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
book eBook
《我們都是時間旅人:時間機器如何推動科學進展,影響21世紀的人類生活》(Time Travel:A History) 詹姆斯.葛雷易克
https://images.plurk.com/2QXdBLD8QGrEYePps6AF4U.jpg https://images.plurk.com/4S9UUG8lDVGHWVFYJw5z9u.jpg
好難又好有趣喔!我自己的副標是:「你有聽過時間旅行嗎?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導演、詩人和作家的大亂鬥!」(在說什麼呢)
readmoo mooink
讀嘛讀嘛
新新
你有聽過「時間旅行/時間機器」嗎?
新新
這個在現代無數作品中已經用到爛掉,不需要特別解釋受眾就能領會的概念,其實上個世紀才出現在 H・G・威爾斯的作品中。
新新
接下來整本書就開始大亂鬥——呃,我的意思是爬梳各項文本與理論,從卡通、小說、電影到學界,時間旅行/時間機器無所不在,這才發現原來那麼多熟悉的概念其實都出自於此,比方祖父悖論和薛丁格的貓咪,一路看到霍金也參戰我還真的笑了。
新新
作者寫得很 high,雖然很難但也看得很爽(某些學術文章寫到後來根本哲學了啊深奧中帶點詩意),還加了不少想看的書與電影,被難得頗為開心!
然後有些定理查了一百次還是看不懂,我的慧根你去哪裡了呢
新新
《The Time Machine》 by H.G. Wells
西元 1895 年的作品,所以現在 Readmoo 和古騰堡計畫都有免費共享的電子書:
The Time Machine - H. G. Wells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The Time Machine by H. G. Wells
新新
*古騰堡計畫(Project Gutenberg / PG)
致力於將文化作品的數位化和歸檔,並鼓勵創作和發行電子書。該計畫肇始於1971年,是最早的數位圖書館。其中的大部分書籍都是公有領域書籍的原本,古騰堡計畫確保這些原本自由流通、自由檔案格式,有利於長期儲存,並可在各種電腦上閱讀。

*公有領域 / 共有領域
公有领域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新
新新
「時間與另外三種空間維度沒有什麼不同,唯獨我們的意識會隨著時間流動。」
新新
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說:「時間就是看似無事發生時正在發生的事。」而他自己也知道這像句俏皮話。「我們不如就面對現實,承認時間是(就字典而言)我們無法定義的事物之一,並理解它跟我們目前的認知一致,代表我們等待了多久。」
新新
對全知的觀察者來說,沒有所謂被遺忘的過去──沒有消失不見的段落──也沒有尚不可知的空白未來。在感受當下一切的同時,全知觀察者也能感知過去種種,以及無法避開的所有未來。現在、過去和未來對這麼一個觀察者而言,將變得沒有意義:他所接收到的一直都會是一樣的東西。但在某種程度上,他會看見將空間與時間填得毫無空隙的剛性宇宙──亦即一個每樣事物都毫無差別的世界。
新新
我總忍不住懷疑(但不敢承認),其實時間旅行就跟親吻自己的手肘差不多,那只是某種魔法。
新新
「較主流、較常見的人,也就是生在世上大部分的人類」從未思考過未來。又或者,如果他們有思考過,也只會把未來當成某種「空白的、並不存在的東西,而不斷前進的『此刻』,會在空白中同步更新現在發生的一切。」
更現代一點的人──「也就是比較有創意、有組織性或較傑出的人」會將未來看成我們存在的唯一理由:「普通人會說,因為有過去的種種,才會有現在的我們。較有創意的人會說,我們會在這裡,都是為了還沒發生的未來。」
新新
「這裡是布理奇波特?」我邊說邊指。 「是卡美洛。」他說。

