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
我的閱讀速度一直是偏慢的,而且一直改不掉在心裡念出來的習慣。現在的心得是:書讀多了閱讀速度會變快,是因為這原本就不是速度問題,而是資料擇取的問題。
《如何閱讀一本書》用略讀、分析、延伸來區別閱讀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各自的任務。略讀時應瞭解整本書的大致內容,熟悉作者討論事情的方式,對該領域名詞解釋有基本概念,然後知道哪些理論難解、哪些大抵是廢話,難解的下一階段再深思明辨,廢話也留待下一階段統整他有用的部分,如此才不會被整本書卡住,讀理論才能有趣味。
行者。
說真的以前讀書就一直找不到重點(而且我讀的又是歷史,不知枝節談不上大要,徒知大要又不成),但這件事就是應該次第明確,如〈學記〉所言「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先把簡單的解決了,再處理難的問題;先理解綱領,再下去看細目。
這都是講起還容易但其實很需要練習的事情。
行者。
明天《朱子學提綱》會讀到朱子讀書法與朱子治學的段落,可以再好好想一下。
行者。
「讀書若有所見,未必便是,不可便執著。且放一邊,且更讀,以來新見。」現在看這句話,就能明白「且放一邊」的好處。
行者。
黃山谷的話是這樣說的:「以我觀書,則處處得益。以書博我,則釋卷而茫然。」以我觀書,其要在於有主腦,如東坡教人讀書「每一書當作數次讀之。當如入海,百貨皆有,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又別作一次求事跡文物之類,他皆如此。若學成,八面受敵,與慕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
行者。
朱子教人虛心讀書「只且做一不知不會底人,虛心看聖賢所說言語,未要便將自家許多道理見識與之爭橫。退步久之,卻須自有個融會處。」
但不是說完全沒有自己的意見。「自家道理見識,未必不是,只是覺得太多了,卻似都不容他古人開口,不覺蹉過了他說底道理。」讓古人開口,才能擴大心胸。
但又不是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終成多頭馬車:「至如前人議論得失,今亦何暇為渠分疏。且救取自家目今見處。若捨卻自己,又救那一頭,則轉見多事,不能得了。」說到底,還是要從自己現在能知能見處為起點去擴充,心中還是要抱持住自己能知能疑的問題,只是「且放一邊」,平心去讀。如此終能有個融會處,以「吾心之所得,考之聖賢之書。脫有一字不同,則更精思明辨,以益求至當之歸。」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