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lerlin
[感慨]其實兩邊分開活得這麼久了,生活跟經歷都不同了,就要先承認對方跟自己可能是用不同一套思維在想事情的,連親人到別縣市工作or讀書一兩年態度都會改變了,卻認為他鄉的陌生人跟自己能夠共享價值觀,也太浪漫...
kellerlin
這是空間的隔閡、是時間的質變...
每次都覺得衝去做中國田野的同班同學很厲害
kellerlin
然後,以偏概全的說法,其實是抽樣跟全稱敘述的問題...
kellerlin
如果能夠先好好的區分自己或別人講的敘述句究竟是
(所有的、全部都是)
(存在的、有些是)
之間的關係,那在討論時就比較不會有誤會或以偏概全的問題...
kellerlin
因此,討論會上,往往會很小心的問報告人「您說的某群體有某特質,請問是全部都是呢(∀)?還是指存在一部份呢(∃)?」
以避免產生基本語詞上的誤解而浪費時間...
kellerlin
如果對方回答「全部」,那他就要提出「窮盡所有人都是+沒有一個人是例外」,只要你能舉出一個人是例外,他就居居
如果對方回答「部分」,那他就要提出「我所能找到的人其比例如何+能不能代表母群體」,你要反駁的話,必須提出新舉證研究表示這個比例有問題或是母群體推估錯誤才行
kellerlin
所以社會科學話絕對大部分不說死,因為例外真的太多太多了...
社會科學的論戰
kellerlin
來說社會學(尤其是社會統計專門)的第二個大罩門:抽樣能不能推導到母群體
花釀*
跟他人共享價值觀這件事實在太浪漫了⋯⋯
kellerlin
花釀* : 就...不是說不可以,可是你想想朝夕相處的親人都不一定彼此了解、也不一定有相似的價值觀了,你連親人都處理到爆炸了,何況陌生人...
kellerlin
說真的,先試著影響自家人跟自己站同一陣線會比較實在...努力中
kellerlin
回來說,抽樣能不能推導到母群體,最終影響的是普遍性的解釋力
kellerlin
簡單來說,我要怎麼相信這個社會學家講說「某群體有某特質」?
kellerlin
這要看這個社會學家能不能用實際的歷史案例、田野觀察、問卷調查等嚴謹的研究方法得到資料,然後用質性分析或量化分析的方式,說服我「某群體有某特質」不但是常見的一般現像、而且很難說是假的、或是比例很高而且例外很少
社會科學的論戰
kellerlin
假設這個社會學家無懈可擊,在方法跟分析上都很完美漂亮,那戰場就會轉移到「抽樣能不能推導到母群體」這個基本上,如果該領域有許多研究者做類似的研究,則探討取樣是哪種群體、其社會階層就可能會是重點
kellerlin
畢竟,研究本身就帶有研究者的立場,抽樣很難逃脫研究者所關心的事物與群體(核心關懷),而造成選擇抽樣群體與樣本推導到母群體的效力不夠。所以,若該領域有許多研究者做類似的研究,大家把資料攤開來分享與討論,才有辦法慢慢減少抽樣能不能推導到母群體的問題,增加普遍性的解釋力
kellerlin
然而一般人又不是做中國田野,不要說自己在做研究、敘述句也不強硬主張全稱(∀)的話...我是覺得當做心情聊天也好啦...
kellerlin
雖然這種心情聊天文是做「國族態度(意識or認同or想像)研究」的戰場就是了,好險我不是專走這個的哼哈哈
kellerlin
而且從國族態度研究切入,這些討論就一點也不浪漫,反而會覺得很驚悚了...
kellerlin
當然,呃...不想當壞人,所以發言很溫和很替別人著想...也是可以啦,但當對方不是這種人、或不指定講某特定群體,就會...很尷尬...
kellerlin
人家會覺得你是在跟幻想中的對方對話、或是用自己的刻板印象來解釋事情而忽略實際狀況...
kellerlin
所以嚴謹的敘述很重要...呢...
