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fenstein🐈⬛🎴
@wolfenstein
說
Fri, Jan 18, 2019 9:48 AM
20
4
創造鋼彈的男兒們:飯塚正夫訪談(6/6)
飯塚:我們馬上委託大河原作設計,第一稿的強化服是個像潛水服般的東西。Powered suit的大小是2.5公尺,小孩子根本不會喜歡(笑),小孩子喜歡巨大的東西,因為這樣看起來比較強。當時雜誌有將各機械人的大小、重量、強度做了比較,五十公尺到一百公尺高是理所當然的程度,其中也有三百公尺高的。我們將這樣巨大機械人的狀況與power suits的形象取得一個勉強的妥協點,設定為十八公尺高。這與巨大機械人最早的動畫作品『無敵鐵金剛』的機械人高度相仿,但對現在小孩來看是嫌小了。不過以大人的十倍身高來想的話感覺還是很強吧。不過十八公尺實在不能算是強化衣而是巨大機械人了吧。這時的企劃暫名為「Gun Boy」,有意表現出以少年們為主角,以及比起機械人更接近宇宙時代軍隊拿著槍的形象。
wolfenstein🐈⬛🎴
@wolfenstein
說
Fri, Jan 18, 2019 9:48 AM
麻煩的是機械人的扮相。實際戰爭有長距離砲作長距離戰、有迫擊砲作中距離戰,作為支援才進行步兵槍戰、肉搏戰,這樣才有了「鋼坦克」、「鋼加農」、「鋼彈」的構想。問題是這個肉搏戰,「宇宙時代的軍隊」總不好拿刀對砍吧,就算要有也需要某種程度寫實的設定才行。在此我們又得力於鵺工作室。「鋼彈」企劃開始前一年美國上演了『星際大戰』(’77),他們搶先觀賞過了。因此他們才告訴我們「有像光劍這樣的東西喔!」電影裡光劍是插在腰上的嘛,所以一開始山浦也是想把光劍設定插在腰上。
wolfenstein🐈⬛🎴
@wolfenstein
說
Fri, Jan 18, 2019 9:48 AM
——再來讓宇宙戰帶有寫實性的設定,是鵺工作室的松崎先生想出來的點子「米諾夫斯基粒子」。
飯塚:沒錯。然後三種機械人、還有將戰鬥機收翼起來成為箱型與上下部身體合體的點子也是那陣子想出來的。不過這要做成玩具好像要花上一大筆商品開發經費。對 Clover 來說只拿著槍的玩具可玩度太低了,一開始還想讓手跟頭部都可以飛起來呢(笑)。還有從胸部射出黃色圓盤之類的點子,讓以富野為首的現場幾個人都抱頭苦惱。
wolfenstein🐈⬛🎴
@wolfenstein
說
Fri, Jan 18, 2019 9:48 AM
敵人既然也是宇宙時代的軍隊,就以這種形象來造型,於是就有了「沙克 zaku」。其實這名字一開始取叫"雜魚(注:日文 zako,無名小卒之意)"(笑)。因為他們都是雜兵嘛。不過不能真叫雜魚,那就取軍隊列隊行進時的腳步聲「喳喀、喳喀」的,改成「沙克」了。然後敵方也需要有王牌駕駛員,當時想到就出現類似「萊汀」的敵方角色「夏金」的就好,這就是「夏亞(‧阿茲納布爾)」的由來。富野是個擅長塑造城府深厚的人物、描繪複雜的人類社會,產生出獨特世界觀的導演,因此對於這種帶著陰影的宿命性角色特別喜愛。
wolfenstein🐈⬛🎴
@wolfenstein
說
Fri, Jan 18, 2019 9:49 AM
《「機動戰士嫚旦」!?》
——夏亞‧阿茲納布爾自是如此,但連主角一方,以阿姆羅‧雷為首,幾乎沒有日本人,就算是日本人的名字也都用片假名書寫。這以意圖使觀眾代入情感的觀點來看是否從想法上就有問題呢?
