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04 AM
Wed, Oct 27, 2021 10:49 AM
111
16
[雜談]日本神話的考古學。
作者:吉田敦彥。
閱讀隨記。
Myth
Book
神話學文庫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06 AM
民族學者
岡正雄
教授的研究表示,自繩文時代中期以來,史前時代的日本列島上至少存在五個不同種族,由起源相異的「種族文化複合體」渡海來到日本。
(1)母系社會的,祕密結社的,薯類栽培=狩獵民族文化
(2)母系社會的,旱稻栽培=狩獵民族文化
(3)父系社會的,氏族的,旱作=狩獵民族文化
(4)男性的,年齡階梯制的,水稻栽培=捕撈民族文化
(5)父權的,姓氏氏族的=支配者文化
這個學說是僅依據少數資料而展開推論的理論,其中包涵了許多猜測性的假說,隨著研究的推展,有許多部份需要大幅修訂。不過依然是對日本文化多元起源的有力綜合設想。
但雖然是假說,後期其他研究學者逐漸補正資料,而成為受多數學者承認的方向。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06 AM
第一種文化是與野芋、番薯等薯類栽培的低級農業相伴而生的狩獵採集型文化。
與美拉尼西亞島群原住民文化有極高的相似性,但並無直接證據說明此文化是由美拉尼西亞島群直接渡海來到日本,極有可能是從亞洲大陸沿海的某一地區分化成兩支,一支朝南洋方面發展,另一支最終進入日本列島。
通常認為進入日本的時期,大約是繩文時代中期初始的階段。之所以會有如此推測,是因為繩文時代中期後出現在日本的乳棒狀石斧、棍棒式石環、石碟、繁縟的土器形態和紋路、漩渦紋路的盛行,以及土偶、土面具、集落構造等諸多方面的文化要素,都與美拉尼西亞原住民的物質文化有著明顯的對應性。
從此文化中誕生的要素,依舊殘存在日本國的各類民俗之中。這些民俗特別重視芋頭,比如類似男性秘密結社的生剝祭祀,將野芋一類的薯類作為正月祭奠的食物等等。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06 AM
第二種文化大約是在繩文時代末期渡海到日本。在狩獵生活的同時,人們在山地丘陵的斜面上開闢燒田來栽培旱稻。
這一類型文化所使用的語言屬於南亞語系,特徵是對於太陽女神即天照大神的崇拜,有著家族性或村落性的主要女性祭祀者的薩滿。
在日本古代的儀軌中,母親被稱為「いろ-は」,而「いろ-」則是做為同母的前綴詞,如同母之兄為「いろ-え」,同母之姊為「いろ-ね」等,在神代紀等諸多文書中可見。而共同點就是對於同一母親親族的稱呼,而在男性方面如父親、丈夫等,則未見類似的語言要素。
因此岡正雄認為,古代日本曾經存在過使用「いろ」為名的母系親族集團,而這種「同系同母血族集團」無疑是一種母系社會,是由第一種或第二種文化所帶入日本。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11 AM
第三種文化,除了栽培燒田所種植的穀類與黍類外,還以狩獵維生。這一文化被認為是由一支屬於
通古斯
系統的民族所帶來,這支部族在彌生時代的初期經由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對馬島進入到日本,並且也是首個將阿爾泰語系的語言帶入日本國的種族。
而彌生文化中的許多北方要素,例如梳紋陶器、採摘穀穗的半月型石器等物品,也是由這支文化所帶入日本。
在日語中許多表示同族、同胞的詞,如「うから」「やから」「はらから」等,都有「はら=から」的要素,這個語言來自於通古斯語族中表示族外婚制父系同族集團。
按:在19至20世紀,語言學家按照語言系屬分類,將各種語言歸入各種語群,其中的「阿爾泰語系」即包含通古斯語族及日語,但現如今普遍認為該分類並不成立。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12 AM
第四種文化,是構成彌生文化主體的重要文化類型,早在公元前五至前四世紀,位於長江入海口以南沿海地區的吳國與越國滅亡,在國破家亡之際展開民族大遷徙,其中一支的移民渡海來到日本。
這種文化可能屬於南亞系統,將彌生文化中的諸多南方要素帶入日本列島,包括水田耕作、先進的捕撈技術與木板船製作技術,這個文化本身就擅長於沿岸漁業。
