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箱
@smilebox
Sun, Aug 27, 2017 11:05 AM
156
246
[吃貨救地球] 只有每個人都知道每條魚的故事,我們的漁業資源才有救
慢魚運動Ⅰ:你吃的海鮮,都從中國來?|天下雜誌
近年來,台灣海洋資源愈來愈少,但諷刺的是,現在台灣漁港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魚,是被丟棄或直接作為飼料。因為這些魚的大小達不到市場標準,或因消費者不熟悉這些魚種,購買意願不高。漁民知道賣不出去,就會直接當下雜魚賣給飼料業者。
微笑箱
@smilebox
Sun, Aug 27, 2017 11:07 AM
慢魚能為台灣帶來什麼?
微笑箱
@smilebox
Sun, Aug 27, 2017 11:07 AM
第一,能讓台灣人知道沿近海的現況。
台灣是空有其表的捕魚大國,遠洋大量捕魚,卻連自己吃的海鮮都要靠進口。
微笑箱
@smilebox
Sun, Aug 27, 2017 11:07 AM
第二個好處是懂魚是怎麼被捕獲,消費者少吃、不吃,才能避免台灣沿近海的資源愈來愈少。
例如白鯧好撈但棲地恢復慢,過度捕撈、棲地沒有辦法再生。
就像銀行儲蓄,我們固定拿利息,但索求過量就變成吃老本,沒時間生利息,到最後老本拿光就再也沒了。
微笑箱
@smilebox
Sun, Aug 27, 2017 11:08 AM
第三個好處是,知道每種魚的來源。
其實進口替代是可以的,問題是消費者是否獲得正確的資訊?有良好的管理嗎?
台灣一般人連本地與進口都分不清楚,魚市場充斥假現撈、真養殖的進口魚。其中,還有連政府也分不清楚是合法或走私進口的魚。這些沒有檢驗的走私魚,使消費者暴露在食安的風險之中。
微笑箱
@smilebox
Sun, Aug 27, 2017 11:09 AM
Sun, Aug 27, 2017 11:09 AM
第四個好處是,適量吃魚,才能維護生態。
從北到南就是把海裡的東西往嘴巴塞,喜好吃到飽的消費習慣,讓魚貨枯竭。
五星級酒店推海膽吃到飽、各地方政府推各種海鮮季,從北部的鎖管、萬里蟹、南部的黑鮪魚、到東部的曼波魚季,結局就是把每個海鮮吃光光。
微笑箱
@smilebox
Sun, Aug 27, 2017 11:11 AM
慢魚運動Ⅱ:懂魚、愛魚、慢慢吃魚|天下雜誌
人飽了、魚沒了。
飯店、政府搶推海鮮季,從南到北吃光光。
微笑箱
@smilebox
Sun, Aug 27, 2017 11:12 AM
原本一聽到保育區就要反對的漁民,對於漁獲量下滑也都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抗議與反對的聲音也愈來愈小。
但是(基隆)保育區實施半年後,就有人說在保育區內看到海豚出現,這是基隆從來沒有過的事,可能表示保育區有成效了,小魚回來了、吸引海豚來吃魚。
微笑箱
@smilebox
Sun, Aug 27, 2017 11:12 AM
義大利慢魚運動推動者馬蘭戈尼說,
當所有消費者透過認識每條魚的故事,讓人知道海洋的狀況才能產生改變,消費者消費海鮮最有害的習慣,其實就是對於海鮮的無知,只會盲目消費和食用,卻對海鮮的來源及種類,一無所知
。
微笑箱
@smilebox
Sun, Aug 27, 2017 11:12 AM
我們正在失去對食物的連結,對於一塊鮭魚或一塊鮪魚到底是怎麼來的,毫不關心。
無知的購買行為是最糟的。就像是如果只在超市買切成一塊一塊的冷凍魚,永遠都不會知道海洋的狀況有多糟。
微笑箱
@smilebox
Sun, Aug 27, 2017 11:14 AM
慢魚好處是珍惜本地資源, 吃魚是吃牠真正美味,並不是稀有、高價,而是懂得欣賞牠的故事與風味。
我們需要一場慢魚運動,懂魚、知魚、吃在地、吃當季、會說魚的故事、學會慢慢吃魚,讓台灣海峽現抓、能做生魚片的新鮮竹筴魚,不再成為飼料;也可以不再花大錢遠從北歐、北美進口鮭魚、鱈魚、鯖魚,製造碳排放,能夠好好珍惜台灣海峽獨有的魚與海鮮資產,成為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海洋大國。
微笑箱
@smilebox
Mon, Aug 28, 2017 12:10 AM
Tue, Aug 29, 2017 1:12 AM
【慢魚運動・完整版】優秀島民都該問的一件事:請問我的魚哪裡來?