> 哈囉亞瑟
新新
《西元二○○○年》(En L'An 2000)
by Jean-Marc Côté
A 19th-Century Vision of the Year 2000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d/France_in_XXI_Century._Toilette_madame.jpg/800px-France_in_XXI_Century._Toilette_madame.jpg
^簡直太棒
新新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5/France_in_XXI_Century._School.jpg/800px-France_in_XXI_Century._School.jpg
最棒的發明可能是學校,一群穿著膝上馬褲的孩子坐在教室,雙手交疊放在木桌上;老師將書塞進絞碎機,該機器由手動曲軸提供動力,書本被磨成碎粉,變成純然的知識碎渣,透過牆上的纜線運送,橫過整片天花板,往下直灌到蓋住學生雙耳的耳罩裡。
新新
海德逐次把這些畫拿給艾薩克.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看──他是一名生於俄國的科學家兼科幻小說作家,更是多達三百四十三本書的作者或編輯。艾西莫夫把《西元二○○○年》寫成他的第三百四十四號作品:《未來時代》(Futuredays)

> 嗨嗨艾西莫夫
新新
他對於時間的精確概念,並沒有推翻心中信仰的永恆的基督教時間。

> 哈囉牛頓
新新
史感就是對「歷史時間」(historical time)的敏感度。法國歷史學家桃樂絲.羅斯(Dorothy Ross)將之定義為「所有歷史現象都可從歷史觀點去理解。所有在歷史時間軸上發生的事件,都可用這條歷史時間軸先前發生的事件來解釋。」
新新
贊格威爾似乎比威爾斯更深切領悟到時間旅行涉及的另一層奇妙暗示。我們很快就會知道,那個東西叫做悖論
新新
我們之所以認為時間旅行不可能發生,會不會是因為我們「抱持特定偏見、特定事實和習慣?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仍無知得無藥可救?」讓我們把心胸放寬,「(針對這問題的)答案不管是什麼,都擁有測不出數值的形而上特質。」

「兩個物體或系統」不能擁有「不同的位移速率或時間變數」。這不是很明顯嗎?皮特金大概完全不知道愛因斯坦在柏林召喚出什麼妖魔鬼怪。

> 愛因斯坦和妖魔鬼怪 XD
新新
我們已經來到了文化史的某個時刻。此刻,懷疑論者和愛唱反調的人都成為真正的時間旅行實行者──科幻小說家。
新新
「最讓我不敢置信的是,當某個簡單的數學算式已經證明某事可能極低,他卻依舊渴望聽從偉人說的話。這世上偉大的人真的還不夠多。」
新新
「科學小說」(scientific novel),又或者可稱「空想小說」(hypothetical novel)

這類故事總是會問「要是……會怎樣?」

「今日的瘋狂幻想,明日的冷酷事實。」

此後,後人將會非常熟悉這個祖父悖論(Grandfather Paradox)。某人提出的異議,將成為另一個人的靈感。
新新
閃電打在鐵軌路堤兩個不同的點上(在這類故事中,火車往往比起馬匹更普及),而且兩點相隔一段距離。如果你是物理學家,有著最優秀而且最新穎的設備──可以判斷兩道閃光同步嗎?你沒有辦法。最後你會發現,坐在火車上的物理學家跟車站裡的物理學家必定意見分歧。每個觀察者都有自己的參考座標,而每一個參考座標都有自己的時間。沒有宇宙時鐘,也沒有神的時鐘,或是牛頓的時鐘。 這裡所揭露的事實是:我們根本無法共享當下(now)
──沒有宇宙皆然的瞬間。

班維爾在他的同名小說提到,我們擁有的只是古老的光芒(ancient light):「即便在這兒,在這張桌子上,這個畫面的光線也是花了時間──儘管無限微小,依舊是時間──才從我眼中抵達你眼中。也因為如此,我們觸目所及的地方──每一個地方──都是過去的身影。」
新新
如今,他比我早一點離開這詭譎多變的世界。但這不代表什麼。像我們這樣的人──像我們這樣篤信物理的人──深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差異不過是一種偏執的錯覺。