從社會組織而言,時至今日,仍然在關東以南的沿海漁村看到一種叫年齡階梯制的制度,即根據年齡與世代來區分社會階層的社會組織結構,這個制度被認公認為是這種文化的固有特徵。除此之外,修建青年屋、女兒屋、寢室、產房、月經房、喪房等不同功能的獨立小屋,也是此文化的獨有特徵。
按:功能房屋的文化在諸多南島民族亦可見,包括台灣的原住民族。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12 AM
第五種文化,是以後來的天皇氏族為中心,將統治階層的王族文化與國家支配體制帶入日本列島的種族文化。
這一種族原本與第四種文化屬於同一體系,但由於受到來自西部的阿爾泰遊牧騎馬民族的征服,而呈現國家組織的雛形,最終在中國東北南部形成新的種族,並於公元一世紀前後開始南下,於朝鮮半島短暫停留後,於公元三世紀至四世紀間渡海來日。
就社會構造的特徵來說,這種文化擁有大家族、氏族、種族這種三段豎直型的部族構造。諸如父系氏族制、軍隊體制、王朝制、氏族長老議會制、奴隸制、氏族職務等級制,不同的職業集團,特別是鍛冶集團。依照社會構造和軍隊構造,將氏族甚至部族劃分五個部份。
此部族的文化特徵為天神崇拜、父系祖先崇拜、職業性薩滿等等要素。這些特徵在本質上與歐亞大陸草原地帶的遊牧民族文化一致。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12 AM
按:岡正雄,昭和時期的日本民族學者,在二戰期間與戰後主導日本的民族學、文化人類學,主攻「古日本的文化層」,即從考古學、語言學、體質人類學、神話學等多樣層面來論述日本的基層文化。從「民族(エトノス/ethnos)」與「種族文化複合」的角度提出理論,對日本的民族學發展有重大影響。在1925年與柳田國男共同編輯民族學雜誌《民族》。因為著作不多而知名度相對較低。
岡正雄教授的理論是,日本民族是由多次的「異種族混交」而最後形成的,現在似乎是公認的定論,不過在當時是相當異類的論點。與學者柳田國男以「一國民俗學・常民」的角度解析日本民俗學不同,岡正雄教授著重在日本民族是如何形成的部份。
比較神話學。高木敏雄、松元信廣、三品彰英、大林太良、佐佐木高明、坪井清足、藤森榮一。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13 AM
在日本學界有一批人仍然認為,就算繩文時代以來的日本人確實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但是就其種族而言,從根本上並沒有發生任何的改變。而他們堅持即使文化發生重大的改變,這種新的文化要素也不可能是由異族渡海帶過來的。
做為一種假說,岡正雄教授的理論在後來研究人員的發展下,逐漸被承認,而後期的研究也多半未能駁斥這個學說,而是在保持同樣原則的情況下,補述完整細節,對其觀點進行部份性的修正。
而對於今日試圖研究日本史前文化的所有學者來說,岡正雄教授的學說作為基本假說,不管從何角度都是無可避免,需要將其放入優先參考。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15 AM
在日本固有文化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信仰形態:
(1)神靈身處天上,降臨人間的形式是降落到山上、森林中、樹梢間。神靈的出現表現出一種垂直型的信仰形態。
(2)祖先─祖靈─死者─異形人類.戴著面具和喬裝打扮的人,神靈從遠方而來訪問村落。此類型的信仰對象表徵更加具象,但是形式不固定。神靈的出現表現出一種水平型的信仰形態。
前一種信仰形態大概是通過第三種文化被帶入日本,而後一種則是被認為是第一種文化的固有要素。
按:岡正雄教授的論文整理集匯後,出版名稱定為「異人その他」。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15 AM
日本神話與南太平洋神話的比較。
在《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所紀載山幸彥與海幸彥的故事。在密克羅尼西亞的帛琉群島、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米納哈薩半島及卡伊群島,皆有相似的尋回魚鉤故事。
以山幸彥與海幸彥的神話為中心所構成的「日向神話」,記述了從邇邇藝命到神武天皇之祖鸕鶿草葺不合尊的故事,其中許多重要的部份,都是以大海為背景展開。有些學者認為,日本神話中的這些要素,都是由南太平洋的島嶼所傳來。
按:先前有提過一個研究計劃,認為日本民族有一條路線是由台灣至沖繩,乘著黑潮而登上日本本土。而進行的草筏渡海再現實驗。
