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e_(′︶‵)
https://images.plurk.com/stjlbCt04UwUijBdS9yHj.png “Also, before going on stage, I try to remind myself that I am playing for friends, that I love everyone there. If I keep in mind that I really want to play for these people, I am not so afraid of them.
sophie_(′︶‵)
Finally, a few years ago, the advice Pablo would have given himself is to be more positive. “When I was studying I was always beating myself. It is very good to beat yourself but only to a certain point because you play better when you are at peace with yourself and what you do.”
sophie_(′︶‵)
這個腔調實在太熟悉了,看了下,果然和刺蝟同一個星座
sophie_(′︶‵)
2015年以24歲之姿獲Tchaikovsky 第四名,2017年和Anne Sophie Mutter 同台演出Brahms Double concerto, 並在Facebook被盛讚”truly special” “a true musician”, 現使用Stradivarius 大提琴 “Lord Aylesford” (1696) ,由 Nippon Music Foundation 借出。
sophie_(′︶‵)
不知道Brett6月8日看他和QSO表演作何感想,既然有後台合照也算相識一場,對方只比他大一歲,但soloist 的路就是不一樣... 當然更可能只是沉醉在大提琴的樂聲中,Dvorak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本來就是名曲,又是Ferrandez在Tch15 final round 的得獎曲目,後來也無數次打磨得爐火純青,木耳星人好希望自己的耳朵聽出來些什麼ry
solascaillte
覺得與其說技術有決定性的優勢,soloist的心理狀態是我覺得最神奇的…
Benny之前接受訪問提到,他在大賽失利的時候如何調適
Benny居然回:
我要拉大跟所有人的差距

雖然也有一段撞牆期(2012伊莉莎白大賽後到2015新加坡大賽前)
可是Benny這個思考方式跟對能力的自信我一介草民無法參透…

還有引用海飛茲認證練習的重要
一天不練習,自己知道;兩天不練習,樂評知道;三天不練習,觀眾知道

覺得這些soloist其實都滿瘋狂的…
solascaillte
另外,看了一下曲目表,上次決賽六個人有三個人拉德佛札克,Pablo也是很猛了哈哈哈
sophie_(′︶‵)
Benny那個心理也太威 看他影片安安靜靜的沒想到這麼猛 練習那個肌肉記憶真是一種,又愛又恨的狀態,有練就有 按每天流失30-40%的比例,真的會有那種「已經24小時沒有練琴了!」的迷之焦躁...... 手的動作追不上腦內聲音也是沒用
solascaillte
Benny真的一直都是安靜地瘋狂燃燒
曾宇謙:感謝爸爸相信我的鬼話/親子天下
我覺得這種mentality真的不是一般人…
sophie_(′︶‵)
solascaillte : 看了現場的後感,看他演出完全沒有感覺到刺蝟心理啊?? 該說是經驗加成嗎...... 台風很有說服力,一個胸有成足,觀眾也很喜歡他的演出,安可的兩首獨奏特別感覺到對技巧音色極致的追求,strad的projection也是,偌大的音樂廳裡最細微的聲音也縈繞不散,後面那首不確定是不是Bach, 大提琴恢宏的和弦利落又有種寧淨
sophie_(′︶‵)
solascaillte : 那個文章也太勵志 「堅韌意志和正向思考」EQ好高,拉開實力差距也是 努力直到世界無話可說的地步
solascaillte
最近在看這本書,覺得soloist的思考真的…和草民不是一個境界 (驚嘆)
《名字之歌》:小说的创新是模糊事实和想象的边界_三联生活周刊

Benny之前接受VC訪問
如果可以時光倒流,你最想做的是?

Benny:Practice more

(草民跪地)

Pablo的部分因為只聽了大賽無法交流今次演出的感想 QQQ
solascaillte
其實之前一直好想做梗圖貼到lingling40hr,可惜想不出什麼有趣的畫面…
sophie_(′︶‵)
solascaillte 太太一直分享糧食真是太幸福了 梗圖有想過日常pracrice煩惱,不過太懶沒有弄出來
solascaillte
可能因為覺得要能想像他們走上twoset之路的心情,還是需要更廣泛地了解小提琴家的心理吧,雖然關注到最後好像又歪了~
solascaillte
最近看到這本也思考了很多,雖然主角是指揮&女高音
對於沒有足以支撐未來道路的天分這件事思考了很多呢,雖然情景跟Twoset很不一樣

