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2:24 AM
Fri, Oct 19, 2018 2:25 AM
3
[閱讀筆記]
《萬山岩雕—台灣首次發現摩崖藝術之研究》高業榮著
這位高業榮就是在先前讀到
部落遷移史論文
中,發現萬山岩雕的人。
特特讀冊房
機器狼🔜茶會首次出毛!
@KMN_BOT
喜歡
Fri, Oct 19, 2018 2:24 AM
欸嘿嘿嘿 (๑´ㅂ`๑)(快速翻閱)
機器狼🔜茶會首次出毛!
@KMN_BOT
喜歡
Fri, Oct 19, 2018 2:24 AM
一大篇的英文機器狼看都看不懂呢... (´-ω-`)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2:26 AM
2011年的書,七年前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2:39 AM
筆者一開始有興趣是因為萬山村學生提到了那個「外族女子嫁來,吃蛇被趕走」的岩雕傳說,才決定跟著學生去找岩雕,並予以編號並命名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2:39 AM
Fri, Oct 19, 2018 2:39 AM
也對啦,剛剛就在想著不可能真的是高業榮作為第一發現者,他是發表者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2:42 AM
Fri, Oct 19, 2018 2:43 AM
命名方式沿用當地原住民族的傳統地名,編號則依照行政區進行編號
台灣省(T) 高雄縣(K ) 茂林鄉(Maolin)
所以第一個岩雕的編號是TKM1 名稱是孤巴察峨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2:42 AM
括弧K居然會變成這個符號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2:43 AM
TKM2 的名稱是 祖布里里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2:46 AM
1978年4月 高業榮約請魯凱族萬山村長老林啟臨(Gilinbu-Kaumagan,62歲)、林福寶父子共三人,首次目睹該族傳說中的孤巴察峨岩雕(TKM1)。並意識到它的學術價值。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2:46 AM
↑像這樣在自己寫的論文中把自己用第三人稱書寫,感覺好奇怪XD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2:49 AM
TKM3 莎娜奇勒娥 是在探訪祖布里里回程時意外發現的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2:53 AM
2002年在魯凱族人盧有吉、施功成等人帶領下找到 TKM4 大軋拉烏岩雕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2:53 AM
這位研究者認為萬山岩雕和中國的岩畫與岩雕藝術有關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2:54 AM
萬山岩雕目前總計14座 共4處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2:54 AM
目前萬山岩雕群被指定為國定遺址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2:56 AM
2009年八八風災時,擔任嚮導五年的盧有吉失蹤。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2:57 AM
萬山岩雕群有著跨國研究意義,與南島語族起源研究有關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3:08 AM
與內本鹿山區有地緣關係的卑南、北葉遺址,作者認為探討這些遺址與萬山岩雕的類緣關係,為時過早→好奇這個結論是哪裡來的,作者沒寫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3:24 AM
所謂藝術創作是指將物質實體轉化為精神實體的過程。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3:25 AM
↑把藝術家說得好像某種SCP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3:28 AM
萬山岩雕群位於中央山脈南端的出雲山(2727m)至內本鹿山(2459m)以西,即荖濃溪支流濁口溪上游、萬頭蘭山(1475m)之北的萬山溪南北兩側河階地上,岩雕群的位置大約在東經120°46'30" ,北緯22°57'30"為中心的4平方公里之闊葉原始森林中。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3:29 AM
順帶一提,萬山岩雕的位置感覺都不是能夠輕裝進入的地方
探訪萬山岩雕(3/3)…絕對不虛此行 @ 奇異果很多毛⊙_⊙" :: 痞客邦 ::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3:30 AM
Fri, Oct 19, 2018 3:30 AM
其實也想去看看,只是我還沒有經歷過需要特殊裝備的登山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3:36 AM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3:37 AM
從上一篇論文可知,內本鹿地區是一個多族群交接之地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3:38 AM
海拔超過2000m以上區域氣溫過低,不適合種植農作物。此區域的原住民族多數分居於海拔500~1300m之間。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3:38 AM
在魯凱、排灣、卑南族而言,最高聚落是霧台鄉的阿禮村(Adel),海拔1350m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3:43 AM
忽然討論起地質和水系(精神開始渙散)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3:52 AM
找重點。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3:54 AM
鹿野溪流域泛稱本內鹿(恩? 不是內本鹿嗎?)