> 愛因斯坦這話也說得太詩意
新新
「在很遠的地方會是幾點?」
新新
現在,在靠近華府波多馬克河的一座山丘上,美國負責管理一個時間管理局(Directorate of Time)。那是海軍的子部門,依據法律,更是官方的時間管理部門。同樣的組織在巴黎稱為BIPM,它同時也擁有國際公斤原器。他們都是Temps universel coordonné的守護者──或者你也可以稱它為世界協調時間(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簡稱UTC──但我想我們應該都同意,這種命名法太過傲慢,所以還是叫它地球時間吧。
新新
報紙則用非常科幻小說的口吻解釋新的時間設定:《泰晤士報》(The Times)的讀者若在今天早上八點鐘於早餐桌上翻閱報紙,新布倫威克的聖約翰會是九點鐘,芝加哥又或是聖路易斯則是七點。不過芝加哥當局拒絕採用標準時間,也許是因為芝加哥的子午線沒被選為標準線。此外科羅拉多的丹佛是六點,舊金山五點。光這幾個例子就可概括說明整個概念。
新新
「在事情發生之前,我不可能會記得啊。」愛麗絲說,而皇后反駁說:「只能回想過去的記憶力,是最爛的記憶力。」記憶同時是我們的過去,但也不是我們的過去。記憶跟我們想像的不同,它不是被記錄下來的東西。記憶是被製造出來的,而且無時無刻都在重製。
新新
我不想談時間旅行這種狗屁不通的東西,因為一旦開始,我們就會在這裡耗上一整天,然後拿起草桿開始畫圖表。
──美國電影製作人雷恩.強森

> XDDDDDD
新新
在周末,一場海戰將會發生過。但不是每個語言都內建未來完成進行式。假如你的語言有,這句子聽來會比較自然。不管是「將會發生過」還是「將會沒發生過」,等到那個時刻來臨,我們就會知道是哪一個了。這個答案本就無可避免。按照這個推論,語言和邏輯傾向永恆論,宇宙剛性之所以堅不可摧,是因為牛頓和拉普拉斯揭示了精確、規律的物理法則。塊狀宇宙的封包被包裹得密密實實,而且外面包的(似乎)是四維的時空連續體。

文字可以表達事物,但文字不是事物本身。我們都知道,但可能會忘記。宿命論是一種文字堆砌出來的哲學,而且,它的最終答案一樣得用文字(word)表達──並不一定是現實(reality)。
新新
https://images.plurk.com/1nnisaZNs0BeB3ckxi3SHr.png
> 到底在說什麼啊哈哈哈哈哈哈
新新
物理是由數學理論和文字組成的──始終如一。而文字究竟是不是代表「真實存在」的物體?這個問題並非一直都有答案。事實上,物理學家在無視這件事上做得倒是相當好。
新新
顯然,電子能同時間衝進未來,然後又回到過去。「當時我已經是個相當夠格的物理學家,」費曼表示:「不會說出『噢!這怎麼可能?』這種話。因為,今日所有研究過愛因斯坦和波耳的物理學家都知道,有時候一開始看起來很矛盾的點子,假使能禁得起所有的細節檢驗與分析,並能在實驗中達成圓滿結果,那麼,它很可能一點也不矛盾。
新新
「生命中的偶然」是費曼比較喜歡的描述方式。「眼下我們非常清楚,不可逆性是由生命中各種大小意外造成的。」如果你把一杯水丟進海裡,等一段時間,再把杯子撈回來,有辦法拿回同樣一份水嗎?有可能──可能性並非是零,只是微乎其微。十五顆撞球的確可能在桌上橫衝直撞,最後停止變成一個完美的三角形──可是當你看到這件事發生,你就會知道影片被倒轉。第二定律是一個或然性的法則(probabilistic law)
新新
不是地獄,不是啟示錄,不是轟天巨響,只有悉窣耳語。 這樣的遲暮淺灘在科幻小說中一次又一次再現。我們來到這領域的盡頭──J.G.巴拉德(J.G. Ballard)的「末日荒原」,終末的岸邊。最後一個人在那裡出聲道別:「若以這種方式辭別,他得在宇宙中的每一顆粒子牢牢印上專屬於他的記號。」在威爾斯令人印象深刻的最後幾頁中,時間旅人渾身顫抖地坐在他的座椅上觀望「古老地球的生命之光漸漸衰敗」。沒有任何動靜。他只在漸漸死去的太陽發出的幽暗光芒中看見髒髒的紅色、淺淺的桃紅、一大片腥紅。他覺得好像有什麼黑色的東西噗通落下,但那只是顆石頭。
[……]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 這段好美喔
新新
語言逼我們接受這件事。第一個說時光「飛逝」或者時間「流動」的人是誰?在我們選擇譬喻的事物時,很少會意識到語言的影響力。這個影響力左右了我們感受現實時採取的譬喻。