https://www.kadokawa.com.tw/product_detail10254.htm
sophie_(′︶‵)
solascaillte : 會特別為了小提琴了解背後的心理好細心 茶花女的小說看了一點試閱...好青春啊
solascaillte
可能是因為好奇為什麼管弦樂團成員會想當youtuber
solascaillte
想像了很多種可能但總覺得還不夠,應該要對音樂的世界有更多了解才能明白這個選擇
sophie_(′︶‵)
solascaillte : 難道不是因為當不了soloist嗎 個人理解一開始是以獨奏為目標,所以由中學就一直爭取比賽得獎,希望能爭取知名度被賞識,Brett的音樂節表演、獎學金年級第一畢業獨奏會、G20出演,和Eddy各種國家級比賽也是這個方向。管弦樂團算是可以即時達成的,安全網般的存在。
solascaillte
因為覺得他們的獎杯雖然含金量不是四大賽那樣的等級,可是支撐一個decent solist或是在樂團養成後拓展soloist事業是可行的(木銅管的大賽比鋼琴和小提琴少,也有一些獨奏家是從樂團起家的)
我一直在想決定性的那一刻是什麼呢?不能成為soloist就寧可不要嗎?樂團成員對他們來說是個勉強的plan B.嗎?
很多疑問梳理不開啊…
sophie_(′︶‵)
至於後來再深思熟慮轉職,Eddy的2016Kendall比賽失利可能是個導火線,但其他潛藏的如比賽的意義只是要在百彩紛呈的、美的光譜中選上一個人,而分數評價都可能是為此而生;而有一個勝者就意味著無數的敗者,音樂的樂趣和美好就生生地因為勝負而成為一種工具和壓力;及至古典音樂圈競爭激烈、階級分明的資源分配方式,日漸高齡化的聽眾、非主流娛樂產業的運作模式,非以消費者承擔的生產成本往往是政府資助或捐款補助才能養活樂團,就不難理解只有成為那1%獨奏家才能得到相對的資源。
sophie_(′︶‵)
歸根究底是制度問題,所以才會想用youtube試圖把這塊餅做大吧。此外prodigy的泛濫也可能讓他們意識到靠練習靠天分,已經有太多比他們更好的人,要靠一個前人未達的切入點才能有成效。而這點相信在他們分析經營油管時也體會到,一開始只是看著江南style的搞怪頻道,被陳銳的搞笑影片啓發,再到認真的cover和古典樂知識,有觀看量的不一定技巧最好,要滿足受眾的口味,打好品牌形象,多更片保持新鮮感,才能佔一分市場。但初衷是打開古典音樂市場這點是貫穿始終的呢。
sophie_(′︶‵)
寫著就想整理一下思緒,有點太囉唆了
solascaillte
我是回想了一下第一次看到他們頻道的感覺

以youtube來說,拉得太好了真是非常失禮的感想我知道(掩面)
從頻道的內容來看,一直有新梗,但他們一直都是很嚴肅看待音樂的小提琴家,所以真的非常非常好奇地想知道他們走上untrodden road究竟是被什麼觸動了…
solascaillte
可能是因為我覺得他們其實是可以在體制內過得不錯的人,雖然可能不是那1%
做每個決定都要付出代價的,一直在思索是什麼讓他們願意放棄當時還算穩定的生活呢…
sophie_(′︶‵)
solascaillte : 木管和銅管在樂團人數少,較容易有表現個人技巧的空間,同種樂器也在三四支以內的話,多少會有solo機會,但弦樂人太多了,追求blend in 的tutti是感覺很難嶄露頭角。

如果能成為soloist當然誰也不會有怨言,這樣說也有酸葡萄嫌疑,但soloist練習演出練習錄音兩點一線的方式,感覺某程度上和樂團成員有些微相似;當然soloist有更多個人演譯空間,樂團成員就得從團體秩序;但誠如你所言,穩定的高薪厚職,由二十代初就已經可以從各位資深以十年計的團員們身上看到自己十年後的模樣,只能活一次的話,果然是不是會想要something epic...... 畢竟追求安逸的話一開始就乖乖做醫生去了,皆大歡喜又名利雙收。
sophie_(′︶‵)
契機......要從頭溫習一次的節奏 沒有擼完fb Live無法說任何有意義的東西((
solascaillte
從頭…感覺要梳理得更細才能找到一點什麼U_U
為什麼我沒有邊看邊做筆記