實為舊萬山社傳統部落名Oponohu同音,原居於該溪上流,現已卑南化的卑南鄉初鹿諸社(Murivurivuk,昔稱Pasikao)的魯凱族,往昔與魯凱族下三社群萬山村往來極為頻繁。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3:54 AM
生態環境。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3:55 AM
萬山岩雕群附近的出雲山地區被闢為自然保護區,用以保護藍腹鷴、黑長尾雉及中低海拔針闊葉林相。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3:56 AM
但是萬山岩雕群並不在保護區內,而是在西南側外。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4:03 AM
明天繼續。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4:03 AM
剛才瞄到這本書提供了周遭植物林相
算是蠻重要的資料
pseudo-ginseng
@aililiang
Fri, Oct 19, 2018 6:03 AM
哦哦~小本本記下來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6:57 AM
Fri, Oct 19, 2018 6:58 AM
對了之前有提到過:
萬山魯凱和雲豹傳說沒關係,雲豹傳說是屬於好茶體系(古茶布安),範圍在西魯凱群。事實上萬山魯凱跟魯凱族可能有很大的分別,萬山魯凱屬於下三社群,下三社群不只和西魯凱、東魯凱語言不通,彼此之間也有方言差異。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6:57 AM
摘錄於上次的論文:
以好茶、霧台、阿禮社為中心的系統有較清楚的歷史淵源,且可再上溯故居地至東部地區(與大南群共祖);大武與好茶、霧台等社並沒有直接的淵源,可能亦與東部的大南社有所關連,且分出時間十分久遠。去怒社則稱祖先發祥於部落附近,與其他系統無關。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6:58 AM
>下三社群與西魯凱群、東魯凱群並無直接的歷史發展脈絡關係,三部落彼此之間方言、文化各有殊異。語言接近魯凱族,但是自認非魯凱族。移川子之藏在1935年的研究指出「下三社群與其他魯凱族有明顯的語言、習俗上的差異,但這個差異與鄰接的南鄒族、布農族相比又沒這麼大,所以將其併入魯凱族中。」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6:59 AM
>下三社的創生始祖傳說都認為祖先是誕生在各自部落現址或附近,並不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從別處移來的,此與其他魯凱族部落之間大抵有著遷移脈絡關係這一點是有明顯差異的。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Oct 19, 2018 3:25 PM
魯凱族石板屋入選世界文化資產…而身為台灣人的你對它了解多少? - The News Len...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Oct 20, 2018 7:59 AM
此區植物林相: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Oct 20, 2018 8:00 AM
亞熱暖溫及冷暖葉樹混淆林、闊葉樹及草生地。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Oct 20, 2018 8:01 AM
林木包括紅檜、鐵杉、雲杉、台灣二葉松、儲櫟類、樟楠類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Oct 20, 2018 8:01 AM
花卉包括: 山杜鵑、石楠、野百合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Oct 20, 2018 8:02 AM
獸類包括: 山羌、山豬、山羊、飛鼠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Oct 20, 2018 8:02 AM
中央山脈稜線一代自古則是水鹿、台灣黑熊的獵場,亦有龜殼花、百步蛇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Oct 20, 2018 8:03 AM
南部山地被林業試驗所區分為
熱帶 0~600m
亞熱帶 600~2000m
溫帶 2000~3500m
寒帶3500~3700m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Oct 20, 2018 8:05 AM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Oct 20, 2018 8:07 AM
岩雕所在區域靠近出雲山,為在遙拜山到卑南主山之間。此區為鐵杉、紅檜、台灣扁柏林型披覆。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Oct 20, 2018 8:08 AM
後兩者以出雲山以南分布最多。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Oct 20, 2018 8:09 AM
自海拔1000公尺數一班均為闊葉混和林,主要樹種為黃豆楠類、石櫟類、赤柯、木荷、大葉楠、香楠、白瓠子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Oct 20, 2018 8:10 AM
1940-1943年間,日本人雇用大量勞工砍伐萬山舊社到出雲山以南森林,當時於莎娜奇勒娥溪水附近的河階地上方有台車道,並以鐵線流籠運送木柴到Dalingan,再以台車運到萬山舊舍附近河流,利用溪水運送木柴到大津。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Oct 20, 2018 8:12 AM
