是具體的『他人』,所以更加恐怖。
"難的不是把事情做好,因為事情永遠沒有做完、做到最好的那天;難的是我們自己一直把它放在心上,導致下班也沒辦法好好休息,進而造成心理上的問題。"
說來諷刺,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長期失眠』,並不是在競爭激烈的學生時期,也不是在我第一份工作時,而是我第一次離職後。
這是個很嚴峻的問題,剛畢業的人會碰到、工作一陣子的人會想到,或是不知不覺忙到了30幾歲的人更會恐懼地嚇到。
"我一輩子就這樣了嗎?"
即使我自認從不打混,每年都戰戰兢兢做好每一件事情,能考證照的我絕對會去考、能去進修的就算我下班再累照讀不誤,希望自己走在一個時間使用高效組的路上......
──但我到底要走去哪裡。
"好,所以妳需要什麼?"
"成就感?歸屬感?錢?退休金?有工作前景?有晉升管道?"
可又諷刺的是,年紀越長,反倒活得更後退。
十年以前,或許我能為了一個學生代表機會爭得你死我活;
但現在的我,只想單單純純領一份薪水,不想特別被長官注意到,安逸平靜地過生活。
從薪資結構來看,安逸與人力資本是天平的兩端,或許大學有所謂鬼混摸魚就能獲得高分數的『涼課』,可社會上並沒有什麼是真正的『爽缺』。
一份職缺,若它安逸而高薪,相對代表的是物以稀為貴,門檻高、有門道,或者它就是這個企業的濫觴,不付出享受資源的同時,未來極有可能被取代,抑或是眼看著公司頹勢。
其他的,可能是安逸卻低薪,興許薪資現在能夠接受,十年、二十年後和同儕對比,就開始自我懷疑,不進則退,被與時俱進的腳步吞滅;
又或是挑戰而高薪,這極大可能生活要以工作為中心,得犧牲掉某些生活品質,諸如健康、家庭、非利害關係的友誼。
接著再適應企業文化的官腔,再適應對外接洽客戶的態度,再適應自己面對壓力時的EQ控管......每個人遇到的問題千奇百怪。
上述內容還不包括運氣不好,碰到一個鑽法令漏洞、主管價值觀奇葩的黑心公司,工作既挑戰又低薪又沒有生活品質,感覺前路漫漫,但完全忙到連喘口氣思考人生的力氣都沒有
撇除家底富足、與黑心企業的前提,從『我需要餬口』的角度出發,接受『付出人力資本換取酬勞』這個事實。
一分錢一分貨,10萬日圓的可動關節人偶,和1千日圓就能買到的景品模型,明明是同個角色,但品質天差地別,針對客群也不盡相同。
那員工與公司的關係也與這個相似,我們能領到的薪水來自公司獲益,而我們的能力如何幫助公司獲益呢?這就取決於個人的人力資本。
可是,這裡頭就包含一項風險,若我們把有限的『人力資本』投注在創作時,有沒有可能就相對少了投注在工作上的比例?