這個速食又早成的世界,15歲沒出來比賽已經太遲了orz

回想起當初Benny走過的路,真的是一步行差踏錯就要跌落深淵,最後能在賽前不很被看好的中段班衝向最後的大獎,真的是各種慶幸…T_T

也或者他們身處的位置正好是比較系統的古典音樂知識以及1%的soloists與麻瓜之間的橋樑吧…
solascaillte
我記得他們某一次真的提過練Ysaÿe去比賽,還自我解嘲說自己當時真是認真的古典音樂家…但想不起來是那個youtube了><
solascaillte
notlion: 可以一起討論的><
因為我一個人跳針也想不出來
最近令我困擾(?)的是他們在pidcast上說他們在管弦樂團的幾年經歷是打工
Brett是連續兩個樂季(15&16)都入選SSO的Young Fellow,如果這樣對他們來說都只是打工,他們設定的正職是什麼呢?是希望再去參加大賽往soloist的路前進還是專心經營youtube?
他們的logo,品牌跟shop都在非常早期就已經就定位了,我真的好好奇他們的職涯規劃啊(抓頭髮)
sophie_(′︶‵)
solascaillte : 記得Brett在podcast有提過自己小時候在紐西蘭住過七年,八歲還是十歲的時候已經拉得很好還得獎,那時候身邊沒有比較對象,親戚朋友都稱讚,然後他也想著要往soloist 之路邁進,還覺得小孩的自己已經幹得很不錯www
15歲還沒有揚名立萬已是prodigy的晚年了呢
以比賽來說junior組本身可能是以早人一步贏在起跑線的角度取勝,諸如兒童的發育和手腦協調,但prodigy的存在令故事變成senior組已經是最後通牒,畢竟時間一長年齡一長,大家可以練琴的年數和方法都開始不相伯仲;又或是資源競賽,誰的人脈財力可以請最好的老師。
sophie_(′︶‵)
Ysaye#3 在Amelia那集podcast有提過,當對方說將要推出全部六首的錄音,然後同時身兼大學教授、樂團首席、知名ensemble trio巡演成員,還有在教私人學生時 Brett: 老師有讓拉過3,因為是最易那首,然而技巧還是很嗆
sophie_(′︶‵)
notlion: 集大成,對啊,特別是經過悉尼歌劇院牛刀小試之後,live經驗帶來的學習成果是樂團或閉關練習無法達到的,粉絲的回響也帶來他們獨特的顏色。
我打字比較慢,希望你不介意慢回
solascaillte
打工的部分是sophie轉的pidcast:
https://images.plurk.com/5H3JgL7orHEHZ0s2GV1AfL.jpg
看起來是時間排得很滿的兼職樂手…
我本來以為Brett在SSO算是他打算認真發展的職業了呢
Young Fellow不是正式樂團成員,但擁有優先轉正的機會,可是聽起來好像都是過渡…
solascaillte
至於prodigy的部分,畢竟Menuhin的junior已經勾到很多成人大賽的邊了,15沒有摸到成人組大賽的邊,下次機會要等很久才會到來。舉例來說,2012年,Benny也可以去Menuhin的senior,可是他2011年就已經比過柴可夫斯基了,2012在備戰伊莉莎白,也不太可能希望他再回去Menuhin比senior組了。
15/16的prodigy天險大概是這樣來的吧
畢竟Benny得到柴可夫斯基二獎之後都還可以參加2016的Menuhin啊
solascaillte
notlion: 過渡的部分也有可能是我套用自己的經驗有點過渡詮釋了><
我之前在猶豫是否要念博士班的時候是先找兼職工作,確定短期內人生沒有念博士的規劃,就開始找正職工作。雖然當時兩邊都是無法決定的過渡(工作&博士),可我心裡是有主次的,我要先過了「是否念博士」的關卡,才能決定工作等等未來的走向。
我在看podcast的時候感覺是Brett & Eddy把樂團工作當成次要,他們也在等待某個主要的關卡 下定決心走向他們選擇的道路,我不知道他們當時抉擇的是soloist的時機還是youtuber的時機,只是覺得樂團算是許多人追求的正職,對他們來說是為了求生存的次要選項,我很好奇這個想法
solascaillte
今天又特別想起這個疑問,大概是因為整理了一些早期的影片,發現品牌的概念甚至在Brett還沒進入SSO之前就有了,他們的第6(7)支影片就已經出現初代twoset logo,第10(11)支影片就已經有沿用至今的twoset logo。這是2015年,如果以2013草創起算,勉強可以說是第2年,如果以現存第一支影片(2014/02/11)來看,2set的架構與今天沒有太大差別(官網甚至已有merchXD) 除了還沒有twoset推特帳號外,twoset的企業結構(?)在2015已經完成了90%以上,他們這五年來只是一直在做市場區隔,開發新的頻道內容
草民覺得自己該跪了
sophie_(′︶‵)
Twoset Violin 古典音樂界黃子華:失敗又如何?

