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ecream風聆
@memes3x2
說
Sun, Feb 25, 2018 8:48 AM
7
昨天感受到與國中史地老師的價值觀差異。
我說明了一個「架空歷史」的教學(名字是亂取的),簡單地說,就是透過『跟學生討論「如果康熙當年放棄臺灣」、「如果臺灣的地形不是長這樣」、「如果屈原是在冬至投江的」,那我們現在的生活(與習俗)會有什麼改變』來讓他們自己推演出「這個歷史事件、地形樣貌的影響與關連性」。
然後被完全地否定了XD
理由是這樣會去脈絡化、誤導小孩偏離真實的歷史。
icecream風聆
@memes3x2
說
Sun, Feb 25, 2018 8:48 AM
我老婆說,這就是理組與文組的不同。XD
我只能點頭說,似乎是有這樣的意涵在......
icecream風聆
@memes3x2
說
Sun, Feb 25, 2018 8:52 AM
因為不是該學科的專門,所以由我來看,我並沒有感覺到「學習到這些正確的歷史」對學生的人生是很重要的事XD
所以我會覺得這些都可以是「素材」,學生透過這些假設問題去學到的能力比較重要。甚至於我覺得歷史書本來就不是真實的,本來就是去脈絡化的,你完全不可能依照當時的情境去做精準的推論,任何史書或論文都辦不到。
但對於受過該學科專精訓練的人來說,這顯然與他們的想法不同,所以衍生出來對這件事的看法就不同。
icecream風聆
@memes3x2
說
Sun, Feb 25, 2018 8:56 AM
所以我會覺得「學生在這個活動後,真的誤以為康熙皇帝當年放棄臺灣」、「誤以為臺灣大多數都是平原」、「誤以為屈原是在冬至投江」對他的人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事實上也從沒學生在教學後真的這樣以為XD)
比起來,去練習推論關連性的這個技能對他們未來還比較有幫助。而既然一開始就不可能窮盡一切脈絡而做推演,那麼抽出部分來循序漸進做初階、進階的練習,也是很正常的事。
慢慢寫作的逸清
@lion500
說
Sun, Feb 25, 2018 9:58 AM
因為國中畢業要考會考,搞錯了就會答錯題被扣分啊
慢慢寫作的逸清
@lion500
說
Sun, Feb 25, 2018 9:59 AM
國中老師的教學原則就是再怎麼設計,最後還是要回歸會考成績
icecream風聆
@memes3x2
Sun, Feb 25, 2018 10:15 AM
Sun, Feb 25, 2018 10:16 AM
說的也是,除非會考這樣出題,不然這樣的教學是危險的
小學就不用有這顧慮
鳴.嘯告
@minghsiao
說
Sun, Feb 25, 2018 1:44 PM
香港最近的考題偏向冰大的理論,但台灣目前,不太可能,而被考試牽著鼻子走的教學者自然也就不肯輕易「就範」,我是這樣認為啦!
icecream風聆
@memes3x2
說
Sun, Feb 25, 2018 2:16 PM
其實我也想問,這種教法真的好嗎?或者不好嗎?
會不會是我自己太篤定,覺得類似這樣的教學是Z>B?
lcl
@lcl
Sun, Feb 25, 2018 2:56 PM
counterfactual反事實推論,也是一種研究方法論吧,最著名的就是1993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的經濟史研究。但現在學術界或教學是異端還是主流就不清楚了。
lcl
@lcl
Sun, Feb 25, 2018 2:59 PM
當代台灣的教育問題
十幾年前,就有這種臺灣和國外對這種教學法不同的網路文章 XD
icecream風聆
@memes3x2
說
Sun, Feb 25, 2018 11:45 PM
感謝噗友,覺得更可以理解這件事了。
所以如果可以確保學生的知識仍是正確的,那麼或許是值得實施的?
