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i
做遊戲拍日劇 布袋戲為何依舊擺脫不了刻板印象?
這篇結論寫得好淺……
結論是『社會長期「重理工輕人文」的風氣,導致許多傳統文化逐漸消失,相當可惜。』,這沒頭沒尾沒推論,我如果再講出邏輯兩個字怕是會被阿嚴打飛。先不提霹靂一年賺多少錢,市場的培養和開拓,哪是一句不重視傳統文化、重理工幾個字可以解釋的。
芬狼@狼谷 白夜
其實就是劇本和印象番轉而以XD" 近年來布袋戲都有再改良,早就不是純粹的傳統文化,我都覺得可以當成特殊拍攝影片了。要論長壽,那一個作品有和布袋戲一樣是長期坐仙俠系列的影集?
芬狼@狼谷 白夜
包裝和宣傳很重要,看看東籬吧~~~所謂的刻板印象永遠來自於那些不懂的人,那不懂得他們會願意來看當然好,不願意就,不願意瞜。就和京劇拉~~古典樂一樣,這種傳承下來的,沒去接觸的人會有刻板印象那是正常
Yang [iûⁿ--ê]
不要怕反正阿嚴說他被圍爐也圍出了點興趣
阿ᕕ(ᐛ)ᕗ嚴:呀咧呀咧
圍爐是圍爐 邏輯是邏輯
他開始講ㄌ開頭我就要趕快逃命了。
籬籬櫻☆CWT69兩天H11
看完有種:咦?就醬?才剛開頭就下結論的感覺
Yang [iûⁿ--ê]
在台灣,布袋戲的“衰退”主要是ROC政府打壓台語跟本土文化,反而社會輕視人文遠遠沒資格作為主因;在ROC治理下,即便重視人文也輪不到布袋戲啦,不然為何只有京劇能在學校成為科系,布袋戲歌仔戲都沒份?
所以套黃大謙“如何讓別人以為你高智商”的「去脈絡化」就可以把噗首的文劣退了(欸
🧃CHAi
回頭補一下自己想法。

這篇文章開頭寫「刻板印象」,後面檢討難開拓新的客群,走不出大眾印象的窠臼,就這兩點來說,應該要分開來看。「刻板印象」這東西本來就很難完全擺脫,這種刻板印象的修正按照文章說法,他是歸咎於台灣對於文化藝術的漠視導致的,然而我認為無論是否傳統藝術,最終仍然要回到市場。

舉個例子,中國對於傳統戲曲唱腔的推崇,有一部份來自於對自我文化的崇拜與驕傲,以及影視產業將戲腔融入流行的結果。事實上掐著嗓子唱不見得就真能把戲腔唱好(就像不是唱身騎白馬就叫唱歌仔戲),但是在文化流行元素形塑上,成功地把戲曲文化推廣出去。而霹靂的「東離」就是布袋戲在行銷上成功的一個例子,要抹除刻板印象,不是抽象的「重視人文」四個字而已,更具體的是要從行銷上著手。
🧃CHAi
東離算不算成功,如果是從破除民眾對布袋戲的刻板印象,我必須說他在動漫迷的身上做得很好,起碼他把布袋戲印象在一般動漫迷身上重新塑型,拓展了新的客群,至於這些客群能不能回歸到布袋戲本身的客群上,這就要看霹靂自己怎麼做了——畢竟霹靂本劇龐大,要吸收新戲迷很困難,相同的,金光也有這個問題,但由於才發展六年就顯得比霹靂稍微輕微(三四個月就可以補完劇囉!XD)。

回到開頭講的「刻板印象」,我會認為與其試圖去破除一般人對於布袋戲的刻板印象,倒不如換個方法,培養台灣人對布袋戲的驕傲(「布袋戲很俗,但是他很強!是台灣之光!」),比如說與其他著名領域合作,增加可見度,再加以有力的行銷去增加不同面向的客群,緩緩擊破,並鞏固培養出來的客群,這才具體。
🧃CHAi
霹靂30年來培養的受群有多大……我看他財報,一集最少賣三萬多片,每週兩集兩集發售幾乎不休息,這種數字如果擺在日本市場,就是奇蹟啦。這還是檯面上的數字,隱藏的戲迷30年來退坑的也好沒退坑也好,老戲迷也好新戲迷也好,累積起來是相當驚人的數字的。
艾瑪
很俗但很強讓我想到一開始高雄推三太子電音XD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