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2:59 PM
Fri, May 3, 2019 1:26 PM
3
1
[
心理
][原生家庭][母系][母親女兒]-[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書]
先學著擁抱自己,在妳擁抱母親與女兒之前
最近好像超多這種跟母系有關的書
還是單純是我的共時性(?)
母愛的傷也有痊癒力量:說出台灣女兒們的心裡話,讓母女關係可以有解!,南琦
//我曾經記得自己十多歲時,恨恨地對媽媽說:「我以後才不要變成像妳的樣子!」,當下我義憤填膺,卻也能感受到媽媽被這句話震撼得無以招架,而心有罪惡。但我們當時都沒學會道歉,更別說放下武裝來彼此擁抱。事實上,我不記得在青春期階段,與母親有任何的親密肢體接觸,連牽手與親吻,都沒有。我也不記得她的笑容,只有從老照片看到她有著與我相似度九成的快樂;我沒聽過她在洗澡時哼歌,也不記得她跳舞的模樣。
Mr.Zombie
@MrZombie
說
Fri, May 3, 2019 12:59 PM
啊...啊...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05 PM
我突然想到應該是母親節的關係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05 PM
所以業配書的部分就很多母親相關的角色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09 PM
Fri, May 3, 2019 1:11 PM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為了要年輕人生小孩,或者自己想要抱孫子,親戚、長輩常會有很多一廂情願的說法,像是「孩子生了錢就會來了」、「生了孩子之後自然就會當媽媽」……
沒有過程,直接跳到結果,彷彿年輕人擔心太過,只要眼一閉、往前衝,上天一定會保佑。
才怪!話都隨便講,也不一定要負責任,辛苦的常是別人。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09 PM
@ego_rain - [書][媽媽母親角色][治療][自療][女性家庭角色]//請放下媽媽「應該要」、...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11 PM
//當我對著某位媽媽說這句真心話的時候,她很明顯變臉,一陣青一陣白,可是她本來就是常要女兒照顧她的脾氣與任性啊。有些朋友也誠實自白,自己真的不適合當媽。當媽媽這麼難,沒有學習、沒有榜樣、沒有支援,怎麼可能突然孩子生了,就會當媽媽?
有些傳統媽媽沒辦法適應父權社會下的婚姻與家庭,都自身難保了,自己的情緒也管不住,一直對孩子吐苦水,什麼情緒都要孩子幫忙承擔。有些媽媽把孩子當發洩情緒的出口,很多不滿都以抗辯能力不佳的孩子作為出氣筒。有些媽媽把孩子當作成就感的來源,學業、才藝、比賽,哪樣能逼就盡量逼,要博一個好媽媽的美名……
講白了,自己都不見得當得好,做人都有困難,怎麼就突然會當媽媽?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11 PM
//有些父母,心智根本就沒長大。等到孩子有能力之後,父母很快就要孩子變成小媽媽、小爸爸,反過來照顧自己。如果孩子賺到錢(孩子還不一定成年,例如童星),特別是賺大錢,父母的醜態就會跑出來,花錢沒節制,再要孩子出去賺,要不到錢,各種對孩子的控訴與醜化通通冒出來,這些例子在新聞上也不是沒出現過。
所以,如果真的不會當媽媽,那就在心裡偷偷承認就好,雖然很難堪,或許也感覺沒有價值,但這會是個開始。接著開始認真學習,先從好好當一個「人」起步,先學會面對自己的情緒,對自己坦承活得不是那麼愉快,以致於常要把孩子拖進來,以平衡自己的心情…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13 PM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直到去年年底,某次回娘家時,她突然煞有其事地把我叫過去坐下,擺了一箱紅蔘濃縮液在我面前,握著我的手跟我說:「從現在開始,媽媽會當妳的啦啦隊為妳加油,不會再左右妳叫妳回公司上班或是勸妳離職,不管妳做了什麼決定,媽都會無條件支持妳。但唯一要記得的,就是要好好照顧自己,知道嗎?」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13 PM
//
我聽完後差點哭出來,低著頭默默不語,她緊緊抱著我,接著說:「妳是我的女兒,不是兩個孩子的媽,更不是職場的員工,妳就是妳自己!看到妳這麼努力的樣子,真的很替妳心疼,卻也感到很欣慰。」
這是在當媽後的這幾年來,聽到過最有力量的支持,把我視為一個完整的個體,予以我支持鼓勵。對站在競技場上的選手們來說,最棒的加油並不是在旁邊搖旗吶喊:「加油啊!你可以的!你做得到的!」而是對著他輕輕點頭微笑,告訴他:「你已經很棒了!」衷心地希望能有越來越多像這樣的鼓勵方式。
但最重要的,莫過於要懂得為自己加油!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14 PM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一個人要有自我價值感,首先得要有「自我」。然而,「自我」這個詞彙,在傳統價值上都不是太好聽的話,特別是媽媽要有自我,那麼基本上會出現自私、不負責任等說法。
所以,一個媽媽如果依據傳統價值觀生活,那要怎麼活得出自我價值感?