(不過前者有實現的一天嗎XD 如果老師要覺得放心,似乎只會在資優的學生身上?但又想,這樣是不是太「搞工」了,知識的精準性真有重要到凌駕能力之上嗎?我們以為的正確知識真的是正確的嗎?......對於基測來說,這似乎是重要的。但這兩件事或許還是可以找到平衡之處?)
想太多XD
但另外也好奇,其他領域的國中老師會覺得類似這種「假設與現實不同,會有什麼影響」的教學方式有問題嗎?(會這麼說,是被吐槽說因為你在寫作,想像力豐富,這是小說的範疇什麼的......我覺得國語文或許並不覺得這會有問題?而理科方面或許也有不少這種假設、辯證的方式?會不會跟學科特性也有關?)
鳴.嘯告
@minghsiao
說
Mon, Feb 26, 2018 12:07 AM
換個方式想想,舉個例子,當你看港漫天子傳奇時會認為那就是史實?是什麼原因讓你認為或不認為那是史實?我也真的有碰過都已經五年級的學生很天真的問:「老師,大野狼真的會說話對不?」的確我也擔心會不會造成反教育,但在架空歷史這塊,我倒是認為只要前導詞有做(如果、請你試著想像一下......之類的),學生的推論能力會慢慢培養出來,而反教育的部份則是多慮了!
阿茶/敖珂索
@garnetauxo
Mon, Feb 26, 2018 12:23 AM
大學聯考有人白鹿洞書院創辦人答案選了陸游啊,原因是因為某小說⋯⋯而且不在少數
阿茶/敖珂索
@garnetauxo
Mon, Feb 26, 2018 12:26 AM
這種純記憶題都會有人答錯了(攤手
阿茶/敖珂索
@garnetauxo
Mon, Feb 26, 2018 12:30 AM
話說我想到了有人對於地球不是圓的堅信不疑(最近還開過研討會),阿姆斯壯沒有上過月球⋯⋯
這還不是歷史喔⋯⋯
icecream風聆
@memes3x2
說
Mon, Feb 26, 2018 12:38 AM
所以,或許選材時應該有些考量?比方不可以挑太細的知識,而要找對學生來說是很很顯著、已經形成穩固概念的知識?比方前述的「如果當年康熙打完明鄭後放棄臺灣」(貌似有一點小危險XD)、「如果屈原在冬至投江」、「如果臺灣的地形是平坦而無山的(或者如果臺灣不在板塊交接處)」?
不過我也無法保證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不會混淆(你知道的,就是有人都在發呆,然後上課時唯一醒過來的那剎那剛好聽到「臺灣平坦無山」XD),但我比較抱持著「這樣的小孩大概什麼都搞不清楚,也不差這一個」的想法XD (或者說,比起試圖繼續施力在「讓他搞清楚」這種不可能的任務,不如把這時間花在其他事情上?)
少佐-DoMo小火車
@DoMoFerng
Mon, Feb 26, 2018 12:38 AM
不是不可以,只是你得很小心。
少佐-DoMo小火車
@DoMoFerng
Mon, Feb 26, 2018 12:39 AM
例如
如果當年康熙打完明鄭後放棄臺灣
這個題目的背後其實有代表整個清政府的邊防想法,然後衍伸的要因很多。
你不太可能歸因得出兩三個結論,因為要素太多了
icecream風聆
@memes3x2
說
Mon, Feb 26, 2018 1:28 AM
以實際的運作來說,小學生他們對邊防什麼的完全沒概念。甚至很多都是用現代的觀點來做推想(而且現代的概念也不足XD)
所以如果活動的目的在於答案的正確性(如果這樣,結果會是怎樣),那這個活動是失敗的。(事實上也不可能,所已被批評去脈絡化)
但如果活動的目的在這個過程的能力訓練,那我覺得是有效的。而且結束後再回過頭來看原本的歷史有什麼影響,課本上理所當然的文句也會變得比較有意義。
或許就是這種差別?(在意的目的不太一樣)
icecream風聆
@memes3x2
說
Mon, Feb 26, 2018 1:29 AM
Mon, Feb 26, 2018 1:30 AM
看起來,要做這個教學,需要謹慎的地方在於:
1.慎選素材選擇。
2.慎用引導用語。
3.要很清楚自己的教學目標在哪。
目前只想到這樣
[吃東西] 居紫
@kyrc
說
Mon, Feb 26, 2018 1:41 AM
回歸教育本質思考,教育目的是什麼吧?
