ಠ_ಠ
TED演講 90年代中期,疾病防治中心和凱薩醫療機構發現暴露於某種物質,會使死亡風險劇增。在美國,它占主要死亡原因的70%。暴露於高劑量時,會影響大腦發育、免疫系統、激素系統、甚至影響DNA讀取和轉錄方式。暴露在高劑量下的人們,有3倍風險患上心臟病和肺癌。預期壽命減少20年。但現時醫生未接受相關培訓,對其進行常規檢查或治療。這種病因指的不是農藥或包裝上的化學物質,而是童年創傷
ಠ_ಠ
到底是哪種創傷呢?不是考試不合格或輸掉籃球賽。那種危害極其嚴重、無孔不入,以致深入骨髓,改變了我們的生理:例如虐待、忽視,或童年受到患有精神病的父母影響,或父母患物質依賴症。
ಠ_ಠ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看待這些事的方式受教育影響,將其視為社會問題,交由社會服務解決,或視為心理健康問題,運用心理健康服務。但有一件事,重塑了我整個思維方式。醫院實習結束後,我想去一個真正需要我的地方,一個我能有所作為的地方。所以我去了加利福尼亞太平洋醫療中心,北加最好的私立醫院之一,我們合作在舊金山灣景區開了家診所,那是舊金山最窮、社區服務最差的區。在這之前,整個灣景區只有一位兒科醫生,負責一萬多名兒童的醫療,於是我們開始掛牌營業,提供最優質的服務,不論病人能否支付費用。這很有意義,我們旨在減少常見醫療服務的差距:如:看護服務、疫苗接種率、哮喘住院率,每項我們都達標了,我們感到很自豪。
ಠ_ಠ
但我注意到一個讓人憂心的趨勢。很多孩子被診斷患有「過動症」交給我,或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但我給他們做全面病史和身體檢查後,發現大部分病人,我難以斷定是過動症。這些孩子多數受過嚴重的創傷,讓我覺得另有起因。我莫名地感覺遺漏了一個重要因素。
ಠ_ಠ
實習之前,我取得過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在學校裡,我學到的一點是:如果你是個醫生看到100個孩子喝了同一口井的水,其中98個得了腹瀉,你可以直接開張處方,一劑又一劑的抗生素,或問:「這井裡到底有什麼鬼東西?」於是,我開始查閱手上所有相關文獻,研究長期暴露在逆境下對成長期間的小孩有何身心健康影響
ಠ_ಠ
有一天,我同事走進辦公室,說:「柏醫生,妳看過這個嗎?」他手裡是一份研究報告,名字是《童年不良經驗研究》。那一天,改變了我的醫療方法,最終改變了我的職業生涯。
ಠ_ಠ
童年不良經歷研究是大家都需要了解的東西。它由凱薩醫療機構的文醫生(Vince Felitti)和疾控中心的安達醫生(Bob Anda)聯手完成。他們詢問了17500名成年人,了解他們的「童年不良經驗」,簡稱ACE。包括身心上的不良經歷及性虐待;生理或情感忽略;父母患精神疾病、物質依賴或入獄;父母分居或離婚;或家庭暴力。每經歷一種,ACE指數就加1。接著,他們把ACE指數與健康現狀聯系起來。他們得出驚人的結果。其中有兩點:一是ACE非常普遍。67%的人有至少一個ACE,12.6%,即八分之一的人有4個以上的ACE。
ಠ_ಠ
二是:ACE經歷的多少與健康狀況有關係:ACE指數越高,健康現狀越差。ACE指數為4或更高的人,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對機率,是指數爲0的人的2.5倍。患肝炎的機率也是2.5倍。患憂鬱症的機率是4.5倍。自殺傾向則是12倍。ACE指數為7或以上的人患肺癌的終身風險為3倍,患冠心病的終身風險為3.5倍,這疾病是美國頭號殺手。
ಠ_ಠ
這當然說得通,有些人看了這些數據會說:「如果你有個痛苦的童年,你抽煙喝酒的機率更高,會做些毀掉健康的行為。這不是科學,只是不健康行爲。」

