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
#book #Readmoo #mooink
《同情者》(The Sympathizer; Cảm tình viên)/ 阮越清 Viet Thanh Nguyen
看完之後最想接著看的是《 #現代啟示錄 》(或者 #開麥拉驚魂 也可以)
Apocalypse Now (1979) - Original Extended Trailer
#閒聊 #AaronSorkin #不讀會死

「現在與我同處在一個狹小空間裡的,是整個世界史上最危險的生物代表:穿西裝的白人。
新新
[Panny] [電影幕後] 這篇又浮出來了,我大爆笑 (沒良心) - 電影史上最大製作災難...
雖然一直記得 Panny 這噗,但是完全忘記自己在裡面聊過魔球
新新
《決勝女王》的編導就是 Arron Sorkin,所以一直很放在心上(為何國賓沒上啊)
和漾 / 罷免缺你不可🫵
因為采昌跟國賓在票房計算上有不愉快
Aaron的劇本這次我覺得還好XD
新新
新新
阮越清寫《同情者》的目的是為美國文壇填寫一個空白: #越南人的越戰。 乍聽之下,這個空白會讓讀者覺得很困惑。因為,越戰的文學題材,不管是在美國文學還是在越南文壇,作品數量可說是層出不窮,何有空白可言?但其實,每個民族都傾向於以自己為中心,所以在美國文壇上,似乎只有美國人的越戰,而看不到越南人,電影和其他藝術也是如此。

《同情者》首先是跟美國人在越戰議題上對話,推翻了這半個世紀美國一直認為「越戰是美國人的」的中心思維,讓美國人必須正視越戰這個議題。
新新
^這篇蠻好看,但是很長又劇透。我更想轉光磊在臉書的 post 討論:

「我還是看了同情者才意識到越戰還真的是由戰敗者而非戰勝者寫的戰爭歷史,果然被好萊塢洗腦太深。作者太犀利。」
x
新新

「越南應該是現存國家中,唯一同時擊敗過中國和美國的......XDDDD」
越南人太強了!
新新
dysile13: 有看到這件事的討論,只好希望戲院也能有多點選擇!
劇本還好嗎 XD 但我已經買好票了 #為了雀姐
和漾 / 罷免缺你不可🫵
新新 : 雀姐跟Elba表現還不錯,劇本前面很Sorkin,我覺得後半部有點不能說服我,但還是有幾幕有意思。
新新
用力回頭翻光磊的 FB 討論(難以搜尋太煩了)

「作者阮越清是個越南裔的美國學者,寫的是個和越戰有關的故事,但不是飛機大砲叢林戰,也不是退役創傷症侯群,而是以一個在北越出生、在美國留學、在南越服役,但事實上是北越間諜的美越混血兒為主角,用酸溜溜的自嘲語調描述那段殘忍又荒謬的歷史。這是個角度特殊的戰爭故事,同時帶著間諜小說的懸疑感,以及會讓讀者嘴角浮出惡意微笑的爽快諷刺。」
新新
「克勞德是我們最信任的美國友人,關係親密到他曾偷偷向我透露他有十六分之一的黑人血統。當時同樣喝了田納西威士忌而酒醉的我說,啊,所以你的頭髮是黑色的,也容易曬黑,還能像我們一樣跳恰恰。他說,貝多芬也同樣有十六分之一的血統。我說,難怪你可以把〈生日快樂歌〉唱得神乎其技。」

「克勞德的越南話說得很差,法語更差,但英語程度絕佳。我之所以特別指出這點,是因為他的同胞不見得每個人的英語程度都好。」

> 諷刺的密度真的超~級~高~我劃線劃了上百個 XDDDD
新新
哎好快樂,最喜歡看完書之後看別人聊書了。
新新
新新

#Readmoo #mooink
新新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wiki
幾代人共同的記憶:奧斯特洛夫斯基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是蘇聯紅軍的騎兵,在1920年秋在蘇聯國內戰爭的戰鬥負重傷,23歲時全身癱瘓,24歲時雙目失明、脊椎硬化。但其毅力驚人,憑著口述請人紀錄寫成這部基於本人故事的小說。