架空歷史或是真實歷史教學,不過就是戰術上選擇不一致。
多少人從三國演義才去看三國志的,架空怎麼會是問題 XD
少佐-DoMo小火車
@DoMoFerng
Mon, Feb 26, 2018 1:58 AM
[吃東西] 居紫
:
icecream風聆
: 共通的問題,就是有人把演藝當真。
鳴.嘯告
@minghsiao
說
Mon, Feb 26, 2018 2:30 AM
少佐-DoMo小火車
: 當真又如何了?頂多......考試答題錯誤?還是會對人生產生重大偏差影響?
新崑崙浴池清潔工.傑德席得
@jedsid
Mon, Feb 26, 2018 3:03 AM
可以看一下英國歷史學者Richard Evans批評反事實推論的文章。
'What if' is a waste of time
他認為”what if”雖然宣稱能把歷史從決定論中解放出來,但反而加強了決定論——一件事改變造成一整串歷史都不一樣了。
而且他認為許多what if假設像是「英國沒有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導向「王與戰爭」的史觀,「某某人如果怎樣」退回偉人史觀⋯⋯(我簡化很多,他原文不是這麼跳躍的下結論)
他認為反事實推論是讓歷史學者依照他們當代的目的與成見重寫歷史的東西。
我認為冰老師說的「這個歷史事件的影響與關聯」跟那個「當代的目的與成見」很接近。
不是說這不好,因為教育就是教當代的東西。只是這⋯⋯(扭手帕)
少佐-DoMo小火車
@DoMoFerng
Mon, Feb 26, 2018 3:29 AM
鳴.嘯告
: 辨別真偽的能力的建立似乎是教育的一環吧
阿茶/敖珂索
@garnetauxo
說
Mon, Feb 26, 2018 5:41 AM
icecream風聆
: 或許還是那句老話,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適合用同一套教學法吧⋯⋯
可樂TT
@ttzucker
說
Thu, Mar 1, 2018 5:11 AM
看到前幾樓的言論, 我突然想到前陣子我朋友說的
過年時候很多人在玩XX直播的猜謎拿獎金
有一題是, "鹿茸是鹿的?", 選項有
"鹿茸是鹿耳朵裡的毛"
"鹿茸是鹿的角"
他記憶中鹿茸是鹿的角, 又想到新聞一直提到鹿茸跟鹿耳朵裡的毛
掙扎了很久, 最後選擇了鹿耳朵的毛
我猜他可能都只看新聞標題, 沒有點進去內文, 事發當時又很多綜藝節目拿這個當梗, 讓他誤以為真了
如果學生在接觸到真實事件之前, 或者對真實事件的印象很薄弱, 誤以為真的可能性不小
只是說有沒有對人生產生重大偏差...
以我朋友例子來說, 大概就是被眾人嘲笑?
載入新的回覆
我說明了一個「架空歷史」的教學(名字是亂取的),簡單地說,就是透過『跟學生討論「如果康熙當年放棄臺灣」、「如果臺灣的地形不是長這樣」、「如果屈原是在冬至投江的」,那我們現在的生活(與習俗)會有什麼改變』來讓他們自己推演出「這個歷史事件、地形樣貌的影響與關連性」。
然後被完全地否定了XD
理由是這樣會去脈絡化、誤導小孩偏離真實的歷史。
我只能點頭說,似乎是有這樣的意涵在......