我現在很少用「好媽媽」的講法來形容一位媽媽,因為「好」已經是有些主觀的價值判斷了。如果在傳統上的好媽媽形象,會具體清晰許多,像是照顧孩子無微不至,以先生與孩子為優先,犧牲自我、成就大家,甚至還要有沒時間照顧自己的苦情感(有這種橋段的影片,在母親節時播放最是催淚)。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14 PM
//
現代職業婦女越來越多,在媒體上的好媽媽,常常要塑造出事業與家庭兩邊兼顧的「超級媽媽」。也就是事繁不亂、條理分明(最好職位高一點,比較有說服力),但一樣為了家庭、孩子疲累奔波,也是要犧牲自己,苦情的元素依然要多少放一點。
不管是傳統好媽媽或超級媽媽,女性常在先生的感謝與孩子的笑容中,尋找對自我的肯定。這跟我對自我價值感的了解,其實不太相同。
萬一沒人肯定咧?尤其在家庭中的否定還比肯定多?這個媽媽就沒有價值嗎?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15 PM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媽媽」角色有其陰暗面,當媽媽的自我,不經思索地涵蓋了子女的自我。那麼,控制子女,就像控制她自己的自我那樣自然。
傳統賦予媽媽很大的權力,也許表現方式不同,有時弱勢、有時強勢。但不管怎麼說,只要在其中添加了負面情緒,轉移到子女身上,對子女就可能有加乘的作用。
當一位媽媽的內在空虛,自己又不知道怎麼經營,就容易拿子女來填補。有時候,會藉著挑子女毛病,來提升自己的價值。這種提升價值的方式,長期的效果,恰恰是貶低了自己的價值。
即便藉此打壓了孩子,還會一廂情願地以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這便是我們文化裡,傳承已久的悲劇的基調之一。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16 PM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17 PM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如果我們的父母只是朋友,那我們就可以很清楚,我們會怎麼對待這樣的朋友,不會被道德綁架。通常那種讓人很有壓力的父母,也比較難是相處起來輕鬆的朋友。那麼,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因為血緣的關係,被綁在一個不舒服的關係裡,會有抗拒或窒息感,這很正常。
這個時候,別逼迫自己喜歡父母。這常讓自己痛苦,又改變不了什麼。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17 PM
//我同意某些人的說法,可以學著理解父母,或者看看父母的優點,這也許能幫助我們喜歡父母。可是,很多朋友是試了很多方法,也花了很多年,還是討厭自己的父母,那也不能勉強。
因為反過來說,不喜歡自己孩子的父母,也大有人在啊!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18 PM
//只是在傳統文化來說,晚輩不喜歡長輩,好像道德壓力比較大而已。
但是,「愛」的層次不太一樣。那可以是一種良善的對待,跟我喜不喜歡你這個人可以分開來。說實在話,我們常談愛自己,可是這也不等於喜歡自己啊!
不喜歡自己的人,也可以愛自己喔!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18 PM
//如果一個人從小被父母嫌到大,這裡批評、那裡否定,會不喜歡自己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可是,對自己好,懂得愛自己、照顧自己,那可以同時並存。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18 PM
//愛一個人,本來就是要用自己感覺舒服的方式,在對方允許的範圍內表現。然而對方還硬要要求我們用他的方式來愛,說這才是愛,而且要求的手段常帶來壓力。這種剝奪自主的索愛,比較像是操控,這要區分開來。
我們在照顧好自己的情況下,可以在不勉強、量力而為的狀態下,「順便」對對方好。這種愛很自在,不容易空虛,可以長久持續,要有正向情感就相對容易。
傳統要求的孝順,裡面常有很多責任義務,而不見得有愛。所以很多人在「孝順」的時候,心裡的起心動念是「還債」,情感上以負面居多。這種情況下,大家都未必快樂,某方還可能會暗暗祈求這場戲趕快落幕,盡早解脫。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19 PM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孩子要為「誰」的人生負責?
