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686
〔夜來推部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傅榆 2018導演 (即將於四月十二日上映)

先回想起一段往事:2009年五月,傅榆帶著她的紀錄片《大家一起照鏡子》(南藝大畢業作品)與楊彝安的紀錄片《家》一起來到有河book進行了一場小型放映會,那是我第一次認識這位導演(以及她的夫婿)。
book686
楊彝安及傅榆當時是兩位年輕的紀錄片導演,在各自的畢業作品中不約而同皆以「家人」作為拍攝對象,但是主題迥異,彝安是以對家人的內在關照為主,傅榆則是從外在大環境來看家人的政治意識形態光譜是否有互動後改變的可能,兩人的焦點不同,內容與形式也大異其趣。
book686
然而傅榆從這片開始就展現出一個重視「溝通」的初衷,不論是不同意識形態的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還是紀錄片本身所具有的社會溝通的功能,都成為她後來所從事的紀錄片拍攝時的重要思考層面。
book686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這部紀錄片從2011年就開始紀錄陳為廷及蔡博藝兩位學運青年(也都來過有河數次,都是有河的河友),當時陳為廷是台灣意識強烈的清大學生,而蔡博藝則是第一批開放來台的中國大陸留學生,傅榆找上這兩位學運青年顯然是看上他們身份與國族認同上的差異,以及成長過程甚至性別上的對比性,希望藉由一段時程的互動與彼此對話,能夠紀錄下他們的成長與變化,特別是關於政治意識的「溝通」層面;
book686
然而任何一部紀錄片的拍攝都不可能預知開拍之後的發展路線,在後來的拍攝期間最重大的事件就是太陽花運動了,以此為主題的紀錄片甚至新聞節目、新聞性的影片很多,絕大部分都是以事件為主,這是必然且正常的,但傅榆卻是在此之前就已經確立了要拍攝陳為廷及蔡博藝兩個人,之後發生的太陽花佔領立院行動以及各項大大小小的社運或學運事件,其規模及走向都不是事前可以預見的,所幸傅榆並沒有迷失在這些大小事件之中,她從頭到尾都還是關注著這兩個人如何在這些事件中憑著自己的認知及力量做出決定並且承擔後果,而正是這些真實的「人的反應」讓《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這部片在所有太陽花紀錄影像中顯得特別與眾不同。
book686
更加特別的是,本片到後來已不僅是拍攝陳為廷及蔡博藝兩位學運青年而已了,導演傅榆自己也進入影片之中,因為拍攝過程其實就是她與陳、蔡二位彼此之間的對話,既然歷經這許多波折,陳、蔡的轉變與成長都在影片中,這裡面也就不可能沒有傅榆的轉變與成長,而傅榆的轉變與成長又戲劇性地被體現在去年十一月的金馬影展頒獎典禮現場,她的發言無疑是誠懇而動人的,但因其中的政治性必然造成爭議,所以又掀起了一波媒體熱潮,這些都讓《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這部紀錄片遭受不少扭曲,甚至再反饋到已經極不堪的政治環境中,這些都會形成「溝通」的阻礙,讓本意在於「溝通」的紀錄片反而變得難以「溝通」,這其實非常遺憾,
book686
但如果觀眾們願意先放下自身的政治意識形態包袱,單純來看看三個年輕人在這些年的社運及學運歷程中所學習與體認到的種種,或許有機會回到導演「溝通」的本意上,重新思索並檢視什麼是我們這個社會最不應該被埋沒的事物,要我說的話,就是那一顆顆的單純且熱血的赤子之心啊!
book686
最後提醒:四月十二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就要上院線了,有興趣的朋友屆時一定不要錯過,之後我還會有一長篇完整的影評,這裡就不多說;目前影片還有個集資計畫正在進行,敬請響應,活動網頁見貼文下方留言。
book686
〔青春相挺╳前進奧斯卡〕
群眾集資計畫:
嘖嘖 ×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首映 x 奧斯卡集資計畫
book686
兩位被攝者:蔡博藝及陳為廷~~
https://images.plurk.com/4cv0zDFJhwZ6QQaCJ8hT44.jpg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