所以我會覺得這些都可以是「素材」,學生透過這些假設問題去學到的能力比較重要。甚至於我覺得歷史書本來就不是真實的,本來就是去脈絡化的,你完全不可能依照當時的情境去做精準的推論,任何史書或論文都辦不到。
但對於受過該學科專精訓練的人來說,這顯然與他們的想法不同,所以衍生出來對這件事的看法就不同。
比起來,去練習推論關連性的這個技能對他們未來還比較有幫助。而既然一開始就不可能窮盡一切脈絡而做推演,那麼抽出部分來循序漸進做初階、進階的練習,也是很正常的事。
小學就不用有這顧慮
會不會是我自己太篤定,覺得類似這樣的教學是Z>B?
十幾年前,就有這種臺灣和國外對這種教學法不同的網路文章 XD
所以如果可以確保學生的知識仍是正確的,那麼或許是值得實施的?
(不過前者有實現的一天嗎XD 如果老師要覺得放心,似乎只會在資優的學生身上?但又想,這樣是不是太「搞工」了,知識的精準性真有重要到凌駕能力之上嗎?我們以為的正確知識真的是正確的嗎?......對於基測來說,這似乎是重要的。但這兩件事或許還是可以找到平衡之處?)
想太多XD
但另外也好奇,其他領域的國中老師會覺得類似這種「假設與現實不同,會有什麼影響」的教學方式有問題嗎?(會這麼說,是被吐槽說因為你在寫作,想像力豐富,這是小說的範疇什麼的......我覺得國語文或許並不覺得這會有問題?而理科方面或許也有不少這種假設、辯證的方式?會不會跟學科特性也有關?)
這還不是歷史喔⋯⋯
不過我也無法保證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不會混淆(你知道的,就是有人都在發呆,然後上課時唯一醒過來的那剎那剛好聽到「臺灣平坦無山」XD),但我比較抱持著「這樣的小孩大概什麼都搞不清楚,也不差這一個」的想法XD (或者說,比起試圖繼續施力在「讓他搞清楚」這種不可能的任務,不如把這時間花在其他事情上?)
這個題目的背後其實有代表整個清政府的邊防想法,然後衍伸的要因很多。
你不太可能歸因得出兩三個結論,因為要素太多了
所以如果活動的目的在於答案的正確性(如果這樣,結果會是怎樣),那這個活動是失敗的。(事實上也不可能,所已被批評去脈絡化)
但如果活動的目的在這個過程的能力訓練,那我覺得是有效的。而且結束後再回過頭來看原本的歷史有什麼影響,課本上理所當然的文句也會變得比較有意義。
或許就是這種差別?(在意的目的不太一樣)
1.慎選素材選擇。
2.慎用引導用語。
3.要很清楚自己的教學目標在哪。
目前只想到這樣
架空歷史或是真實歷史教學,不過就是戰術上選擇不一致。
多少人從三國演義才去看三國志的,架空怎麼會是問題 XD
而且他認為許多what if假設像是「英國沒有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導向「王與戰爭」的史觀,「某某人如果怎樣」退回偉人史觀⋯⋯(我簡化很多,他原文不是這麼跳躍的下結論)
他認為反事實推論是讓歷史學者依照他們當代的目的與成見重寫歷史的東西。
我認為冰老師說的「這個歷史事件的影響與關聯」跟那個「當代的目的與成見」很接近。
不是說這不好,因為教育就是教當代的東西。只是這⋯⋯(扭手帕)
過年時候很多人在玩XX直播的猜謎拿獎金
有一題是, "鹿茸是鹿的?", 選項有
"鹿茸是鹿耳朵裡的毛"
"鹿茸是鹿的角"
他記憶中鹿茸是鹿的角, 又想到新聞一直提到鹿茸跟鹿耳朵裡的毛
掙扎了很久, 最後選擇了鹿耳朵的毛
我猜他可能都只看新聞標題, 沒有點進去內文, 事發當時又很多綜藝節目拿這個當梗, 讓他誤以為真了
如果學生在接觸到真實事件之前, 或者對真實事件的印象很薄弱, 誤以為真的可能性不小
只是說有沒有對人生產生重大偏差...
以我朋友例子來說, 大概就是被眾人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