我們談教導孩子負責任,有一個重要觀念需要釐清。這個觀念不清楚,教育的效果就會打折,對孩子的人生也不一定有助益。
父母要孩子負責任,是要孩子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還是要孩子為父母的人生負責?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19 PM
//以前長輩最喜歡的「乖」孩子,通常是要能在各方面完成長輩的期待,還能壓抑自己個人意見,去滿足長輩的孩子。那麼,孩子所要負的許多責任,不是由內在而生,主要是由外在強加於上,不得不遵循的規定而已。
所謂的負責任,基本上要有個人選擇的自由,往內能跟個人的情緒與意志相連結,對個人有意義,能讓一個人覺得有價值、能實現自我。如果是這種自主的負責,這個人相對能勇於承擔,並且在長大後不需要成人的督促,依然能為獨立而不斷自我成長。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19 PM
//我遇過一位媽媽,跟我討論,她為什麼老是要幫孩子收拾殘局。她的說法很值得父母警惕,因為從小到大,孩子的很多重大決定,是由媽媽主導,她知道孩子不快樂,所以很有罪咎感,所以才會處處維護孩子。不過,即便孩子不快樂,她依然相信,只要孩子按照她的想法過人生,總有一天會幸福的。
有些人的想法真的很有趣,在自己的人生當主角還不夠,還要搶著在別人的人生也當主角。常見的結果是,自己的人生也不一定過得好,又給別人很大的困擾。
所以有些孩子難以信賴自己,因為怎麼做都被否定,只好依賴父母的判斷。這種沒有自信的狀態,說不定還會被暗暗地鼓勵,因為「聽大人的話」在以前是多麼頻繁的耳提面命。
一個沒有自信的人,是能多為自己負責?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19 PM
//教育的重點,是在培養孩子成為獨立而完整的人,能適應社會、跟人合作,能享受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能自在做自己,包括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可是,都以父母的需要做出發來教養孩子,代表父母自己不夠成熟,孩子也難好好長大,常常演變成雙輸的局面。所以要孩子為自己負責之前,我多次提醒,父母要能先為自己負責,先建設好自己,這是我寫這系列文章的初衷之一。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21 PM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這些書、這些文章,都可以說是一種日記。而一起交換日記的朋友們,就是正在閱讀的各位,儘管您們不一定想過自己會進入這種角色。
我常覺得我是外星人,因為我常在練習一些世界上很少被提到的事。像是我最近常練習的一個心法是:「這一切都是假的!」
我是自然而然開始這個練習,後來才想到,曾經在某個場合,被告知過有這種練習方式。但是我實際執行的方式,又有些變化與不同。我懷疑是我的外星人朋友,透過心電感應,讓我莫名其妙就開始用這種方式生活。
這是一種「離」,可以當成是抽離或疏離。在自我對話的時候,可以是「這一切都是假的!」、「如果是我記錯了呢?」、「我不接受…」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21 PM
//
譬如說,「我不接受我正在寫文章!」那就會有進一步的認知漣漪,「那我在做什麼呢?」、「做這件事的人是誰?」、「『我』是誰?」
重點不在有確切的答案,而是這個自我探問的本身,就在幫助我「離」。而這個「離」,很可能又讓我更接近我自己。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21 PM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她媽媽不是壞人,就是愛碎念,念到她很痛苦,覺得很煩、很浪費生命。直白溝通,媽媽又不高興;委婉暗示,媽媽也聽不懂。
真的要說有多嚴重,也沒什麼,只是媽媽一念起來,可以兩、三小時都停不下來。隔天再來一次、歸零,好像從來沒說過一樣,無限循環。
她剛開始不知道,這原來是一種失智的前兆,因為媽媽從小到大都這樣。以前媽媽還會講到電話費爆表,她印象中,爸媽在她面前為此吵了幾次。
所以,當她知道媽媽有輕微失智之後,很自責,主動搬回家,工作也做了調整。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21 PM
//
只是,她回家不到一個月,領略到她媽媽的碎念功,又比以前的戰鬥力更強化了,她非常後悔。
