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ven
來說說小說中人物的名字。
取名字 紅樓夢 二月河
小說創作 文手 原創
Laven
從前時不時會看到有人為了小說需要,上網求人物名字;網路上也陸陸續續產生一些姓名產生器,多少代表此需求十分常見。但我看小說時,常會看到一些令人出戲的名字,有時甚至令我出戲到看不下去。......
Laven
很多古代稿的人物,尤其是男女主角和主要配角,他們的名字「小說感」多半非常重,比如
一、姓氏罕見
二、名字用艱深字
三、名字用色彩鮮明、意思激烈的字
四、名字不符合傳統文化或者當時的設定
以下一一申說。
Laven
第一條,姓氏罕見。趙錢孫李王陳張劉不知道為什麼很不受歡迎,通常只被用在一些跑龍套角色身上。受歡迎的都是罕見姓氏,比如關於百花和草木的花、梅、蘭、竹、木、松、楓、柳,關於天文時令的風、雲、雷、夏、秋等等;複姓用得也多,范姜、歐陽、諸葛和令狐根本不夠看,一定要用上東門、西門、南宮、北宮、端木、賀蘭。實際上這些姓氏確實存在,這一條硬要批評似乎雞蛋裡挑骨頭,只能說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了。
Laven
第二條開始,我不能接受的程度就逐漸增加。有些字古代還有人拿來當名字,近代卻十分少見,比如詒、俶、燾、懋、愨,有些字乍一看念不出來,還得查字典。這時我的煩躁感就增加了。古人或許覺得這些字不艱深,還堪用來取名,但是做為一個現代人,我覺得痛苦啊!
Laven
到了第三條,就挺考驗我的喜好了,必須好好思考是否要棄,或者另開一個讀小說模式好讓自己忽略掉對名字的執著繼續讀下去。比如男主角叫震天、霸天、嘯霆,我多半會邊歎氣邊看,安慰自己王爺取這個名字總比師爺或店小二取這個名字好,或者將軍的個性就是這麼狂,如果名字不狂不行。但是這類名字看多了反感會持續累積,每看一本,對下一本的要求就更加嚴苛,畢竟總覺得被名字荼毒心靈已經很委屈,除非劇情和筆法更吸引人,否則不值得傷害自己。最終結果就是,我很快就受不了古代與現代的霸氣男了。
Laven
最後一條大概是最讓我崩潰的部分。這不是說女主角不可以叫厲勝男,而是我認為角色的名字必須符合這個人物的出身與設定。舉例來說,二月河小說裡曾有個段落,說康熙偶遇一個女孩乞食,疑惑此女氣質不俗,問她名字時她答「若芷」,原來她祖上是官宦之家,因事敗落;另一個段落是胤禛買了兩個男孩一個女孩使喚,他們都是窮人家出身,叫做狗兒、坎兒和翠兒,問起他們為什麼叫這名字,狗兒說他娘生他後出門碰見一隻大黃狗,便叫他狗兒,坎兒的娘是出門時跌在坎(坑穴)裡生下他,所以叫他坎兒。這是合乎劇情與事理的名字,因此讀來不覺得奇怪,反倒覺得親切。
Laven
但是小說那麼多,人物的名字不盡然都合理。如果女主角在劇情設定上出身農家,卻有文雅過頭的名字,常常令我一愣。更常見的情況是用的字不合理,比如有一定出身的女性角色,本名裡卻有「霜」或者「雪」(主人給奴婢取的名字或者青樓的花名不在此限),也會令我困惑。就古代人的觀點,大戶人家給女生取名忌諱孤、忌諱素,而霜和雪之類字是冷的、淒涼的,拿來做女生的名字並不相宜,就像現代仍有人認為「妃」和「嬪」字有「不是正配」的含意,所以取名時不使用。
Laven
還有另外一種不合理是,有人可能是受到《紅樓夢》裡四春丫鬟的啟發,把一家四個小姐取名分別帶「琴棋書畫」或「梅蘭竹菊」,如此既方便又好記。這一類套語取名法用在奴僕丫鬟身上可以,用在青樓可以,但是用在大戶人家小姐卻不合理──你怎麼知道你會剛好有四個女兒,不多也不少?如果硬是這樣取,中間有一個夭折怎麼辦?生到第五個怎麼辦?又,這樣取的話,就讖緯之學,像是想湊滿一套,但古代重男輕女,嬰幼兒夭折率高,一旦懷上都希望是男的,不會有人熱愛女娃,期待生滿一套四個。
Laven
還有種類型是不合理的照搬,這在取丫鬟名字上最常見。比如有人把《紅樓夢》視為丫鬟取名資料庫,遇到有丫鬟要取名就直接照搬,但仔細看紅樓,會發現每個丫鬟的名字和她們的主人──也就是取名者的個性與教育程度高度相關。舉例來說,賈母的丫頭蕊珠給了寶玉後,因為姓花,又有詩句「花氣襲人知晝暖」,被寶玉改名為襲人。但這個名字其實有點邪氣(想想花的氣味撲上來的感覺),因此在二十三回,賈政聽到「襲人」這個名字時說非常刁鑽,問是誰取的,即使王夫人謊稱是賈母起的,賈政還是知道是寶玉,因為賈母不可能給丫頭取這種名字。觀察大部分賈母丫頭的名字,不外乎鴛鴦、珍珠、琥珀等等。再舉一例,李紈的丫頭叫素雲、碧月,王夫人的丫頭叫金釧、玉釧,這是因李紈出身書香世家,認得字也讀過一點書,取名比王夫人取得雅,但她年輕守寡,用字不鑲金戴玉,反而帶有一絲清冷。
Laven
按照這個觀察,如果女主角明明沒怎麼讀書,丫頭卻叫做紫鵑、春纖,或者男主角是個用功八股的書生,丫頭卻叫做襲人、媚人,就讓人感覺滿奇怪了。若是泛用的丫頭名字,照搬還不會有大妨礙,但若隨意照搬,可絕對不是什麼好主意。儘管小說裡丫頭的名字看來只是小事,但是若把李紈丫頭的名字(素雲、碧月)和《金瓶梅》裡潘金蓮丫頭的名字(春梅)互換,立時兩邊都不搭,只能貽笑大方,不可不慎。連丫頭的名字都要緊,主角的名字又怎麼能隨便呢?
