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通感(synaesthesia)又稱作感覺相連症,這種生理條件能使人摸到顏色或是聽見味道!今年(2005)三月的英國雜誌《自然》,就刊出蘇黎世大學神經心理學家對一名通感個案的研究報告。這位奇人是瑞士的音樂家,她聽到升 Fa 的音符會看到紫色,聽到 Do 則會看到紅色;小二度音程會讓她嚐到酸味,大三度對她而言則呈現甜味。一般人以為這純粹是天賦異秉的特例,而不了解每個人都有機會進入不同程度不同面向的通感經驗。若不是這樣,我們要如何解釋「感時花濺淚」與「恨別鳥驚心」?對於一個活生生的人來說,藝術的想像與科學的應證具有同等的真實性。觸類旁通的感受,使我們與世界熱切往來並且緊密交流,使我們不再「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而它更深的意義是,人從此便可以擺脫功能性的存在狀態。
是 4/23。w
請從正在閱讀的
不過若是把手機書籤裡看到半途隨意擱置的原創小説或同人文一併列入計算、我還真湊得成十一本書。
試想一下,當你知道世界上的折射光譜中含有紅外線和紫外線時,對一般人來說,卻只看得到一般日光的折射而已。
—— Christel Petitcollin《想太多也沒關係》
(第八頁是插圖,隨手翻到 P. 128)
再用更簡單的比喻來說明,你的思想廣大如海洋,然而一般人的想法卻如河流般的窄長。就如「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的道理相同,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無法理解你的思維方式。
他不停地用母親的語言喃喃訴說著愛戀之辭,展現他從未有過的浪漫。
—— Loretta Chase《情迷威尼斯》
(第八頁完全空白,隨手翻到 P. 203)
他們相互凝視許久,目光交鎖在一起。
然後她湊近他的唇,但只輕觸一下。
「妳要讓我等多久?」他在她唇邊用義大利文問道。「吻我。」
她笑了。
他沿著她的唇部曲線親著。「吻我,」他又說。
他的唇輕撫的是她交際花式的笑容,而他期待的也是一個交際花的吻,不過那並不是他真正想要的,至於什麼是他真正想要的,他也說不出口。
「吻我,」他用義大利文說。
於是她吻了他。
非常害羞,非常甜蜜,非常溫柔。溫柔得使他打顫,而他告訴自己,那是因為水涼了。
不是因為害羞,不是因為甜蜜,不是因為溫柔,不是因為她。
「真的不能和我切磋切磋麼?在木葉都沒人和我打,我只好出來到換錢所接單子。真論實戰經驗的話,你還不一定有我多呢!」原野追在佐助旁邊試圖說服。
佐助看了原野一眼,沒說話。
原野頓時一陣無力。以前彆扭的小團扇多可愛啊,話雖然不多可也經常罵他白痴,現在幾乎都變啞巴了—— 他原某人沒有鳴人的口遁天賦啊!而且小團扇以前臉上表情很豐富的,現在幾乎都面癱了,也越來越像鼬哥了!
剛剛鼬哥還通過默默地注視弟弟的朋友來思念心愛的弟弟呢—— 太虐心了!
—— 修七《火影之原野》
(第八頁沒什麼意思,隨便揀了第二十一章特別喜歡的段落)
Acceptance.Denial
想要全然地活著,充分體會人性而且徹底覺醒,就必須不斷地被丟出安全的巢穴。
—— Pema Chodron
黑胡椒精油激勵人心的卓越力量提醒我們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不要對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行為言語負起責任感到害怕,因為當這些層面能夠達到平衡時,才能拿回屬於你的命運主導權;
負起責任意謂停止責怪、放下論斷,不管是對自己還是他人,這就是培養自尊,也是對自己慈悲,知行合一需要的是清醒和專注。
—— Robbi Zeck《香氣與心靈》
(第八頁是目錄,隨手翻到 P. 91)
通感(synaesthesia)又稱作感覺相連症,這種生理條件能使人摸到顏色或是聽見味道!今年(2005)三月的英國雜誌《自然》,就刊出蘇黎世大學神經心理學家對一名通感個案的研究報告。這位奇人是瑞士的音樂家,她聽到升 Fa 的音符會看到紫色,聽到 Do 則會看到紅色;小二度音程會讓她嚐到酸味,大三度對她而言則呈現甜味。一般人以為這純粹是天賦異秉的特例,而不了解每個人都有機會進入不同程度不同面向的通感經驗。若不是這樣,我們要如何解釋「感時花濺淚」與「恨別鳥驚心」?對於一個活生生的人來說,藝術的想像與科學的應證具有同等的真實性。觸類旁通的感受,使我們與世界熱切往來並且緊密交流,使我們不再「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而它更深的意義是,人從此便可以擺脫功能性的存在狀態。
—— 溫佑君《琥珀時光》P. 28
一切竟是如此驚人地環環相扣。假如我們沒有殺掉貓咪,阿卡勢必會早些離開我們,那麼也就不會有多餘的糧票拯救我們的性命。感謝貓咪的犧牲,牠養活我們十天。整整十天,我們就依賴一隻貓生存下來。
不打緊,沒什麼好灰心的。大家都說,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了。的確,包圍列寧格勒的封鎖圈已經有一處被擊破了。
—— Lena Mukhina《留下我悲傷的故事 ....。》P. 240
每當她的語調、臉部表情、身體動作或呼吸型態指出那件事在情緒上有重大意義時,我會說:「注意妳現在想到的事。」然後再開始另一組眼球移動。這段期間她沒有開口說話,而我除了剛才講的那幾個字,接下來的四十五分鐘也完全保持沉默。
—— Bessel van der Kolk M.D.《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第八頁是推薦序,隨手翻到 P. 277)
我的胃一陣緊縮,但沒多說什麼,只請凱蒂繼續保留這些記憶。之後又進行大約三十次的眼球來回移動,我看到她露出微笑,便停了下來,問她想到什麼。她說:「我在上空手道,太棒了!我把他們狠狠教訓了一頓,我看見他們完全認輸了,然後我大吼:『你看不出來你在傷害我嗎?我不是你的女朋友。』」我對她說:「停留在這裡。」然後進行下一組眼球移動。
創傷使我們不斷面對自己的脆弱,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酷,但也使我們面對自己卓越的韌性。
我們會如何描述受到創傷的人,「神經過敏」「想不開」「沉迷往事」?彷彿只要學會正向思考、彷彿只要有意志及陪伴,人就應該要能戰勝創傷,而被困在創傷中的人,若不是性格太軟弱,就是意在博取同情。
然而創傷後壓力症(PTSD)不但存在,而且還是一連串真實的生理變化,不受理性及意志控制。
本書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出發,帶領我們看清創傷是如何重塑我們的大腦—— 正常的記憶處理歷程因過大的威脅而崩解,時間凍結了,危險彷彿永遠不會結束。於是杏仁核隨時發出警報,壓力荷爾蒙因而大量分泌,負責濾除無關資訊的系統也因神經連結受到擾亂而失能。
事實是,把受創者困在受苦深淵的,不僅是創傷本身,還有人類演化出來原本應用來自保的種種本能、防衛機制。
作者提出,在處理創傷時,處理的其實是創傷在身體、大腦留下的印痕,而復原的關鍵,是運用腦部本身的神經可塑性,讓倖存者感受到自己活在當下,並在最終重建對自己的所有權。
「只有一件事能使治療創傷的工作成為可能,那就是以敬畏對待患者為了求生存所做的一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