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啦
@Lindy_Lin
正在
Fri, Apr 5, 2019 7:49 PM
3
1
看政治時論集ing,年代是201309至201406,內容分馬王政爭和太陽花學運(為何不直接說書名ww);其實多數文章我當年應該也看過,但「當時」一篇篇看,和「現在」一整段看,感覺又有所不同。
我想這就是「看歷史」的感覺吧。雖然不過三、五年。
但這三、五年,台灣變化很大。從國民黨執政,轉移為民進黨執政,再到顯著的中國滲透。
也是不過三、五年。
怎樣啦
@Lindy_Lin
Fri, Apr 5, 2019 7:54 PM
前言提到:台灣正迅速發展並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於是許多老制度正慢慢崩解。
從書籍脈絡來看是對的。
怎樣啦
@Lindy_Lin
Fri, Apr 5, 2019 7:58 PM
本書討論範圍,正是由馬執政的國民黨從神話崩解,學運與反抗、改革、暴動等「由下而上」的政治活動爆發激烈能量,可以解釋為以往的「意識形態」正被解構,「政治高層」不再絕對,五花八門的社群利益應該更能發聲。
其實到島嶼天光時這樣的解釋都還是可行的。
怎樣啦
@Lindy_Lin
Fri, Apr 5, 2019 8:04 PM
但那與現在當前的政治環境卻又全然不同——現在並非當年的延伸。
當年的型態解構是內政「交流」的結果,所有參與要素都是國內政治的算計與逐利,是目標與底線的競爭;而今,「理念」不再是交流的內容,算計和攻擊不再是「動作」而是「作用」,整個政壇突然換了邏輯。
怎樣啦
@Lindy_Lin
Fri, Apr 5, 2019 8:05 PM
這種突變我想惡意且粗淺地解釋為外來因素。
怎樣啦
@Lindy_Lin
Fri, Apr 5, 2019 8:09 PM
(同樣是打國民黨,我們從「打白痴」變成「反洗腦」,我們面對的是不同的敵人組成。)
怎樣啦
@Lindy_Lin
Fri, Apr 5, 2019 8:25 PM
Fri, Apr 5, 2019 11:54 PM
喔,我喜歡一部-叁-1,體制內體制外的討論。有些事情必須從體制外處理,以及,如果體制內的人都不知道該如何以體制處理,那實在沒有道理要求百姓不該循體制外管道(抗爭),以及,體制內其實有義務教導百姓如何正確利用體制(義務是指,為了昇華素質、方便體制(與政治體系)健康成長,但不見得是道德義務)。
怎樣啦
@Lindy_Lin
Fri, Apr 5, 2019 8:27 PM
簡言之,因為體制並非萬能,體制外的正義訴求是自然存在的需求。
啊但某個對面不接受「體制外」這種東西我真的不行,嗯。(看什麼都反中是現在的我)
怎樣啦
@Lindy_Lin
Fri, Apr 5, 2019 8:27 PM
附帶我現在看這本單純是因為他
逾期
惹。(
怎樣啦
@Lindy_Lin
Fri, Apr 5, 2019 11:52 PM
看到二部對學運的文章……在當時應該很有效果,現在回來看卻多了一份過度的煽情感。但在寫就當下,「效果」才是主要目的。
而提到「世代衝突」與「鬧」(或說「遍地開花」)帶來的改革效果,最後在2018/11/24被打了很重的一巴掌。
當面對的不是逐利的政壇,而是一無所知的信眾,學運那一套很難有效果——那變成兩組「被壓迫」之人在競爭那個受害者的位置。
不再是民政對立,而是民間的撕裂;而政客,竟又成為大家的出口。
(不只韓,小英也是)
怎樣啦
@Lindy_Lin
Fri, Apr 5, 2019 11:52 PM
(喔我中途去打了幾場FGO……我發現不吃果我商店搬不完了……………)
載入新的回覆
我想這就是「看歷史」的感覺吧。雖然不過三、五年。
但這三、五年,台灣變化很大。從國民黨執政,轉移為民進黨執政,再到顯著的中國滲透。
也是不過三、五年。
從書籍脈絡來看是對的。
其實到島嶼天光時這樣的解釋都還是可行的。
當年的型態解構是內政「交流」的結果,所有參與要素都是國內政治的算計與逐利,是目標與底線的競爭;而今,「理念」不再是交流的內容,算計和攻擊不再是「動作」而是「作用」,整個政壇突然換了邏輯。
啊但某個對面不接受「體制外」這種東西我真的不行,嗯。(看什麼都反中是現在的我)
而提到「世代衝突」與「鬧」(或說「遍地開花」)帶來的改革效果,最後在2018/11/24被打了很重的一巴掌。
當面對的不是逐利的政壇,而是一無所知的信眾,學運那一套很難有效果——那變成兩組「被壓迫」之人在競爭那個受害者的位置。
不再是民政對立,而是民間的撕裂;而政客,竟又成為大家的出口。
(不只韓,小英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