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回台灣:非常遺憾的,回台灣雖然人親土親、充滿溫情,但你大概只能跟買車買房說再見。就我綜合所有大學時期、研究所時期的學長學弟分享,如果沒有幾年工作經驗、或是常春藤盟校、還是一個「大客戶」老爸的「加持」,就是「慢慢蹲、等上位」。放在眼前的職缺,可能是「儲備幹部」,也可能是「分行襄理」、「理財專員」、「助理顧問」,總之只要是社會新鮮人,薪水一律最高 70 K 封頂。
三、請年輕世代的我們,不論身在何處,多點「團結」而非「對立」吧──上一世代延續至今的政黨惡鬥、族群分化、文人相輕、你「右派」我「左派」、「這樣的 XX 我不要」⋯⋯等等,再吵下去不是不行,但如今人家對岸強權是拿著一把鈔票,對上我們的一盤散沙,能不能我們先暫時在「認同台灣」的最大公約數之中,努力想想在各行各業、不同地方的我們,可以除了爭辯誰是誰非之外,一起嘗試實際做些什麼?
https://goo.gl/...
台灣如今產官學界的領導者們和我的同輩們是如何看待如今我們所面臨的空前危機?台灣如今面對著「惡鄰在史上最強的時刻」,幾乎到了1979年「中美斷交」時,舉國近乎風雨飄搖的處境。與當年不同的是,如今企業和政府中居上位者(不論黨派、勿戰藍綠)似乎毫無感覺、毫無危機意識,並且放任著我們這一代自求多福──說難聽點,也就是「自生自滅」。
中國統戰伎倆併吞奧步 買台灣比打台灣便宜 挖人才 台灣青年人才 打壓台灣國際空間 台灣國際舞台 國家認同 內部殖民 吃裡扒外 收買 台灣旅行法 產業困境 高工時與低薪資壓榨與剝削勞工權益 職場文化 現實與理想 套養殺乾洗 整合噗
[生活中找樂趣] - 萬惡人資的告白:年輕人其實你不差,但抱歉我只能給...
這是台灣代表性的金融機構,層峰級的專業經理人自己說的。
「政府沒有拼經濟」、
「法規不夠開放」、
「金融業競爭力衰退」、
「人才加速流失」來為自己辯駁,早已不是新聞。這也當然反映了國際市場現狀和政府開放程度的部分事實。
為何台灣小小一個市場, 2,300 萬人口,卻有全世界主要國家中最高的分行密度?
為何幾大金控家族永遠「分庭抗禮」,總是做著同樣的事情──你賣結構債我也賣;你降手續費我也降;你推指數性房貸我也推⋯⋯?
為何無數呆帳收不回來的「末段班」金融機構,永遠還是剩半條命地活在那裡沒有被淘汰?
為何創新的業者總是那麼少,多數業者都是「砲口對內」、流血殺價競爭,卻沒辦法整合轉型、或是另闢蹊徑?
到底有沒有「產業發展的計畫」?
口號之外有沒有執行?
執行成效怎麼樣?
然後就算說「防弊重於興利」好了,那請問這麼多年下來,兆豐案、慶豐案、二次金改案、永豐金弊案⋯⋯,哪一案「防」到了?
圖/Images By Kenny@Shutterstock
但,討論了落落長的產業、世代與薪資凍漲困境(很抱歉,本來只想投稿1,000 字的)之後,我想要回到主題,討論一下為何我會說再這樣下去,台灣沒有「天然獨」、「天然統」,只有「天然亡」一途。
(結果,他去面試了該職務,但最後「靠介紹」的他,還是被一共 500 名競爭者選出的候選人給淘汰。)
她說自己始終沒辦法習慣當地的「空氣」(可能包括實際的空氣和「氣氛」),但那個市場夠大、有舞台,「重要的是,當地很多年輕人其實很有想法和能力,而且市場環境讓他們有機會表現。」
中國的大學生就業博覽會。圖/humphery@Shutterstock
多花點時間監督官員民代說了些什麼、做了些什麼;
多參與公共事務的認真(而非嘴砲)討論;
具體發揮選票的力量,讓不適任的官員、民代知所警惕?
「 Taiwan? Let's just skip it. 」
我知道你對這樣的現狀憤怒不平,我也是。
現在來問我會因為資生堂旗下的彩妝品牌NARS把台灣打成中國台灣就離職嗎?我很痛苦,但我不會。這就是現實。
就是那句老話:「弄爛台灣,無縫接軌。」
都快餓死了,人權能吃嗎?(←很多人是這樣想的)
錢不夠就印鈔票反正他們真的各種作弊,生錢出來不成問題的。(眼神死「年輕人為什麼這麼喜歡打電玩?」
「因為電玩裡面有付出一定有收穫,現實沒這種好事。」
最主要還是看到這篇有感....
為解決低薪問題,政府研擬調整時薪,鼓勵企業讓派遣工轉正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於是他每日固定到十里坡報到,埋頭賺取微薄的經驗值,直到有一天竟然讓他練成遊戲中最強的招式「劍神」,也成為電玩界的一段傳奇。其實工作、賺取薪資正如同打電動,我們每日勞動,不外乎想賺取足夠的存款來完成生活中的夢想及目標。
政府的長期目標理當是開闢出新的故事線,讓勞工能夠離開十里坡,但短期內至少要讓大家獲得一個看得見、可正面預期的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