微笑箱
@smilebox
Tue, Aug 29, 2017 12:44 AM
- - - - -
除了討論相關主題之外,在此早安晚安打招呼,一律刪除。
若夜is冬起山雲化枝芽
@lanceya
Tue, Aug 29, 2017 12:52 AM
不知道算不算相關
但對於台灣的吻仔魚文化
吻仔魚不是一種魚
他是上百種魚類的魚苗
忘記是在哪看見的文章
文章內表示,全世界只有台灣特別愛吃吻仔魚....
魚苗都吃光了,所以近海越來越少魚種,覺得很多東西都是息息相關
自從知道那則消息我再也不吃吻仔魚,也告知身邊親友
可大家覺得這就是營養,就是習慣...
微笑箱
@smilebox
Tue, Aug 29, 2017 1:00 AM
若夜is冬起山雲化枝芽
: 關於「複數魚的魚苗」的正反面說法我都看過,兩種都很像很有道理。但是我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知識和證據來分辨是非,所以就先避開不吃,反正還有那麼多選擇(最近在瘋虱目魚 XD
若夜is冬起山雲化枝芽
@lanceya
Tue, Aug 29, 2017 1:11 AM
虱目魚肚真的料理好很好吃(捧頰)
個人也是覺得如此,既然不是專業,也說得頗有道理
被說服力就先避免,畢竟能攝取到相同營養的門道很多
但其實近海漁獲越來越少,不止單單魚苗問題,還有海洋污染
我自己走過台灣一些海岸,很多都是有各種垃圾囤積....覺得意識觀念真的很重要
另外我婆婆很愛吃一種巴掌大小的鹹水魚,肉不多,很少有攤販賣,很便宜
但是非常好吃
就只是吃起來很麻煩而已(刺多肉少)
微笑箱
@smilebox
Tue, Aug 29, 2017 1:11 AM
前面那麼正經,現在開始是吃貨的時間了!!!
【慢魚運動】給島民的一堂海鮮期末考
【慢魚運動】魚達人教您筷子當刀、肉刺分離
微笑箱
@smilebox
Tue, Aug 29, 2017 1:15 AM
說到麻煩,《
咱ㄟ淡水魚
》裡面提到鯽魚是整鰷魚(連骨帶內臟)一起煮,整隻的營養成份都能吃到。如果那種料理法可以通用一般多刺小魚、那其實不失為一種補充鈣質和微量元素的優良管道欸!
若夜is冬起山雲化枝芽
@lanceya
Tue, Aug 29, 2017 1:22 AM
像紅燒鰻罐頭那樣的概念
不過有些魚的骨頭又硬又粗
要做成這種料理可能還有別種技術性的考量
魚內臟、魚鰾部分也有魚種問題,有些魚的魚鰾煮起來又腥又苦,反而很適合額外取出來做成魚飼料或其他用途
微笑箱
@smilebox
Tue, Aug 29, 2017 1:26 AM
memo一下
日常食用淡水魚
若夜is冬起山雲化枝芽
@lanceya
Tue, Aug 29, 2017 1:39 AM
cyrill66.pixnet.net/blog/post/397787413-金錢仔%28花令仔%29
這個我婆婆也常煮
不過她都不是煮湯,是紅燒
若夜is冬起山雲化枝芽
@lanceya
Tue, Aug 29, 2017 1:39 AM
常見食用魚類
微笑箱
@smilebox
Tue, Aug 29, 2017 1:56 AM
啊、烏魚殼我也喜歡
啊嗚封狼
@urochordate
說
Tue, Aug 29, 2017 6:46 AM
多刺的小魚試試看蔥燒鯽魚的作法?我記得是用大量醋慢燒燒到不酸魚骨就酥了。而且這是冷菜可以放冰箱當常備菜吃
蔥燒鯽魚
微笑箱
@smilebox
Tue, Aug 29, 2017 6:50 AM
啊嗚封狼
: 太感謝了!!
