𝐒𝐋𝐂場外|龍達惹知
《菇類種植研究計畫書》
克里斯在團體採集時,聽到貓咪小姐的期望。決定研究看看是否能夠一現有的狀況自家種植菇類。這是克里斯的研究筆記。
𝐒𝐋𝐂場外|龍達惹知
6月25日
於圖書館的百科與祖父的筆記上皆提到,菌類依溫度與濕度不同,菇類分布的品種也不同。一般食用菇的生長環境約為以22~26℃最為適宜。菇類不適應高溫,皆在陰涼處生長。
𝐒𝐋𝐂場外|龍達惹知
列出適合後的材料,決定以長於樹幹上的菇類為主要研究對象。主要材料為-菇類苞子、樹枝(中型大小)。並放於陰涼通風處。定期噴灑水分保持濕度。
𝐒𝐋𝐂場外|龍達惹知
6月26日
實驗開始
準備了從森林撿回的樹枝,並用較多食用用途的香菇為主要實驗對象。存放地點借用於食堂酒窖的角落。(酒窖通風良好,溫度雖於夏天,也能涼爽的存放酒類,而冬天也不會過於冰冷。)
𝐒𝐋𝐂場外|龍達惹知
製作過程:
1. 取出苞子於盆中。作為菌種。
2. 把樹枝多餘的外枝削除,並於軀幹削挖出一個個的凹槽,做為菌種基底。
3.把菌種放置於凹槽內。
4.用蜂蠟封起。
5.定期噴灑水分,保持木頭濕度。
6.靜待實驗成果。
𝐒𝐋𝐂場外|龍達惹知
7月1日
其中一個木坑裡的菌種冒出頭了。這是個好的開始。
𝐒𝐋𝐂場外|龍達惹知
7月3日
其他木坑也都冒出頭了。
𝐒𝐋𝐂場外|龍達惹知
7月4日
第一個冒出頭的菇雖然比較大顆,但是感覺有一層黏液,怕禍延至其他區塊,先把它摘下了。經過分析之後,判定為細菌感染。可能是濕氣太重,已把培植木於更為通風處。
𝐒𝐋𝐂場外|龍達惹知
7月6日
所有木坑的菇頭都已冒出。較為早冒出的菇頭也都順利變大。相信很快就能看到一顆一顆的蓬勃飽滿的菌傘了。
前幾天在調整濕度方面,噴灑情況發現,當菇頭漸漸冒出時,水分就不用太多。灑水太多反而會造成黴菌擴散。適當保持空氣濕度即可。
𝐒𝐋𝐂場外|龍達惹知
7月10日
菇類的收成方式:
大膽的連根拔起。 之前用刀子採收是錯誤的。使用刀子採收後的菌根過幾天後接腐爛不堪。拔起的菌坑反而有足夠的空間給新生的菌絲成長。
𝐒𝐋𝐂場外|龍達惹知
研究到此為一段落
=========
參考書目: 食用菌生產技術 (中之參考)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