ಠ_ಠ
萬事問噗浪
求文獻或關鍵字
請問對原住民語言文化有關心的前輩們,族語是怎麼消失的?
就我自己知道的島群歷史,
一開始冰河時期走東南亞陸路過來的是平埔和高山,本來山上不好住人,大部分都在平原
然後海路過來的被漢化南方百越和荷西的先後順序不太清楚,應該是重疊的,那時候有新港文書,證明有語言交流,可能還沒分出平埔高山?
後來鄭氏王朝,鄭氏被打敗之後清國怕再次造訪,把鄭氏帶來的多數人再次遷回清國,原先的百越好像是躲在平埔族群中沒回去
再來清國來了一批中原漢族,政府放生之後,日本控制全島,平埔從戶籍上消失,高山怎麼樣不清楚,然後皇民化,全民學日語,再來又一批移民,全民學華語
所以清國劃定番界的時候平埔族語還在嗎?高山族又是在什麼時候進山間定居的?
感謝解答
ಠ_ಠ
啊,對了,還想問,就這麼小一個島,難道族群之間都不交流的嗎?竟然可以分出三個語群,28種語言……分類標準是什麼?
只知道在荷西時期北部沿海有很多社,都歸屬同族同語言,後來是怎麼分化的呢?
ಠ_ಠ
或是這些問題要問哪個老師也好,求可以查詢的關鍵字
giant876
baboon68
那些不可考囉
現在那些甚麼族的也缺乏大部驗證,是真是假誰知道?
ಠ_ಠ
giant876: 謝謝,我會好好看完的
ಠ_ಠ
baboon68: 因為我很想知道為什麼我遇到的原住民總是信誓旦旦的說都是你們漢人搶奪我們的土地消滅我們的語言,但是我知道的原住民明明十分剽悍的可以幹掉美國海軍陸戰隊(羅發號事件)啊…漢族可沒有這樣的戰績
現代的壓迫我沒話講,確實是多數對少數的歧視讓年輕一輩對自己的血統感到自卑進而不肯學習自己的文化,這是我們這一輩的錯
可是就是很想知道歷史這樣順下來,是在哪個時期因為哪些原因的綜合因素,才迫使平埔族放棄自己的語言、高山族退守深山的,想知道原住民本位是怎麼敘述當年的歷史
ಠ_ಠ
shrimp44: 嗯嗯,我知道
日本時代沒有把他們從戶籍上獨立出來,所以我的用詞是在戶籍上消失,當時只有高山族有特別標記
baboon68
ಠ_ಠ: 原來如此。
baboon68
先前也花不少時間去看台灣過去三、四百年的分合,大部分資訊相同,不過仍有發現有些冷門資訊會有出入。
所謂冷門大概是鄉誌、縣誌有寫一次,或文獻裡說某鄉誌、縣誌有寫。
就是很薄弱的紀錄這樣。

大抵來看,沒有文字的時代,歷史都是各說各話。有文字的時代,是當權的說了算。
還有打仗是靠智商、不是靠蠻力。
baboon68
原住民那麼厲害,那就站起來啊,不要補助、不要優待,跟所有國人相同權利、義務。
不要一邊說被霸凌又要手心向上,連原住民自己都已經在看不起自己族群了。
從來都是優勢族群上位的,會分那麼多族也是自己內鬥、分裂出去的。
baboon68
像是原住民可以有獵槍,是維持傳統狩獵文化。這不是很白癡嗎?熱武器沒發明前是哪來的槍?
現在原住民文化受到重視,是政府在拉攏人心罷了。
sugar668
找資料翻到這篇
我覺得噗主渴望找到人類分化的過程,但想提醒一下,族群內部認定的界線和分化範圍,和現代學術(人類學語言學)去劃分的邏輯是不一樣的,尤其族群的劃分有時候是因為政策+看政府&學界的研究做到什麼程度。
sugar668
還有就是最好指名要問哪個族(可以的話最好指出是想問哪一支或哪個部落),
因為不同族群分化、漢化的過程,和發生這些事的時間點都不一樣。
如果是因為大型政策(例如集團移住、山地平地化)而發生的漢化就比較能一次解釋很多族,但也有的族群跟這些無關。
解釋臺灣全原住民族群的分化和漢化的話大概要很多天吧ˊˋ
sugar668
臺灣原住民語言實際上不只28,是目前的研究只研究出28種。
→首先,不同原住民族群來台的時間不一樣,可能來之前就有分化出語言差異。(這是目前不可證明的推論)
族群之間不交流→是,很多不交流。
鄰近地區會有類似的詞彙。有通商、統治、支配關係的族群之間也會有詞彙重疊。
sugar668
語言的哪些部分有重疊
→請參照李仁癸老師的古南島語研究。
主要是數字之類的古老詞彙,還有某些植物的名稱。
→語言為什麼這麼多種
因為臺灣是南島語的起源區(或可能的起源區),語言在這裡發生大量分化
然後地形多山的地區,語言分化率會比較高。苗瑤語族的起源區的語言數量也很驚人。
sugar668
語言之間最簡單的分法是不可對話。
像泰雅語和布農語不通。基本詞彙也不同。
可以通話但有發音和字詞差異的,會劃在那個語言的方言群。
sugar668
還有在一些問題上,不太建議用平埔、高山族來區分
因為像卑南族、阿美族基本上是生活在平地的,
什麼時候分成平埔和高山,這個問題就比較微妙,因為像卑南族和阿美族雖然被歸在高山族(高砂族、山地同胞),但其實生活在平地,而且阿美族的遷徙很多是走海線的。
也許問「布農族為什麼會選高山定居/成為高山民族」會比較準確
sugar668
清政府的統治邏輯、實際的勢力範圍只涵蓋了一部分的原住民地區。
清政府的統治界線是不明確的,其實還是一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概念,所以番界會隨著漢人的開墾移動,而且會一直移動。
你想問的劃定番界大概是指什麼時期,還有是指哪個地區的番界呢?