但這正是其科學性的所在。現在我們比以前更清楚地知道,童年遭遇不良經歷,會影響兒童的身體及大腦發育,它對腦部伏核産生影響,這是大腦對快樂和獎勵的處理中心,它與物質依賴有關。不良經歷會抑制前額皮質,這個部位對衝動控制和行動力有影響,對學習能力有決定性影響。在核磁共振掃描上,會發現杏仁核有明顯的差異,它是大腦的恐懼反應中心。因此,從神經學而言遭遇較多不良經歷的人,做出高風險行為的機率更大,了解這一點很重要。
ಠ_ಠ
但事實上,即使你不做高風險行爲,你依然容易患上心臟病或者癌症。這點跟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有關,它是大腦和身體的應激反應系統。影響著我們「戰還是逃」的決定。
ಠ_ಠ
這是怎麼運作的呢?想像一下,你在森林中看見一隻熊。你的下丘腦會瞬間發送信號到腦垂體,腦垂體向腎上腺發信號,「釋放應激激素!腎上腺素!皮質醇!」然後你開始心跳加快,瞳孔放大,呼吸道大開,你已經做好準備,跟這只熊抗擊或逃跑。這非常重要,如果你在森林中,而那裡有隻熊。(笑)
ಠ_ಠ
但問題是,如果這只熊每天都來騷擾你,這個應激系統一而再再而三地啓動,它從一種適應性或救命的系統,,變成適應不良或有損健康的系統。兒童對這種反復的應激激活很敏感,因爲他們的大腦和身體都還在發育階段,大量的逆境不單損傷他們的大腦結構和功能,還會影響發育中的免疫系統、激素系統,甚至影響DNA的讀取和轉錄方式
ಠ_ಠ
對我而言,這個發現顛覆了我以前的認知,因爲當我們明白了一種疾病的機制,知道了被干擾的路徑及方式,作爲醫生,我們理應運用科學去預防和治療這種疾病。是職責所在。
ಠ_ಠ
於是,我們在舊金山創立了青少年健康中心,用以預防、檢查並治癒因ACE及有害壓力所造成的影響。我們開始對每個孩子做檢查,作為常規體檢的一部分,因爲我知道如果病人有4分的ACE值,比那些ACE為0的人而言,她患肝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機率是2.5倍,4.5倍的機率患憂鬱,12倍的機率選擇自殺
ಠ_ಠ
檢查結果呈陽性的患者,我們有支多學科的團隊,致力於降低逆境的影響。運用最好的療法,包括家訪、協調護理、心理保健及營養均衡、全面干預措施,以及藥物治療,有必要的話。同時我們也向家長普及ACE和有害壓力的危害。這危害可與觸電或鉛中毒相提並論。同時我們調整對哮喘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意識到他們可能需要更積極的治療,因為他們的荷爾蒙和免疫系統受到了影響。
ಠ_ಠ
知道這個科學道理後,你會想要廣而告之,因爲這不僅是灣景區孩子們的問題。我以為每個人明白這道理後,相關檢查會變為常規,多學科團隊會組成,大家爭先尋找有效治療方案。但這些都沒有發生。對我而言,這是個大教訓。我簡單地認為找到最好的治療方法就能解決。現在我明白了,這是一場運動。如美國兒科學會的前會長羅伯特博士所說:「不良的童年經歷是現時我國唯一一個最大的未解決的公共健康威脅。」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個前景並不樂觀。這個問題的範圍和規模似乎太大了,以至讓人感覺這難以解決。但於我而言,那正是希望之所在,因爲當我們有正確的框架,並意識到這是個公眾健康危機,我們就可以開始運用合適的工具去找出解決辦法。例如煙草、鉛中毒、愛滋病,美國在解決公共健康問題方面,實際上保持了良好的記錄,若要在ACE和有害壓力方面也成功,將需要決心和承諾。
ಠ_ಠ
基於現時我看到民眾對此的反響,我想知道,為什麽我們沒有更嚴肅地看待這個問題?