載入新的回覆
近年來,台灣海洋資源愈來愈少,但諷刺的是,現在台灣漁港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魚,是被丟棄或直接作為飼料。因為這些魚的大小達不到市場標準,或因消費者不熟悉這些魚種,購買意願不高。漁民知道賣不出去,就會直接當下雜魚賣給飼料業者。
台灣是空有其表的捕魚大國,遠洋大量捕魚,卻連自己吃的海鮮都要靠進口。
例如白鯧好撈但棲地恢復慢,過度捕撈、棲地沒有辦法再生。
就像銀行儲蓄,我們固定拿利息,但索求過量就變成吃老本,沒時間生利息,到最後老本拿光就再也沒了。
其實進口替代是可以的,問題是消費者是否獲得正確的資訊?有良好的管理嗎?
台灣一般人連本地與進口都分不清楚,魚市場充斥假現撈、真養殖的進口魚。其中,還有連政府也分不清楚是合法或走私進口的魚。這些沒有檢驗的走私魚,使消費者暴露在食安的風險之中。
從北到南就是把海裡的東西往嘴巴塞,喜好吃到飽的消費習慣,讓魚貨枯竭。
五星級酒店推海膽吃到飽、各地方政府推各種海鮮季,從北部的鎖管、萬里蟹、南部的黑鮪魚、到東部的曼波魚季,結局就是把每個海鮮吃光光。
人飽了、魚沒了。
飯店、政府搶推海鮮季,從南到北吃光光。
但是(基隆)保育區實施半年後,就有人說在保育區內看到海豚出現,這是基隆從來沒有過的事,可能表示保育區有成效了,小魚回來了、吸引海豚來吃魚。
無知的購買行為是最糟的。就像是如果只在超市買切成一塊一塊的冷凍魚,永遠都不會知道海洋的狀況有多糟。
我們需要一場慢魚運動,懂魚、知魚、吃在地、吃當季、會說魚的故事、學會慢慢吃魚,讓台灣海峽現抓、能做生魚片的新鮮竹筴魚,不再成為飼料;也可以不再花大錢遠從北歐、北美進口鮭魚、鱈魚、鯖魚,製造碳排放,能夠好好珍惜台灣海峽獨有的魚與海鮮資產,成為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海洋大國。
除了討論相關主題之外,在此早安晚安打招呼,一律刪除。
但對於台灣的吻仔魚文化
吻仔魚不是一種魚
他是上百種魚類的魚苗
忘記是在哪看見的文章
文章內表示,全世界只有台灣特別愛吃吻仔魚....
魚苗都吃光了,所以近海越來越少魚種,覺得很多東西都是息息相關
自從知道那則消息我再也不吃吻仔魚,也告知身邊親友
可大家覺得這就是營養,就是習慣...
個人也是覺得如此,既然不是專業,也說得頗有道理
被說服力就先避免,畢竟能攝取到相同營養的門道很多
但其實近海漁獲越來越少,不止單單魚苗問題,還有海洋污染
我自己走過台灣一些海岸,很多都是有各種垃圾囤積....覺得意識觀念真的很重要
另外我婆婆很愛吃一種巴掌大小的鹹水魚,肉不多,很少有攤販賣,很便宜
但是非常好吃
就只是吃起來很麻煩而已(刺多肉少)
不過有些魚的骨頭又硬又粗
要做成這種料理可能還有別種技術性的考量
魚內臟、魚鰾部分也有魚種問題,有些魚的魚鰾煮起來又腥又苦,反而很適合額外取出來做成魚飼料或其他用途
日常食用淡水魚
這個我婆婆也常煮
不過她都不是煮湯,是紅燒