爛尾歪串結論
kellerlin
我在清大美食地獄這噗是這麼形容的
https://images.plurk.com/3yu9W41tgNR9FJJpC4dZdO.jpg
kellerlin
要知道,被招待當貴客vs.實際生活在當地,完完全全是兩回事啊...
kellerlin
想到某年大露營的時候餐餐吃牛排,理由是做國際外交不能沒面子讓人覺得窮,搞得國內夥伴已經崩潰到早餐想吃操場雜草的地步,但這招有沒有效?有效啊,國外夥伴覺得原來這裡的大露營比度假還棒,下次也要來玩玩啊~
kellerlin
不過有效歸有效,這不正常好嗎wwwwww
kellerlin
營隊便當好好吃,就是釣你進青蛙大學的餌啊
就算之後發現是美食地獄也跑不了了啊
kellerlin
不過國際研討會的便當真的很好吃...(幹
kellerlin
這是非「常態」的事情,通常是那個地區民生建設或基本服務很糟、或是都市機能不高沒辦法讓參加者自助用餐住宿,才需要花大錢「特別」做國際外交,像是大露營的三餐不用張羅食材直接烤給你吃、提供好吃的便當不讓你接觸清夜的店家,都是「特別」去做的事情喔~
kellerlin
偶爾出去當大爺跟天天當在地社畜真的是不一樣的事情...
kellerlin
這時要謝謝社會學田野訓練的敏銳度,有時只是看到畫面或是對方描述的東西,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浮出something wrong的那種違和感(供三小)
kellerlin
畢竟,作社會研究的,必須很認真去打破表像的現實,從質疑理所當然的事物開始,然後才能發現背後的動機吧...
kellerlin
- - - - - - - - 拉 - - - - - - - - 線 - - - - - - - - -
kellerlin
這一波操作,跟以前好幾次國際/政治事件很像,都是擾動「你對政府的信賴」
kellerlin
這會回歸到你對政府的信賴究竟是建立在「法治(法律規定與民主參與)」上,還是「人治(裙帶主義與人情關係)」上
kellerlin
然而,在不同議題或是不同族群上,偏向法治跟人治的態度不會是一致的
kellerlin
比方說,身為閱聽人或創作者,為了讓創作環境有更多保障,所以開始要求簽合約或E-mail留下文字約定或是斗肉後在檯面上覆蓋律師函結束這回合,閱聽人會漸漸開始希望創作環境不是看交情高低或是某個大大說了算
kellerlin
又比方,身為市民,在遇到公共設施與建設紛爭時,民眾會希望有一個能人(通常是立委或議員、或是鄉/村/里長)可以運用他的人脈簡單擺平、處裡這件事,最好不要透過法律或是公家單位的鑑定(曠日費時或萬一翻盤就很惱了),可以保留比較多的彈性也不用跟街坊鄰里撕破臉
kellerlin
又比方,面對不同的族群,會有不一樣的態度,比方A族群很有錢、B族群很沒錢,當發生天災人禍的時候,你會希望給A族群補助的時候一切依法行事給多少就多少,但給B族群補助的時候又希望能夠用人情再多凹一點補助給他們,即使你很清楚AB族群都是受災戶應該要平等對待
kellerlin
所以一個人對於人治或法治態度,會同時存在不同的光譜,端看議題而定...這就是人的多面向/多面性
kellerlin
社會學要理解一個體,就要理解人在各面向的複雜與多元,我們稱之為「立體」。反過來說,只憑他的話來了解他或是只憑一個表面印象,就會說你的理解很「平面」...
社會學的基本功
kellerlin
如果能夠湊到足夠的平面,可以拼成立體(巧拼的概念),如果把一個人對於公共事務、政治治理、政黨傾向、國防軍事、民生健保等等等的態度都整合起來,我們才有辦法說,某個體對政府的信賴,在人治與法治光譜上的參數是這樣的
kellerlin
而這些參數的變動,是來自人生經歷中的各種國際/政治事件所造成,最終形成你對各項政治治理偏向人治或法治的態度...
kellerlin
面對變動的狀況的確挺讓人不安的,誰希望自己對他者/他人對自己的信賴是隨時變動的呢?即使我們對任何人的態度也常常在微調,我們不願意幅度大到六親不認、又不願意永遠無條件信賴對方...
kellerlin
在華人文化中,態度是一種微幅擺動不斷回歸中庸的過程,除非有重大變故,否則沒有多少人願意把開關扳到極值...因為那一點彈性也沒有...萬一議題改變了,你一口氣扳到另一個極值,人家只會覺得你神經病...
kellerlin
所以就算表面上對政府的信賴看起來是極值(完全相信vs.完全不信),但實際上在各社會議題的項目上,各有光譜上的紛歧(在這個議題有一點點相信人治、那個議題有一點點相信法制、其他議題有點不相信人治、特殊議題不太相信法制...等等)
kellerlin
然後「參數的變動,是來自人生經歷中的各種國際/政治事件所造成」...所以透過輿論或媒體的操作,的確會影響一個人對各種國際/政治事件的觀感,形成不同的態度...
kellerlin
要理解一個人的態度,可能就要先知道「這是哪個議題?為什麼你會這麼想?你的人生經歷如何?」,再從中去減少輿論與媒體操作的部份,才能避免極端化
kellerlin
反過來說,如果國際/政治事件傳來的訊息太極端化(太偏法治或人治),先質疑它操作的程度吧...儘管這個質疑的過程很討人厭,但真實世界裡本來就不是所有的議題向度都是一樣的啊...
