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2
轉貼吳承紘【你的憂鬱不是你的錯,它可能來自你童年時的一段經歷】

數天前,美國亞歷桑納州的Chandler市特警隊荷槍實彈,在凌晨對一戶民宅進行攻堅*,不過他們的目標不是什麼武裝歹徒,也不是要搶救什麼人質,而是要帶一名發燒的兩歲幼兒去看醫生。

事件原本很單純,一位叫做Sarah Beck的母親帶著她兩歲的兒子到Chander市當地的一間診所就醫。因為發高燒的緣故,且醫生判斷有罹患「生命受威脅」疾病的可能,於是建議這位媽媽把小孩轉到大型醫院繼續治療,但她拒絕了。
pk2
這位媽媽拒絕的原因是因為小孩沒有接種疫苗,擔心會有「不良反應」。稍後醫生發現媽媽並沒有帶小孩到大醫院去就診,於是打電話給兒童安全部(Department of Child Services, DCS),警方接獲通報後在當天晚上10:43分趕到,Sarah Beck的丈夫在警方打給電話中說「他的小孩很好,已經退燒了,請不要管他們」。在警方要求查看遭拒,且在三度溝通無效之後,凌晨收到法院的臨時監護命令後SWAT特警隊破門進入,將屋內三名孩子帶走就醫並安置**。
pk2
雖然亞歷桑納州有一條法律允許官員可以因為孩子的安全而進行監護,並賦與警方「使用合理武力進入任何建築物」的權力,但這則事件仍舊引發警方是否執法過當以及親職權的討論,一位當地的律師批判道,「這實在太過分,太可怕了。」***

*警方破門經過(監視器畫面):
RT
pk2
pk2
撇除警方執法和之後的論戰,我注意到的是這三個兒童是否過去曾經承受過大的壓力,並且是否會在未來造成影響?我說的壓力包含依附創傷和虐待在內等等,現在比較新的說法是「童年逆境」。過去我從未聽過這麼名詞,這是一位心理師朋友告訴我的。而更驚人的是,目前學界針對童年逆境的研究,已經遠遠超過我念心理系時所獲得的知識。

簡單地說,我覺得發現「童年逆境」會影響兒童未來數十年健康的科學家,應該要得諾貝爾獎才對。
pk2
每個心理系的學生應該都會在大一的普通心理學課堂上學到兩個名詞:心身症和臉部反饋假說(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前者可能很多人曾經聽過,意思就是心身症是由壓力所引起的身體疾患,比如心悸、過度換氣甚至高血壓、潰瘍和糖尿病等等。後者則是說明個人的情緒可受到來自臉部特定肌肉活動的回饋而影響,比如控制臉部肌肉活動,就可以感受到特定情緒。我還記得大一時的普新老師要大家用嘴巴跟鼻子夾住一支筆,然後感受自己的情緒變化。

很神奇地是,這個滑稽的動作真得會讓人當下感受到愉悅的情緒。當然,這個情緒不是因為動作滑稽可笑,而是當你牽動面部和嘴唇肌肉讓嘴巴呈現類似微笑的動作時,情緒中樞(邊緣系統)便會接受到愉快的訊號。反之,如果你刻意把嘴角往下類似沮喪或生氣的動作時,先前的愉悅感會立刻消失。
pk2
當時(即使現在也是)科學家並不是非常了解這其中的機制,但現在似乎有科學家找到類似生理影響心理,或心理影響生理的蛛絲馬跡,而且是在特定的族群身上。往下看之前,請回憶你十八歲之前的生活,回答以下十個問題,答案為「是」得一分,「否」則為零分。總分最低0分最高10分:
pk2
-----
1. 你的父或母或其他住在家裡的大人,時常(或常常)對你咒罵、羞辱、侮辱、說輕蔑的話、或做任何行為讓你覺得你可能會有任何肢體上的傷害?

2. 你的父或母或其他住在家裡的大人,時常(或常常)推你、抓你、摑掌、朝你丟東西、或甚至是打你讓你身上有傷痕瘀血或嚴重受傷?

3. 你的父或母或其他住在家裡的大人,時常(或常常)以你不喜歡的方式碰觸你的身體,或是要你碰觸他/她的身體,或是要求你做任何性相關的行為像是口交、肛交、或是性交?
pk2
4. 你覺得家庭裡沒有一個人愛你、認為你是重要或特別的,或是你覺得家裡的人並不彼此照料、彼此間並不親密或是支持對方?

5. 你沒有足夠的食物吃、需要穿髒衣服、覺得沒有人會保護你,或是你的父母因為喝太醉了或是濫用藥物毒品導致疏忽對於你的照顧,像是你生病時沒有帶你去看醫生?

6. 你是否失去一位親生父親或親生母親因為離婚、棄養、或其他原因?

7. 你的母親(或是繼母)是否時常被推、抓、打、踢踹、被丟東西、或甚至是被人拿刀子威脅?
pk2
8. 你是否有和有酒癮問題或是藥物毒品問題的人一起住過?

