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噗~
太慘了吧 (p-tears)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看到上面那個FB連結後就去翻了下面的原文來看。
好確保我個人讀出來的意思是完整的。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孔子的確不愧為貴族,眼光非常之遠而精準。

子貢倚靠自己的財力贖人,卻沒有想到魯國明明也有著財力卻發佈了這項政策的原因,正是因為雖有足夠的錢但沒有精力跟時間去找出每一個在外淪為奴隸的魯人,所以才以這樣的方式去鼓勵大眾行善舉,以彌補不足。

子貢花了極大的金錢行善,達到一件善事,卻堵塞了之後可能的善事。
犯下了過錯。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子路倚靠自己的勇敢救人,之後也坦然接受回報。鼓勵了之後的勇者,更願意出手拯救溺水者。
孔子也稱許他的作為。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
接下來是大家可能會有股古怪的感覺:為什麼孔子不提倡「為善不欲人知」?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依照道德與孔子的聖賢,這樣的觀點不正是慣例嗎?為什麼孔子沒有這樣看待?

因為孔子很清楚知道君子與平民的區別。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君子(或國君、貴族等)高地位的人,有足夠的判斷力與充裕的時間、金錢。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到一般老百姓,會被做為未來的參考標準,所以在行事時應當要把對他人及未來的影響也計入;

但貧苦的平民沒有這樣的寬裕,也因此他們的責任減輕許多,只需好好跟隨上位者的作為即可,不需要考慮太多。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這才是這篇的重點。

不光是什麼道德有沒有損己的問題,若是這樣是無法一以貫之的。
真正的重點在於,孔子合理地分配了不同的責任予君子及平民,更讓兩者從這樣的責任中獲得最好的結果。孔子的仁愛在此表露無遺。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而現在社會的問題之一,正是將君子程度的重擔放在小民身上,要求其時時刻刻都必須做到正確無比;卻以相對低標準的道德觀來要求擁有更多權利的人。

很自然的,不僅達不到效果,還會讓整個社會起了更多衝突與惡果。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孔子的道德觀是允許,也必須是雙重標準的。

子貢的善行本來沒有問題,他這樣以更高道德標準要求自己的心態更是應該稱許;子路坦然接受謝禮的行為本是存有疑慮的。

但以上兩者的行為在更高的君子道德觀看來正確與否卻相反過來。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有教無類,但因材施教。
吾道一以貫之,但必須雙重標準。

這些看似矛盾,但實際上才是最正確的作法。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因為世界不是平的,也註定、應當不是平的。
⎛⎝๑≿ܫ≾๑⎠⎞
有教無類,是觀念~
因材施教,是方法~
不是雙重標準,而是像在戰場上那樣,見招拆招~
武功的招式是死的,武功的心法是活的,
能分辨兩種的差別,然後整合起來,並且求新求變,精益求精,
最後呈現出來的,才叫「功夫」~
就跟畫畫,書法,跳舞,歌唱,廚藝,甚至是說話,與人相處那樣~
眼見所及,處處是「功夫」~
就像手上用的手機,電腦,甚至是網路~
都是有功夫的~
參考參考吧~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感謝指教

不過用「功夫」來形容道德觀,是有點奇怪....
因為道德應該不能是見招拆招的?道德應該是堅定地貫徹的?道德可以根據他人更改方法,這似乎哪裡不太對勁?比如「以德報德、以直報怨」這條,就不會因為對方是壞人或好人而有任何變化。

我承認我是故意用「雙重標準」這形容詞XD,不過這詞我猜我沒有用錯?
//雙重標準是指針對某一種特定行為,因實施的人不同,而導致評價褒貶不一的現象。也就是說,某一群體或個人被允許實施某一種行為,但另外一群體或個人卻被禁止實施該行為。//
在這邊我認為孔子的看法的確符合雙重標準的描述:他的確認為在同一件事上君子需要考慮的比平民更多。而他也把君子的道德觀放在受他教育的弟子們身上,把平民的道德放在其他魯國大眾身上。
⎛⎝๑≿ܫ≾๑⎠⎞
閒聊交流而已,用「指教」就不敢當了~ :-))
因為弟子跟平民的「層次」已經不在同一水平上了~
所以是「因材」施教~
就跟現在研究所的田野調查,不會拿去教幼稚園的道理一樣~
受教的對象,「層次」不同~
參考參考吧~ :-))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