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完第五輪,更篤定愛麗絲可以在每個角色身上填補自身某些的渴求/慾望。迪士尼的《愛麗絲夢遊仙境》(1951)有一句非常有名: If I had a world of my own, everything would be nonsense. Nothing would be what it is, because everything would be what it isn’t. And contrary wise, what is, it wouldn’t be. And what it wouldn’t be, it would. You see? (※原作只有提到nonsense、wise等字眼)
第五輪+第十二輪 滯留地路線+非滯留地路線
尚未跑真相ED,請別劇透
Ace:滯留路線
時計屋:滯留路線
If I had a world of my own, everything would be nonsense. Nothing would be what it is, because everything would be what it isn’t. And contrary wise, what is, it wouldn’t be. And what it wouldn’t be, it would. You see?
(※原作只有提到nonsense、wise等字眼)
五月攻重新詮釋迪士尼的名言,將愛麗絲內心所渴望和陰鬱一面以心之國呈現。
或許這一切都是愛麗絲的夢境也說不定……大家想在愛麗絲的夢境活下來,就得遵守愛麗絲潛意識制定的規則,不然會被淘汰。一般來說,夢醒後,要嘛全都忘了,要嘛只記得印象很深刻的。假使心之國是愛麗絲的一場夢,就能說得通只有持役者有臉、無役者無臉,愛麗絲只會記住對她有影響力的角色。心之國反映了愛麗絲的潛意識、渴望和慾望。
Vivaldi不僅長得不像她的母親,也會坦率接受讚美,光初次邂逅,就覺得Vivaldi符合她理想的女性。
愛麗絲和Vivaldi都清楚,外面世界的汙穢可以輕易將孩童變成大人。
之前一直忘了筆記心之國的東西都能恢復原狀這點。O社的《黑蝶幻境》的空間也有類似設定,想到靈薄獄。
其實某個路線有那樣的描寫(小聲說)我覺得愛麗絲對姊姊羅莉娜以及Vivaldi兩個年長女性的感受不同、以及其他角色對Vivaldi的評價,如果用「心之國反映了愛麗絲的潛意識」這種角度去解讀,這幾者之間對照起來也是非常令人玩味的。
而且不只原作,同時致敬/引用了迪士尼版的元素(包含Oliver Wallace的音樂特色)。
越熟悉愛麗絲故事以及其各種捏他要素的人就越能發現各種趣味XD
可以期待百合線w說到愛麗絲對年長女性的感受、其他角色對Vivaldi的評價,像在看男性們怎麼看待愛麗絲的本我、超我、自我
說好不留在帽子屋家族,為了開出薔薇園路線,還是硬著頭皮留下來了。只是自己太蠢沒開對攻略,就沒開成功,只開了一般的非滯留地路線
1. Blood不爽愛麗絲提Vivaldi,尤其喝紅茶時聽了會嗆到
2. Blood和Vivaldi的對話
4. 有人為Vivaldi設計一座秘密薔薇園,只允許Vivaldi進去,也默許愛麗絲進去;Vivaldi之後也為愛麗絲設計一座讀書花園,Peter和Ace都無法進去
6. Blood沒否認有其他女王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