@DarkAsk - [雜談]跨越黑潮。「面對未知。」「什麼才是出發的勇氣。」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人類研究...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17 AM
在《古事記》中邇邇藝命向大山津見神之女求婚,而獲石長比売與木花之佐久夜毘売之許配,然而邇邇藝命嫌石長比売樣貌醜陋將其送返,使大山津見神勃然大怒,於是從此之後,天神御子的壽命不再如磐石般永恆,而是如樹上之花般,鮮豔一時但壽命短暫。
在南太平洋也有類似的記述,被學者歸類為「香蕉類型」的傳說。神賜給人類始祖石頭被拒絕,而索要其他物品,接著賜下香蕉,始祖歡喜的吃掉。神示下告誡言從此以後,生命不再像石頭般永久持續,而是如香蕉般脆弱短暫。
同樣的形態,都是丟棄石頭而選擇植物而使壽命減短。
按:毘売是日語ひめ的寫法,作為對女性的尊稱,通常譯為「姬」,指的是身份高貴或是有錢人家的女兒、小姐或公主等。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17 AM
許多研究者都認為,古代居住在南九州島一帶,被稱為「隼人」的原住民,其實就是印度尼西亞系統的人種,而日向神話是承襲隼人的傳承。
按:隼人是古代居住在日本九州南部的部族,曾多次反抗中央政權。也指日本薩摩國(今鹿兒島)的男子。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17 AM
同樣的,在以波利尼西亞為中心的區域,包括美拉尼西亞與密克羅尼西亞等地區,都有類似的「垂釣島嶼型」的陸地起源傳說,多半都是以魚鉤釣起了島嶼,而獲得了賴以生活之地。
雖然說這與伊邪那岐、伊邪那美以天沼矛攪拌海面形成淤能碁呂島不全然相同,但探究其結構,都是以某個道具放入海中而創造陸地的情節。另外,天沼矛的形式,也可以視為一種補魚工具,即與魚鉤的用途相似。
此外,在落於淤能碁呂島後,男女二神結為夫妻,並產下構成日本國土的眾多島嶼,這種「誕生島嶼型」的陸地創造神話,也在波利尼西亞區域廣泛分佈屢見不鮮,例如說夏威夷就有天神瓦凱阿與女神帕帕等產下島嶼的神話。
按:兄妹婚神話足以另開一新篇,在琉球區域即有
妹神信仰
。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18 AM
伊邪那美在生下迦具土神時,因身體灼傷而死,臨死前生下了土神、水神、穀物神等,被認為是反映出燒田耕法的神話。
伊邪那岐在伊邪那美因生產而死後,進入黃泉國尋找,是很典型的「冥府救妻」傳說。波利尼西亞亦有類似的神話,在紐西蘭的毛利人中也流傳著類似的故事。
在新幾內亞西南海岸的獵頭部族
馬林德
(Marind-Anim),在成年禮時,以殺死獻祭的少女來重現海奴威蕾神話。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18 AM
神的被殺害與農耕的起源。
大宜都比売
與海奴威蕾神話,是同樣的保食神母題。
在《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多次出現,並明顯具有下列三個特定要素:
(1)從身體中取出穢物或分泌物,以此做成食物招待神靈。
(2)被招待者偷窺到生產食物的過程,感到憤怒,於是殺掉了生產者。
(3)從被殺的神靈屍體中,山出了作為人類主食的食用植物,由此成為農業的發端。
@DarkAsk - [雜談]海奴威蕾神話。你吃的植物是從被砍死埋葬的神祇,或是祖先身上長出來的。這類神...
這種類型的神話,與熱帶地區栽培芋頭、果樹類等原始形態農業的文化相關,反映出「古栽培民」部族的固有世界觀,而傳播到較先信形態的農業文化中,使施行稻作的民族也把這類型的神話當成是稻作起源神話。海奴威蕾的意思是「椰子的枝條」。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18 AM
日本神話與亞洲東南部地域神話的比較。
在長江下游以南的地區,有許多「與龍女結婚」的傳說,可以聯想到山幸彥與豐玉毘売的婚禮。而在長江流域,傳說中來自水界的女子已經成為人類妻子,但在某個情況下真面目被人窺見,所以只得告別丈夫與孩子,回到自己原本的世界。可於干寶的《搜神記》中找到許多類似內容。
《搜神記》卷十四。