看來是邊上學邊打工,再轉正做了兩年(再考據就要翻QSO SSO FB),之前轉載crushing classical的訪問出自2016年12月,那時才剛起步; 星島這篇是2017年8月,香港演出之前。

Twoset Live show 最表面直觀的推動力是Eddy2016Kendall比賽之後頭腦一熱訂的場地,再二人一起相討。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sophie_(′︶‵)
推展現自我和品牌建構的部分 時間線一排出來就有點震撼,但如果以學霸會做的,關乎生涯規劃的市場調研角度來說,又似乎有點合理。
solascaillte
家境的部份補充一個豆知識:Eddy念的高中不需要繳學費(雖然還是會收教材費、12年級升學輔導費…),澳大利亞K-12公立學校對澳大利亞公民都是免費的
但Brett念的私立學校要,而且頗貴
我沒有查到確切金額,只是抓澳大利亞私立中學的學費平均(call for補完)
solascaillte
sophie_(′︶‵) : SSO的部分我是去他們官網看2015跟2016的Young Fellow公告還有他們meet the young fellow影片,倒是沒有去翻FB post…
SSO enlists record number of musicians in the 2016 F...
solascaillte
另外關於辭掉樂團工作的部分,好像是2018才正式連打工都辭掉(?)跟2017有一點對不起來…
https://images.plurk.com/61vCXpm1Sd68vB00TOG79.jpg
這是2018/03/19的上傳的影片
solascaillte
整理了一下發現一切的根源是他們每次時間都講得不一樣啦QUQ
星島說17、8歲,但刪掉的Q&A影片說大學快畢業的時候,podcast和Q&A同步,可是跟星島的影片又對不上…
solascaillte
或著,其實Twoset時間軸可以再往前拉一點,大概2010年Brett & Eddy的音樂學院時期也許就有一些未曾公開在youtube上的產出,這也符合Eddy在星島說的17-8歲。但如果是以比較嚴謹的品牌角度來看,時間大概比較貼近他們在youtube上發表第一支影片的時間。原本只是好玩的古典音樂搞笑梗變成了想要持續經營的品牌,所以在正式發表影片後半年內就有了第一代的logo,又在twoset正式成軍第一年誕生了沿用至今的正式logo。影片的結構也變得比較穩定(logo原本是壓在片頭,還有開場動畫,但後來都改成片尾秀logo),這真的遠遠超越只是好玩的程度啦 XD 我也在經營我們辦公室的社群,到現在都還未開通IG,因為做不出平台市場區隔,不知道IG的post要如何的跟FB分流
solascaillte
notlion: John Paul College是從3歲到18歲的初等級中等教育學 感覺是台灣的復興再興如果是一對一課程,Brett感覺是有可能去兼差,個別課教師只有AMEB的要求,沒有教師資格的要求。上次舞台冏事合輯,Brett跟Eddy有聊到大學時期四處打工養活自己還要維持課業的斜槓人生,他們大學時期應該是很努力地在證明能夠用音樂養活自己
sophie_(′︶‵)
solascaillte : 時間線對不起來ww太太突破華點了 他們連自己幾歲開始學琴都每次說的不一樣,特別是Brett, 所以時間線真是辛苦了
sophie_(′︶‵)
啊大家好會考據吃得好幸福
solascaillte
notlion: 如果Brett 三歲 就進John Paul…
還有他上大學前的各種課程&比賽&樂團團費
solascaillte
notlion: Eddy的媽媽雖然在想念音樂只是因為考不上醫學院 (然後就考上不去念) 想當youtuber只是因為無法在樂團生存 (然後就進樂團又辭職) 這個迴圈,最後畢竟也還是同意了,他們的家長心都滿大顆的 XD
solascaillte
不知道Eddy的媽對姐姐學音樂開綠燈有沒有性別差異的因素啦,不過Eddy居然考出97%的PR值然後放棄也是十分認真看待跟媽媽的賭注(?)了 少爺Brett目前看起來已經獲得證實 XD
solascaillte
對了,QYO的團費一年大概六百多澳幣,我居然覺得還挺平價(?)的
solascaillte
notlion: Brett跟Eddy一開始就待在一團,大概沒有被漲過價。2團和3團大約400~500澳幣,第二年開始大約打九五折。
solascaillte
https://images.plurk.com/4uhGLfJTvU9JAT0UZ9mBFq.jpg
solascaillte
呀線馬鈴薯
(我好幸福)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