《林海雪原》
wiki
:描寫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解放軍在中國東北地區「剿匪」的小說。
新新
辯證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世界的本源是物質,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物質派生出來的。
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辯證的唯物主義觀點:這是相對於機械唯物主義而言的,即將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相結合,主要觀點參見唯物辯證法。
新新
新新
(筆記越來越歪)
新新
新新
這本主要是用一種自白書式的第一人稱筆法寫成,我花了一點時間才適應,雖然看電子書比較不容易注意到故事的長短(跟實體書相比之下),不過這次的三本(用一天說歷史、星星之火、同情者)中,同情者真的是相對長,也相對不那麼易讀的一本。
新新
這雖然是講越戰的故事,但其實從一開始就是戰事的終結,接著回顧自身成長的點滴,甚至還去了趟菲律賓協助拍片——這段對有看過現代啟示錄或者開麥拉驚魂的人應該很有親切感,不過就算沒有看過(比方說我),還是暗喻譏諷皆有之的同情者風格。
新新
連續看了兩本非美國人寫的美國故事,好像戴了不同的濾鏡重新看著美國,想到最近的事件,突然也對住在台灣的歪果人對台灣的看法有點好奇
新新
本書後段算是有個懸疑的高潮,而且是我沒想過會解開的謎(畢竟自白書的敘事偶爾會有點想到什麼講什麼之感),更沒想到的是那之後風格變得有點哲學去了。
新新
雖然在 FB 上刷到的感想多半是「終於看到非美國人立場的越戰故事」,但我細想自己對越戰的認知,卻不太是這麼回事啊……畢竟胡志明市(西貢)的統一宮,還有媚公河三角洲一日遊的導遊,講的還是戰勝者的敘述啊!(但也不至於令為數眾多的歐美背包客不舒適相當厲害~)
新新
整體來說很值得一看,但敘述很濃稠(?)不是太易讀,推薦給對「美國」有點感想&對「越戰」有點理解的人。
(不過沒有也不會有太多影響就是)
新新
新新
新新
新新
沒有人會問窮人想不想打仗,也從來沒有人問過這些窮人是想渴死後暴屍近海,還是想讓自己國家的軍人打劫強暴。
新新
儘管有此先例,西貢的氣氛卻異常平靜,大多數西貢市民表現得就像婚姻觸礁的夫妻,只要沒有人明說外遇的事實,就寧可頑強地抱著對方,一直浸在水裡
新新
我們不是一聽到軍號或小號聲就立刻衝鋒陷陣的民族。不,我們是應和著情歌旋律作戰,因為我們是亞洲的義大利人。

更讓我們苦惱的是直到抵達帶路人,也就是阿邦表親的住處,連一首浪漫歌曲或一段流行音樂都沒聽到。以前路邊咖啡館和電晶體收音機總會播放這種樂曲,但吃晚餐時(菜色只比司令吃的好那麼一點點),帶路人證實了司令之前的暗示。黃色音樂如今已遭禁,只能聽紅色革命音樂。
新新
因為美國大兵(簡稱GI)在熱帶地區的後代已經多到足以建立一個小國家。GI意指Government Issue(政府配給),正好美亞人也是。至於我的同胞喜愛委婉字眼勝過縮寫,便以「人生的塵土」來稱呼我這樣的人。
新新
我們的空軍炸了總統府,我們的陸軍射殺並刺死了第一任總統與其胞弟,還有我們軍中那些爭吵不休的將軍所挑起的政變也不勝枚舉。到了第十次叛亂後,我抱著絕望又憤怒,並夾帶一絲幽默的複雜心情接受了國家的荒謬現狀,也受到這混雜心情的影響重立革命誓言。
新新
我幸運?你在這裡至少有家的感覺。
你高估家的意義了,他說。
新新
欽佩敵人中的佼佼者總比欽佩最差勁的友人來得好。
新新
可是對我們國人而言,排隊違反常情。面對供不應求的情況,我們的自然反應就是一蹭二撞三推四擠,要是都沒成功,就開始賄賂、奉承、誇口、撒謊。
新新
那這番裝模作樣無非只是經過多年勤奮學習與認真實踐後,獲得的專業反應能力。
長久以來,我始終很敬重職業妓女的專業精神,她們和律師一樣都是按時計費,卻更勇於展露自己的不誠實。不過,光提金錢可就擺錯重點了。接近妓女的正確方式就是要像個看戲的人,往椅背上一靠,在整段表演期間暫時收起疑心。而不當的方式則是愚蠢地堅稱,這根本只是因為你買了票,這夥人才上演一齣蹩腳戲,或者恰恰相反,你百分之百相信自己看到的,因而陷入幻想中。
新新
製造地方上的妓女為外國兵服務,是占領戰爭無可避免的結果,是捍衛自由的一些討厭的小小副作用之一,在美國超人故鄉斯莫維爾的所有妻子、姐妹、女友、母親、牧師與政治人物,都假裝視而不見,個個都張開嘴,露出打亮磨光的牙齒,迎接他們的士兵返鄉,準備用美國人的善意這劑盤尼西林治療任何一種不堪言說的痛苦。