她媽媽不斷跟她說,自己的媽媽要自己照顧,才是孝順。她媽媽是寧死也不願去安養院,不想在陌生的地方,讓陌生人「監督」。
她忍,她要自己撐下去,這是她每天告訴自己的話。可是,她能夠預見的是,將來她的負擔會越來越重,這輩子都不用有自己的家庭生活了嗎?工作還能維持嗎?爸媽這輩子沒留多少錢下來,只剩一間房子,是可以貸款沒錯,但是可以撐多久呢?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22 PM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為什麼她要原諒你,然後給你下次繼續傷害她的機會?」
這是我心裡的話。因為有人認為,他都道歉了,對方如果不原諒他,那就是對方的問題了。
原諒的好處很多,尤其是對當事人自己。但要用道德強迫對方原諒,指責對方不原諒,好像不原諒的是小家子氣的人,這是使用道德做武器,只想著對自己有利,這種交往並不真心誠意。
假設,談理解、諒解、和解,是暫用認知、情緒、行為三層次來談。那麼,原諒或許是原本的負面情緒變淡了,或甚至緩慢地產生正面情緒,這些情緒轉換,是不能用勉強的。
相反地,之所以不原諒,是一種自我保護。有些行為,發生第一次,就容易有第二次、第三次,這是知識也是常識。原諒了,傷害再繼續,這是常聽到的啊!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23 PM
//有些人內化了這種莫名其妙的道德觀,讓自己非常困擾。像我碰到的狀況是,父母對孩子做了很不好的事,孩子的心裡在意了很多年,每次提起就會被父母罵,連提都不行。孩子成年了,不希望這件事再困擾自己,想原諒、想忘掉,因此苦惱不已。
這時候的原諒,像是一種逃避。比較接近不想面對,或者是敷衍,根本沒真心要原諒父母。
諒解要來自於深厚的理解,特別是已經帶來強烈的負面情緒。
我們得去理解,父母當初在何種脈絡下做了那件事?又是什麼心態,只要孩子提,就把孩子罵一頓,什麼都講成永遠是孩子的錯?這件事對親子關係造成了什麼影響?這件事對我們的人生,有了什麼意義深遠的改變?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23 PM
//
所以,要原諒對方,要在情緒上放下,必須要下功夫。口頭說要原諒,心裡仍舊在意,這種表面上的原諒,只是求表面和平,這點我們要認清。
但是,先原諒自己,這會容易一點。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23 PM
//原諒自己?很多朋友常疑惑地卡在這裡,因為既然是對方的錯,跟自己有什麼關係?
在我們年紀還小的時候,大部分的孩子,會隱隱然以為,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是不是自己造成的?當時,我們並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與判斷力能夠清楚事情發生的原因。
這種「只要有錯,就可能是我的錯」的傾向,某些成人身上也有,這是容易把事件個人化的心理歷程。
還有,一件事的發生,特別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常跟我們的決定與選擇,脫不了關係。喜歡責備他人的人,可能常在心裡正默默地責備自己。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23 PM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每天閱讀
@ego_rain
Fri, May 3, 2019 1:23 PM
每個連結我都只引用一點點,要看全文要點連結過去
載入新的回覆
還是單純是我的共時性(?)//我曾經記得自己十多歲時,恨恨地對媽媽說:「我以後才不要變成像妳的樣子!」,當下我義憤填膺,卻也能感受到媽媽被這句話震撼得無以招架,而心有罪惡。但我們當時都沒學會道歉,更別說放下武裝來彼此擁抱。事實上,我不記得在青春期階段,與母親有任何的親密肢體接觸,連牽手與親吻,都沒有。我也不記得她的笑容,只有從老照片看到她有著與我相似度九成的快樂;我沒聽過她在洗澡時哼歌,也不記得她跳舞的模樣。
沒有過程,直接跳到結果,彷彿年輕人擔心太過,只要眼一閉、往前衝,上天一定會保佑。
才怪!話都隨便講,也不一定要負責任,辛苦的常是別人。
有些傳統媽媽沒辦法適應父權社會下的婚姻與家庭,都自身難保了,自己的情緒也管不住,一直對孩子吐苦水,什麼情緒都要孩子幫忙承擔。有些媽媽把孩子當發洩情緒的出口,很多不滿都以抗辯能力不佳的孩子作為出氣筒。有些媽媽把孩子當作成就感的來源,學業、才藝、比賽,哪樣能逼就盡量逼,要博一個好媽媽的美名……
講白了,自己都不見得當得好,做人都有困難,怎麼就突然會當媽媽?
