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726同意罷免
book
看完報告後,大家最常問的那幾件事
紙本書一定貴?不見得。
亞馬遜經營電子書超過10年,同樣的內容,紙本書可能有大字版、精裝版、平裝版和電子書,價格不見得都是電子書比較便宜。當內容很多、跳轉註釋很多(製作上有難度和時間成本),可搜尋的電子書反而較貴。當需要清庫存的時候,平台上的紙書也會比較便宜!有些專業用的醫學、法律等電子書根本沒有紙本書價格可以參考,而一些永遠絕版的紙書,電子書價格也不斐。
eBook
新|726同意罷免
低價不等於電子書。決定一本電子書的價格,在內容有沒有人要讀,有沒有需求。免費的電子書很多,真有人本本都看?[......] 將超低價變成消費者的新正常,對整體數位閱讀產業是隱憂。
新|726同意罷免
台灣電子書的平均價格大約是多少?
閱讀《真確》的〈一切的開端〉,讓我們明白平均值常讓人誤會
新|726同意罷免
-
新|726同意罷免
1930年代開始,全球陷入另外一場世界大戰,原本想置身事外的美國在各種壓力下不得不投入戰爭。美國政府不久發現,軍人要的不只是充足武裝,還要有各式讀物。
新|726同意罷免
無論就數量與散佈規模而言,這是人類歷史上少見的書本流動潮。茉莉‧戈波提爾‧曼寧所著的《書本也參戰:看一億四千萬本平裝書如何戰勝炮火,引起世界第一波平民閱讀風潮》(When Books Went to War: The Stories that Helped Us Win World War II)講述的便是這段鮮少人會注意到,卻又具有重要意涵的珍貴故事。
新|726同意罷免
-
新|726同意罷免
這幾年書市慘澹,歐美翻譯小說銷量大幅下跌(日文小說則成為暢銷主流),減少首印量是必然,隨著而來的是定價上漲,有些時候真的高到令人心驚(例如400頁賣580元),即便買書不太管價格如我,都手軟買不下去。跟出版社聊起,得到的原因不外乎譯稿費成本高、首刷量小,為了過損平只好拉高定價,還有一個說法是:「反正會買的就是會買。」
新|726同意罷免
這理由有點耐人尋味。先不說在出版嚴重過剩的台灣書市,選擇這麼多,真還有書是「非買不可」的嗎?從比較簡單的邏輯來看,這豈不是懲罰那些核心的死忠讀者?商管、知識或嚴肅人文類的書,因為功能性強、不可取代性高,或許還說得通,但是娛樂性強的小說呢?一本580是兩個月Netflix訂閱費哩。
新|726同意罷免
不過580是不是也只能看兩場電影,這樣買一本書的休閒時數可能也差不多(嗎)(對於換算機制感到迷惘)
新|726同意罷免
-
新|726同意罷免
電子書搭配今天因為 gmail 和 google 雲端大當機衍伸出來的備份問題,又是實體紙本書最安全(?)不然就是 華氏451 ,每個人各負責記著一本書
新|726同意罷免
電子書的審查問題也可以參考 墨水戰爭 (吧)
艸監。
用書籍定價當換算單位的話,會覺得一頓大餐或一件uniqlo 的褲子超貴的
新|726同意罷免
艸監。 :
褲子可以穿十年其實頗划算,不過褲子和吃飯在我自己的記帳分類是「食衣住行」,跟歸在「育樂」的書籍 / Netflix 訂閱費/ 電影票錢……性質真的比較不同(打到這裡發現我的記帳方式多少反映了自己對於消費的定義還蠻有趣的)
艸監。
啊、可能因為我沒離巢過,所以沒有食衣住的開銷,所以時尚廢人如我想買件衣物時就會覺得是不那麼必要的高額開銷
住老家的孩子是個寶(超大啃老吸血蟲)
之前聽過以書養書的說法,利用多樣化高代謝來對應前一本的書籍產生的支出,多樣化當然好,但如果客源就是同一搓人,後面的永續經營就會出現危機
新|726同意罷免
想到兩件事(無限延續的討論 XD)
> 覺得愛書人有一定比率會投入出版產業,結果就是用自己賺的血汗錢買書,簡直身心靈的付出(在書上)
> 光磊說過暢銷書是「平常不買書的那些人也買了的書」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