每一位妓女都有一個背景故事足以讓我心碎,而且很可能讓我破產。我自己不也有類似的背景故事嗎?不過表演者的表演至少有一部分是為了忘記自己的哀傷,這個特性我再熟悉不過了。
新新
在許多大學校園,也包括我的學校在內,「Ho Ho Ho」不是聖誕老人的招牌笑聲,而是一句口號的開頭:「Ho Ho Ho Chi Minh, the NLF is gonna win!」(胡、胡、胡志明,越共就要贏!)
新新
這種情形也可以在我們加州本地的景致裡找到一種隱喻解釋,那就是太多外來種雜草讓許多在地草葉都枯死了。在地植物群與外來植物雜生,往往會造成悲劇後果,你想必已經從自身經驗中體會到了。
新新
很可惜,在西方人眼中,許多東方特質都帶有負面色彩。這導致具有東方血統的美國人被嚴重的認同問題苦惱,至少在這裡出生或長大的人是這樣。他們覺得沒有歸屬感。
新新
從前拿那麼一點微薄薪水為國家效力,打一場由美國人決定的仗,如今他學聰明了,認定救濟金是比勳章更好的報酬。其實他除了接受命運之外也別無選擇,因為沒有人需要一個能跳飛機、能背三十六公斤重物走五十公里、手槍和步槍射擊能正中紅心,又比電視上那些戴著面具、全身抹油的職業摔角選手更頂得住處罰的人。
新新
我們會盡可能做出屬於自己文化的料理,但因為仰賴中國市場,食物總有一絲令人無法接受的中國味,這也是我們所受到連串羞辱中的一大打擊,為我們留下一種酸酸甜甜、不可靠的記憶。
新新
「這好像有點fishy(不對勁)」這句俗話增添一層新含意,因為我們就是一群fishy(充滿魚味)的人。我們用魚露就像外西凡尼亞地區的村民戴著蒜瓣驅避吸血鬼,只不過我們是為了和某些西方人劃清界線,因為他們永遠無法理解真正 fishy 的是起司令人作嘔的臭味。和凝固的牛奶相比,發酵的魚算得了什麼?
新新
我們就像是用悲傷的肥皂抹身子,用希望之水沖洗,儘管我們幾乎是聽到什麼謠言就相信什麼,卻幾乎沒有人願意相信我們的國家已死。
新新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難過,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不想學日語、為什麼不會說日語、為什麼寧可去巴黎或伊斯坦堡或巴塞隆納也不想去東京。但後來我心想,管他的。有誰問過甘迺迪總統會不會說蓋爾語、有沒有去過都柏林、是不是每天晚上吃馬鈴薯,或者有沒有收集愛爾蘭小妖精的畫?那為什麼我們就得不忘記我們的文化?既然我在這裡出生,我的文化不就在這裡嗎?
新新
他面對性事比面對一些我認為較困難的事(諸如殺人),更顯得尷尬謹慎,其實天主教的歷史可以說是靠著殺人確立的,同性、異性或雞姦等等性事全都隱藏在梵蒂岡的聖袍底下,讓人以為從來不曾發生過。

教士總會受到崇拜他們的宗教迷慷慨關照,那些虔誠的家庭主婦和富有的信眾簡直把他們當成守護者,守護著那間超高級夜總會——天堂——入口拉起的絲絨繩。

我個人是認為,如果我們聽到「謀殺」一詞能像聽到「手淫」一樣叨唸不休,這個世界應該會更美好。
新新
因為在我的國家,心胸狹隘的政府絕不可能把已經到手的東西退還給灰心的公民。這個想法本身就是荒謬。我們的社會一直都是盜賊統治的極致典範,政府極盡所能向美國人偷竊,一般人民極盡所能向政府偷竊,最惡劣的人則極盡所能互相偷竊。

而我呢,則是把資本主義的退款拿去買酒,好讓我和阿邦不安地沉浸在失憶中一個星期,這樣雖然短視,再怎麼說也是我的選擇,選擇是我神聖的美國權利。
新新
但其實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古龍水,哪怕是小白臉用的那種也無所謂,只要能掩飾他們曾經興高采烈地被歷史這隻臭鼬噴得一身臭的味道就好

其中有相當比例的人蒙受的不只有社會救濟還有積塵,在政府補助、空氣不流通的公寓裡慢慢腐朽,雄風也隨之日漸萎縮,被一種名為「同化」的轉移性癌症侵蝕,動不動就罹患流亡憂鬱症。
新新