ಠ_ಠ
起初我以為我們忽略了這個問題,以為它和我們無關,那只是鄰居家孩子的問題。這很奇怪,因爲數據不支持這個說法。在最早的ACE研究中,白種人占70%,受過大學教育的占70%。但我愈向人們談論此問題,我愈認為我可能本末倒置了。若我問在座各位有多少人與患有心理疾病的家人一起長大,我打賭有幾個人會舉起手。若我問有多少人的父母經常喝醉酒,或認為你不打孩子就是溺愛他們,我打賭會有更多人舉起手。即使是在這個會場,這個問題也影響了很多人,我開始認為,我們忽視這個問題是因為它正影響著我們。或許作為旁觀者更易看清,因為我們寧願生病,也不想面對這個問題
ಠ_ಠ
幸運的是,科學的進步以及坦率地說,經濟現實逐漸使我們變得難以忽視它。科學道理很明確:童年逆境對健康有著終身性的巨大影響。現在我們開始了解如何阻止其發展,從童年逆境發展到疾病和過早死亡,現在開始未來30年裡,ACE指數過高的小孩,若其行為症狀無法確認,哮喘治療未與ACE關聯,逐漸發展成爲高血壓,或是早期心臟病或癌症,這將和患愛滋病六個月就死亡一樣異常。對此,人們會問:「到底發生了什麼?」這是可以治癒的。可以戰勝的。現在我們需要做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勇於直接面對這個問題,接受這就是現實,它和我們息息相關。我認為我們就是這項運動的關鍵。
ಠ_ಠ
謝謝。
(掌聲)
ಠ_ಠ
cola260: 抱歉,這裡路人,對那個討論串沒興趣耶,對TED演講感到有興趣,so自己搬囉~
cola260
ಠ_ಠ: 哦哦原來如此,那是我誤解了,抱歉
ಠ_ಠ
cola260: 不好意思,把無關的回覆刪掉囉,想保持資料乾淨。
ಠ_ಠ
科學觀點:負面的童年經驗如何影響我們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兒童期負面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的研究,始於 30 年前,美國醫院在診治肥胖症病人的意外發現。看似健康問題的暴飲暴食,其實是他們面對痛苦的解決之道;醫治肥胖問題,反而挪走她(他)們逃避問題的出口,放棄減肥的人很多都有類似情況。
費利帝開始探索,除了嚴重肥胖,童年的負面經驗在日後是否會帶來其他衝擊?他與疾管局流行病學家安達(Robert Anda)合作,彙整資料後提出 10 種「兒童期不良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問卷。(網頁內有ACE問卷的翻譯)
ಠ_ಠ
覺得自己大概是4分範圍? 做了問卷才發現比自以為的更嚴重……
butter34
Ming-Yin Hsu

首頁路過幫補個
「大家可以去整理一下我們這幾年在臉書媒體看到的底層故事報導。
底層女性通常是受到歌頌的,因為九成九能被寫成故事的都是聖母,來自底層的我可以告訴大家,底層就是聖母生產地,這些女性通常會告訴你們命運如此我們要坦然承受,然後他們八成不知道自己精神狀況有問題,外界歌頌他們的堅忍,我們看不到故事背後如此被養大的孩子繼承了什麼傷痕,將來可能會形成什麼問題,我們歌頌這套模式。」
butter34
童年創傷被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ಠ_ಠ
butter34: 我爸媽都來自有問題的家庭沒錯
berry878
假新聞
ಠ_ಠ
berry878: 這是TED的演講,不是新聞,您知道TED嗎?若您覺得是假新聞,請提供有力證明。
ಠ_ಠ
來補充一本相關的書。
ಠ_ಠ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每週好書讀
作者本人即出身受創家庭。他在不安的童年中長大,成為執業醫師後致力於解開人類受苦的難解之謎,從早年熱烈擁抱藥學革命,到理解病患才是他唯一真正的教科書,「許多歸類為精神疾病的表現,例如強迫性思考、強迫症和恐慌症等,以及大部分的自毀行為,一開始都是自我保護的策略,是面對創傷的適應性行為。」「我之所以能夠長年投入這份工作,是因為它帶著我探索自己的快樂、創意、意義和連結的來源──是這些東西使人生變得更有價值。我絲毫無法想像自己要如何面對我的許多病患所承受的痛苦,而我把他們的症狀視為他們力量的一部分──他們學著讓自己活下去的方法。」最終他發現——
「只有一件事能使治療創傷的工作成為可能,那就是以敬畏對待患者為了求生存所做的一切努力。」
bagel710
推薦一下最近在看的兩本書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跟"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我本身童年沒有什麼嚴重創傷或挫折,所以我無法裡解這些人經歷過什麼,但我認為不是說童年美滿就能終止一代代傳下去的痛苦,即使有好的童年,一個備受挫折或無知的大人也可能教出受傷的孩子,所以大家都應該去了解尤其是要面對孩子的家長跟老師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