岩雕附近沒有砍伐遺跡,因岩雕區域全屬闊葉樹種林型群落,是傳統稱為Odau樹種(變葉新木薑子),數人合抱的大樹幹比比皆是。此區地表為蕨類包覆,高可及肩,手臂粗的藤蔓四處。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Oct 20, 2018 8:13 AM
日照開闊處被茅草掩蓋,除了獵人小徑勉強可通行,很難詳細觀察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Oct 20, 2018 8:19 AM
中間談了一大段各族群移入的部分,我先自己看過就好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Oct 20, 2018 8:52 AM
鄒族群向來是下三社群萬山、多納的世仇,互相馘首層出不窮。歷史上至少有三次以上遭受拉阿魯哇族襲擊,曾有一次拉阿魯蛙族循著濁口溪峽谷突擊萬山社,造成68人死亡。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Oct 20, 2018 8:52 AM
↑這一段在上一篇論文提到過。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Oct 20, 2018 9:00 AM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2:25 AM
Tue, Oct 23, 2018 2:28 AM
吃蛇女人神話
這則神話跟萬山岩雕最有直接相關,在上一篇也提到過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2:27 AM
拉巴烏賴Laba'ulai貴族家祖先娶布農族拉達烏龍安Lada'ulongan(一說是Davilong)家女子為妻,她烹煮甘藷時挖地為坑,用火把石塊燒燙,再投入甘藷覆土熱悶。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2:28 AM
但是她趁家人下田時,發出噓噓聲招引蛇類,並把百步蛇一條條圍繞在石塊上,和甘藷一起悶熟,在家人返家前吃蛇肉果腹,剩下的甘藷留給家人。不久家人身體日漸虛弱,卻弄不清楚怎麼回事。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2:30 AM
一日當女子前往河流取水時,家人挖開土窯才發現她嗜食蛇肉,很不諒解這種褻瀆神靈的行為,但布農族女子不甘示弱,便撿取百步蛇納入前襟,逆著濁口溪離去。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2:31 AM
臨行前她和夫婿約定在祖布里里和孤巴察峨大石相見,但夫婿並未履約。她便在岩塊上一邊雕刻一邊吃蛇肉,丟棄的蛇骨都變成百步蛇。那時,岩塊還如同小米糕一樣鬆軟,踩上去就留下腳印,趴下時印出了人形。最後她獨自回到桃源鄉布農族村落了。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2:32 AM
先前讀的論文中有提到另一個版本,是娶來的是鄒族女子。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2:33 AM
筆者訪問時聽到的版本是女子念咒將自己變成孤巴察峨岩雕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2:36 AM
另一個版本的故事則提到孤巴察峨、祖布里里、莎娜奇勒娥是女子和丈夫時常約會之處。另外當女子回到部落後,她的部落認為是奇恥大辱,因此兩部落恢復了互相爭戰。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2:37 AM
女子回去的路途上吐出蛇骨,而蛇骨又化為百步蛇,所以這條道路上百步蛇特別多。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2:48 AM
關於現實所知,布農族和魯凱族聯姻後因習俗不同分離為真、石煮法為真、吃蛇卻未必是事實。訪問布農族長老並沒有類似的事實根據。且女子孤身而行是很危險的,過去馘首風氣仍盛,這種大規模岩雕不太可能是一個女子獨自完成。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2:49 AM
意涵:
A 故事宣揚了魯凱族傳統超自然信仰,認為百步蛇是神祉的化身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2:49 AM
B 若故事為真,那麼岩雕遺址應屬於布農族的超自然概念,但布農族缺乏這類造型藝術的技術與超自然信仰體系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2:50 AM
C 百步蛇死後的靈魂不滅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2:50 AM
D 魯凱族在進入農耕時代後,仍保有石煮法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2:56 AM
此外,原本萬山村民對TKM3莎娜奇勒娥也並不知道,直到1984年由筆者和劉益昌先生共同發現,而上述提及莎娜奇勒娥是女子丈夫約會之處的故事,採集時間較晚,約莫在發現莎娜奇勒娥後的一個月,是故這個故事中提及莎娜奇勒娥可能是進一步編造的。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2:57 AM
Tue, Oct 23, 2018 2:57 AM
萬山岩雕在萬山村民的社會功能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2:58 AM
萬山村民經過岩雕時會稍作清理,回家進行做夢占卜。但是岩標不在宗教儀式中有任何地位。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2:58 AM