魏黃初中,清河宋士宗母,夏天於浴室裡浴,遣家中大小悉出,獨在室中。良久,家人不解其意,於壁穿中窺之。不見人體,見盆水中有一大鱉。遂開戶,大小悉入,了不與人相承。嘗先著銀釵,猶在頭上。相與守之。啼泣無可奈何。意欲求去,永不可留。視之積日,轉懈。自捉出戶外。其去甚駛,逐之不及,遂便入水。後數日,忽還,巡行宅舍如平生,了無所言而去。時人謂士宗應行喪治服﹔士宗以母形雖變,而生理尚存,竟不治喪。此與江夏黃母相似。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20 AM
Wed, Feb 27, 2019 2:20 AM
按:在各國神話傳說中皆有「被窺真身而離去」的情節,不過在此更限縮到「與異種結婚,被窺而離去」的範疇。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20 AM
在中南半島可以發現很多講述王室起源的故事,這些故事大體都由「與龍女結婚」的神話變型而來。
在緬甸北部撣族傳說中,就有緬甸國家始祖,與龍女結婚的丈夫,因為沒有聽從妻子的勸阻,目睹了妻子的真面目,而不得不與妻子訣別。
傳說中的主人公與水中的龍王之女結婚,在其宮殿中渡過了好幾個月恍如夢境般幸福的日子。在此期間,龍王為了不嚇到自己的女婿,命令自己手下神龍們通通要化為人形。然而一年一度的雨水祭典終於到來,在這個祭典上,神龍們不得不恢復原來的龍姿。龍王的女兒再三警告字幾的丈夫,在祭典結束前絕對不可走出宮殿半步。而後她自己也變為龍形加入祭典。
然而男主人公終究還是無法抑制自己的好奇心,不顧妻子的勸阻偷偷的爬上宮殿的屋頂。於是看到週圍有無數條巨龍蜿蜒著身軀。目睹此情此景,主人公不禁感受到此地非他應在之地。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21 AM
而當祭典結束後,當變成人類模樣的妻子傍晚回到他身邊時,他立刻提出想回到人類世界,與年邁的父母一同生活的要求。龍王的女兒認為丈夫的願望合情合理,於是將他送回陸地,不久後龍女產下一顆蛋,對丈夫說一定要好照顧從蛋中誕生的孩子,之後就回到水中。
而從蛋中誕生的小孩長大後,在母親的幫助下,最後與中國皇帝的女兒結婚,成為緬甸的第一位國王。
按:這個故事中的龍,應皆指「那伽(Naga)」。
按:由於原記述是以日文,再翻譯後難尋出處,但根據敘述細節,可以猜測所謂的第一位國王,應該是指緬甸傳說故事中的「驃紹梯」。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21 AM
日本神話與希臘、斯基泰的比較。
多數研究者認為,日本神話中大部分的要素是從南方的某些區域傳入,如南太平洋、東南亞等,也就是所謂的「南方系」。而有部份研究者堅持許多重要的起源來自於朝鮮和中亞等北方地區,也就是所謂的「北方系」。
像是天孫降臨、循八咫烏或金鵄最終建國的神武東征等,神從天上降落在山頂、森林或樹枝等物上的垂直性表象神話,與中國東北部、朝鮮區域的斯古通系燒田耕作民文化有強烈的關係。
伊邪那岐冥府救妻的故事,與希臘神話中奧菲斯(俄耳甫斯)如出一轍,而在紐西蘭毛利族也有以塔奈神與西奈女神的類似故事。故事中許多關鍵點都完全雷同。
按:這個相似性,是要以神話傳播來解釋,還是以神話原型來解釋?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21 AM
在希臘神話中,黑帝斯擄走大地女神狄蜜特之女普西芬妮為妻,而即使後來宙斯出面調停,普西芬妮還是無法回到母親身邊,因為她已經吃過了冥府的石榴子,無法完全返回上界。
這與伊邪那美在黃泉國初次拒絕伊邪那岐的理由一樣,進食過冥界的食物後,就不能重返地上,回到生者之間。
類似的冥府救妻故事,除了在日本與希臘外,僅限於波利尼西亞與北美洲區域,分佈緊密。而丈夫的計劃失敗是因為違反了冥府的禁令,除了日本與希臘外,只見於北美洲。
在許多地區都存在著這樣的信仰:去往他界的人一旦吃了那裏的食物,就再也無法重返人間。
另外,故事的一個脈絡,交代原本居住在上界的有力女神,之所以會屬於冥界,且最後成為冥界的支配者。
大林太良在著作中提出一個假說,認為日本神話與古希臘神話多處有奇妙的一致性,是由於內陸亞洲飼育馬匹的遊牧民將神話帶來。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21 AM
日本的三神器:鏡、劍、玉。
斯基泰的三神器:酒杯、戰斧、耕具。
社會功能:宗教=王權、軍事、糧食生產。
即統治者、戰士、庶民三個階級。
在天孫降臨時,一同的有七位天神。天兒屋命產生了中臣,太玉命產生了忌部,天鈿女命產生了猿女,石凝姥命產生了鏡作,玉祖命產生了玉作,總共為五支祭司氏族,或是監督制造祭祀工具的氏族。而天忍日命產生了大伴,天久米命產生了久米,兩個掌管武裝的氏族。