「就在那一刻我愛上了兒子,我也了解到自己有多麼微不足道,他有多麼神奇美妙。」
新新
在我們國家,殺一個人,不管男女老幼,都易如反掌。你只需要一個藉口和一件工具,而兩者都擁有的人比比皆是,太多了。我缺的是欲望,是用來偽裝的各種辯護制服——例如我們需要捍衛上帝、國家、榮譽、理想、同志等等——其實到頭來,大家真正保護的還是自己最脆弱的部位,是每個男人都隨身攜帶的那個隱密的、發皺的囊袋。這些現成的藉口對某些人合用,對我則不然。
新新
我喜歡喝未經稀釋的純威士忌,一如我也喜歡純粹的事實。只可惜純粹的事實和十八年單一麥芽威士忌一樣讓人承受不起。

無辜和有罪,這是宇宙的大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是某種程度無辜,某種程度有罪。原罪不就是這麼回事嗎?

道德疑慮就像陳述家人之間的爭吵一樣令人厭煩,除了當事人之外誰也不會真正在意。
新新
他滿懷同情地看著我說,朋友,我是顛覆分子,不是預言家。

不過他們並不無辜,我們也一樣,朋友。我們是革命分子,革命分子絕對不可能是無辜的,我們知道太多也做了太多。

邊說邊走向冰箱,它的肋骨處照常排滿了啤酒。除了良心之外,我全身最受折磨的部分就是肝臟了。
新新
他們想送她上女子學校,那裡除了同性戀的誘惑外別無危險。

現場所有男人,包括我在內,都相信自己有一根魔法棒,能把她變回異性戀。萬一失敗就退而求其次,試著說服她說他思想非常開放,一點也不在意旁觀她與另一個女人做愛。
新新
我天真地以為自己能轉移好萊塢這個組織體的目標,而他們的目標就是同時切除全世界觀眾的腦葉並扒竊他們的錢。附屬效益則是一部露天採礦史,將真正的歷史連同死者留在隧道裡,再施捨一些亮晶晶的小鑽石,讓觀眾瞠目結舌。

我與服裝裁縫無異,也只是負責確認設計、製造並出售給這世上富裕白人的服裝,一針一線都精準無誤。他們擁有製作的方法,也等於擁有表達的方法,而我們頂多只能期望在無名無姓地死去以前,有機會插嘴一、兩句話。
新新

母親的輕聲呢喃自遠方飄來:記住,你不是什麼的一半,你是一切的兩倍!

我這輩子就數這一天得知最多關於自己、關於世界、關於世人的事。無論透過什麼形式受教都得心存感激。所以就某一方面,我感激我的姨媽和表哥,比起在學校目睹許多較值得稱許的事,他們給的教訓讓我記憶深刻得多。

紅包是一切錯誤的象徵。那是血的顏色,而他們因為你的血統排擠你。那是財富與運氣的顏色。那是老舊的信仰。我們的成功或失敗不是因為財富或運氣,我們會成功是因為了解這個世界運作的模式和我們該做的事,失敗則是因為別人比我們更了解。
新新
越南難民成員都被自己在美國夢裡的結構功能困住了,這個功能就是「不幸福到讓其他美國人為自己的幸福感恩」。
新新
儘管只是演戲。難民當中的自由鬥士蔑視另一方自由鬥士的激烈程度,即使不令人驚訝卻也令人不安。

很少有人知道:打人也是苦活。(……)那種專注力與創意簡直與髒話色情熱線的女接線生不相上下。

(渴望成為好電影的壞電影,總是念念不忘追求真實性)
新新
你要記住,最好的醫療方式就是相對的感覺。不管你覺得自己有多慘,想想還有人比你更慘,心裡就會舒服一點。
新新
貝多芬的九號交響曲是納粹、集中營指揮官,也許還有杜魯門總統在考慮以原子彈轟炸廣島時的重要作品,古典樂的優雅配樂正適合這種將野蠻人滅絕的高尚情操。鄉村樂的定位則屬於熱血、嗜血的美國心臟地區,較卑下的節奏,黑人士兵就因為害怕隨著這種節奏挨揍,才會迴避某些西貢酒吧,迴避那些老是讓漢克.威廉斯在點唱機裡哼唱的白人同袍,他那親切的聲音標誌,本質上就是在說「黑人勿進」。
新新
在證明清白之前,我們都是有罪的,就連美國人展現的態度也是如此。要不然他們為什麼相信每個人其實都是越共?要不然他們為什麼會先開槍然後再提問?因為對他們來說,黃種人在證明自己清白以前都有罪。美國人是個迷惑的民族,因為他們無法承認這個矛盾。
新新
我們是流離失所的人,但是為我們下定義的與其說是空間,倒不如說是時間。儘管回歸我們丟失的國家的距離遙遠但有限,可是走完這段距離所需的年限卻可能無窮無盡