飯塚:這個是因為,山浦不用說,富野、安彥、星山等人都是虫製作出身的關係吧。手塚老師的作品都是無國籍的,因此放在任何一種世界都能通用。
wolfenstein🐈⬛🎴
@wolfenstein
說
Fri, Jan 18, 2019 9:49 AM
難的是取作品標題。機械人卡通的標題都是以「無敵超人」或「無敵鋼人」之類的漢字為副標加上機器人名的片假名主標吧。副標很容易就決定了,穿著強化服可以機動性動作,所以就是「機動」。然後接軍隊、兵士。嗯,機動軍隊、機動兵士聽起來真難聽(笑),那就機動戰士。片假名主標取的本來是護送船隊的意義,但其實是某部美國動作片的卡車軍團叫做"コンボイ convoy",山浦說:「喔這不錯,聽起來夠強!」便把「Gun Boy(ガンボーイ)」縮寫為「鋼波依(ガンボイ)」。但這樣還是決定不了。
wolfenstein🐈⬛🎴
@wolfenstein
說
Fri, Jan 18, 2019 9:49 AM
當時查理士‧布朗遜(Charles Bronson)主演的廣告中,有一句台詞「嗯~嫚旦」。鋼波依、嫚旦、鋼彈.,嗯嗯……我們想起星山一開始取的片名「Freedom Fighter」中也有個 dom,這應該OK吧。然後富野說他希望像『星際大戰』那樣用英文字母當標題……但 freedom 的 dom 與手槍的 gun 合起來變 Gundom……這不就唸成「鋼洞」了嗎?那就用水庫的那個 dam 好啦!然後就說水庫可以防止洪水、守護人類、產生電力,作為防禦敵人守護我方的機械人來說是個好名字之類之類的,跟廣告商胡說這麼一大套,就決定標題叫「鋼彈=Gundam」了。
wolfenstein🐈⬛🎴
@wolfenstein
說
Fri, Jan 18, 2019 9:49 AM
——可惜的是,如此開始播放後,收視率並不好。
飯塚:是的。結果最後,還是成了每回都要打倒新出現的敵方機械人的模式。安彥火大地說:「乾脆作二十六集就好,之後改作新的機械人卡通算啦!」大河原也失望地抱怨:「又要做一堆被幹掉的機械人啊……」但是最痛苦的還是富野吧,自己好不容易創造出這樣程度的世界觀,又要把它毀掉。後來我們想到現實的戰爭也有試作機,就設定了在戰場中試作機參戰也不算奇怪的道理,總算是將世界觀自圓其說救了下來。當時為了不再次落入「萊汀」時的狀況,我們可是拼了老命。
wolfenstein🐈⬛🎴
@wolfenstein
說
Fri, Jan 18, 2019 9:49 AM
當時臨時趕出來的機械人是「古夫」。但它的武器電熱鞭根本不符合 mobile suits 的概念(笑)。故事舞台不斷地發展移動,開始出現具備陸海空、宇宙等各類地區、地形戰鬥機能的機械兵士部隊的概念。最後還出現「薩克雷洛」這樣不可思議的東西(笑)。這台大概只出現了四個鏡頭。不過像「多姆」那樣成功的東西則有延續下去,發展成宇宙戰用的「歷克‧多姆」。有趣的是到後半段還出現像「畢克‧薩姆」、「吉昂」之類的巨大機械,那是創作者們在思考 powerd suits 與戰鬥的擴張的同時,還要構思下一部作品,將下部作品的某些可行構思零零散散地放了進來。那些巨大機械,延伸到了富野下部作品,也就是主角機械人高度一百公尺的『傳說巨神伊甸王』。
wolfenstein🐈⬛🎴
@wolfenstein
說
Fri, Jan 18, 2019 9:49 AM
——以結果來說,有這麼多具有豐富變化性的機械人登場,對於開拓影迷的族群與擴展作品的樂趣之處是件好事,但對提升收視率有足夠的影響嗎?
飯塚:沒用(笑)。畢竟,故事太難懂了。因為觀眾的主流依舊是小學生。這與「大和號」真的完全相同。到了暑假地方上是有些來 SUNRISE 玩的高中生與大學生,但無奈主贊助商的玩具也賣不好,收視率也不佳。Clover 也不是毫無應變措施,跟我們要求「出個強化機械,讓我們玩具化吧。」因此「鋼彈」的強化組件「G裝甲」便在作品中登場了。為了讓這機械在作品中登場,以富野為首的製作現場忙翻天了。
wolfenstein🐈⬛🎴
@wolfenstein
說
Fri, Jan 18, 2019 9:50 AM
這樣做了玩具還是賣不好,山浦就向 Clover 提議,將 mobile suits 的形狀實際具象化,並且作成便宜的塑膠模型。但 Clover 判斷「不能再虧錢下去了」。因此我們便準備說服其他公司買我們的版權。當時 BANDAI 公司出現了,那陣子正好超級賽車風潮告一段落, BANDAI 也正在尋找可商品化的品項。兩邊一拍即合,「鋼彈」的塑膠模型化便告實現。不過雖然決定塑膠模型化,收視率還是不見提升,最後終於中途腰斬了……我們只好苦笑:「哎呀,連結束都跟大和號一樣啊。」這消息在影迷之間傳開來,我們收到大量的「請不要腰斬」的明信片與電話,我們呼籲他們:「跟我們說沒用,要跟電視台或廣告商說」、「跟他們說希望重新放映或者電影化吧」。連這點也跟大和號完完全全一樣。最終來說,還是這些影迷熱烈的行動讓電影化終於能實現。
wolfenstein🐈⬛🎴
@wolfenstein
說
Fri, Jan 18, 2019 9:50 AM
——企劃這樣一個向世人打出公司名號的作品,最後終於能實現,您認為其原因何在?