在諸多神話中皆有如此三功能的體系,第一功能象徵的是宗教與統治王權,第二功能則是軍事,第三功能是富饒等生產符號象徵。只要是成三之數的,多半能套入這個模式中。
例如說統治的奧丁,戰鬥的索爾,富饒的弗雷。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22 AM
在斯基泰人的神話中,傳說中從天而降的三件黃金製品,以不可思議的方式來到王室先祖克拉庫薩伊斯手中。犁與軛合起來使用的農具是生產糧食的工具,斧頭是斯基泰戰士使用的武器,而酒杯則是宗教儀式上不可或缺的祭具。在伊朗的宗教中,供奉倒入酒杯的神聖飲品是非常重要的祭儀,而斯基泰正是其中的一部份。
在日本神話中,神器之一的草薙劍是武器,而鏡子在《古事記》中,當天照大神對邇邇藝命時所言:「此之鏡者。專爲我御魂而。如拜吾前。」,其御魂神體為神道祭祀之中心。曲玉在《古事記》中,雖然是天照大神所配戴之項鍊,但實際上亦有其神名,名為「御倉板擧」。《古事記》:「故其御頸珠名謂御倉板擧之神。」而御倉板擧之意,為「要放入倉庫中的水稻種子」。
因此可以認為日本皇室的神器中,鏡子代表宗教與王權,劍為戰鬥,玉則代表以大米為首的糧食生產。
DarkAsk
@DarkAsk
Wed, Feb 27, 2019 2:22 AM
(完)
MGdesigner
@MGdesigner
說
Wed, Feb 27, 2019 8:42 AM
非常同意這個考古
MGdesigner
@MGdesigner
說
Wed, Feb 27, 2019 8:45 AM
例如天照天皇系統可能類似英國歷史上征服者威廉,一直在大陸的韓國的南部有領地(百濟,或者有血緣、聯盟關係),直到白江口之戰完全喪失了大陸的土地,只好徹底變成島國。
割烹 微光
@lueur
Wed, Feb 27, 2019 4:21 PM
我記得還有本書,講亞瑟王的傳說跟西徐亞傳說相似度極高。
白桑
@elisaveta
Wed, Feb 27, 2019 4:33 PM
我記得有一個目前佐證還不完善的假說,認為華夏文明跟古埃及文明其實是可以對照的,似乎是相同的起源
DarkAsk
@DarkAsk
Thu, Feb 28, 2019 1:17 AM
在李福清的比較神話著作中表示:
一個故事的情節,許多民族一樣類似,可能有三個原因。
一、這些民族有親屬關係,古代有一個種族(ethnos),後來分成幾個民族,如古代有東斯拉夫種族,後來分成俄羅斯,烏克蘭與白俄羅斯三個民族;或是藏族與彝族有共同的祖先,大約四千年之前才分裂。
二、一個文化區住著不同的民族,各有不同的來源,但因住在同一個地理環境,就會有類似或相同的物質文化,也常有類似的神話故事,如亞洲北部的Chuckchee與北美Eskmo的神話。
住在同樣的環境作同樣的事業,如海島上的漁民或山地的獵人可以有同類的神話故事情節,這既不是同一來源的民族神話故事,也不是一個文化地區的鄰族之作品,這只是同一個類型的現象。
DarkAsk
@DarkAsk
Thu, Feb 28, 2019 1:18 AM
Thu, Feb 28, 2019 1:25 AM
玻里尼西亞與美洲印第安人都有丈夫下冥界找回死亡的妻子的故事;女子陰戶有牙齒,結婚之後丈夫馬上死亡,後來用石頭打斷牙齒問題就解決了,這個故事在美洲印第安人與日本阿伊努人都有出現,而布農族也有類似故事。
三、一個故事從一個民族地區可流傳到另一個民族,但要注意的是,古代神話一般不會傳到另一個民族,除了一個部落或民族消滅了另一個部落,或是幾個部落族群合併時,也接受原來部落的一些神話、信仰、儀式等。
載入新的回覆
作者:吉田敦彥。
閱讀隨記。
Myth Book 神話學文庫
(1)母系社會的,祕密結社的,薯類栽培=狩獵民族文化
(2)母系社會的,旱稻栽培=狩獵民族文化
(3)父系社會的,氏族的,旱作=狩獵民族文化
(4)男性的,年齡階梯制的,水稻栽培=捕撈民族文化
(5)父權的,姓氏氏族的=支配者文化
這個學說是僅依據少數資料而展開推論的理論,其中包涵了許多猜測性的假說,隨著研究的推展,有許多部份需要大幅修訂。不過依然是對日本文化多元起源的有力綜合設想。
但雖然是假說,後期其他研究學者逐漸補正資料,而成為受多數學者承認的方向。
與美拉尼西亞島群原住民文化有極高的相似性,但並無直接證據說明此文化是由美拉尼西亞島群直接渡海來到日本,極有可能是從亞洲大陸沿海的某一地區分化成兩支,一支朝南洋方面發展,另一支最終進入日本列島。