孤巴察峨(Gubatsaeh)意思是「上面有花紋的石頭」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2:59 AM
祖布里里(Tsubulili)和莎娜奇勒娥(Sanaginaeh)則是地形的名稱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3:00 AM
Tue, Oct 23, 2018 3:00 AM
由此推知這三座岩雕與萬山祖先沒有直接關係。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3:07 AM
萬山岩雕早於萬山舊社,而早期居民初見岩雕時賦予了神話。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3:10 AM
相傳在小鬼湖(巴尤池)東方有一處Tsakov地方 ,有著大石柱,是Aidilingan(就是艾里里安)集會所,自此以北和大鬼湖Kaliala一代有好幾個高山平夷面,標高約兩千公尺以上,是古老的地質構造單元,也是理想的狩獵場。
ᛉ桾ᛉ
@shisarwark
想
Tue, Oct 23, 2018 3:14 AM
我一直覺得在台灣原住民族進入台灣前應該還有其他民族的存在耶。矮黑人、小鬼湖東方的Tsakov以及石柱、萬山岩雕(與萬山舊社沒有直接關係)等等﹐好像都在暗示有未知的種族存在。
ᛉ桾ᛉ
@shisarwark
想
Tue, Oct 23, 2018 3:14 AM
當然也有可能是已經滅族的其他平行原住民族。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3:21 AM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3:23 AM
Tue, Oct 23, 2018 3:23 AM
過去萬山舊社人若經過岩雕,習俗上必須把岩雕上的落葉敗絮清掃乾淨,它們相信當晚的夢境是吉凶徵兆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3:25 AM
岩雕東側的內本鹿山區過去是萬山狩獵區,岩雕群附近較為平緩的山林則可以見到萬山社早年耕作遺留的石板工寮遺址與石砌駁坎。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3:26 AM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3:29 AM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3:29 AM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3:31 AM
Tue, Oct 23, 2018 6:59 AM
TKM1孤巴察峨
是巨大的沙岩塊,是岩雕群中海拔最高者。距離溪谷400m,附近沒有水源與工寮遺跡。岩石突出於緩坡上,只有北面與緩坡交接處可以供人攀登,其餘三面甚陡峭,南側下緣形成凹洞可以給人避風雨。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3:33 AM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3:37 AM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3:46 AM
ABCD區的註解都拍到了 E區我用節錄的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3:49 AM
人像頭頂延伸出數個圓渦紋,最上方區域有一對蛇紋,似乎有性別區分。這類蛇紋可見於魯凱族、排灣族簷桁雕刻紋樣中。期間算不著杯狀坑,可能與巫術功能有關。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3:49 AM
↑這一段有好多臆測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3:49 AM
右上方有模糊的猛禽圖案,雄鷹在魯凱族及排灣族傳說都是百步蛇化身。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3:50 AM
人像頭上戴著的犄角狀榮冠,與大南村聚會所的頭冠雷同。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3:51 AM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3:52 AM
今天上午先到這裡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7:00 AM
TKM2祖布里里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7:04 AM
TKM2-1 位於山稜線後方平坦階地上,標高約937m。東側兩公尺處為河谷懸崖,可遠眺下方河谷與對岸的樹林。岩體東側有分裂崩落的石塊,裂縫處可容兩人棲身。岩雕東西側有工寮石板屋的殘跡,也有烤芋棚遺址。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7:07 AM
這裡的資料大部分都需要照片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7:11 AM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7:13 AM
TKM2-1的紋樣主要是大量的
足掌紋
,作者推測是在表示部落遷移的路徑。配合南方萬頭蘭山風和附近地勢來解讀: 觀者站立在階梯上,這時觀者面對左方平坦處的大型杯狀坑,足掌紋自此向右越過緩坡、山巒、懸崖而急下到垂直面最後一個腳印,這夜就是觀賞者目前的位置。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7:13 AM
推測是創作者明白指出他來自中央山脈以東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7:15 AM
