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
性別
@cavale - 【Pop Culture Detective】PCD頻道今年第一支影片的中文字幕上架...
這個要另開一噗來推推,針對影視作品乃至生活中四處可見的性別、陰性及種族歧視所做的幾隻分析影片,舉例了可能許多人所熟知的作品,大都有CC中文字幕。
現代人的社會是媒體形塑的社會,每一日所看見、接收的資訊必定影響判斷和思考的基礎。我想這才是為什麼需要有更多聲音去談論,去表達「那不能代表我的感受而且那是有害的」。
W.M.
然後大喊一聲和漾我愛你~
和漾
謝謝千蟻的分享跟反饋。
我覺得這頻道影片可貴在於他除外點出問題的擴及層面、潛在影響,檢視創作自由的辯護成立與否,也提出可能的解套方向,像是重申我們該聆聽更多受害人的聲音,而不是去歸因檢討受害者、獵奇傷痛的細節。
這讓我想延伸到對於連環殺人魔的追捧,最近看到netflix上了Ted Bundy的紀錄片,以及Zac Efron出演他的生平電影,先不論美國連環殺人的高峰在1970年代,許多受害者的家屬仍在世的倫理問題,為何選擇紀錄片的形式本身就很值得討論(我自己還沒看完,所以不便評論),畢竟紀錄片是有一定觀點和資料的取捨,自然也會影響到觀眾的判斷,覺察到動機我覺得是創作者跟閱聽者都責無旁貸的部分。另外的延伸是,Mindhunter影集本身也有很多問題,跟原著書籍本身是有背離的,這部分小U有討論過,我認為很有啟發。
和漾
有害的意識形態怎麼形塑思考,除了他國的影視文化彼此複製,閱聽者也複製、承襲上一代的傳統思維,意識到問題是第一步,要怎麼更細膩去處理是緊接而來的命題,應用在同人創作的部分,像是ABO不該只侷限在另一種複製生理性別和背後價值的分類,在官能描寫情慾的同時,創作者是否能賦予另一種可能(比如O權提倡的設計、不要美化性暴力的過程),無疑是作者意識的延展跟挑戰。
這部分我想同人研究有很多洞見,我才學疏淺所以涉略很少,The Mary Sue跟Lindsay Ellis就談論蠻多的,我也很推薦(有朋友翻的中文字幕):
Death of the Author
和漾
對於個人的影響就是對喜愛的事物都有盲點,而透過這些討論可以照出自己,我自己是在冷硬派警探和科幻上面獲得很多新的想法跟打臉,哈。
W.M.
呀~我召喚出了和漾(扭動)
我自己是覺得他的影片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是講得很好懂,舉例的方式和用語都很好懂,而且其實他點出問題和影響等等,並不(直接)責備閱聽者(雖然我自己一直是覺得閱聽大眾也是可以被檢討的),大概可以讓觀看的人更能冷靜一點思考吧,個人喜好真的會變盲點,或是因為情感上的喜愛就覺得比較可以原諒(艸)
W.M.
還是要再感謝一次中譯,這幾天準備慢慢來看完這樣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