政治流亡者不算的話,蘇聯製造了三樣東西很適合外銷,伏特加便是其中之一,另外兩樣是武器和小說。就專業而言,武器令我讚佩,但伏特加與小說則是深得我心。
新新
我們的師長對於體罰有著堅定信仰,並認為美國人八成就是因為放棄體罰才無法再打勝仗。對我們而言,暴力從家庭開始,延續到學校,家長老師打孩子和學生就像打波斯地毯似地,要打掉身上自滿與愚蠢的灰塵,以便讓他們更美麗。
新新
現在與我同處在一個狹小空間裡的,是整個世界史上最危險的生物代表:穿西裝的白人。
新新
那麼你幸福嗎?這是個私密的問題,幾乎和問我的薪水一樣涉及隱私,在我們國家無所謂,在這裡不然。然而更糟的是,我想不出一個合適的答案。若說不幸福將有損我自己的名聲,因為美國人將不幸福視為一種道德淪喪與思想犯罪,但若說幸福又顯得庸俗或狂妄,好像在自我吹噓或洋洋得意。

你顯然也很清楚這個問題沒有好的答案。 說幸福不是好的答案嗎?助理檢察官說道。 不是,因為美國式的幸福是一種零和遊戲。
新新
當著他們的面,我們不會說自己的母語,以便保護他們,不讓他們感到膽怯。我們是有史以來研究美國人民最偉大的人類學家,美國人始終都不知道,因為我們的實地考察紀錄是用自己的語言寫在信函與明信片寄回祖國,親友們則是以笑鬧、困惑與敬畏的心讀著我們的報告。
新新
這世上不可能只有我認為只要讓他人看見真正的自己,就能被理解,也許還能被愛。可是倘若當你取下面具,另一人看你的感覺不是愛,而是恐懼、嫌惡與憤怒怎麼辦?倘若你揭露的自我在他人眼中與戴上面具一樣不討喜,或甚至更糟怎麼辦?
新新
反美就已經把美國涵蓋在內了,你難道不明白美國人需要反美人士?雖然被愛比被恨好,但被恨也比被忽視好得多。反美只會讓你變成反動分子。就我們的立場,打敗美國以後,我們便不再定義自己是反美人士,我們只是純正的越南人。你也得試著做到。
新新
為何革命分子會互相懼怕?我們不都是同志嗎?
新新
我們先是兩人都乾瞪著分量少得可憐的食物,接著開始推來推去,到最後每次總是她對我的愛戰勝了我對她的愛。吃著她的那份時,我嚥下的不只有食物,還有愛與憤怒的鹽巴胡椒,這些調味料比同情的糖味更濃烈刺激。
新新
新新
-
新新
綠火貓三
Sympathizer——台灣的中文本譯名是《同情者》,其實我覺得有點怪怪的:首先「同情者」並不真的是一個中文詞,sympathizer一般對應的應該是「同路人」,不過如果直接譯為同路人又失去了原文的雙關之意,尤其主角曾被其他(不知道他「同路人」身分的)人物描述為很有、甚至太有同情心。啊總之這就是個有一好沒兩好很難翻的書名啦。
新新
我簡直無法相信這是作者阮越清的第一本小說,敘事流暢、敏銳、俐落、準確,犀利的觀察有之,精彩的比喻有之,尖銳的諷刺有之,荒謬的幽默有之,一整個大家風範游刃有餘。其次,對於越戰和越裔族群在美國的處境,阮越清顯然思考了很多,也很清楚自己要寫和不要寫的是什麼(我印象尤深的是他引述Toni Morrison講過的「不要以對白人解釋自己為出發點」,真是一針見血),但是筆下並沒有「理念先行」的問題,這本書首先最重要的就直截了當是一本才華洋溢的好小說。
新新
由於題材類型(間諜和戰爭)的關係,某些媒體書評將Sympathizer與Graham Greene相提並論,但有趣的是阮越清自己卻很明白表示此作要推翻Greene在《沉靜的美國人》裡那種典型白人觀點的寫法(亦即以某個越南女子象徵寄寓整個國家,我得加一句這除了典型白人東方主義還有典型異性戀男的意淫視角)。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