通常認為進入日本的時期,大約是繩文時代中期初始的階段。之所以會有如此推測,是因為繩文時代中期後出現在日本的乳棒狀石斧、棍棒式石環、石碟、繁縟的土器形態和紋路、漩渦紋路的盛行,以及土偶、土面具、集落構造等諸多方面的文化要素,都與美拉尼西亞原住民的物質文化有著明顯的對應性。
從此文化中誕生的要素,依舊殘存在日本國的各類民俗之中。這些民俗特別重視芋頭,比如類似男性秘密結社的生剝祭祀,將野芋一類的薯類作為正月祭奠的食物等等。
這一類型文化所使用的語言屬於南亞語系,特徵是對於太陽女神即天照大神的崇拜,有著家族性或村落性的主要女性祭祀者的薩滿。
在日本古代的儀軌中,母親被稱為「いろ-は」,而「いろ-」則是做為同母的前綴詞,如同母之兄為「いろ-え」,同母之姊為「いろ-ね」等,在神代紀等諸多文書中可見。而共同點就是對於同一母親親族的稱呼,而在男性方面如父親、丈夫等,則未見類似的語言要素。
因此岡正雄認為,古代日本曾經存在過使用「いろ」為名的母系親族集團,而這種「同系同母血族集團」無疑是一種母系社會,是由第一種或第二種文化所帶入日本。
而彌生文化中的許多北方要素,例如梳紋陶器、採摘穀穗的半月型石器等物品,也是由這支文化所帶入日本。
在日語中許多表示同族、同胞的詞,如「うから」「やから」「はらから」等,都有「はら=から」的要素,這個語言來自於通古斯語族中表示族外婚制父系同族集團。
按:在19至20世紀,語言學家按照語言系屬分類,將各種語言歸入各種語群,其中的「阿爾泰語系」即包含通古斯語族及日語,但現如今普遍認為該分類並不成立。
這種文化可能屬於南亞系統,將彌生文化中的諸多南方要素帶入日本列島,包括水田耕作、先進的捕撈技術與木板船製作技術,這個文化本身就擅長於沿岸漁業。
從社會組織而言,時至今日,仍然在關東以南的沿海漁村看到一種叫年齡階梯制的制度,即根據年齡與世代來區分社會階層的社會組織結構,這個制度被認公認為是這種文化的固有特徵。除此之外,修建青年屋、女兒屋、寢室、產房、月經房、喪房等不同功能的獨立小屋,也是此文化的獨有特徵。
按:功能房屋的文化在諸多南島民族亦可見,包括台灣的原住民族。
這一種族原本與第四種文化屬於同一體系,但由於受到來自西部的阿爾泰遊牧騎馬民族的征服,而呈現國家組織的雛形,最終在中國東北南部形成新的種族,並於公元一世紀前後開始南下,於朝鮮半島短暫停留後,於公元三世紀至四世紀間渡海來日。
就社會構造的特徵來說,這種文化擁有大家族、氏族、種族這種三段豎直型的部族構造。諸如父系氏族制、軍隊體制、王朝制、氏族長老議會制、奴隸制、氏族職務等級制,不同的職業集團,特別是鍛冶集團。依照社會構造和軍隊構造,將氏族甚至部族劃分五個部份。
此部族的文化特徵為天神崇拜、父系祖先崇拜、職業性薩滿等等要素。這些特徵在本質上與歐亞大陸草原地帶的遊牧民族文化一致。
岡正雄教授的理論是,日本民族是由多次的「異種族混交」而最後形成的,現在似乎是公認的定論,不過在當時是相當異類的論點。與學者柳田國男以「一國民俗學・常民」的角度解析日本民俗學不同,岡正雄教授著重在日本民族是如何形成的部份。
比較神話學。高木敏雄、松元信廣、三品彰英、大林太良、佐佐木高明、坪井清足、藤森榮一。
做為一種假說,岡正雄教授的理論在後來研究人員的發展下,逐漸被承認,而後期的研究也多半未能駁斥這個學說,而是在保持同樣原則的情況下,補述完整細節,對其觀點進行部份性的修正。
而對於今日試圖研究日本史前文化的所有學者來說,岡正雄教授的學說作為基本假說,不管從何角度都是無可避免,需要將其放入優先參考。
(1)神靈身處天上,降臨人間的形式是降落到山上、森林中、樹梢間。神靈的出現表現出一種垂直型的信仰形態。
(2)祖先─祖靈─死者─異形人類.戴著面具和喬裝打扮的人,神靈從遠方而來訪問村落。此類型的信仰對象表徵更加具象,但是形式不固定。神靈的出現表現出一種水平型的信仰形態。
前一種信仰形態大概是通過第三種文化被帶入日本,而後一種則是被認為是第一種文化的固有要素。
按:岡正雄教授的論文整理集匯後,出版名稱定為「異人その他」。
在《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所紀載山幸彥與海幸彥的故事。在密克羅尼西亞的帛琉群島、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米納哈薩半島及卡伊群島,皆有相似的尋回魚鉤故事。
以山幸彥與海幸彥的神話為中心所構成的「日向神話」,記述了從邇邇藝命到神武天皇之祖鸕鶿草葺不合尊的故事,其中許多重要的部份,都是以大海為背景展開。有些學者認為,日本神話中的這些要素,都是由南太平洋的島嶼所傳來。