所以,如果真的不會當媽媽,那就在心裡偷偷承認就好,雖然很難堪,或許也感覺沒有價值,但這會是個開始。接著開始認真學習,先從好好當一個「人」起步,先學會面對自己的情緒,對自己坦承活得不是那麼愉快,以致於常要把孩子拖進來,以平衡自己的心情…
我聽完後差點哭出來,低著頭默默不語,她緊緊抱著我,接著說:「妳是我的女兒,不是兩個孩子的媽,更不是職場的員工,妳就是妳自己!看到妳這麼努力的樣子,真的很替妳心疼,卻也感到很欣慰。」
這是在當媽後的這幾年來,聽到過最有力量的支持,把我視為一個完整的個體,予以我支持鼓勵。對站在競技場上的選手們來說,最棒的加油並不是在旁邊搖旗吶喊:「加油啊!你可以的!你做得到的!」而是對著他輕輕點頭微笑,告訴他:「你已經很棒了!」衷心地希望能有越來越多像這樣的鼓勵方式。
但最重要的,莫過於要懂得為自己加油!
所以,一個媽媽如果依據傳統價值觀生活,那要怎麼活得出自我價值感?
我現在很少用「好媽媽」的講法來形容一位媽媽,因為「好」已經是有些主觀的價值判斷了。如果在傳統上的好媽媽形象,會具體清晰許多,像是照顧孩子無微不至,以先生與孩子為優先,犧牲自我、成就大家,甚至還要有沒時間照顧自己的苦情感(有這種橋段的影片,在母親節時播放最是催淚)。
現代職業婦女越來越多,在媒體上的好媽媽,常常要塑造出事業與家庭兩邊兼顧的「超級媽媽」。也就是事繁不亂、條理分明(最好職位高一點,比較有說服力),但一樣為了家庭、孩子疲累奔波,也是要犧牲自己,苦情的元素依然要多少放一點。
不管是傳統好媽媽或超級媽媽,女性常在先生的感謝與孩子的笑容中,尋找對自我的肯定。這跟我對自我價值感的了解,其實不太相同。
萬一沒人肯定咧?尤其在家庭中的否定還比肯定多?這個媽媽就沒有價值嗎?
傳統賦予媽媽很大的權力,也許表現方式不同,有時弱勢、有時強勢。但不管怎麼說,只要在其中添加了負面情緒,轉移到子女身上,對子女就可能有加乘的作用。
當一位媽媽的內在空虛,自己又不知道怎麼經營,就容易拿子女來填補。有時候,會藉著挑子女毛病,來提升自己的價值。這種提升價值的方式,長期的效果,恰恰是貶低了自己的價值。
即便藉此打壓了孩子,還會一廂情願地以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這便是我們文化裡,傳承已久的悲劇的基調之一。
這個時候,別逼迫自己喜歡父母。這常讓自己痛苦,又改變不了什麼。
因為反過來說,不喜歡自己孩子的父母,也大有人在啊!
但是,「愛」的層次不太一樣。那可以是一種良善的對待,跟我喜不喜歡你這個人可以分開來。說實在話,我們常談愛自己,可是這也不等於喜歡自己啊!
不喜歡自己的人,也可以愛自己喔!
我們在照顧好自己的情況下,可以在不勉強、量力而為的狀態下,「順便」對對方好。這種愛很自在,不容易空虛,可以長久持續,要有正向情感就相對容易。
傳統要求的孝順,裡面常有很多責任義務,而不見得有愛。所以很多人在「孝順」的時候,心裡的起心動念是「還債」,情感上以負面居多。這種情況下,大家都未必快樂,某方還可能會暗暗祈求這場戲趕快落幕,盡早解脫。
我們談教導孩子負責任,有一個重要觀念需要釐清。這個觀念不清楚,教育的效果就會打折,對孩子的人生也不一定有助益。
父母要孩子負責任,是要孩子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還是要孩子為父母的人生負責?
所謂的負責任,基本上要有個人選擇的自由,往內能跟個人的情緒與意志相連結,對個人有意義,能讓一個人覺得有價值、能實現自我。如果是這種自主的負責,這個人相對能勇於承擔,並且在長大後不需要成人的督促,依然能為獨立而不斷自我成長。
有些人的想法真的很有趣,在自己的人生當主角還不夠,還要搶著在別人的人生也當主角。常見的結果是,自己的人生也不一定過得好,又給別人很大的困擾。
所以有些孩子難以信賴自己,因為怎麼做都被否定,只好依賴父母的判斷。這種沒有自信的狀態,說不定還會被暗暗地鼓勵,因為「聽大人的話」在以前是多麼頻繁的耳提面命。
一個沒有自信的人,是能多為自己負責?