反之亦然,花了大把精力在工作上,拿資本去換取柴米油鹽醬醋茶了,那留給創作的,可能是次要的,或是拿健康睡眠時間犧牲換來的。
孰重孰輕,無對錯可言,只看每個人的生涯規劃
"醒醒吧,如果妳需要高薪,那妳就是得付出這麼多,若還想著要輕鬆、要下班後不累可以專注創作玩小企劃,我就得犧牲我對固定薪酬的需求。"
而且我已經夠幸運了,沒碰上什麼吞了工作心血還不給薪的劣質企業,至少都是努力能獲得回報、換成白花花雪花銀的領域
──雖然日子沒以前過得精彩多姿,但它們,都變成錢的形狀了呢
──學會切換上下班的模式很重要。
這個模式說的就是『mode』,像個開關一樣,打開就是上班,關掉就是下班,能夠自如切換兩者,對於身心靈健康有所幫助。
工作永遠沒有做完的那天,也永遠沒有做到100%完美的那天
籠統一點,可以說"得失心不要太重";白話一點,就是"大智若愚的擺爛沒什麼不好"。
後來才知道,公司有SOP,職務有層級,再怎麼錯也不是由小蝦米擋著。
退後一萬步來說,只要不是犯法,錯誤都是有辦法彌補的。
也或者,我們自以為的大事,在前人看來也都是人之常情的小事。
而真的做錯了,被客戶罵、被長官罵,也是我們得承受給人添麻煩的後果,心裡難受、面子掛不住,也得接受。
常笑說,為什麼人年紀越大臉皮越厚,這都是被嚇出來的。
被嚇多了、罵多了,我們怕過了、哭過了,突然也覺得沒什麼了。
那既然工作最恐怖的都過去了,其他壓在心頭上無形的壓力,習慣與它共處後,就能夠在下班那刻,let it go──
甚至反過來把創作當作一種工作紓壓也說不定。
所以,面對"只要夠喜歡一定有辦法擠出時間去做"的觀點,我持中立意見?
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切換上下班模式,也不是每個人都把創作視為比餬口更高的人生追求。
嘿,真的,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未來幾十年都要早上8點上班晚上6點下班,光用想的腿就軟了。
另一個同梯的同事跟我分享,他比我多了三年的工作經驗,做過許多份工作,覺得能在工作中找到『歸屬感』與『價值感』是一件比高薪更重要的事情。
我想,這講得通俗一點,或許就是創業者常說的。
"做你想做的事情,以此為業。"
但經常,要不是我們腦袋一片空白,沒有特別『想做』的事情,就是想做的事情賺不到錢,會餓肚子。
所以,光是認定一個專業領域、找到一家心儀的公司、符合自己的人生理想,就非常困難了。
知道自己是整個體系哪顆小螺絲釘、公司願景是什麼、同仁間是互利還是競爭、是否學有所長、對社會有所貢獻......
這些聽起來冠冕堂皇,感覺會寫在公民課本上直接被無視的話,卻是支持著我們工作熱忱最大的根基。
怕是汲汲營營過了多年,回頭一想,才發現自己不認同自己的工作,或因為圖利扭曲了原本的面貌,變成個自己也不認識自己的人。
少一點,也沒這麼嚴重,可能只是在公司裡始終看不見未來、找不到歸屬感,工作一直停留在『賺錢』的層次,無法滿足心靈需求。
有的話最好,沒有的話......就是有點可惜,人生苦短,大半時間不是在睡覺,就是在工作,睡覺不能抵抗,但連工作都無法左右的話,好像也沒什麼趣味了
或許哪天,就問自己:"過了大半輩子,我都做什麼去了?"
這種無奈的苦嘆,抑或是憤世嫉俗的扼腕,濃縮回溯在同事說的那句。
"我真的很期待在這邊工作,因為我知道這份工作的價值。"
他從根源,就斬斷未來絕望的可能性。
還是要問問自己,我追求什麼、我在乎什麼、我會暗地裡比較什麼?
有些人是幸福的戀情、美滿的家庭,有些人是輝煌的成就、有所貢獻的工作。
就算說"我沒什麼在意的"好了,那是否,有哪個瞬間,曾經覺得羨慕嫉妒恨,那個羨慕的『東西』,搞不好就是潛意識當中我們渴望的事物。
只是希望我們健康、平安、順利,能養活自己
天不會因為我的工作能力差就塌下來,地也不會因為我找不到人生目標就坍方。
相信自己的資本有辦法換取酬勞,反正不管不顧到了30幾歲,無論有沒有工作經驗,大家也會視你為老鳥。
該過的磨合期會過的,該茫然的痛苦也會痛過的。
然後,有餘裕的話,在生活中找點樂子吧
如果事情不因樂觀悲觀而改變本質,那我哭著面對它,豈不是虧大了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