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喵 阿雅//
「像日本經典電影《羅生門》或電視劇《婚外情》(The Affair)中一樣,兩個人對同一段經歷有著完全不同的記憶,其所經歷的彷彿是截然不同的事情。

英國的成年子女普遍認為,情感虐待使他們產生了家庭隔閡感。這正是家長普遍忽視的一個原因(情感虐待指的是為控制子女,長期實施的羞辱、批評或其他破壞性行為)。相反家長普遍認為,產生家庭隔閡是因為離婚、期望過高等。」
家庭失和:和家人斷絶關係有什麼好處?
喵喵喵 阿雅//
「吉利根將研究集中在母親身上,因此她沒能和子女有所溝通。因此,我們無從得知(美國的家庭隔閡)是否也有這一趨勢。但我們能夠確定,家庭成員之間互不聯繫是常見的現象。她說:「父母和子女之間並沒有就不愉快的事情進行溝通,我認為他們根本沒有達成共識。」如果一方拒絶或者不願意傾聽,那麼這個溝通顯然是無效的。

布蘭德認為,這種脫節源自兩代人對家庭的不同看法。」
喵喵喵 阿雅//
「她說:「戰後一代的英國家庭觀念僵化。」他們認為,家庭意味著責任和自我犧牲。即使有精神虐待或身體虐待,他們也會默默忍受,有時候甚至沒有覺察。

兄弟姐妹之間產生的隔閡,也有價值觀不同和期望差距的原因。但重要的因素還是父母的偏愛。」
喵喵喵 阿雅//
家庭關係疏離的益處
喵喵喵 阿雅//
「人們很容易發現家庭關係疏遠消極的一面,但事實要比較複雜。正如反對離婚的傳統觀念會使女性深陷虐待和被剝削的婚姻束縛一樣;將家庭觀念奉為神聖會讓人們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喵喵喵 阿雅//
「吉利根說:「實際上,一些臨牀文獻表示,疏遠能最有效地解決關係中存在的問題。如果這段關係中常有衝突,或是令人痛苦……減少聯繫和來往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喵喵喵 阿雅//
「斷絶有害的關係,普遍認為是正確的選擇。「Stand Alone」組織有一項報告指出,斷絶聯繫後有80%的家庭能感受到積極的作用,如自由、獨立等。這可能是擺脫虐待的關鍵所在。
喵喵喵 阿雅//
「家庭成員疏遠的痛苦,讓人有一種莫名的悵然若失感,這種感覺會伴隨始終。這也是沒經歷過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喵喵喵 阿雅//
「吉利根說:「被家庭疏遠,會產生很多心理上的陰影。可能是由恥辱感所產生的。」換句話說,徹底和家庭成員斷絶聯繫,可能是最為痛苦的。因為會被社會和其他人所誤解,認為這麼做很可恥。」
喵喵喵 阿雅//
網上一篇針對退休老人的文章,將家庭成員疏遠歸咎於個人主義、離婚文化、心理疾病以及子女的不成熟。有時候,甚至治療師也會責備、拒絶或者乾脆不相信遭家庭疏遠者所講述的,女性尤其容易受到責備。有些人甚至會減少社交頻率,以避免討論家庭話題。
喵喵喵 阿雅//
「專家表示,對於已經斷絶家庭聯繫的人,無論這種斷絶是否出於自願,人們最好不要加深他們的疏遠感。從學術角度來看,社會的責備加大了統計家庭疏遠受害者人數的難度。在社會不接受公開討論家庭衝突的文化中,統計數字也是不準確的。

美食作家戈德博爾對這種恥辱感並不陌生。她說:「我承認,人們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會改變看法,有些人可能永遠都不會。」

由此看來,與家人斷絶關係並不是非「修復」不可。和其他痛苦的經歷相似的是,因為與家人斷絶關係而產生的恥辱感才是一定要修復的。
艾爾康迪遜
老實說所謂「家庭內成員關係不能太差」有很大一部分是源自過去科技與福利、支援不發達,以至於「你的問題自家人沒處理就變成社會負擔啊淦」(常見例:老病成員照護、緊急代理簽約、遺體認領喪葬處理);
但現代藉由科技跟收費服務開發、個別家庭資源減少(主要是不動產,例如沒空間沒地分出照護房或墓地),漸漸變成「有人不如有錢」、「一通電話談費用,費用繳齊你放心」,過去沒有修復關係是恥辱的概念應該也會慢慢消掉?
艾爾康迪遜
例如以前「請看護是不孝!」、「一定要葬祖墳」、「沒娶老婆誰煮飯帶小孩?」,到現代已經可以看到「看護比你更專業更能貼身長時間照顧」、「火化放在交通方便的公有墓園,好過葬到祖墳荒山野嶺、搞不好後世子孫三年才露臉一次」、「外食外送方便,比我們夫妻都會煮,也沒小家庭自炊貴,健康……我們自己也不會選菜洗米啊(笑」
科技方面也有像是「說什麼洗衣機沒有手洗的乾淨、雙槽的洗比較徹底,是二十年前的資訊吧(笑」這種感覺的變化
另外如果本來就不會洗衣服的人,手洗也不會魔法般變乾淨呢……
喵喵喵 阿雅//
艾爾康迪遜 : 我覺得有一個東西很根深蒂固也很難消除,這個現象即使因為科技進化而有所改善,但也難以根本消弭,那就是把家庭神聖化、根深蒂固的大中華團圓家庭觀念思想。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