可是,都以父母的需要做出發來教養孩子,代表父母自己不夠成熟,孩子也難好好長大,常常演變成雙輸的局面。所以要孩子為自己負責之前,我多次提醒,父母要能先為自己負責,先建設好自己,這是我寫這系列文章的初衷之一。
我常覺得我是外星人,因為我常在練習一些世界上很少被提到的事。像是我最近常練習的一個心法是:「這一切都是假的!」
我是自然而然開始這個練習,後來才想到,曾經在某個場合,被告知過有這種練習方式。但是我實際執行的方式,又有些變化與不同。我懷疑是我的外星人朋友,透過心電感應,讓我莫名其妙就開始用這種方式生活。
這是一種「離」,可以當成是抽離或疏離。在自我對話的時候,可以是「這一切都是假的!」、「如果是我記錯了呢?」、「我不接受…」
譬如說,「我不接受我正在寫文章!」那就會有進一步的認知漣漪,「那我在做什麼呢?」、「做這件事的人是誰?」、「『我』是誰?」
重點不在有確切的答案,而是這個自我探問的本身,就在幫助我「離」。而這個「離」,很可能又讓我更接近我自己。
真的要說有多嚴重,也沒什麼,只是媽媽一念起來,可以兩、三小時都停不下來。隔天再來一次、歸零,好像從來沒說過一樣,無限循環。
她剛開始不知道,這原來是一種失智的前兆,因為媽媽從小到大都這樣。以前媽媽還會講到電話費爆表,她印象中,爸媽在她面前為此吵了幾次。
所以,當她知道媽媽有輕微失智之後,很自責,主動搬回家,工作也做了調整。
只是,她回家不到一個月,領略到她媽媽的碎念功,又比以前的戰鬥力更強化了,她非常後悔。
她媽媽不斷跟她說,自己的媽媽要自己照顧,才是孝順。她媽媽是寧死也不願去安養院,不想在陌生的地方,讓陌生人「監督」。
她忍,她要自己撐下去,這是她每天告訴自己的話。可是,她能夠預見的是,將來她的負擔會越來越重,這輩子都不用有自己的家庭生活了嗎?工作還能維持嗎?爸媽這輩子沒留多少錢下來,只剩一間房子,是可以貸款沒錯,但是可以撐多久呢?
這是我心裡的話。因為有人認為,他都道歉了,對方如果不原諒他,那就是對方的問題了。
原諒的好處很多,尤其是對當事人自己。但要用道德強迫對方原諒,指責對方不原諒,好像不原諒的是小家子氣的人,這是使用道德做武器,只想著對自己有利,這種交往並不真心誠意。
假設,談理解、諒解、和解,是暫用認知、情緒、行為三層次來談。那麼,原諒或許是原本的負面情緒變淡了,或甚至緩慢地產生正面情緒,這些情緒轉換,是不能用勉強的。
相反地,之所以不原諒,是一種自我保護。有些行為,發生第一次,就容易有第二次、第三次,這是知識也是常識。原諒了,傷害再繼續,這是常聽到的啊!
這時候的原諒,像是一種逃避。比較接近不想面對,或者是敷衍,根本沒真心要原諒父母。
諒解要來自於深厚的理解,特別是已經帶來強烈的負面情緒。
我們得去理解,父母當初在何種脈絡下做了那件事?又是什麼心態,只要孩子提,就把孩子罵一頓,什麼都講成永遠是孩子的錯?這件事對親子關係造成了什麼影響?這件事對我們的人生,有了什麼意義深遠的改變?
所以,要原諒對方,要在情緒上放下,必須要下功夫。口頭說要原諒,心裡仍舊在意,這種表面上的原諒,只是求表面和平,這點我們要認清。
但是,先原諒自己,這會容易一點。
在我們年紀還小的時候,大部分的孩子,會隱隱然以為,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是不是自己造成的?當時,我們並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與判斷力能夠清楚事情發生的原因。
這種「只要有錯,就可能是我的錯」的傾向,某些成人身上也有,這是容易把事件個人化的心理歷程。
還有,一件事的發生,特別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常跟我們的決定與選擇,脫不了關係。喜歡責備他人的人,可能常在心裡正默默地責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