我看這幾頁乾脆拍照好了 都是蠻重要的資料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7:16 AM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7:16 AM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7:18 AM
TKM3莎娜奇勒娥
有獵徑通過,地勢平緩,周遭有工寮,有耕作遺跡。
岩雕為兩塊沙岩,岩雕頂端有自然形成的凹坑,裡面鑿滿密密麻麻的凹點,坑內延伸出許多蜷曲線條。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7:19 AM
岩體正面中段有目字符號。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7:20 AM
Tue, Oct 23, 2018 7:20 AM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7:20 AM
Fri, Nov 2, 2018 2:36 PM
TKM4
大軋拉烏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7:24 AM
總計十座岩雕,是最多最密集的區域。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7:25 AM
我的天 好多
ᛉ桾ᛉ
@shisarwark
Tue, Oct 23, 2018 7:30 AM
先去運動好了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2:38 PM
此區次生林演替茂密,每日日照時間約4~6小時,岩石表面覆蓋表土與青苔。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2:39 PM
大軋拉屋位於祖布里里東南方,東林大軋拉烏溪谷,過此溪谷之東北上方就是TKM-1孤巴察峨石雕。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2:41 PM
大軋拉烏溪谷內滿布巨岩,溪道狹窄,延伸至東南方,源頭幾乎與大鬼湖鄉林,腹地如TKM1東側的Dauluhal-U、Magutslu(十九林班)等地皆為廣大的險峻山坡。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2:41 PM
逢雨季形成洪流,會夾帶巨石奔騰而下。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2:42 PM
推估TKM4所在的河階地本來是河床,後來溪水漸漸被東方河床侵占。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2:44 PM
所有大軋拉烏岩雕體的東南側(面向上游),都呈渾圓型,且風化嚴重,是被洪流夾帶的巨石撞擊所致,西北側(下游處)的岩體則多稜角。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2:45 PM
岩雕載體多為砂岩,間雜軟性岩塊,長期沖刷下軟性岩塊逐漸解體,形成杯狀凹洞。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2:47 PM
大軋拉烏岩雕群分布在河谷一 側或更後方緩坡上,與祖布里里岩雕差別在於,此地砂岩塊表面渾圓,已經出現殼狀風化,容易破壞岩雕。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2:49 PM
此地區岩雕的砂岩塊包含富有鐵質的包體,風化後容易出現石槽。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2:51 PM
此區急流多,雨季時容易溪水暴漲,且日照少,不適合耕作。是故此區的岩雕不完整、技術不充分,可能製作者也無意在此久留。
ᛉ桾ᛉ
@shisarwark
想
Fri, Nov 2, 2018 2:52 PM
TKM4的重要性似乎相對較低,我稍微重點式整理就好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2:53 PM
TKM4-1的圖解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2:54 PM
研究團隊拓印岩雕的狀況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2:58 PM
TKM4綜述
TKM4的十座岩雕圖文主題和風格差距大,其中共同的主題是重圓紋、圓渦紋、人像、人面、啄坑、曲線等,都和早期發現的三座岩雕主題相同,說明大軋拉烏岩雕和其他岩雕的創作者是同一個文化集團。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2:59 PM
但是其中還是存有差異: TKM1和TKM4岩雕的人面和人像有的是用高聳的頭飾表達,菱形人面也是兩者共有特徵。TKM4的人像偏愛用線條表現,較為抽象。TKM1的線條較深而肯定。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2:59 PM
由此顯示兩者並不是同一位創作者,也暗示了製作的年代差距。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3:01 PM
TKM4-7的蛇紋造型比TKM1更具寫實風格,特別是蛇紋吐信和魯凱族的近代木雕表現手法接近,因此使得岩雕蛇紋和魯凱、排灣的蛇紋造型有了聯繫。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3:04 PM
另外在這些岩雕中,所占比例最多的是幾何形紋和各式各樣的不明符號,多半分散或者依附在某個主題的一側,可能具有附帶說明的功能; 不過有些圖像式單獨存在的,這些不明的造型可視為"符號叢",或許是這個文化集團的深層秘密。
ᛉ桾ᛉ
@shisarwark
想