使用中文的人在時間上經常使用垂直式的譬喻法:「上」不只代表上面,也代表「上回」、「上次」,而「下」代表下方,同時也是下一回。所謂「上個月」,指的是剛結束的那個月,而下個月正在來的路上。
新新
萬一(what if)──他如此問道,而惠勒對他鼓勵有加。此人對於詭異且矛盾的事物向來是敞開心胸──萬一,所有的測量結果實際上都是一條分支呢?假使一個量子態(quantum state)可以非A或B,那麼這兩個可能性就都可以存在:現在有兩個版本的宇宙,各有各的觀察者。世界真的是一座歧路花園。與其說我們擁有一個宇宙,不如說我們有的是許多宇宙加起來的一個整體。
新新
「所有疊加性質中的元素(亦即所有『分支』〔branch〕)都是『事實』(actual),但說到『真實性』(real),則是誰也不下於誰。」
新新
奧卡姆剃刀理論(Occam's razor)的一大的侮辱:若無必要,勿增實體。
奧卡姆剃刀到底是個怎樣的法則? - PanSci 泛科學
:奧卡姆剃刀能幹什麼呢?通常它是用來解決科學vs.非科學的爭端的。
新新
一方面而言,那是純然屬於人類的,是在時間之中的。另一方面,那又是一個看不見的地方,稱為永恆。(這裡我們以粗體處理。)只不過,除了神之外,這個版本的永恆是屬於一群男性志願者的。(沒錯,又沒有女人能加入這個社團了。女人是要生小孩的,雖然這個地方並非作為此用。
新新
做時間膠囊的人試圖把土地當作某種沒整理的超巨大檔案櫃──例如地下室、墓園和沼澤,但他們都沒搞清楚歸檔的第一法則:被拿去歸檔的東西大多再無重見天日的機會。

同樣的難題也出現在處理核子廢料的情況中:我們有辦法設計出一個歷經數千年後還能被看懂的警告訊息嗎?

這種機制不算可靠──既無組織又斷斷續續,易失敗、易缺漏。它們必須使用某種密碼,而密碼需要人來破譯。但話又說回來,不管是材料是石頭、紙還是矽,文化這個東西在技術層面就是有耐久性,而這是有機生物怎麼也做不到的。
新新
歷史是他想要從中醒來的夢魘。
新新
「親愛的孩子,時間完全是一種主觀的東西。這是私人恩怨。我們都各自在自己的過去中旅行──而不是其他人的。世上並沒有共通共用的連續體啊,亨利。只有成千上萬的單獨個體,每個人有屬於自己的時間線,一條時間線無法影響另一條。我們就像百萬條義大利麵,在同一個碗裡……每個人都必須單獨在自己的那條線上來回。
新新
科幻小說或者「推想小說」(speculative fiction)作者提供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奇想天外的虛構故事,往往也是嚴謹的歷史分析研究。

而我們的文學、電影工作者一面朝想像中的未來前進,一面持續構思各種新過去。我們都是這樣的。每天每晚,在虛構世界中睡睡醒醒,衡量各種選項,後悔地想「那時要是如何如何就好了」。
新新
memo 片單

1.《堤》La Jetée

2.《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

3. 1973年,大衛.傑洛德(David Gerrold)這個年輕人曾為一個短命(但後來生生不息)影集《星際爭霸戰》撰寫劇本

4. 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的說法。此人一直與他的研究生進行「蛀孔和時間機器」的研究。26年後,索恩成為2014年票房大片《星際效應》的執行製作與科學顧問。