kellerlin
至於主張人治或法治無條件的好跟無條件的壞,那不是信賴問題,那是信仰了...
kellerlin
- - - - - - - - 拉 - - - - - - - - 線 - - - - - - - - -
原偷偷說山吊刪掉了
kellerlin
唉...
kellerlin
想到以前有一波遊學宣傳,也是這樣大打廣告,很多家長就是寧願繳很高的代辦費+學費+生活費,尷尬的是手頭不充足卻還是硬要花錢,然後小朋友過完水一圈什麼也沒學到就回來了...之後親友間沒有人再提遊學了(劃圈圈)
kellerlin
想到我爸媽也是很愛看老三台,通常是大●尋奇或是新聞,也愛線上看玄幻武俠或某某看天下,然後要跟他們討論剛剛看過的影片內容或是有什麼感想,他們是一問三不知的,因為一般人看影音是不動腦的,主持人說好就好、說不好就不好,相信影片呈現的就是真實世界...直到我偷渡公視的紀錄片為止...
kellerlin
看了公視的紀錄片,我爸會說出「如果貧富差距這麼大,那他們要怎麼維持社會穩定?」,然後我媽會說「我知道窮人各有苦衷,但是那些人對待窮人的方式讓我好不舒服」...這些不太開心的反應,多多少少才是打破美好世界想法的途徑,而不是認為這些苦痛都是來爭取曝光率的假戲...
感謝公視,讚嘆公視
kellerlin
如果只相信影音或傳統媒體,那就增加閱聽人接受正反訊息的機會與管道,或是約法三章:
「說好,正評跟負評的視聽量要到達一比一,你才能宣稱自己接收訊息不會太偏頗」
「不然就要承認自己偏心、只挑自己喜歡的來聽、而且評價可能不太公平」
kellerlin
這其實是基本功,有意識的接收不同的資料,有意識的去評判不同的資訊,然後,慢慢的理解現實世界的樣態
kellerlin
資訊的流通愈高,美好的泡泡往往還沒吹起來就被人戳破了,人們知道台灣本來就沒有那麼美好世界,所以還是要慢慢從基本功做起...但台灣泡泡常被戳爆這點,卻被拿來證成中國大陸/中國/大陸/對岸比較美好,畢竟資訊的流通愈低,美好的泡泡吹就容易愈吹愈大...
kellerlin
然而泡泡跟真實世界差越大,爆破的時候想必是更痛苦的...
kellerlin
引別人的文
「...其實錢真的並不是關鍵,沒了可以再掙。但是堅持了那麼多年的信仰,卻發現是謊言,真的不是常人能夠接受。就像有一天,韭菜突然發現自己『深愛』了那麼多年的對象,竟是一把鐮刀。」
kellerlin
我覺得台灣人最可愛的地方,就是看到有人在吹牛,就去戳戳看的手賤個性,不是那種「我要弄死你」、「這個領域只能有我」,而是「欸嘿真的假的啊」的那種白目,或是「聽你在澎風」、「賣假仙」然後笑完也不投資這樣...
雖然不投資真的很令人惱火但卻沒有多少惡意
kellerlin
當然看在比較有競爭力的人(?)眼裡,會覺得這群人很白目很北七,沒有了泡泡是要怎樣創造美好世界啊!哼,我要去會投資的人那邊了!
<喔慢走啊!去那邊要加油啊!要賺大錢喔~(戳戳戳)
kellerlin
回頭再感嘆
好啦,台灣本來就沒有這麼好,乖乖回家寫功課啦

認命的台灣人
kellerlin
所以聽到有人講台灣人是屍袋主義失敗主義、奴性、認不清現實、沒有幹勁、老二哲學(?!),我第一時間的想法就是
<嘿呀~(戳戳戳)
kellerlin
講人家壞話還講成這樣的也不是什麼好人啦,戳戳戳
不過我什麼都不打算做,就只是戳你而已
kellerlin
因為在砲砲...泡泡大的地方,你是不能亂戳的,可是來到一個很愛戳泡泡的地方,就很容易爆炸...
kellerlin
台灣人有比較糟嗎?我覺得就是愛戳、然後戳完又跟你說沒什麼大不了、又不想負責而已...然後白目到不管戳的東西是好的還是壞的就是了...
kellerlin
戳戳樂的個性跟好賭很合呢~
kellerlin
然後台灣很多東西都是基本功,不好賭,而且上賭盤常常輸而已,哈哈
就叫你不要賭了齁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