按:先前有提過一個研究計劃,認為日本民族有一條路線是由台灣至沖繩,乘著黑潮而登上日本本土。而進行的草筏渡海再現實驗。
在南太平洋也有類似的記述,被學者歸類為「香蕉類型」的傳說。神賜給人類始祖石頭被拒絕,而索要其他物品,接著賜下香蕉,始祖歡喜的吃掉。神示下告誡言從此以後,生命不再像石頭般永久持續,而是如香蕉般脆弱短暫。
同樣的形態,都是丟棄石頭而選擇植物而使壽命減短。
按:毘売是日語ひめ的寫法,作為對女性的尊稱,通常譯為「姬」,指的是身份高貴或是有錢人家的女兒、小姐或公主等。
按:隼人是古代居住在日本九州南部的部族,曾多次反抗中央政權。也指日本薩摩國(今鹿兒島)的男子。
雖然說這與伊邪那岐、伊邪那美以天沼矛攪拌海面形成淤能碁呂島不全然相同,但探究其結構,都是以某個道具放入海中而創造陸地的情節。另外,天沼矛的形式,也可以視為一種補魚工具,即與魚鉤的用途相似。
此外,在落於淤能碁呂島後,男女二神結為夫妻,並產下構成日本國土的眾多島嶼,這種「誕生島嶼型」的陸地創造神話,也在波利尼西亞區域廣泛分佈屢見不鮮,例如說夏威夷就有天神瓦凱阿與女神帕帕等產下島嶼的神話。
按:兄妹婚神話足以另開一新篇,在琉球區域即有妹神信仰。
伊邪那岐在伊邪那美因生產而死後,進入黃泉國尋找,是很典型的「冥府救妻」傳說。波利尼西亞亦有類似的神話,在紐西蘭的毛利人中也流傳著類似的故事。
在新幾內亞西南海岸的獵頭部族馬林德(Marind-Anim),在成年禮時,以殺死獻祭的少女來重現海奴威蕾神話。
在《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多次出現,並明顯具有下列三個特定要素:
(1)從身體中取出穢物或分泌物,以此做成食物招待神靈。
(2)被招待者偷窺到生產食物的過程,感到憤怒,於是殺掉了生產者。
(3)從被殺的神靈屍體中,山出了作為人類主食的食用植物,由此成為農業的發端。
這種類型的神話,與熱帶地區栽培芋頭、果樹類等原始形態農業的文化相關,反映出「古栽培民」部族的固有世界觀,而傳播到較先信形態的農業文化中,使施行稻作的民族也把這類型的神話當成是稻作起源神話。海奴威蕾的意思是「椰子的枝條」。
在長江下游以南的地區,有許多「與龍女結婚」的傳說,可以聯想到山幸彥與豐玉毘売的婚禮。而在長江流域,傳說中來自水界的女子已經成為人類妻子,但在某個情況下真面目被人窺見,所以只得告別丈夫與孩子,回到自己原本的世界。可於干寶的《搜神記》中找到許多類似內容。
《搜神記》卷十四。
魏黃初中,清河宋士宗母,夏天於浴室裡浴,遣家中大小悉出,獨在室中。良久,家人不解其意,於壁穿中窺之。不見人體,見盆水中有一大鱉。遂開戶,大小悉入,了不與人相承。嘗先著銀釵,猶在頭上。相與守之。啼泣無可奈何。意欲求去,永不可留。視之積日,轉懈。自捉出戶外。其去甚駛,逐之不及,遂便入水。後數日,忽還,巡行宅舍如平生,了無所言而去。時人謂士宗應行喪治服﹔士宗以母形雖變,而生理尚存,竟不治喪。此與江夏黃母相似。
在緬甸北部撣族傳說中,就有緬甸國家始祖,與龍女結婚的丈夫,因為沒有聽從妻子的勸阻,目睹了妻子的真面目,而不得不與妻子訣別。
傳說中的主人公與水中的龍王之女結婚,在其宮殿中渡過了好幾個月恍如夢境般幸福的日子。在此期間,龍王為了不嚇到自己的女婿,命令自己手下神龍們通通要化為人形。然而一年一度的雨水祭典終於到來,在這個祭典上,神龍們不得不恢復原來的龍姿。龍王的女兒再三警告字幾的丈夫,在祭典結束前絕對不可走出宮殿半步。而後她自己也變為龍形加入祭典。
然而男主人公終究還是無法抑制自己的好奇心,不顧妻子的勸阻偷偷的爬上宮殿的屋頂。於是看到週圍有無數條巨龍蜿蜒著身軀。目睹此情此景,主人公不禁感受到此地非他應在之地。
而從蛋中誕生的小孩長大後,在母親的幫助下,最後與中國皇帝的女兒結婚,成為緬甸的第一位國王。
按:這個故事中的龍,應皆指「那伽(Naga)」。
按:由於原記述是以日文,再翻譯後難尋出處,但根據敘述細節,可以猜測所謂的第一位國王,應該是指緬甸傳說故事中的「驃紹梯」。
多數研究者認為,日本神話中大部分的要素是從南方的某些區域傳入,如南太平洋、東南亞等,也就是所謂的「南方系」。而有部份研究者堅持許多重要的起源來自於朝鮮和中亞等北方地區,也就是所謂的「北方系」。
像是天孫降臨、循八咫烏或金鵄最終建國的神武東征等,神從天上降落在山頂、森林或樹枝等物上的垂直性表象神話,與中國東北部、朝鮮區域的斯古通系燒田耕作民文化有強烈的關係。
伊邪那岐冥府救妻的故事,與希臘神話中奧菲斯(俄耳甫斯)如出一轍,而在紐西蘭毛利族也有以塔奈神與西奈女神的類似故事。故事中許多關鍵點都完全雷同。
按:這個相似性,是要以神話傳播來解釋,還是以神話原型來解釋?