5. 1995年的電影《未來總動員》(Twelve Monkeys)中(這部片以細膩手法重新詮釋《堤》
新新
「時序保護假說」:物理法則會保護歷史不被所謂的時間旅人破壞。
「感覺似乎有個『時序保護機構』的東西存在,」他以非常科幻小說的口吻說道,「這東西遏止了封閉類時曲線的出現,並為歷史學家保護了宇宙的安全。」
有一個非常強而有力的實驗證據支持這個假說。因為,目前為止我們還沒受到大舉入侵的未來旅客騷擾。

> 霍金也來囉www
新新
他在一九五二年寫的一個恐龍獵人時間旅行的故事中說:「時間不允許這種亂來的行為──怎麼可能讓人遇見他自己呢?只要這種危險情況快發生,時間就會出面調停,就像飛機撞上氣阱(air pocket)一樣。」這裡要注意的是,在此,時間是有行動力的:時間不允許,時間出面調停。道格拉斯.亞當斯也提供了他的版本。「悖論只不過是某種傷疤。時間和空間會自我療癒,之後人們就只會記得一種版本──就是大家最可以理解、也最合理的那一個。
新新
「與那些受大眾歡迎的電影相違背,在於穿越過去並不會改變未來。或這麼說好了:未來早就被改變過了。又或者說,其實一切都比這複雜太多。」
新新
人們不斷詢問時間是什麼,似乎覺得只要找到組合字詞的正確方法,就能把鎖打開、讓光透進來。我們想要的是一個幸運餅乾的籤解,即一句完美的短語。
新新
最終,我們還是得從柏拉圖的抽象數學樂園空降到紅塵俗世的實驗室椅上。此時,凡必須測量的,套句物理學家的話──波函數就會「塌陷」。薛丁格的貓非生即死。
新新
「無論參加哪個會議,感覺都像去到一座吵得不得了的聖城之中,」物理學家克里斯多福.福克斯(Christopher Fuchs)說:「在那裡你會發現,抱持各種信仰的神父都在相互挑起聖戰。」
新新
小說家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說:「每個藝術家都想以藝術手法捕捉動態──也就是人生──然後把它固定在那兒不動。」科學家也是這麼做,而且有時他們會忘記自己用的是藝術手法。

你可以說愛因斯坦發現宇宙是一個四維的時空連續體,但不如改個更加謙虛的說法比較好:愛因斯坦發現,我們可以用四維的時空連續體來形容這個宇宙,而這樣的一個模組,讓物理學家得以計算有限領域中幾乎任一項物件,其精準度高得令人訝異。
新新
理想狀態下,書應該像幅畫,我們應該要能跳脫時間,同步理解內容(納博科夫如是說)。「當我們看一幅畫,是不需要以特定方式移動視線的──即便畫所擁有的深度與發展過程與書無異。但是,在你第一次接觸一幅畫時,並不需要納入時間元素。」
新新
每次死亡都代表一份記憶遭到刪除。
新新
https://images.plurk.com/Km0VuHGQO6Pharb1bb7c1.png
總閱讀時數:6 小時 40 分鐘
新新
新新
OB短評》#133 跨越時空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 Openbook閱讀誌
融文學史、科學史、哲學史於一爐,作者宅男心大爆發,企圖破解人們為何對時間旅行如此著迷。點評各大名家的科幻梗尤為一大看點,有comic-con的團圓喜氣,彷彿一腳踏入蒸氣龐克界,手握搖桿咔啦咔啦操作時光機,返老還童或返童還老都不是問題。
新新
我們都是時間旅宅
喜歡這張圖
https://imgs.plurk.com/Qwu/7CR/DQZqbEoOhvb5aPT8TfjuEzwtmmK_lg.jpg
新新
異星入境的語言學與時間哲學 / 時間是客觀實在的嗎?反方:康德、Wheeler、Barbour、McTa...
「世界上最抽象的概念,就是時間」

說起來,我還沒看過《妳一生的預言》(如此暴雷的書名 XD)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