Fri, Nov 2, 2018 3:04 PM
搞不好只是人家雕不好而已啊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3:05 PM
Fri, Nov 2, 2018 3:07 PM
除了TKM4-1的寓意有針對性外,其餘TKM4岩雕群的圖像表現之間找不到相關聯繫,不像其他早期發現的三座岩雕,他們的圖像意義有統一性。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3:07 PM
所謂TKM4-1的針對性,指的是圖像、分布、動勢與岩雕載體之間有綜合判讀的意義。觀者站立在岩體斜面之前(此時與TKM1隔著河谷相對),則所有的圖像皆會循著斜面迤邐而上,直到頂端平坦面。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3:08 PM
頂端的平坦面分布著圓形紋和重圓紋,暗示TKM1的位置,此時斜坡上的人像圖文則直向上方移動到平坦面為止。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3:09 PM
而右側由上而下的曲線則如同對岸山坡的路徑,路的頂端右側有一小人像,暗示通往TKM1的方向。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3:10 PM
TKM4岩雕群所在的地理環境並不寬廣,令人有身陷溝壑的感覺,只能眺望到對岸有限的樹林,換言之有如甕中之鱉,容易被窺視與攻擊,再加上雨季溪水暴漲,都造成了創作者的心理壓力,影響到創作的完整性。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3:12 PM
TKM4明顯距離現今較為接近,除了描繪手法更加趨為寫實,也多了一些其他三座岩雕沒有的手法,例如淺啄和深啄的點、虛線,以及密集的點所構成的虛線。而且蛇紋的表現相較其他岩雕,與目前的魯凱、排灣族表現手法更加接近。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3:13 PM
令人疑問的是,在過去原住民族的環境裡,並沒有這麼多閒暇時間,在外亦有被獵頭的風險,會在這裡創作必定是因為要在此停留,是為什麼他會停留在這裡創作呢?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3:14 PM
根據考古學家劉益昌先生的推估,萬山岩雕年代在距今1500年前左右。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3:15 PM
接下來開始提及距今較為接近的各族雕飾做比較。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3:18 PM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3:19 PM
因為可以想見這部分跟小說要提及的不會關聯,所以就當作資料收集起來就好,以後可以用在其他繪圖上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3:20 PM
忽然開始談其他國家的摩崖藝術創作,pass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3:20 PM
結語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3:23 PM
從文獻與口傳中可以得知內本鹿的廣大地區是魯凱族的生活處所,但是在萬山舊社以前是一片空白,從神話中也無法得知萬山舊社與岩雕的直接關係。目前可以從岩雕的主題和風格得知,與魯凱族和北排灣族的雕飾有關聯,暗示岩雕其實是魯凱族在初級農業、狩獵間採集生產階段時,某些世族留下來的。只是原住民族文化變遷已久,岩雕的功能被木雕或其他方式替換,已經失去原本的樣貌。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3:24 PM
後面談了一堆關於岩雕價值所在,就先pass了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3:24 PM
讀完啦
ᛉ桾ᛉ
@shisarwark
Fri, Nov 2, 2018 3:26 PM
其實本來會想先讀完,是因為想在最近輸出的那張大圖應用到萬山岩雕的圖文,但是後來想到,岩雕本身和萬山魯凱的聯繫其實沒有這麼強烈,如果糊里糊塗地用在萬山神石上,感覺並不恰當,後來就先衝刺那張圖出來了。
載入新的回覆
這位高業榮就是在先前讀到 部落遷移史論文中,發現萬山岩雕的人。
特特讀冊房
台灣省(T) 高雄縣(K ) 茂林鄉(Maolin)
所以第一個岩雕的編號是TKM1 名稱是孤巴察峨
實為舊萬山社傳統部落名Oponohu同音,原居於該溪上流,現已卑南化的卑南鄉初鹿諸社(Murivurivuk,昔稱Pasikao)的魯凱族,往昔與魯凱族下三社群萬山村往來極為頻繁。
算是蠻重要的資料
萬山魯凱和雲豹傳說沒關係,雲豹傳說是屬於好茶體系(古茶布安),範圍在西魯凱群。事實上萬山魯凱跟魯凱族可能有很大的分別,萬山魯凱屬於下三社群,下三社群不只和西魯凱、東魯凱語言不通,彼此之間也有方言差異。
以好茶、霧台、阿禮社為中心的系統有較清楚的歷史淵源,且可再上溯故居地至東部地區(與大南群共祖);大武與好茶、霧台等社並沒有直接的淵源,可能亦與東部的大南社有所關連,且分出時間十分久遠。去怒社則稱祖先發祥於部落附近,與其他系統無關。
熱帶 0~600m
亞熱帶 600~2000m
溫帶 2000~3500m
寒帶3500~3700m
這則神話跟萬山岩雕最有直接相關,在上一篇也提到過
A 故事宣揚了魯凱族傳統超自然信仰,認為百步蛇是神祉的化身
有獵徑通過,地勢平緩,周遭有工寮,有耕作遺跡。
岩雕為兩塊沙岩,岩雕頂端有自然形成的凹坑,裡面鑿滿密密麻麻的凹點,坑內延伸出許多蜷曲線條。
TKM4的十座岩雕圖文主題和風格差距大,其中共同的主題是重圓紋、圓渦紋、人像、人面、啄坑、曲線等,都和早期發現的三座岩雕主題相同,說明大軋拉烏岩雕和其他岩雕的創作者是同一個文化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