這與伊邪那美在黃泉國初次拒絕伊邪那岐的理由一樣,進食過冥界的食物後,就不能重返地上,回到生者之間。
類似的冥府救妻故事,除了在日本與希臘外,僅限於波利尼西亞與北美洲區域,分佈緊密。而丈夫的計劃失敗是因為違反了冥府的禁令,除了日本與希臘外,只見於北美洲。
在許多地區都存在著這樣的信仰:去往他界的人一旦吃了那裏的食物,就再也無法重返人間。
另外,故事的一個脈絡,交代原本居住在上界的有力女神,之所以會屬於冥界,且最後成為冥界的支配者。
大林太良在著作中提出一個假說,認為日本神話與古希臘神話多處有奇妙的一致性,是由於內陸亞洲飼育馬匹的遊牧民將神話帶來。
斯基泰的三神器:酒杯、戰斧、耕具。
社會功能:宗教=王權、軍事、糧食生產。
即統治者、戰士、庶民三個階級。
在天孫降臨時,一同的有七位天神。天兒屋命產生了中臣,太玉命產生了忌部,天鈿女命產生了猿女,石凝姥命產生了鏡作,玉祖命產生了玉作,總共為五支祭司氏族,或是監督制造祭祀工具的氏族。而天忍日命產生了大伴,天久米命產生了久米,兩個掌管武裝的氏族。
在諸多神話中皆有如此三功能的體系,第一功能象徵的是宗教與統治王權,第二功能則是軍事,第三功能是富饒等生產符號象徵。只要是成三之數的,多半能套入這個模式中。
例如說統治的奧丁,戰鬥的索爾,富饒的弗雷。
在日本神話中,神器之一的草薙劍是武器,而鏡子在《古事記》中,當天照大神對邇邇藝命時所言:「此之鏡者。專爲我御魂而。如拜吾前。」,其御魂神體為神道祭祀之中心。曲玉在《古事記》中,雖然是天照大神所配戴之項鍊,但實際上亦有其神名,名為「御倉板擧」。《古事記》:「故其御頸珠名謂御倉板擧之神。」而御倉板擧之意,為「要放入倉庫中的水稻種子」。
因此可以認為日本皇室的神器中,鏡子代表宗教與王權,劍為戰鬥,玉則代表以大米為首的糧食生產。
一個故事的情節,許多民族一樣類似,可能有三個原因。
一、這些民族有親屬關係,古代有一個種族(ethnos),後來分成幾個民族,如古代有東斯拉夫種族,後來分成俄羅斯,烏克蘭與白俄羅斯三個民族;或是藏族與彝族有共同的祖先,大約四千年之前才分裂。
二、一個文化區住著不同的民族,各有不同的來源,但因住在同一個地理環境,就會有類似或相同的物質文化,也常有類似的神話故事,如亞洲北部的Chuckchee與北美Eskmo的神話。
住在同樣的環境作同樣的事業,如海島上的漁民或山地的獵人可以有同類的神話故事情節,這既不是同一來源的民族神話故事,也不是一個文化地區的鄰族之作品,這只是同一個類型的現象。
三、一個故事從一個民族地區可流傳到另一個民族,但要注意的是,古代神話一般不會傳到另一個民族,除了一個部落或民族消滅了另一個部落,或是幾個部落族群合併時,也接受原來部落的一些神話、信仰、儀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