如果是要問整體的話,大概可以說,18世紀時有的族群已經漢化很深,有的族人會流離失所,到比較偏遠的地方生存,這些跑到偏遠地方的族人當然還是會講他們的族語。
但他們本來生活的那塊地方,可能就沒有族語了。
sugar668
還有一個「荷西時期北部沿海有很多社,歸屬同族同語言」
這個我覺得你得反過來質疑資料,
這些傳教士真的有把北部地區的原住民語言調查清楚嗎?族群歸屬有分清楚嗎?
我們知道荷西的族群分類並沒有像日本殖民時期那樣,人類學者進進出出,去測量原住民的骨骼、調查神話傳說與祭儀、收集大量語料、畫出準確的部落所在地地圖。
儘管日本學者用了比較精細的分類方式,卑南、排灣、魯凱在日本時代也曾經被劃分成一族。
那麼,荷西時期北部原住民的情況真的是只有一族,然後之後才分化嗎?
sugar668
最後想說的是,臺灣原住民只是現在都叫原住民,他們之間其實是非常不均質的,均值的部分來自這幾個地方:古南島、生活在臺灣、清代生活空間受壓迫(平地、淺山族群)、日本殖民政策、國民黨的強力漢化政策。
這之外的部分落差就很大。
關於均值的描述詳見這篇↓
@kellerlin - [黑]「當時台灣人很多熟番原住民比現代還要有地位,例如高一生這位菁英」「要說道...
↑這篇還講了部落間的距離感
ಠ_ಠ
sugar668: 天啊太感謝了!謝謝提供資料
sugar668
ಠ_ಠ: 不嫌棄我太晚看到這個偷偷說就好,
希望你未來也繼續關注相關資料
baboon68
sugar668: (applause)
sugar668
再來補一下好了
日本時代分的「平埔、高山」是承襲清時代的「熟番、(化番、)生番」的概念來的,
生番和熟番的差異跟人種沒有關係,只是當初有漢化、繳租給清政府就叫熟番,其實是一個很不精確的分法。
日本政府剛接收臺灣時,因為還不太了解臺灣,就先沿用了生熟的這種概念,訂定最初的族群政策。
清政府對於臺灣島上的原住民的了解很模糊,但西化過後的日本政府不可能接受他們對臺灣原住民的瞭解只是「像我的就是熟番、不像的就是生番」這種概念。
於是就自己出人類學者去進行調查,人類才第一次知道臺灣島上有「九族」這樣的概念。然後這九族合稱「高山蕃」,然後有「蕃地」專用的法律。
平埔熟番因為跟漢人接近,就沒有再劃分出一個新的位階,跟本島人適用同樣的法律。
sugar668
簡單來說就是
平埔和高山這種概念,是外來的統治者分的。
這個分法跟人種不一定有關係,比較像是不同族群交會之下的歷史產物。
像現在的「平地原住民」、「山地原住民」也是近代政策的產物,倒不是說原住民們(在人類學上)自己演化出這兩種族群。
話說老蔣時代因為用山胞來代替蕃這個字,結果就產生了「平地山地同胞」、「山地山地同胞」這種意義不明的名稱
sugar668
至於原住民們自己分出的族群,
從內部視角來說,其實是一群一群的部落、部族那樣,比「族」還要更小的概念。
雖然人和人之間還是會有戰爭,但畢竟(幾世紀前的)臺灣原住民之間沒什麼一統天下的概念,和周邊族群之間,也就很少大規模的戰爭、併吞行為。
在自然民族的人生當中,需要和其他族接洽的機會也不多,多半自給自足的小社會。(有例外但多數是這樣。)
sugar668
事實上是因為殖民、民族國家、進入現代化、全球化時代的來臨,還有附屬於「其他民族建立起的國家」的關係,
原住民才不得已變成了「一族」,還在其他國民眼中變成了大型的「原住民族」。
所以說實際上不是分裂,是在統治、學術之下,大家被統合成「族」的概念。
sugar668
有點類似殖民時期的非洲那樣,不同族群被劃在同一個國家的概念。
臺灣原住民從九族→十六族,與其說分裂,不如說是他們本來就不同,只是在殖民時期被歸在一起。
雖然有少數幾族在學術上是被罵分裂沒錯XD,但大部分是他們本來就不同
ಠ_ಠ
https://images.plurk.com/2xylJ5NftpR6B4ON112ZXz.jpg 今天看書看到的,李筱峰的台灣之國
ಠ_ಠ
https://images.plurk.com/2MkArb8dtSpqxwLINmRxvt.jpg 這本書滿不錯的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