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人魚獲得靈魂的方法就是嫁給人類。最著名的當然是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小美人魚》,以及將故事黑暗面去除的迪士尼版《小美人魚》,但其他地區也有許多相似傳說。塞爾特神話中一位溺死而變成美人魚的女子麗斑〈Lí Ban〉,500年後請求愛爾蘭聖徒聖康高受洗她的靈魂,並改名為Murgen〈意為來自海洋〉,成為了聖女〈holy virgin〉之一。另外也有因無法離開大海獲得靈魂,而終日以苦淚洗面的愛奧娜島〈Isle of Iona〉上的美人魚。
法國也有美露莘〈Melusine〉和溫蒂妮〈Undine〉等水精靈嫁給貴族的傳說。這些異族通婚幾乎無一例外慘遭失敗,無法放棄海洋生活的美人魚們並不快樂。另外出現在法國布列塔尼〈Brittany〉的摩根們〈Morgens〉是傳聞中會將男人溺死,或拖入藏在水底黃金水晶宮殿的水精靈,在《亞瑟王傳奇》裡的女巫摩根勒菲(Morgan le Fay)很可能是源自於此神話。至於德國萊茵河畔也出現了,坐在崖邊唱歌將船夫引導向死亡,名為羅蕾萊〈Lorelei〉的金髮海妖。(有興趣者可以先去查維基,六年前沒有的中文資料現在應該都有了。)
🖊️《女神之影—美人魚》
2013/04/30我流翻譯版之人魚傳說史彙整。本圖是美劇《詭媚海妖》(Siren)的圖,借用個示意而已。
📓 全文:
本篇文章原刊載
關於原文章宣告版權部分。原文作者似乎因故打算重置網站所以屏蔽該篇文章,然而一等即是五年UP,作者依然沒有回歸XD,底下僅告知文章彙整來源廣泛,簡言之使用後果自負。為避免不必要麻煩,基本上我翻譯文章裡,除單詞解釋之外,不會出現任何一句原文,習慣上未取得授權,僅附該篇原文連結請讀者自查……所以404的話就完全佚失了。
雖然她的對照版──雄性人魚〈Merman〉也有個別族群概念,但身為雌性品種並且擁有女性化象徵的美人魚更常成為代表。或者可以說雄人魚基本上會存在,是為了促成與美人魚延續後代的邏輯思維。儘管如此,世界上第一位人魚依然是雄性,他是海神俄安內〈Oannes,巴比倫海神,見尾端段落註解。〉海洋中最偉大的水棲類,也是每朝從海洋昇起,夜晚則沒入波浪中的太陽神。
俄安內在紀元前5000年之間備受巴比倫人尊崇,早期的俄安內被描述成一位包裹著魚型斗篷的男人,但在他較廣為流傳之後,逐漸變成了半人半魚的樣子。作為帶給人民良善、光明與生活的文明力量,俄安內與海洋代表著正面的價值觀。
她,一頭豐盈流動的秀髮,潛藏著濃烈的愛有如生育女神維納斯。她的梳子讓頭髮柔順,盪漾著性感魅力,在希臘語中的「梳子」音同「女性陰戶」,因此美人魚成了古老女神們沒有的另一面,連結著激情與破壞。
挪威havfrau地區,如果看到用金梳子梳髮的美人魚則預告著災難即將來臨。
a. 危險的絕美妖婦
b. 沒有自我靈魂
誠如獵巫行動〈witch craze〉對婦女的殘害一般,無害的老年婦女因為練用傳統草藥被處以火刑,藉著教會摧毀女性讓男性統治來穩住腳根。
過去這美麗、樂於助人、令人傾倒的女神美人魚,已經被剝奪她所有的內在特質,也因此涉及美人魚靈魂的故事永遠不會有美好結局。他們強調沒有信仰和善變的女性,其吸引力如何危險,以至於擁有人性是不大可能的事。
在我們的時代,美人魚的具體意義早已無足輕重。我們只是因為她的力量來加強深刻印象或感到懼怕,所有深層涵義幾乎都被遺忘了。即使她們已經變成小女孩的可愛玩具,或者我們尋找她們不可能出現的芳蹤僅僅成了興趣,我還是比較喜歡Desmond Morris的《裸猿》理論中,提及人在演化過程裡,可能曾經在海洋擁有近親物種。這點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類與猿類的毛髮生長不同,而且比起猿類,人類相當樂於浸泡在水中嬉戲。說不定人魚可以成為人類與大海親近的象徵呢?
⭐該篇文章表述資源引用自
1. 《Mermaids》──碧翠絲‧費爾波茲〈Beatrice Philpotts〉
2. 《女巫》及《女神》──珍妮特與史都華〈Janet & Stewart〉
└安塔嘉蒂斯:敘利亞生育女神,如文中所述,挖掘到的古物中有著早期人魚的樣貌。題外,德國Atargatis樂團亦取自此名,成立於雷根斯堡的歌德金屬團。
└塞米勒米斯:Semiramis本文提為巴比倫女王,實際上應為亞述女王。被人民認定修築了巴比倫城,並對鄰國發動軍事攻擊。
└人魚系列:自行編寫彙整文中,有下述幾位人魚故事的連結。有興趣可以先去查關鍵字,現在中文版維基應該有不少神話傳說同好補足了資訊才對。歐洲傳說裡人魚拿著鏡子表示愛慕虛榮,可能是從阿芙蘿黛蒂的說法衍生。
2. 美露莘(Melusine,別譯名:美律仙)
3. 羅蕾萊(Lorelei)
4. 海妖塞壬(Siren,別譯名:賽蓮)
5. 溫蒂妮(Undine,別譯名:娥汀)
6. 愛奧娜島上的人魚(Isle of Iona and the merma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