Laven
讀二月河的時候,深覺人物的名字確實遠比大多數言情小說的古代稿注重歷史與文化。(聽說高陽在這方面更厲害!)一個讀書人有名有字,有時還有號,而人們因為不同的關係,彼此的稱呼也不同。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則就算是再親近的朋友,也不可能直呼對方的名諱。比如二月河書裡,胤禛的門客鄔思道字靜仁,但是因發現姑丈悔婚把表姊另嫁他人,因此與表姊重逢時對表姊說「自今以後,我永不用靜仁二字,請免開尊口」,一句就呈現出人物的情感愛恨、脾氣與傲性。
Laven
或許對於現代的讀者而言,一個角色要有名有字有號實在複雜難記,但我還是認為這也是真實的一部分,只要小說不是架空,大體上就不應該離那個朝代太遠,概念上如此,稱呼和禮儀也應該如此。作者可以開誠佈公表示自己生性怠惰懶於設定,但是不能用讀者的寬容來合理化自己的怠惰。
Laven
這大概是如懿傳令我難以接受的一大原因。甄嬛傳本來是架空,女主角叫甄(玉)嬛,但是卻因為電視劇塞在雍正朝,如懿傳直接變乾隆朝,連甄嬛也不姓甄了;更驚人的是,如懿似乎本來叫青梅,卻被太后甄嬛賜名「如懿」。懿字是個雅字,「懿旨」還是專指皇后或皇太后的旨意,賜名「如懿」就像皇帝因為寵信某大臣而賜名「如朕」一樣的不合理。作者完全理解「懿」字的特殊性,卻還是理所當然這樣寫,令我驚訝:大方向上你都可以依照正史讓女主角早死,為什麼基本的小地方卻不好好處理呢?
Laven
說了這麼多,自己寫原來還是最難的。儘管讀者可能看不出來,但是給角色取名字時我實在煞費苦心,為了人物需要有名有字,煩惱了很久,簡直像是自己穿越回去給人取名字一樣。後來發現維基百科實在是個好物,當你需要男性人名,尤其是一般文人或官宦人家的時候,古代科考上榜者的資料真是太棒了!這件事不能只有我知道!
Laven
不過作品完成也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上次寫好像是幾個月前,只能怪自己有坑不填了。(悶)忽然想起來寫手練筆百題也該繼續啊啊啊,可是我還有另一個東西快要斷更!(抱頭)
不歸路
感謝噗主這麼仔細的解說~
我也是每次看到太奇怪的名字都會出戲XDDD

不過我覺得如懿的懿字還好?
雖然沒有翻到用於閨名的例子,但是懿有用在封號和後宮位階上面的例子,雖然的確是個貴重的字但應該不至於限定只能讓皇后或太后使用。故事背景裡如懿也是在成為皇家的女人(?)之後才被賜名,個人認為尚稱合理。
但我覺得如跟懿放在一起很奇怪因此如懿依然是個奇怪的名字QQ
然後其實我沒看如懿傳
Laven
不歸路 : 「懿」雖然不像「朕」由皇帝專用那樣由皇后和太后專用,但是本質上是一個意思和程度都很滿的字。古人取名不太用意思太滿太強烈的,一則為了謙虛,二則害怕這樣取犯忌諱、容易早死。因此「懿」字就理論上雖然是好的意思,卻不太用在取名上,反而比較常用在封號或者諡號上。(就像不會有人叫做李完美、吳最強XD)
我也覺得「如」和「懿」湊在一起相當怪,故事中還是太后賜的名,我看的時候只覺得哪個太后這麼不介意假人辭色?就算是要抬舉她,這個賜名也給太多了......
火華、今天寫字了嗎
搜尋二月河找到這噗,同來推一下古代科考上榜者,根本最佳取名材料庫XDD還有各朝史書裡面的列傳也是好物。
然後高陽的確比二月河厲害,我學生時代時看了二月河的胡雪巖,找歷史老師想討論一下時,他聽到立刻叫我去看高陽XD
伊月|內耗bad🫠
從自介噗連過來的,這一噗的內容好有趣XD
紅樓夢裡丫鬟的名字跟取名者的個性與教育程度相關這點我沒想過!都只是順順的看下去XD

沒記錯的話如懿的本名是叫青櫻喔。
Laven
伊月|內耗bad🫠 : 原來是青櫻嗎 XD 我看如懿傳好像只看了一次就(因為受不了)不再看了,是我記錯!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