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呻吟Bot
其實我覺得現在這樣高轉速的生活下,文學需要跟著改變,我們無法再像以前一樣,花五年等一本書還能獲得等量的滿足。現在的狀況是,我們在NETFLIX上看了一部電影,覺得很好看,我們馬上就想看更多。我們在KKBOX上聽完一張很好聽的專輯,很好,超好聽,但我馬上想聽更多。

呻吟Bot
當然也不是說這樣的現象是好是壞,但這樣的現象就是發生了,我認為出版速度必須隨之改變。但危險的其實是,你不能不斷複製弱化的東西,你必須提供新的東西,更好的產品,否則讀者就會很快厭煩離開。兩難的情況是你必須在夠快的速度下維持夠好的品質,而這很需要看作者端個人的能力,作者端遠遠失去可以揮霍的空間,而我說的是二十出頭歲的創作者群。

呻吟Bot
不能再拿某某某可以好幾年才出版一本書作為說詞了,因為他們已經建立足夠的基礎讓他們能夠那樣發揮,現在已經不是那樣的情境了。也不是說誰比較好誰比較糟,而是現在這個高轉速狀態下,我們需要比從前更快速反應世界,而且我們需要更精確。

呻吟Bot
當然可以靠快速複製(愈來愈弱化)來建構某種好像復甦的市場(比如說,詩集),但光是詩集來講,銷售量崩壞的速度遠比外界願意承認的還高。2016-2017算是詩集輝煌的時期,但銷量基本上從2017末開始一路掉到現在(同樣的不只是詩集,其實是整個書市都掉了)。

呻吟Bot
艱難的狀況是,我們要怎樣維持自己作品的品質,但又更快速地產出作品,這聽上去根本像是悖論的東西。但我一直認為這個時間點(若我們以20-30歲之間的稱之為年輕創作者),這是這個年齡區間的創作者需要面對的事情。因為面對現實吧,等個四年才出一本書,你那一本書也不見得真正有好到需要讓別人等四年。

呻吟Bot
(另外急切複製下一本的慘狀其實發生在很多年輕作者上了,如果大家有仔細觀察的話)

呻吟Bot
erikkkk: 但其實有部分,這個可以靠健全的體系(各種文本存在)來彌補,多元的文本(很多作者)來補足那個空隙,但每個作者都需要位置非常明確才可能發生。我在想現在的問題比較是大家都想複製已經存在的某種現象位置(比如說厭世),而成為的某種市場疲乏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