飯塚:我想是參加的製作群與 SUNRISE 全體的熱情吧。以山浦為首,導演、劇本、現場指導、設計、作畫、上色、特殊效果、背景、攝影、沖印、編輯、音響,全部製作群以及表現演技絕佳的聲優們的每一部分。尤其是面對嚴酷的製作狀況,毫不滿足地連家也不回地支持下來,負責製作的全體成員的拼死努力。這一切一切的熱情。一部作品能不能常留人心之中,我認為這部分相當重要。以品質來說的話影像如今回頭看其實是很慘的,但不可思議地,就像演員就算表演技術尚未純熟,只要努力地演出的話,想必可以傳達給觀眾吧。漫畫也是這樣,動畫也是相同的道理。
wolfenstein🐈⬛🎴
@wolfenstein
說
Fri, Jan 18, 2019 9:55 AM
Fri, Jan 18, 2019 10:07 AM
訪談(1/6)
@wolfenstein - 創造鋼彈的男兒們:飯塚正夫訪談(1/6)原文出處:《ガンダム者~ガンダムを...
超電磁迴轉壽司
@ck50878
Fri, Jan 18, 2019 11:06 AM
感謝分享
wolfenstein🐈⬛🎴
@wolfenstein
Fri, Jan 18, 2019 11:21 AM
載入新的回覆
飯塚:我們馬上委託大河原作設計,第一稿的強化服是個像潛水服般的東西。Powered suit的大小是2.5公尺,小孩子根本不會喜歡(笑),小孩子喜歡巨大的東西,因為這樣看起來比較強。當時雜誌有將各機械人的大小、重量、強度做了比較,五十公尺到一百公尺高是理所當然的程度,其中也有三百公尺高的。我們將這樣巨大機械人的狀況與power suits的形象取得一個勉強的妥協點,設定為十八公尺高。這與巨大機械人最早的動畫作品『無敵鐵金剛』的機械人高度相仿,但對現在小孩來看是嫌小了。不過以大人的十倍身高來想的話感覺還是很強吧。不過十八公尺實在不能算是強化衣而是巨大機械人了吧。這時的企劃暫名為「Gun Boy」,有意表現出以少年們為主角,以及比起機械人更接近宇宙時代軍隊拿著槍的形象。
飯塚:沒錯。然後三種機械人、還有將戰鬥機收翼起來成為箱型與上下部身體合體的點子也是那陣子想出來的。不過這要做成玩具好像要花上一大筆商品開發經費。對 Clover 來說只拿著槍的玩具可玩度太低了,一開始還想讓手跟頭部都可以飛起來呢(笑)。還有從胸部射出黃色圓盤之類的點子,讓以富野為首的現場幾個人都抱頭苦惱。
——夏亞‧阿茲納布爾自是如此,但連主角一方,以阿姆羅‧雷為首,幾乎沒有日本人,就算是日本人的名字也都用片假名書寫。這以意圖使觀眾代入情感的觀點來看是否從想法上就有問題呢?
飯塚:這個是因為,山浦不用說,富野、安彥、星山等人都是虫製作出身的關係吧。手塚老師的作品都是無國籍的,因此放在任何一種世界都能通用。
飯塚:是的。結果最後,還是成了每回都要打倒新出現的敵方機械人的模式。安彥火大地說:「乾脆作二十六集就好,之後改作新的機械人卡通算啦!」大河原也失望地抱怨:「又要做一堆被幹掉的機械人啊……」但是最痛苦的還是富野吧,自己好不容易創造出這樣程度的世界觀,又要把它毀掉。後來我們想到現實的戰爭也有試作機,就設定了在戰場中試作機參戰也不算奇怪的道理,總算是將世界觀自圓其說救了下來。當時為了不再次落入「萊汀」時的狀況,我們可是拼了老命。
飯塚:沒用(笑)。畢竟,故事太難懂了。因為觀眾的主流依舊是小學生。這與「大和號」真的完全相同。到了暑假地方上是有些來 SUNRISE 玩的高中生與大學生,但無奈主贊助商的玩具也賣不好,收視率也不佳。Clover 也不是毫無應變措施,跟我們要求「出個強化機械,讓我們玩具化吧。」因此「鋼彈」的強化組件「G裝甲」便在作品中登場了。為了讓這機械在作品中登場,以富野為首的製作現場忙翻天了。
飯塚:我想是參加的製作群與 SUNRISE 全體的熱情吧。以山浦為首,導演、劇本、現場指導、設計、作畫、上色、特殊效果、背景、攝影、沖印、編輯、音響,全部製作群以及表現演技絕佳的聲優們的每一部分。尤其是面對嚴酷的製作狀況,毫不滿足地連家也不回地支持下來,負責製作的全體成員的拼死努力。這一切一切的熱情。一部作品能不能常留人心之中,我認為這部分相當重要。以品質來說的話影像如今回頭看其實是很慘的,但不可思議地,就像演員就算表演技術尚未純熟,只要努力地演出的話,想必可以傳達給觀眾吧。漫畫也是這樣,動畫也是相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