9. 和你住在一起的人是否有憂鬱症或其他心理健康疾病、或是否有人曾經嘗試自殺?

10. 你的家庭(或和你一起住的人)是否有人曾經入獄?
-----
pk2
如果你的總分是零分,那恭喜你,你的健康可能會一直保持下去(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但如果你得分超過四分以上,那麼你得到心臟病、糖尿病、中風和癌症的機率是他人的2到3倍,得到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機率是3.5倍。更糟糕的是,你出現學習或行為問題的機率是其他人的32.6倍、自殺機率也高達12.2倍,得到憂鬱症等心理疾病更高於4.5倍,肥胖的機率也比沒有童年負面經驗的人要高。也就是說,有這些問題的兒童,長大後得到心血管疾病、肥胖症、憂鬱症、酗酒(物質濫用)、自殺等的機會要沒有童年逆境的人還要更高,壽命也比較短。我突然想起最近偶爾會看的TLC頻道的《沈重人生》,許多肥胖症患者有都有童年逆境,並直接造成日後的肥胖。(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wUaqWI6At0)
pk2
上面這個研究稱為ACE(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負面童年經驗),是1995年到1997年美國一位醫生叫做費利帝(Vincent Felitti)的醫師,根據一萬七千多名個案做的調查所發現的現象。當時只知道童年的負面經驗、惡性壓力會影響日後的健康,但並不清楚這中間的機制是什麼,也沒有發展出相關的治療:特別是針對兒童。這些看起來是不是跟一開始所說的心身症有點微妙的關係?後來,一位來自哈佛,在舊金山一個貧困社區執業的醫師因為偶然的一位幼兒病人,開啟了她針對童年逆境如何影響健康的現象展開研究,終於一步步揭開ACE對於健康的嚴重影響。
pk2
在許多科學家的研究下,發現童年逆境經驗不僅僅產生心理層面的影響,甚至會改變細胞讀取DNA和複製的方式,長期改變我們的身體,也就是上述眾多疾病,這是令人震驚且不安的真相。(一位研究染色體老化與死亡的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並在之後的研究進一步發現壓力對染色體影響)此外,童年逆境也不是特定族群、人種會發生的問題,費利帝的研究發現,有一個以上負面經驗的人大約有67%,12.6%的人擁有四種以上,而且他的研究區域是白人居多的中產階級社區。這跟這位在舊金山貧困社區執業的醫師觀察非常類似,在發現這份珍貴的論文後,她如獲至寶,並且相信自己正在朝正確的方向前進。
pk2
這位醫師叫做娜汀哈里斯,在治療了無數的ACE兒童後,她不但自己成立專門治療逆境兒童的健康中心,不斷到處演講、結合志同道合的戰友,寫了《深井效應》這本探討童年逆境的書。雖然這本書裡頭有許多不必要的敘述(比方如何跟社運蟑螂奮戰、和貌美的女強人結盟等等),結構也略微鬆散,但這本書所說的事情實在太重要,加上作者的文筆流暢優美,把它當成醫學偵探書看也不錯,而且你不用擔心這本書很難看。
pk2
但我感到訝異的是(跟作者當年發現ACE影響健康時的反應差不多),這本書似乎沒有引起太多的討論,也沒有聽身編有相關工作的朋友提起,這根本是諾貝爾醫學獎等級的發現啊!因此,當我從這位心理師朋友口中聽到ACE研究時(壓力竟然可以影響DNA),我感到無比震驚,或許這也和出版社的行銷策略有關,我看後面的版權頁,分區建議竟然是兒童精神醫學區,這應該要放在生活或心理、教育區才有能見度啊!(歡迎相關的專業工作朋友提供資訊)
pk2
如果你有剛剛說的那些疾病,不妨靜下心來回答剛剛的十個題目,如果你的得分高於四分,你可能早就尋求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協助,或者渾然未覺自己的情況。據朋友所述,國內的心理學界已經注意到這個領域,並積極展開研究(或許其他領域也有),發現問題不嫌晚。很多問題其實不是你的問題,你不需刻意遺忘或克服童年的創傷,找到問題的根源,才有重新往前走的可能。

兒童節快樂。
pk2
延伸閱讀:
娜汀哈里斯在TED的演說
https://www.ted.com/…/nadine_burke_harris_how_childh...

留佩萱《童年會傷人》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7069
簡單易懂的逸董
剛剛GOOGLE了一下 找不到原連結,請問可以轉貼嗎?還有方便給一下原連結嗎?想要將原連結一併轉貼
蟻山🏳️‍🌈蕉綠色
pk2
~欣迪~
"深井效應"是一本好書。
寧遠
謝謝噗主分享
我自己很喜歡《童年會傷人》 這本書,圖書館借來一星期之後覺得太實用就自己購買了 (flower)
趁機會偷推留心理師的文章分享:
Pei-Hsuan Liu
蘑蘑菇🍄‍🟫
10分
最可怕的是小時候的我覺得正常
簡單易懂的逸董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